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①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②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阳阳老师说明】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能说成“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分别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途径有两个。②孤立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即脱离了他人和社会活动),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存在的(即一个人完成)。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绝对性)
【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方法论】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真理具有相对性)
【原理】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反复性:
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①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②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2、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
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②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②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③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④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应先进的经济基础。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6、★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8、★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9、★改革的性质、作用和根本目的
①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基本内容: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地位: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②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原因:①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做法: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观、价值观)
1、物的价值: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客体(物)的属性和主体(人)的需要。
2、★人的价值
【原理】①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其中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③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②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3)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方法论】①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重要性: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3)要求: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
(2)特点:
①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
(3)★评价标准:①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6、★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根本途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①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易错易混】
1、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还可以写:直接现实性)
3、真理的特点: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4、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