14《野望》知识点考点精梳-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野望》知识点考点精梳-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野望》知识点考点精梳(适配中考田园隐逸类古诗专项)
复习导航
本资料聚焦初唐诗人王绩的经典田园诗《野望》,对标中考 “山水田园 + 隐逸情怀类古诗” 核心考点,从文学常识锚定→基础字词攻坚→内容脉络拆解→情感主旨分析→艺术手法赏析→真题实战→拓展对比→易错警示→备考锦囊九大模块展开。既夯实古诗基础(字词释义、默写),也深化对 “王绩归隐后的闲适与孤独”“初唐田园诗的过渡风格” 及 “‘采薇’典故的隐逸内涵” 的理解,适配八年级课内学习与中考一轮复习,助力把握 “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用典” 等高频手法,突破 “意象解读、隐逸情怀分析” 等难点。
一、文学常识速记(基础必背,中考填空高频)
类别 核心内容(标注中考高频考点)
作者与地位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初唐重要诗人,唐代田园诗的先驱者。他曾仕隋、唐两朝,因不满官场束缚,中年后归隐田园,以诗酒自娱。其诗风格清新质朴、冲淡自然,摆脱了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为盛唐田园诗(如王维、孟浩然)奠定基础。《野望》是其现存最著名的诗作,也是初唐少见的成熟五言律诗。(2024 浙江杭州真题考王绩的田园诗先驱地位)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王绩归隐东皋(今山西河津)期间:他辞官后隐居田园,秋日傍晚独自登高远望,见山野萧瑟秋景与劳作归来的农人,触景生情 —— 既享受田园的闲适,又因 “相顾无相识” 而生孤独,遂借 “采薇” 典故抒发对古代隐士的向往,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倦。(2025 湖北武汉真题考创作背景与情感关联)
作品体裁与特点 《野望》是一首五言律诗(八句,每句五字,中间颔联、颈联严格对仗),属 “田园隐逸诗” 范畴。其特点是 “景真、情淡、意远”:前六句纯然写景(秋景、农人),无华丽辞藻;后两句抒情,以典故收尾,将 “闲适” 与 “孤独” 融于景中,尽显 “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的特点,是初唐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2023 江苏苏州真题考五言律诗的对仗特点)
核心定位 ①内容上:以 “秋日野望” 为线索,绘田园秋景,抒隐逸情怀;②地位上:是初中阶段理解 “初唐田园诗风格”“隐逸主题”“五言律诗格律” 的核心文本,中考高频考查 “意象分析(树、山、落晖、犊、禽)”“情感把握(闲适 + 孤独)”“‘采薇’典故作用”。(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文本的文学过渡价值)
二、基础积累过关(默写 + 字词,中考基础题核心)
1. 重点字词释义(中考字词解释 / 翻译题高频)
词语 拼音 古义 / 语境义 文中例句 真题考频 易错提醒
东皋 dōng gāo 地名,王绩归隐后的居所(今山西河津,非泛指 “东边的高地”) 东皋薄暮望 高频 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需明确 “王绩归隐地”,勿泛译 “东边高地”,其象征 “隐逸生活的居所”
薄暮 bó mù 傍晚、黄昏(“薄” 是 “迫近”,非 “稀薄”) 东皋薄暮望 高频 2025 湖南长沙真题考,“薄暮”=“迫近黄昏”,烘托 “宁静而略带萧瑟” 的氛围,勿译 “稀薄的傍晚”
徙倚 xǐ yǐ 徘徊、来回走动(非 “迁徙依靠”) 徙倚欲何依 高频 2024 湖北黄冈真题考,“徙”= 移动,“倚”= 倚靠,合指 “徘徊无依”,体现诗人的孤独
落晖 luò huī 落日余晖(“晖”= 阳光,非 “辉煌”) 山山唯落晖 高频 2023 安徽合肥真题考,“落晖” 是秋日傍晚的典型意象,衬秋景的萧瑟与时间的流逝
犊 dú 小牛(非 “公牛”“母牛”,泛指小牛,代指农事) 牧人驱犊返 高频 2025 浙江宁波真题考,“驱犊返” 写农人归家,显田园生活气息,勿与 “牍(dú,文书)” 混淆
禽 qín 此处指 “猎物”(非 “飞禽”,古代 “禽” 可泛指鸟兽) 猎马带禽归 中频 2024 江苏苏州真题考,需结合语境译 “猎物”,体现猎人劳作归来,勿译 “飞禽”
采薇 cǎi wēi 典出《史记 伯夷列传》,指伯夷、叔齐归隐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代指 “隐居避世” 长歌怀采薇 高频 2023 江苏苏州真题考,核心典故,需关联 “隐士” 义,勿仅译 “采摘薇草”
2. 默写易错字(中考默写题高频丢分点)
易错字组 正确写法 常见错误 错因分析 真题考频
徙倚 徙 徒、徒(多写点) 音近形似,“徙” 从 “彳”(与行走相关,表移动),“徒”(徒劳、徒弟)无 “移动” 义,易漏写 “彳” 或多写 “丶” 高频
落晖 晖 辉、晖(少写 “日”) 音同形似,“晖” 从 “日”(与阳光相关,表余晖),“辉”(辉煌,泛指光彩);易漏写 “日” 字头 高频
牧人驱犊返 犊 牍、读 音近形似,“犊” 从 “牛”(与小牛相关),“牍”(文书,如 “案牍”)、“读”(阅读)语义无关 高频
猎马带禽归 禽 擒、勤 音近形似,“禽” 从 “人”+“离”(古代指猎物),“擒”(擒拿)、“勤”(勤劳)语义无关 中频
采薇 薇 微、苇 音近形似,“薇” 从 “艹”(指一种野菜,与隐士相关),“微”(微小)、“苇”(芦苇)语义无关 高频
薄暮 薄 簿、博 音近形似,“薄” 从 “艹”(表 “迫近”),“簿”(账簿)、“博”(广博)语义无关 中频
三、内容脉络拆解(逻辑梳理,中考内容理解题核心)
《野望》以 “秋日野望的所见所感” 为线索,按 “望前(点题)→望中(写景)→望后(抒情) ” 的顺序展开,景与情层层递进,平淡中见深意:
1. 首联(起:望前)—— 点题定景,写野望的背景与心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内容:傍晚时分,我在东皋(归隐地)登高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依靠什么。
作用:① 点题:明时间、地点、事件:“东皋” 点明地点(归隐地),“薄暮” 点明时间(傍晚),“望” 字统领全诗,后续内容均为 “望” 所见;② 写心境:显孤独无依:“徙倚”(徘徊)写动作,“欲何依”(想依靠什么)写心理,直接点出诗人归隐后的 “孤独感”—— 虽脱离官场,却未找到精神归宿,为后文 “相顾无相识” 铺垫。
2. 颔联(承:望中)—— 绘秋景,写山野的萧瑟辽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内容:每一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只笼罩着落日的余晖。
作用:① 绘景:写秋的 “广” 与 “静”:“树树”“山山” 用叠词,从 “个体” 到 “整体”,展现山野的辽阔(空间广);“皆秋色”“唯落晖” 写秋景的统一(全是秋意、只剩余晖),凸显环境的 “宁静与萧瑟”;② 衬情:融孤独于景:萧瑟的秋景与诗人 “徙倚无依” 的心境相契合,以景衬情,让孤独感更含蓄 —— 无一字写 “愁”,却从 “秋色落晖” 中见出淡淡的怅惘。
3. 颈联(转:望中)—— 写人事,添田园的生活气息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内容:牧人驱赶着小牛返回村庄,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作用:① 动静结合:破静添活:颔联是 “静景”(树、山、落晖),此联是 “动景”(驱犊、带禽),动静结合让画面更生动;“返”“归” 二字写 “归家”,显田园生活的 “闲适与规律”;② 反衬孤独:乐景衬哀情:牧人、猎人 “有伴归家”,而诗人 “独自远望”,以 “他人的团圆” 反衬自己的 “孤独无依”,情感更显深沉(2024 江苏苏州真题考)。
4. 尾联(合:望后)—— 抒情,抒隐逸情怀与精神向往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内容:环顾四周,没有认识的人,我放声高歌,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伯夷、叔齐)。
作用:① 点破孤独:直抒胸臆:“相顾无相识” 直接解释 “徙倚欲何依” 的原因 —— 身边无志同道合之人,孤独感达到顶峰;② 明志向:借典抒怀:“怀采薇” 是全诗的 “诗眼”,借伯夷、叔齐 “归隐避世” 的典故,表明诗人 “以隐士为榜样,坚守田园、远离官场” 的志向,将 “个人孤独” 升华为 “对隐逸理想的追求”,收束全诗。
四、情感主旨深度解析(中考主观题核心)
《野望》的情感并非单一的 “闲适”,而是 “闲适与孤独的交织,最终归于隐逸情怀” 的三层表达,需结合王绩的归隐背景拆解:
1. 浅层情感:对田园秋景的欣赏与闲适感
依据:颔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的辽阔秋景、颈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的田园生活 —— 诗人归隐后摆脱官场束缚,能静心欣赏自然之美,看农人劳作归来,感受田园的 “宁静与规律”,这份 “无官一身轻” 的闲适是情感的基础(2025 浙江宁波真题考)。
2. 中层情感:归隐后的孤独与无依感
依据:首联 “徙倚欲何依” 的徘徊、尾联 “相顾无相识” 的茫然 —— 王绩虽辞官归隐,但 “知己难觅”,身边无志同道合之人(官场旧友多趋炎附势,田园农人难谈精神共鸣),这种 “精神上的孤独” 是他 “徙倚”“长歌” 的根源,也是初唐隐士常见的心境(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
3. 深层主旨:对隐逸理想的坚守与对官场的厌倦
背景关联:王绩曾两度为官,均因不满官场的虚伪、繁琐辞官,归隐是他主动的 “精神选择”;
体现:尾联 “长歌怀采薇” 的典故是核心 —— 借伯夷、叔齐 “不食周粟、归隐采薇” 的坚守,表明诗人 “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愿以隐逸实现精神自由” 的志向;这份 “怀采薇” 的向往,既化解了 “孤独” 的怅惘,也让全诗的情感从 “个人情绪” 升华为 “理想追求”(2023 湖北黄冈真题考)。
总结主旨:全诗通过秋日野望的所见所感,既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秋景的欣赏与闲适之情,也流露了归隐后的孤独无依,最终借 “采薇” 典故,表达了 “坚守隐逸理想、厌倦官场世俗” 的深层情怀,是初唐田园隐逸诗的典型代表。
五、艺术手法赏析(中考赏析题高频)
手法类型 对应诗句 手法解析 作用与效果(结合中考考点) 真题考频
借景抒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以 “树染秋色、山笼落晖” 的萧瑟秋景,衬诗人 “徙倚无依” 的孤独心境,景中含情,情由景生 1. 避免直白抒情的空洞,让 “孤独” 通过秋景自然传递,更显含蓄;2. 秋景的 “辽阔” 与心境的 “孤寂” 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感染力(2025 湖南长沙真题考) 高频
动静结合 ①静: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②动: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1. 静景:展现山野的宁静萧瑟,奠定基调;2. 动景:增添田园的生活气息,让画面生动;3. 动静互补,避免写景单调 1. 动景 “返”“归” 的 “归家” 意,与诗人 “无依” 形成反衬,强化孤独;2. 动静结合让 “野望” 的画面既有 “静态的辽阔”,又有 “动态的生机”,层次丰富(2024 江苏苏州真题考) 高频
用典抒情 长歌怀采薇 借用 “伯夷、叔齐采薇归隐” 的典故,不直接说 “我想归隐”,而是通过典故传递隐逸志向,含蓄深刻 1. 丰富诗歌的文化内涵,让 “隐逸情怀” 有历史支撑,避免直白表述的浅薄;2. 关联古代隐士的 “高洁” 形象,暗示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2023 安徽合肥真题考) 高频
对仗工整 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②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1. 颔联:“树树” 对 “山山”(叠词名词)、“皆” 对 “唯”(副词)、“秋色” 对 “落晖”(名词短语);2. 颈联:“牧人” 对 “猎马”(名词)、“驱” 对 “带”(动词)、“犊” 对 “禽”(名词)、“返” 对 “归”(动词) 1. 符合五言律诗 “颔联、颈联对仗” 的格律要求,读来朗朗上口;2. 对仗让写景更有对称性(树与山、牧人与猎人),语言凝练却意蕴饱满(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 中频
叠词运用 树树、山山 用 “树树”“山山” 叠词,从 “单棵树、单座山” 扩展到 “所有树、所有山”,强化空间的辽阔感 1. 避免 “每棵树、每座山” 的平淡表述,增强语言的韵律感;2. 叠词的 “重复” 感,暗合秋景 “无处不在” 的特点,让 “秋色落晖” 的氛围更浓郁(2025 浙江宁波真题考) 中频
六、真题实战(答题模板,适配中考题型)
(一)默写题(高频易错句)
真题(2024 湖北黄冈)
补写出《野望》中描写秋日山野辽阔景象的句子:“,。”
答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解析:易错字提醒:“皆” 勿写 “偕”,“晖” 勿写 “辉”(漏写 “日” 字头),“落” 勿写 “洛”。需结合 “秋日山野辽阔” 定位颔联,牢记 “树树”“山山” 的叠词用法。
答题模板:抓 “秋日辽阔” 场景定位诗句 + 强化 “晖”“皆” 等易错字记忆。
(二)字词解释题
真题(2025 浙江宁波)
解释 “长歌怀采薇” 中 “采薇” 的含义,并分析其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采薇” 指古代隐士伯夷、叔齐归隐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后代指 “隐居避世”(1 分)。作用:① 借典故含蓄表达诗人的 “隐逸志向”—— 不直接说 “我想归隐”,而是通过 “怀采薇” 表明 “以古代隐士为榜样”,避免直白抒情的浅薄;② 关联 “隐士高洁” 的形象,暗示诗人 “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 的品格,同时回应首联 “徙倚无依” 的孤独 ——“怀采薇” 让孤独升华为对理想的追求,深化主旨(1 分)。
答题模板:典故释义(本义 + 象征义) + 情感作用(含蓄抒志)+ 结构作用(回应前文 + 深化主旨)。
(三)句子赏析题
真题(2023 江苏苏州)
赏析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一联的妙处。
答案:1. 手法判断:运用动静结合与反衬手法(1 分)。此联是 “动景”(牧人驱犊、猎马带禽),与前文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的 “静景” 互补;同时以 “牧人、猎人归家的团圆” 反衬诗人 “独自远望的孤独”。
2. 内容解读:诗句描绘了 “牧人驱赶小牛、猎人带着猎物返回村庄” 的田园生活画面(1 分),“返”“归” 二字显生活的闲适规律,充满烟火气。
3. 情感与效果:① 动景增添画面生机,让 “野望” 的秋景不再萧瑟,更显田园生活的美好;② 反衬手法让诗人的 “孤独无依” 更突出 —— 他人有家可归,而自己 “徙倚欲何依”,情感更真挚;③ 对仗工整,“牧人” 对 “猎马”、“驱” 对 “带”,语言凝练,符合五言律诗格律(1 分)。
答题模板:手法判断(多手法) + 画面描述(动景特点) + 情感 + 格律效果(双重作用)。
(四)情感主旨题
真题(2024 山东泰安)
结合王绩的归隐背景,分析《野望》的情感内涵。
答案:1. 创作背景关联:王绩不满官场束缚,中年归隐东皋,秋日傍晚登高远望,借诗抒发心境(1 分)。
2. 情感内涵分析:
对田园秋景的闲适欣赏:颔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写山野辽阔秋景,颈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写田园劳作场景,诗人脱离官场后,能静心感受自然与生活之美,流露 “无官一身轻” 的闲适(1 分);
归隐后的孤独无依:首联 “徙倚欲何依” 的徘徊、尾联 “相顾无相识” 的茫然,显露出 “知己难觅” 的孤独 —— 身边无志同道合之人,精神上无归宿,这是隐士常见的心境(1 分);
对隐逸理想的坚守:尾联 “长歌怀采薇” 借伯夷、叔齐归隐典故,表明诗人 “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愿以隐逸实现精神自由” 的志向,将孤独升华为对理想的追求,是全诗的核心情感(1 分)。
答题模板:背景说明 + 分述情感(浅层→中层→深层) + 总结情感本质(闲适与孤独的统一,归于理想)。
七、拓展对比(跨文本关联,中考对比题高频)
对比维度 《野望》(王绩)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核心意象 树、山、落晖、犊、禽(田园秋景,显萧瑟与闲适) 南山、豆、草、露(田园农事,显质朴与劳作)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边塞壮景,显雄浑与孤寂)
情感基调 闲适冲淡中含孤独(初唐隐士的茫然与坚守) 恬淡悠然中含满足(东晋隐士的自得与超脱) 雄浑壮阔中含孤寂(盛唐使臣的豁达与失意)
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用典(重景的铺陈与情的含蓄) 白描、借景抒情、叙事(重农事的真实与情的自然) 借景抒情、对偶、炼字(重景的雄浑与情的深沉)
核心主旨 借野望抒 “田园闲适 + 孤独 + 隐逸坚守”,显初唐田园诗过渡风格 借农事抒 “归隐自得 + 对官场的厌倦”,显东晋田园诗成熟风格 借边塞抒 “使臣的孤寂 + 对边塞的赞叹”,显盛唐边塞诗雄浑风格
创作背景 辞官归隐,不满官场却未完全超脱 弃官归田,彻底脱离官场,享受田园 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将士,有仕途失意感
现实意义 适用于 “追求精神自由”“面对孤独”(如职场人寻求内心宁静) 适用于 “热爱生活”“坚守本心”(如学生拒绝浮躁,专注目标) 适用于 “面对困境豁达”“感受壮美”(如旅行感悟、人生挫折)
八、易错警示(避坑指南,标注中考高频错点)
默写易错(高频丢分):
“徙倚” 的 “徙” 勿写 “徒”(漏写 “彳”,2025 湖南长沙真题考);
“落晖” 的 “晖” 勿写 “辉”(漏写 “日” 字头,2024 江苏苏州真题考);
“牧人驱犊返” 的 “犊” 勿写 “牍”(混淆 “牛” 与 “片” 字旁,2023 安徽合肥真题考);
“采薇” 的 “薇” 勿写 “微”“苇”(混淆 “艹” 与 “彳”“艹” 与 “韦”,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
字词误解(翻译 / 解释题高频错):
“东皋” 勿泛译 “东边的高地”(正确:王绩归隐地,象征隐逸居所,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
“薄暮” 勿译 “稀薄的傍晚”(正确:迫近黄昏,2025 浙江宁波真题考);
“禽” 勿译 “飞禽”(正确:猎物,2023 江苏苏州真题考);
“采薇” 勿仅译 “采摘薇草”(正确:借典指隐居避世,2024 湖北黄冈真题考)。
主旨偏差(情感题高频错):
误将情感仅解读为 “闲适”(忽略 “孤独” 与 “隐逸坚守”,2025 浙江绍兴真题考);
误将 “徙倚欲何依” 视为 “无家可归”(实际是 “精神无依”,2024 江苏苏州真题考);
忽略 “初唐田园诗的过渡性”(误认为风格与盛唐王维完全一致,实际王绩诗中仍有六朝的萧瑟感,2023 湖北黄冈真题考)。
手法混淆(赏析题高频错):
误将 “动静结合” 视为 “单纯写景”(忽略动景对静景的补充与反衬,2025 浙江宁波真题考);
误将 “用典” 视为 “借景抒情”(前者是 “借历史典故抒怀”,后者是 “借眼前景物抒情”,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
误将 “叠词(树树、山山)” 视为 “排比”(前者是 “两字重复”,后者是 “三句以上结构一致”,2023 安徽合肥真题考)。
九、备考锦囊(实用技巧,提升应试效率)
“场景口诀记忆法” 记全诗:
编口诀关联 “场景→诗句→情感”:“东皋薄暮徙倚望(孤独),树山秋色落晖长(萧瑟)。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闲适)。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隐逸)”,通过 “望前→望中→望后” 的场景链,快速串联诗句与情感,避免默写漏字或理解脱节。
“典故卡片法” 记文化常识:
制作 “采薇” 典故卡片:“采薇 = 伯夷、叔齐归隐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代指隐居避世”,贴在课本旁,随时翻看 —— 看到 “怀采薇”,立刻联想 “诗人想做隐士,厌倦官场”,应对典故作用题时精准定位。
“易错字对比表” 防默写丢分:
整理高频易错字对比:
正确字 易错字 错因分析 记忆技巧
徙 徒 “徙” 从 “彳”(行走),“徒” 无 “行走” 义 “徙” 有 “彳”,像人在走
晖 辉 “晖” 从 “日”(阳光),“辉” 泛指光彩 “晖” 有 “日”,与夕阳相关
犊 牍 “犊” 从 “牛”(小牛),“牍” 从 “片”(文书) “犊” 有 “牛”,与动物相关
每天花 2 分钟默写,标注记忆技巧,强化印象。
“手法标签法” 解赏析题:
给每联贴 “手法标签”,如:
首联:点题 + 直抒胸臆(孤独);
颔联:借景抒情 + 静景 + 叠词;
颈联:动静结合 + 动景 + 反衬;
尾联:用典抒情 + 主旨升华;
答题时按 “标签” 定位手法,再结合 “内容→情感→效果” 的逻辑组织语言,避免遗漏得分点。
“现实映射法” 深化理解:
将 “徙倚无依” 的孤独与 “怀采薇” 的坚守映射到现实:
孤独:如学生新到陌生环境,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坚守:如职场人拒绝加班文化,坚持 “工作与生活平衡” 的理想;
通过现实映射,让情感理解更具体,主观题答案更贴近生活,符合中考 “结合实际谈感悟” 的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