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短文二篇》知识点梳理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短文二篇》知识点梳理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

资源简介

短文两篇——寄情山水,聆听自然
妙趣横生
古人笔下的风景往往令人神往,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李白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王维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自然的名篇吗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描写风景的名篇佳作,让我们拭目以待哦!
一、《答谢中书书》
(一)文常知识
1.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晚年所作,是六朝山
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
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zhēng),字元度,陈郡阳夏(河
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
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
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 ,
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 时期道教学
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著有《陶隐居集》。
(二)课文精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②。青林翠竹,四时③俱备。晓雾将歇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⑤,沉鳞⑥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⑦。自康乐⑧以来,未复有能与⑨其奇者。
【注释】
①〔古来共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②〔五色交晖〕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晖,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⑥〔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⑨〔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领悟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三)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 (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 (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 和
(3)词类活用
五色交晖 名词作动词,辉映
(四)主题探究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 ,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 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
,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答案:
(五)例题重现
1.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既素重幽居 可以调素琴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理解填空。
【甲】【乙】两选文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和“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都从 觉和
觉的角度表现色彩、 、 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和“森壁争霞,孤峰限日”采用了
的写法,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予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答案:(1)A
(2)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雪,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3)视 听 形态 声音 动静结合
二、《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学常识
1.创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
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
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
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 ,一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
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南。
3.课文精读
记承天寺①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②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③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④。怀民亦未寝,相与⑤步于中庭⑥。庭下如积水空明⑦,水中藻、荇(xìng)⑧交横(héng),盖⑨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⑩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注释】
①〔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项(xū)年号(1078-1085)。
③〔念〕考虑,想到。
④〔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⑤〔相与〕共同,一起。
⑥〔中庭〕院子里。
⑦〔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⑧〔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⑨〔盖〕大概是。
⑩〔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耳:古义:助词,相当于“而已” “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②月色入户
(户: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③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④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2)一词多义
①与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②书 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
③盖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④至 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4)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状语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5)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三)主题探究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
, , 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 的胸怀。
答案: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乐观豁达
课堂练习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节选)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
眠觉:睡醒。
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
因:于是。
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
招隐:田园诗名,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
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
时:当时。
剡: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州。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在文中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
②但少闲人 但 :
③即使夜乘小船就之 就 :
④造门不前而返 造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3)《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答案:1.①考虑,想到 ②只是 ③到。这里指拜访 ④到
2.①庭院中就像有澄澈透明的积水一样,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②于是(他在雪中)逍遥流连,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念起戴安道。
3.《记承天寺夜游》中主人公月夜出行同友人漫步,是排遣自己内心的郁闷以及排遣郁闷后的释然旷达。或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三、课后思考探究
1.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2.《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 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3.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
1.答: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 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2.《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记承天寺夜游》 中册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 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 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 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综合练习
(一)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璧,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感慨发端,以感慨收束,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酷爱,也表达对先贤的追慕与比肩的自得,以及对世人于秀美山水漠然的惋惜。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描绘朝夕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D.本文与《与朱元思书》都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秀丽的山水风景,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被誉为“骈文双璧”。
2.文章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3.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 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
1.B
2.答: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山川之美景的描绘。
3.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二)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与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晚年③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有删改)
【注释】①方山子:即陈慥(zào),字季常,北宋文士,太常少卿陈希亮之子。②光: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一带。黄: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一带。③庵:草房。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
(3)余告之故
(4)耸然异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然则北通巫峡
B.相与步于中庭 告之于帝
C.自得之意 公与之乘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4.【甲】【乙】文段中的张怀民、方山子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朋友,请概括张怀民、方山子人物形象的异同。
答案:1.(1)想到,考虑到 (2)只是 (3)缘故,原因 (4)对……感到惊异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3)句意: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故:原因、缘故;
(4)句意: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异:对...感到惊异。
2.D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样子/连词,表承接,既然这样,那么;
B.介词,表地点,在/介词,向;
C.助词,的/代词,代指曹刿;
D.都是连词,表原因,…的原因;
故选D。
3.(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他低着头不作回应,又仰起头笑,邀请我到他家住宿。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1)积水空明:形容月光如水般澄澈;藻、荇交横:竹柏影子交错的动态; 盖:表推测,大概是。(2)呼:邀请;宿:留宿,补出宾语“我”
4.相同点:两人在生活中都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同点:张怀民是“闲人”,是被贬谪后成了清闲无比的人:方山子是“隐人”,是主动放弃荣华富贵,隐居在黄州。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
相同点: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结合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分析,被贬黄州的张怀民,夜晚未眠,与苏轼一同在庭院漫步赏月。在贬谪的境遇里,能有此闲情,体现他随遇而安,以豁达心态面对处境。结合乙文“环堵萧然,而与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分析,方山子家中四壁简陋、生活清贫,可他和家人都有怡然自得的神态,彰显其在清苦生活里,依旧保持内心平静,是豁达乐观的体现。不同点:结合甲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分析,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因仕途不顺被贬黄州,无奈成为“闲人”“亦未寝”能看出他深夜难眠,侧面暗示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其“闲”是仕途受挫后的被动结果。结合乙文“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分析,方山子主动舍弃车马、官服这些代表荣华富贵的事物,隐居在黄州山中,和外界不相往来,人们都不认识他。可见他是主动选择隐居,做自觉远离尘世的“隐人”,与张怀民被动“闲居”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