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忧】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情境化教学课件)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堂无忧】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情境化教学课件)统编版(2024)八上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八年级历史 上册·统编版2024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当时的卢沟桥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说“最后关头已临到”
情境导入
1937年, 一 首《卢沟桥歌》唱道: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
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 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卢沟桥是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的一座古石桥。
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准备战斗
学习目标
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以及南京大屠杀等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以及中共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以七七事变、淞沪会战为例,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抗日的爱国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家国情怀)
1
3
2
通过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学习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南京大屠杀。
赵登禹
4
一、七七事变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三、淞沪会战
目录
Contents
探究新知
四、南京大屠杀
七七事变

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
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运动”,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1936年日本在不断的增兵中国,部署发动全面侵华的计划;形势十分危急,战争一触即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
1932年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情境探究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七七事变事变?
军事沙盘推演
如果你是日军指挥官,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挑起事端?
平绥铁路
平汉铁路
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
日军重兵占据
日控伪蒙军
日本控制区
卢沟桥
七七事变
时间
地点
守军
经过
结果
影响
1937年7月7日
北平卢沟桥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事变后全面入侵中国。
第二十九路军
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城搜查
卢沟桥失守,
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遭拒,炮轰我军防地
→中国守军反抗
情境探究2:什么是七七事变
卢沟桥24小时:视频解密档案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第132师师长赵登禹(1898—1937)
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1892—1937)
情境探究3:七七事变后的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
第二次国共合作

材料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7月17日庐山谈话
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
国民党决心抗日


情境探究1: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对日政策如何?
新四军军长叶挺
中国工农红军
八路军
新四军
改编
改编
总 指 挥:朱 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军 长 :叶 挺
副军长 :项 英
八路军臂章
新四军臂章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
南方八省游击队
2.工农红军的改编
国民革命军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工农革命军
井冈山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
八路军 新四军
情境探究2:国共两党如何进行第二次合作的?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实际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意义:①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②国共团结御侮、全民 族抗战的局面形成。
回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5年瓦窑堡会议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1937年七七事变
加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步伐
国共两党表明抗战立场
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
情境探究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标志是?
项目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不同点 开始标志
时间
形式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目标
相同点
情境探究4:两次国共合作的对比
打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1924-1927年
1937-1945年
打击日本帝国主义
淞沪会战

北平失陷(1937.7.29)
七七事变
平津失陷
天津失陷(1937.7.30)
上海
南京
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
——日本第三舰队司令
八一三事变
情境探究1:淞沪会战为什么会爆发?
项目 淞沪会战
借口
时间
地点
事件
双方实力比
地位
英雄人物
结果
意义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
一名军官在上海被中国守军击毙
1937年8月——11月(持续3个月)
姚子青、谢晋元
上海
八一三事件
日方约30万兵力,出动飞机坦克;中方70余万兵力,出动飞机。
中国空军首次参战的战役
上海沦陷
情境探究2:什么是淞沪会战?
国军第98师第583团3营营长
丈夫许国,
不必相送。
采访家中长辈或查阅资料:抗战时期的家乡故事。
为“八百壮士”设计一枚勋章,并撰写50字颁奖词(需包含具体史实,如“死守四行仓库”)。
淞沪会战后,你认为日本的下一个目标是哪儿?
日本侵略军进入南京
重庆国民政府旧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南京大屠杀

时间
地点
罪行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
刺杀、活埋、焚烧、杀人比赛等屠杀中国300000以上
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穷凶极恶、残暴野蛮的侵略本性。
情境探究1:什么是南京大屠杀?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余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余人。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遇难者者达30多万人。
情境探究1:什么是南京大屠杀?
01
02
03
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又一个,再一个同胞惨遭屠戮 直至300000人
情境探究2:从生命教育的视角说一说南京大屠杀带来的后果?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习近平(2014年12月13日)
教训:铭记历史,警钟长鸣,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情境探究3:我们国人应该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从中获取什么教训?
国共合作进程:中国工农红军改编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中国军民奋起抗争
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平津保卫战:佟麟阁、赵登禹将军牺牲
1937年卢沟桥 七七事变爆发










七七事变
第二次
国共合作
淞沪会战
南京大屠杀
中国全民族
抗战的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打破了日军3个月
灭亡中国的迷梦
1937年12月13日开始持续40多天
屠杀30万人以上
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
课堂小结
七七事变
八一三事变
淞沪会战
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7月
8月
9月
12月
日本
中国
全面侵华
全民族抗战
平津保卫战
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
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南京大屠杀
进攻南京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南京大屠杀
课堂小结
情境练习
1.下面是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一个重要宣言,其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西安事变的爆发
C.南京大屠杀的出现 D.七七事变的爆发
D
情境练习
2.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部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材料中的“他”是( )
A.李宗仁 B.叶挺 C.彭德怀 D.左权
B
情境练习
3.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曾这样报道淞沪会战:“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据此可知,淞沪会战的意义在于( )
A.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B.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D.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
情境练习
4.1937年12月13日,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在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中,下列对于揭露日军暴行最具说服力的是( )
A.战后日本政府公布的官方文件
B.当时西方记者在南京实地拍摄的影像资料
C.中国民间流传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D.某日本历史教材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B
布置作业
和平倡议书
【任务说明】对比南京与广岛两座“创伤城市”的纪念方式,设计《青少年和平行动指南》
【任务要求】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
【写作指引】1项可操作的纪念活动建议;1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口号。
THANKS!
谢谢观看
八年级历史 上册·统编版20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