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海陆变迁 知识梳理课件(共63张PPT) 2025~2026学年度湘教版七上地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海陆变迁 知识梳理课件(共63张PPT) 2025~2026学年度湘教版七上地理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 海陆变迁
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重难点)
·能在地图上识别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重难点)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主要分布规律,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重点)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和板块构造学说探索发展的简单历程。
认真阅读课本P53~58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大陆漂移假说是德国科学家     提出的。他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作“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面貌。
图3.3.1
魏格纳
2.读全球六大板块分布图(图3.3.2),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
A    板块;B    板块;
C    板块;D    板块;
E    板块;F    板块。
(2)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板块。
(3)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运动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      ,有的      ,地壳运动活动比较
    。
图3.3.2
美洲
南极洲
印度洋
 非洲
 亚欧
太平洋
太平洋
稳定 
张裂拉伸
碰撞挤压
活跃
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别是        火山地震带和
             火山地震带,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
环太平洋
 地中海—喜马拉雅
 【科学考察】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在对郧西大梁(秦岭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地质调查时,发现了丰富典型的泥盆纪珊瑚化石,这里的珊瑚化石以复体珊瑚类型为主,赋存区面积广大,逾300平方千米,显示出大面积古海洋生物礁建造特点。图3.3.3为泥盘纪珊瑚化石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知识点 1
地表形态变化
图3.3.3
1.科研人员在秦岭发现珊瑚化石,说明 (  )
A.此地曾经是一片浅海
B.珊瑚适合在陆地生活
C.人类把化石带到此地
D.海平面上升淹没此地
2.造成这种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填海造陆  B.地球运动
C.全球变暖  D.地壳运动
A
D
【学术情境】生物学家在19世纪末调查地球陆地上蚯蚓的分布情况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种正蚯蚓(一种蚯蚓的名称)同时分布在同纬度的①②两地,但与①地同纬度且同一大陆的西海岸却并没有这种蚯蚓分布。图3.3.4为正蚯蚓分布地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两地所在的大洲分别是 (  )
A.亚洲和欧洲 
B.亚洲和北美洲
C.北美洲和欧洲 
D.非洲和欧洲
知识点 2
大陆漂移假说
图3.3.4
C
4.下列关于正蚯蚓分布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
A.两个大洲的正蚯蚓往来频繁 
B.正蚯蚓具有远渡重洋的能力
C.①②两地所在的大洲本是一块大陆 
D.人类活动把正蚯蚓带到①②两地
图3.3.4
C
5.图3.3.5示意地球演变过程中海陆分布的变化情况。根据大陆漂移假说,由早到晚的排列顺序是 (  )
A.③④②①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图3.3.5
D
 2025年1月23日晚间至24日凌晨,日本接连发生火山喷发和多起地震,当地政府不仅提升了火山喷发警戒级别,还对核电站进行紧急排查。日本是世界上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的国家之一。图3.3.6为全球六大板块分布图。据此完成6~7题。
知识点 3
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
图3.3.6
6.下列关于日本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B.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C.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D.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7.地震发生时,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
A.从室外跑到楼内躲避  B.迅速进入室内收拾贵重物品再离开
C.迅速远离高压电线和陡坡 D.高楼层的人们应立刻乘电梯撤离
A
C
如果说看高山雪峰要去喜马拉雅山脉,那么要把精彩火山看过瘾,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无疑是理想选择。图3.3.7为世界各火山带不同海拔火山数量比例图。据此完成8~10题。
8.世界海拔超过5 000米的火山绝大部分分布在 (  )
A.堪察加—日本—马里亚纳火山带
B.南美安第斯火山带
C.地中海火山带
D.墨西哥—尼加拉瓜火山带
图3.3.7
B
9.南美安第斯火山带多火山的原因是 (  )
A.位于大陆内部  B.位于板块内部
C.位于大陆交界  D.位于板块交界
10.普耶韦—科登·考列火山群位于安第斯山脉,是位于智利南部兰科省境内的活火山群。其附近的阿根廷门多萨省是世界著名的葡萄产地。普耶韦—科登·考列火山群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为葡萄种植带来 (  )
A.丰沛的降水  B.充足的水源 
C.适宜的温度  D.肥沃的土壤
D
D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日喀则市是地震多发地区。
材料二:图3.3.8为世界局部区域板块构造示意图。
图3.3.8
(1)板块运动的方式主要有      和      两种。(4分)
(2)日喀则市处在           火山地震带上,该地震发生的原因是    板块和    板块发生了       运动。(8分)
图3.3.8
碰撞挤压
 张裂拉伸
地中海—喜马拉雅
亚欧
印度洋
碰撞挤压
(3)印度尼西亚有“火山国”之称。火山喷发对人类活动有利有弊,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利:火山灰能形成肥沃的土壤。(2分)
弊: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会破坏田园、村庄、建筑物等,还可能引发地震,造成人员伤亡。(2分)
(4)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但火山、地震活动很少,请简述其原因。(4分)
地处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4分)
第三节 海陆变迁
课时1 地表形态变化 大陆漂移假说
过基础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地表形态变化
跨学科·语文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予奉使河北,
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沈括的记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
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B.太行山是从古老海洋演变来的
C.太行山曾发生过火山喷发活动 D.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变为海洋
【解析】海螺是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里,在太行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
明太行山所在地区曾经是海洋,即太行山是从古老海洋演变来的,B正确。
2.“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D
A.人类活动 B.地球公转 C.海平面上升 D.地壳运动
【解析】“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描述的是海陆变迁现象。受
地壳抬升影响,太行山由海洋演变而来,D正确。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
的变化,如填海造陆等,但根据题意可以明显看出,“此乃昔之海滨,今
东距海已近千里”现象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A错误。海
陆变迁与地球公转关系不大,B错误。文中描述的是海洋演变为陆地,海
平面上升不会导致海洋演变为陆地,C错误。
本题以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海陆变迁的相关内容为情境,跨语文
学科考查海陆变迁的成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此乃昔之海滨,今
东距海已近千里”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
已有近千里”,即这里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两个岛屿氹仔岛和路环岛
现在已完全相连成了一个岛,下图为澳门简图。读图
完成3—4题。
3.澳门的海陆变化说明( )
A.海平面升降导致海陆变迁
B.人类活动导致海陆变迁
C.大陆漂移引起海陆变迁
D.板块运动引起海陆变迁
B
【解析】读图可知,澳门通过填海造陆使两个岛连成一体,这是人类活动
导致的海陆变迁,B正确。
4.下列与澳门面积变化过程相似的是( )
A
A.荷兰的围海造田 B.海底发现古河道遗迹
C.喜马拉雅山脉发现鱼类化石 D.大西洋沿岸发现贝壳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澳门面积变化是人类填海造陆造成的,即是人
类活动造成的,荷兰的围海造田也是人类活动造成陆地面积变化。海底发
现古河道遗迹反映的是海平面升降造成海陆变迁,喜马拉雅山脉发现鱼类
化石反映的是地壳运动造成海陆变迁,大西洋沿岸发现贝壳不能反映海陆
变迁。A正确。
知识点2 大陆漂移假说
5.新题型·地理实践 了解世界海陆分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某中学地
理兴趣小组开展了“世界海陆分布拼图”实践活动。结合下图,请你与该小
组一起完成此次活动。
【实践步骤】
第一步:涂色(见图①)

给陆地涂上灰色,海洋不涂色。
第二步:裁剪并拼合(见图②)

将陆地裁剪下来,把轮廓线相似的大洲拼合在一起。
【归纳提升】
(1)同学们在涂色过程中发现,在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__。
亚洲
【解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
(2)在裁剪拼合各大洲时,同学们发现了图②所示的现象:______洲东
部与____洲西部陆地轮廓吻合。魏格纳曾对这一现象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
了__________假说,能证明该假说的证据除大陆轮廓吻合外,还有大洋两
岸___(选择填空)。
①河湖分布相似 ②古老地层相似
③地形特征相似 ④古生物化石相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南美

大陆漂移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的陆地轮廓相吻合。
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该假说的主要证据有大洋两岸的古老地层相
似、古生物化石相似等,故②④可为该假说提供证据。
第三节 海陆变迁
课时1 地表形态变化 大陆漂移假说
过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2025汕头期中]下图是意大利
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升降变
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说明该地区( )
D
A.海底地壳在不断上升 B.经历了数次的洪涝灾害
C.陆地地壳在不断下沉 D.经历了多次的海陆变迁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在公元79年时,三根大理石柱位于海平面以上,
15世纪三根大理石柱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18世纪三根大理石柱位于海平
面以上,1955年三根大理石柱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说明该地的地壳经历
了下沉—上升—下沉等过程,即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D正确。
2.造成图中大理石柱升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C
A.海平面的升降 B.人类活动
C.地壳的变动 D.河流泥沙的沉积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地壳经历了下沉—上升—下沉等过程,
导致大理石柱发生升降变化,C正确。据图可知,海平面没有发生明显变
化,A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人类活动对大理石柱升降变化的影响,B错
误。河流泥沙沉积与大理石柱升降变化关系不大,D错误。
[2025沧州期中]中龙是已灭绝
的爬行动物,生活在大约3.2亿到2.8
亿年前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没有横
渡大洋的能力,但在南美洲和非洲都
发现了它们的化石。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对上述事实的解释合理的是( )
D
A.动物迁徙 B.生物进化 C.气候变暖 D.大陆漂移
【解析】由材料可知,中龙没有横渡大洋的能力,但在相隔大洋的南美洲
和非洲都发现了它们的化石,说明南美洲和非洲这两个大陆原来是连在一
起的,现在两大洲分开了,可能是大陆漂移的结果,D正确。
4.推测甲大洋的面积将( )
A
A.不断扩大 B.不断缩小 C.保持不变 D.先缩小后扩大
【解析】非洲和南美洲两大洲仍然在向相反的方向漂移,甲大洋的面积将
不断扩大,A正确。
5.新考法·对比分析 [2025滨州期中]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一批小海龟要到动物园安家啦!考
虑到海龟的生活习性,饲养员为它们准
备了既有“海洋”又有“陆地”的家。动物
专家看了以后,提了一些建议。三个饲
养员马上行动,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
【答案】图略 ①—B—D②—A—D③—C—E
改建方案(如图所示)。
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与小海龟新家改建方案有些相似,请连线示意。
【解析】由图可知,老李的方案是改变斜坡垫板的倾斜角度,对应的是地
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之一;小张的方案是抽去一些水,
对应的是海平面下降,海平面升降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之一;大周的方
案是将斜坡上端的沙土向下推,对应的是填海造陆,填海造陆是海陆变迁
的人为原因。
思维建模——分析海陆变迁现象成因的思路
[2025佛山期末改编]埃及法尤姆省鲸鱼谷地处非洲大陆沙漠深处,
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人们在这里集中发现了大量古代鲸类化石。
读鲸鱼谷景观图,完成6—7题。
6.非洲大陆沙漠深处发现大量古代鲸类化石,说明这里经历了( )
A
A.海陆变迁 B.火山爆发 C.气候变冷 D.气候变暖
【解析】鲸是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非洲大陆沙漠深处发现大量古代
鲸类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现在这里成了陆地,因此这里经历
了海陆变迁,A正确。
7.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A.地壳运动 B.人类活动 C.海平面下降 D.大陆漂移
【解析】鲸鱼谷所在地区曾经是海洋,随着地壳不断上升,这里变成了陆
地,A正确。
分析海陆变迁现象成因的思路
1.看是陆地变成了海洋,还是海洋变成了陆地。主要根据材料描述和
生物化石来判断,如陆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海洋变成了陆地。
2.如果是陆地变成了海洋,可能的原因是地壳下沉或者海平面上升。
一般来说,海平面变化导致的海陆变迁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地壳下沉导
致的海陆变迁可以发生在内陆地区。
3.如果是海洋变成了陆地,可能的原因是地壳抬升(可发生在内陆地
区)、海平面下降(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人类活动(围海造陆等)。
4.判断时,需要结合题目材料,进行多方面验证。
第三节 海陆变迁
课时2 板块构造学说
过基础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填图训练
(1)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板块名称。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
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_(稳定/活跃),如图中的____
___(填字母)两地;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______(稳定/活跃),如图
中的_______(填字母)两地。
稳定
B、D
活跃
A、C
知识点1 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
[2025广州期末]2024年1月23日2时9分,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震
中离最近的县城39千米,震中均海拔
为3 179米。地震发生前,中国地震局和自治
区地震局曾特别指出需重点关注阿克苏地区
乌什县等县市。下图示意乌什县地震发生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发生地位于( )
C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的前沿地带
B.非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前沿地带
D.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地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
县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的前沿地带,C正确。
2.本次地震震级大、伤亡小,其原因有( )
A
①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和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②地震预报和预警机制
较完善,为避险争取了时间 ③本次地震震中位于高山区域,震区居民人
数少 ④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已入睡,未能感受到地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选项 逐项分析
① 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和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能够让人们在地
震发生时迅速做出正确反应,采取有效的避险措施,从而减少伤
亡,①正确
② 地震预报和预警机制较完善,人们可提前收到信息,为避险争取
了时间,②正确
选项 逐项分析
③ 本次地震震中均海拔为3 179米,属于高山区域,震区居
民人数少,③正确
④ 居民已经入睡,无法及时收到预警信息,不能及时避险,这会导
致伤亡人数更多,④错误
续表
[2025北京期中]西班牙拉帕尔马岛火山于当地时间2021年9月19日
喷发。喷发出的岩浆流入大洋冷却生成陆地,令该岛的面积增大。该岛有
记录以来曾发生过多次火山喷发。下面为陆半球示意图及拉帕尔马岛位置
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拉帕尔马岛火山多次喷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A.接近板块交界地带 B.地处非洲板块东侧
C.位于亚欧大陆西侧 D.处于大西洋的边缘
【解析】拉帕尔马岛接近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多火山地震,A正确。
4.拉帕尔马岛的面积增大,可以反映( )
D
A.海洋面积扩大 B.地球的运动 C.海平面的上升 D.海陆的变迁
【解析】读图可知,拉帕尔马岛周围是海洋,该岛面积增大,说明周围海
域由海洋变为了陆地,反映了海陆的变迁,D正确。岛屿面积的增加与海
洋面积扩大、地球的运动关系不大,A、B错误。海平面的上升一般会造
成岛屿面积减小,C错误。
知识点2 板块运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2025重庆期末]读“东非大裂谷示意图”,完成5—6题。
5.形成东非大裂谷的原因是( )
C
A.该地多地震活动 B.该地多火山活动
C.板块在这里张裂 D.板块在这里碰撞
【解析】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由于两大板块
发生张裂,慢慢形成了东非大裂谷,C正确。
6.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发展趋势是( )
C
A.成为山脉 B.形成盆地 C.形成海洋 D.没有变化
【解析】东非大裂谷处于板块的张裂处,其面积会越来越大,最终会形成
海洋,C正确。
第三节 海陆变迁
课时2 板块构造学说
过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在新西兰南岛海岸,散布着大小不一、形状浑圆的石头,据地质学家
研究,其成因是海底玄武岩被“不安分”的板块“顶”了上去。读世界板块分
布图及大圆石景观图,完成1—2题。
1.“不安分”的板块是指( )
A
A.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C.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解析】据图可知,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因此将
海底玄武岩“顶”至海岸的“不安分”板块是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A正确。
2.在大圆石中,还能找到不少贝壳、鱼齿、珊瑚碎片等海洋生物遗骸,说
明( )
C
A.这些生物曾生活在陆地 B.海洋生物进化成陆地生物
C.这里发生过地壳运动 D.这里海平面变化不大
【解析】在大圆石中能找到不少贝壳、鱼齿、珊瑚碎片等海洋生物遗骸,
结合材料中“被‘不安分’的板块‘顶’了上去”可知,这里发生过地壳运动,
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C正确。这些生物一直生活在海洋中,没
有进化成陆地生物,A、B错误。在大圆石中发现贝壳、鱼齿、珊瑚碎片
等海洋生物遗骸不能说明海平面变化不大,D错误。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名称:板块运动与地震
探究资料:
资料一:某学校七年级地理社的同学利用盛水的盆、海绵纸、吸管等
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板块运动的实验(如图)。
资料二:如图示意六大板块分布。
资料三: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平均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有
1 000多次。
探究思考:
(1)指出同学们在实验中将吸管插入水中向盆底吹气时,大量气泡会出
现在海绵纸的“内部”还是“交界处”。图中冒出的气泡模拟的地理现象,最
有可能是火山和地震,说出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
【答案】大量气泡出现在交界处。实验结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火山和地震少;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2)试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简析日本多地震的主要原因。
【答案】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的前世今生”
漫画。说出漫画中“撞船”的两个板块的名称,并分析漫画中山峰不断长高
的原因。
【答案】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珠穆朗玛峰位于两大板块的碰撞挤压
地带,板块不断挤压使其不断长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