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基础过关】
1.削弱地方势力
(1)背景:①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诸侯王势力强大。②汉武帝即位初期,诸侯王和地方豪强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3)措施: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镇压诸侯王的叛乱;沿用汉初政策,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②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4)作用: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加强经济管控
(1)措施:①汉武帝时期,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六辅渠、白渠等)。②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③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④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⑥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2)作用: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尊崇儒术
(1)背景: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
(2)目的:稳固统治。
(3)措施: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4)作用: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北击匈奴
(1)背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改变汉初推行的和亲政策,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2)战役: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大获全胜。
(3)结果: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5.影响: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实战演练】
1.《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诸侯王……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从材料中能直接得出的准确结论是( )
A.分封制取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C.在地方分封制和世袭制并存
D.汉初王国势力做大,威胁中央
2.漫画反映了西汉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的影响是( )
A.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
B.动摇了中央集权统治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形成了统一的君臣思想
3.《汉书 地理志》记载:“南海郡……县六。番禺,尉佗都,有盐官。”番禺盐官的设置可印证汉武帝( )
A.实行盐铁和酒的专卖
B.施行郡县制
C.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D.铸造五铢钱
4.《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说明董仲舒主张( )
A.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B.推崇百家争鸣局面
C.实行“无为而治”
D.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5.如图是出土于四川的汉代画像砖,其中老师头戴冠帽,一副儒生打扮,席地而坐进行上课;席下学生恭坐左右,认真听讲。该画像砖中老师讲述的“经”最有可能是( )
A.《山海经》 B.《道德经》
C.儒家五经 D.佛经
6.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到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了强攻政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汉武帝对匈奴态度强硬
B.匈奴自身势力衰落了
C.“和亲”政策分化了匈奴
D.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西汉时期迫使匈奴单于仓皇遁逃,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战役是( )
A.漠北战役 B.漠南战役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8.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二者的类似之处有( )
①加强中央集权 ②加强思想控制
③派兵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④统一货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提到:武帝时期标志着汉代历史的新转折。巩固工作让位于扩张和积极的主动行动……计划组织经济和增加国家的收入;计划消除入侵的威胁和改善中国在边远地区的利益。材料意在表明汉武帝( )
A.积极扩张,拓展势力范围
B.加重赋税,增加汉王朝收入
C.加强训练,消除入侵威胁
D.立足国情,巩固大一统局面
10.“秦时明月汉时关,滚滚黄河蓝蓝天……眼前家国九万里,守业更比创业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曾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王。可随着时间推移,诸侯王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到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材料二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说出汉武帝在“守业”中解决了哪一困扰中央的重大问题。(1分)从材料中找出这一问题是怎样形成的。(2分)
(2)仔细识读材料二,从图一到图二是汉武帝采取哪一措施的结果 (1分)上述问题解决后,汉武帝实行哪一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1分)
(3)结合所学和材料三,指出汉武帝为什么“心神不宁”。(2分)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让自己心神安宁 (2分)
(4)“眼前家国九万里,守业更比创业难”,对汉武帝来说,面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守业”之难,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5)汉武帝的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2分)试着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2分)
参考答案:
1.D 材料表明汉朝初期地方诸侯国官制设置等同中央政府的官制设置,诸侯国形同独立王国,诸侯国势力做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因此D正确。A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C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强调诸侯国势力强大不符。
2.C 由漫画信息可知,与汉武帝实行“推恩”有关,通过这项措施,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A 番禺盐官的设置可印证汉武帝实行盐铁和酒的专卖。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4.D 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材料说明董仲舒主张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5.C 根据材料“汉代画像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图反映了兴办太学,讲学五经的情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因此,画像砖中老师所说的“经”是指“五经”,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6.D 根据所学可知,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改变汉初推行的和亲政策,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7.A 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获全胜。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8.C 秦始皇与汉武帝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在政治上采纳“推恩”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汉武帝“尊崇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经济上实行盐铁和酒的专卖,收回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等。虽然汉武帝和秦始皇都北击匈奴,但秦始皇修筑了长城以防匈奴侵扰,而汉武帝未有此举动。
9.D 根据材料“巩固工作让位于扩张和积极的主动行动……”可知,材料反映汉武帝根据国情的变化调整政策,这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10.【解析】第(1)(2)题考查汉武帝时的王国问题及其背景和采取的解决措施及作用。第(3)题考查汉武帝实行思想上大一统的社会背景、措施。第(4)题考查汉武帝加强经济管控的措施。第(5)题第一问只要围绕巩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回答即可。对汉武帝的评价从他的历史功绩方面来看,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答案:(1)王国问题。汉高祖时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王,随着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2)实施“推恩”的结果。刺史制度。
(3)汉武帝时诸子百家学说的流行使人们的思想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意思相近即可)措施: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4)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5)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