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成语解释汇总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部分 字词积累(课内重点成语)第 1 课 消息二则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2023、2019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多用于军事、政治等领域,特指腐朽、反动势力被快速击溃,带有明确的力量碾压属性,不可泛化为 “轻而易举”。如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敌阵” 为正确用法,误用 “他解决数学题如摧枯拉朽” 则忽略了其特定对象和语境。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用法与注意事项:含褒义,多用于形容正义一方的气势或有利态势。注意字形为 “锐不可当”,不可误写为 “锐不可挡”;“当” 读 “dāng”,意为 “抵挡”。不可用于中性或贬义语境,如 “人群锐不可当地涌向商场” 属于误用。第 4 课 “飞天” 凌空 ——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屏息敛声: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2018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侧重因紧张、庄重或敬畏而主动控制呼吸与声响,语境感极强。与 “屏住呼吸” 相比,更强调 “敛声”(抑制声音)的动作,如 “跳水运动员起跳瞬间,全场观众屏息敛声” 才符合语境,单纯描述呼吸动作时不宜使用。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2020、2018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主语多为 “人”,常搭配 “令人”“使人” 等词,如 “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不可用于描述单一、简单的事物,也不能与 “目不暇接” 混淆,后者侧重 “看不过来”,无 “迷乱” 含义。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中觉醒过来。用法与注意事项:核心在于 “从错误 / 糊涂中觉醒”,强调认知上的转变,与 “恍然大悟”(侧重突然明白道理)有区别。如 “经历失败后,他如梦初醒,终于认清了自身不足” 为正确用法,误用 “听到答案后如梦初醒地笑了” 则忽略了其 “纠错觉醒” 的内涵。第 6 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惨绝人寰:悲惨的程度人间从未有过,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用法与注意事项:侧重强调悲惨的 “极致性”,多用于描述战争、灾难等造成的大规模人间惨状。需与 “惨无人道” 区分:前者侧重结果的悲惨程度,后者侧重行为的残暴无人性,如 “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 侧重事实的悲惨,“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行径令人发指” 侧重行为属性。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用法与注意事项:含褒义,侧重思想层面的唤醒作用,对象多为 “糊涂麻木的群体”。需与 “震耳欲聋” 区分:前者强调精神影响,后者仅形容声音极大;“振” 不可误写为 “震”,如 “他的演讲振聋发聩,唤醒了民众的意识” 为正确用法。第 5 课 一着惊海天 ——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用法与注意事项:可用于形容工作、学习、操作等多种场景,强调态度的严谨性,含褒义。搭配范围广,但需体现 “细微之处的认真”,如 “工程师对数据核查一丝不苟”,不可用于形容宏观的 “认真态度” 而无细节支撑。白手起家:比喻在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成就一番事业。(2023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含褒义,特指 “从无到有创立事业” 的奋斗过程,不可与 “手无寸铁”“一无所有” 混淆。如 “他凭借勤劳与智慧白手起家,创办了科技公司” 为正确用法,不可用于描述非创业类的 “从零开始”。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用法与注意事项:含褒义,形容为正当目标付出的极大心力,“殚” 读 “dān”,不可误读为 “dàn”。需与 “处心积虑”(贬义,指费尽心机做坏事)严格区分,如 “科学家为研发新药殚精竭虑” 是正确用法,误用 “他殚精竭虑策划骗局” 则混淆了褒贬色彩。第 7 课 藤野先生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法与注意事项:原多用于形容头发修饰得过于油滑光亮,语境中常带讽刺或客观描述意味,如文中形容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不可泛用于形容其他物体 “光亮可鉴”,如 “桌面擦得油光可鉴” 属于误用,应改为 “光亮可鉴”。杳无消息:长时间没有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用法与注意事项:侧重 “消息完全断绝且持续时间长”,比 “毫无音讯” 的程度更深。主语多为 “人” 或 “事物的消息”,如 “他离开后便杳无消息”,不可用于描述短暂失联的情况。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用法与注意事项:仅用于形容说话、朗读、歌唱等声音的节奏变化,不可用于描述文字、画面等视觉对象。如 “老师朗读课文时抑扬顿挫” 为正确用法,误用 “这篇文章的结构抑扬顿挫” 则搭配不当。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文中是反语,讽刺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 “正人君子” 的文人)。用法与注意事项:需结合语境判断感彩,现代语境中多为贬义反用,极少用于真正赞美品行端正者。使用时需明确语境中的讽刺意味,避免在赞美场合误用。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2015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恶” 读 “wù”,“疾” 不可理解为 “疾病”。程度极强,用于形容对丑恶事物或行为的极端反感,如 “他对弄虚作假的行为深恶痛疾”,不可用于形容一般程度的 “讨厌”。第 8 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用法与注意事项:与 “深恶痛疾” 含义相近,可通用,但 “痛绝” 更侧重 “断绝往来或念想” 的决绝态度。同样用于极端厌恶的语境,含强烈贬义,不可用于形容对 “困难”“挫折” 等中性事物的感受。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2023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核心是 “不认可”,与 “不以为意”(侧重 “不放在心上,不在意”)极易混淆,是广州中考高频辨析点。如 “他对这种观点不以为然” 表示不认可,“他对安全隐患不以为意” 表示不重视,不可混用。第 9 课 天上有颗 “南仁东星”严丝合缝:形容缝隙密合,看不出拼凑的痕迹;也形容言行周密,没有一点儿漏洞。用法与注意事项:可用于具体物体(如建筑、器物)或抽象的言行、计划。用于物体时侧重 “物理缝隙的严密”,用于言行时侧重 “逻辑或表达的周密”,如 “这个论证严丝合缝,无可辩驳”。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用法与注意事项:因惊讶、窘迫或震惊导致的 “失语状态”,程度比 “目瞪口呆” 更强调 “舌结” 的生理反应。不可用于形容单纯的 “愤怒” 或 “高兴”,如 “听到意外结果,他瞠目结舌” 为正确用法。热泪盈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用法与注意事项:侧重 “眼泪未流出,充满眼眶” 的状态,由强烈的正面(感动)或负面(悲伤)情绪引发。不可用于形容 “眼睛湿润” 的轻微情绪,如 “看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她热泪盈眶”。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用法与注意事项:可用于视觉场景(如视野、建筑)或抽象内容(如文章、计划),用于抽象内容时多含贬义。如 “这座楼的设计一览无余,缺乏层次”“这篇文章内容一览无余,没有深度”。朝气蓬勃:形容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用法与注意事项:含褒义,多用于形容人(尤其是年轻人)、群体或事物的发展态势,不可用于形容无生命的物体。如 “同学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感染了大家” 为正确用法,误用 “这台机器朝气蓬勃” 则搭配不当。第 10 课 美丽的颜色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用法与注意事项:侧重 “体力耗尽” 的状态,可用于人或动物,不可用于形容精神层面的 “疲惫”(如 “心力交瘁” 侧重精神)。如 “经过长途跋涉,他已筋疲力尽”。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2024、2021、2019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形容面部表情和说话态度的温和,主语多为 “人”,不可用于形容 “环境”“氛围” 等。如 “老师和颜悦色地解答问题” 为正确用法,误用 “教室氛围和颜悦色” 则搭配错误。第 15 课 背影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用法与注意事项:“触目” 是触发条件(看到景象),“伤怀” 是情感结果(内心悲伤),不可用于无视觉触发的悲伤。如 “看到老屋的断壁残垣,他触目伤怀”,不可表述为 “想起往事,他触目伤怀”。第 16 课 白杨礼赞妙手偶得: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2024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特指文学、艺术创作中 “因灵感而偶然获得佳作”,不可用于形容 “意外得到实物” 或非创作类的 “偶然成功”。如 “这篇散文中的名句是作者妙手偶得的成果” 为正确用法。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用法与注意事项:多用于形容地面、原野等具体景物的平坦开阔,也可比喻人心胸开阔。“砥” 不可误写为 “抵”,如 “黄土高原坦荡如砥”“他为人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用法与注意事项:侧重 “隐蔽、不被察觉地生长”,可用于植物(如 “杂草潜滋暗长”)或抽象事物(如 “负面情绪潜滋暗长”),不可用于形容公开、快速的生长。恹恹欲睡: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用法与注意事项:形容人的精神状态,由疲劳、无聊等引发,不可用于形容 “困倦的动作”。如 “闷热的午后,他恹恹欲睡”,不可表述为 “他打了个哈欠,恹恹欲睡”。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上斜着伸出来。用法与注意事项:原指植物枝干的生长状态,可引申为 “偏离主流、额外生出” 的抽象含义,如 “文章论点旁逸斜出,偏离了主题”。使用时需明确是具体还是抽象语境。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2021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含褒义,形容意志坚定,可用于人、群体或精神品质,不可用于形容 “物体不易折断”。如 “革命者在敌人面前不折不挠” 为正确用法,误用 “这根木棍不折不挠” 则忽略了其精神内涵。第 17 课 散文二篇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2024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可用于自然景物(如山脉、河流)、声音、事件等,强调 “无间断的连续性”。需与 “络绎不绝”(侧重人、车等往来不断)区分,如 “群山连绵不断”“雨声连绵不断”。第 19 课 中国石拱桥巧妙绝伦:灵巧高明,无与伦比。用法与注意事项:含褒义,形容技艺、设计等达到 “无人能及” 的高度,程度极强,不可用于形容一般的 “巧妙” 事物。如 “赵州桥的设计巧妙绝伦”,不可表述为 “这个手工制品巧妙绝伦”。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用法与注意事项:形容两人或多人私下小声交谈的动作,多含贬义(指场合不当的闲聊),如 “课堂上,个别同学交头接耳”。不可用于形容 “公开讨论” 或 “单人自言自语”。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文中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2017、2015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肖” 读 “xiào”,侧重 “模仿 / 再现的逼真性”,可用于绘画、雕刻、表演等艺术形式,对象多为具体的 “形象”。需与 “栩栩如生”(侧重 “像活的一样”)区分,如 “他模仿老师的神态惟妙惟肖”。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用法与注意事项:强调 “唯一性”,程度极强,不可用于形容 “稀少但有同类” 的事物。如 “这件文物是独一无二的珍品”,误用 “这种花在本地独一无二” 则可能夸大事实。第 20 课 苏州园林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2018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核心是 “结合具体情况(地域、条件等)制定方案”,不可用于 “根据个人喜好” 或 “不考虑实际的做法”。如 “园林设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优势” 为正确用法。自出心裁: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2020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含褒义,形容创意、设计等的独创性,不可用于形容 “行为怪异” 或 “脱离实际的想法”。如 “他的建筑设计自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不可表述为 “他的做法自出心裁,让人费解”。重峦叠嶂: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用法与注意事项:仅用于形容山峰、山峦等自然景观的层叠状态,不可用于形容其他物体的 “堆积”,如 “群山重峦叠嶂” 为正确用法,误用 “书本重峦叠嶂” 则搭配不当。俯仰生姿: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用法与注意事项:多用于形容园林、建筑、植物等的布局或形态富有美感,强调 “多角度观赏皆美”,如 “苏州园林的花木搭配俯仰生姿”。不可用于形容人的 “姿态优美”。第 21 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用法与注意事项:含褒义,多用于形容已故伟人、烈士的精神或重大历史事迹,不可用于形容普通人或一般事物。如 “人民英雄的事迹永垂不朽”,误用 “他的演讲永垂不朽” 则过于夸张。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用法与注意事项:可用于形容人的外在形象或内在气概,含褒义,不可用于形容物体的 “高大”(如 “高楼顶天立地” 属于泛化误用)。如 “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用法与注意事项:形容说话、演讲时的情绪与语气,含褒义,不可用于形容 “愤怒”“兴奋” 等无 “正气” 内涵的情绪。如 “战士们慷慨激昂的誓言震撼人心”。第 22 课 梦回繁华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2019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特指 “初春时节的微寒”,不可用于冬季的 “严寒” 或秋季的 “寒凉”,如 “三月的江南春寒料峭” 为正确用法,误用 “冬日里春寒料峭” 则季节不符。长途跋涉: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2015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强调 “旅途的遥远与艰辛”,不可用于形容 “短途行走” 或 “非步行的旅途”(如 “乘车长途跋涉” 可接受,但需突出 “辛苦”)。如 “他长途跋涉来到边疆支教”。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用法与注意事项:“踵” 读 “zhǒng”,仅用于形容人群密集拥挤的场景,不可用于形容 “物体密集”。需与 “人山人海” 区分,前者侧重 “肢体接触的拥挤”,后者侧重 “人数极多”。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2023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侧重 “连续不断的往来”,可用于人、车、信件等,不可用于形容 “静止的密集状态”。如 “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为正确用法,误用 “广场上的人群络绎不绝” 则混淆了 “动态往来” 与 “静态聚集”。第二部分 古诗词曲诵读(隐含 / 关联成语)《龟虽寿》(曹操)老骥伏枥: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文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浓缩而来,“骥” 指骏马,“枥” 指马槽)。用法与注意事项:含褒义,专用于形容 “年老而志不衰” 的人,不可用于年轻人或无 “志向” 内涵的场景。“骥”“枥” 不可误写为 “冀”“历”,如 “老科学家虽已退休,却老骥伏枥,继续攻关”。《浣溪沙》(晏殊)无可奈何:指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形容面对困境或不如意的事时无力改变的状态(文中 “无可奈何花落去” 提炼,形容对落花凋零无法挽留的惋惜)。用法与注意事项:侧重 “主观上想改变但客观上无法做到” 的无奈,不可用于 “主观上不愿改变” 的情况。常与 “奈何”“不得” 等词搭配,如 “面对落花,他只能无可奈何地叹息”。第三部分 文言文诵读(课内关联成语)《〈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致死,强调逆境对人的磨砺作用和安逸对人的消极影响。用法与注意事项:多用于议论性语境,强调 “逆境与顺境对人的不同影响”,不可用于单纯描述 “经历困难或享受安逸” 的状态。可作为观点句使用,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启示我们要居安思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形容人意志坚定、品格高尚,不被外界条件所左右,是 “大丈夫” 的核心内涵。用法与注意事项:“淫” 指 “迷惑”,不可理解为 “淫乱”;“移” 指 “动摇(节操)”,“屈” 指 “屈服(意志)”。多用于形容人在名利、权势面前的坚定品格,不可用于形容 “客观上不受影响”(如 “环境变化不能移”)。《愚公移山》(《列子》)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文中通过愚公坚持挖山的故事提炼,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2021 广州中考)用法与注意事项:含褒义,强调 “长期坚持、不畏艰难” 的精神,不可用于形容 “方法固执、不知变通”(贬义语境)。如 “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钻研技术” 为正确用法,不可用于批评 “墨守成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