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探究与实践 板块运动与地震 课件(共32张PPT) 2025~2026学年度湘教版八上地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探究与实践 板块运动与地震 课件(共32张PPT) 2025~2026学年度湘教版八上地理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探究与实践 板块运动与地震
知识链接:
1.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
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
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
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
米深的地方。
图3.4.1
2.地球很薄的外层叫作地壳,下一层是地幔,地幔包含有热而软的岩浆。随着地幔里软流层的运动,会带动“漂浮在其上”的各个板块也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
图3.4.2
3.2023年,全球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29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19次,最大为2月6日土耳其两次7.8级地震,未发生8级以上地震。图3.4.3为2022年和2023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图3.4.3
实验材料:一本书和一张纸。
实验过程:如图3.4.4,用手挤压书本,观察书本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图3.4.5,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观察纸张发生了什么变化。
任务一 探究板块的运动
图3.4.4
图3.4.5
实验结论:
(1)实验中的书本和纸张代表了地球上的板块,图3.4.4实验反映了板块的
       运动,这一运动会形成      ;图3.4.5实验反映了板块的       运动,这一运动会形成    。
图3.4.4
图3.4.5
碰撞挤压
高山
张裂拉伸
裂谷
(2)在图3.4.6中标注六大板块的名称,并在图上用线段画出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图3.4.6
序号 发生地震时间 地震所在地 里氏震级 震中的经纬度位置 影响的板块名称
① 2022年11月11日 汤加 7.4级 南纬19.25度, 西经172.05度
② 2023年2月6日 土耳其 7.8级 北纬38.00度, 东经37.15度
③ 2023年8月29日 印度尼西亚 7.1级 南纬6.80度, 东经116.60度
④ 2024年4月3日 中国台湾花莲 7.3级 北纬23.81度, 东经121.74度
表3.4.1
结论: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的    地带。
太平洋板块与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
块与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印度
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与
亚欧板块
交界
任务二 在图3.4.7中标注表3.4.1中的地震发生地点(标注数字序号),并判断其受哪些板块影响
图3.4.7
实验材料:细长木条、纸盒、积木、细沙、小锤等。
实验过程:
(1)双手紧握细长木条两端,然后相对用力,细长木条受力逐步向上弯曲,继续用力使细长木条折断,会听到木条折断声,且双手感到震动。
(2)纸盒里放上细沙,在细沙上竖放积木(可放在一侧),然后用小锤在纸盒底部敲击,敲击从远离积木的一侧向积木放置处移动,观察积木的变化。
(3)重新竖放积木,选择纸盒底部某一点敲击,力量逐渐增大,观察积木的变化。
任务三 模拟地震,探究地震破坏力的影响因素
实验结论:
(1)地震时会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并同时产生    。
(2)敲击点表示地震发生时的地点,越靠近该地,地震的破坏力
    。
(3)敲击力量表示地震的震级,震级越大,地震的破坏力    。
震动
越大
越大
通过书籍、网络收集资料,完成以下场景避震指南的编写。
任务四 讨论发生地震时如何避险
场景一(学校)
场景二(家里)
①在教室里,应就地避震,迅速抱头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等待强震过后迅速有序撤离到空旷地带;②在室外时,可原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①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找到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床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或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小的地方进行避震;②若住在高层,待强震过后通过楼梯下楼到空旷地带避震,不能乘坐电梯。
场景三(室外)
场景四(其他)
要远离高大的树木、建筑物或广告牌等,到空旷的地方进行避震。
①在行驶的车内避震,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注意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等强震过后再有序下车;②在野外山区避震,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陡坡、陡崖),以免发生山崩、滚石、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③如遇到山崩、滑坡,要向与滚石前进方向相垂直的山坡上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探究与实践 板块运动与地震
任务一 标注地震发生地的位置
同学们查询到2014年3月1日至2024年3月1日,全球共发生7.0级以上大
地震100多次,并将主要地震点标注在地图上(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标注的主要地震点的整体分布特点为( )
A.极地地区比赤道多
B.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C.板块交界处比内部多
D.大洋中部比边缘处多
C
【解析】读图可知,标注的主要地震点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标注的主要
地震点赤道附近比极地多,北半球和南半球均较多,大洋边缘处比中部多。
2.地震发生最密集的地区位于( )
B
A.大西洋沿岸 B.太平洋沿岸 C.非洲的北部 D.南美洲东部
【解析】读图可知,太平洋沿岸地区地震发生地最密集,即地震发生最密
集的地区位于太平洋沿岸,B正确。
任务二 分析地震多发的原因
2024年1月1日,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发生7.6级地震。日本国土地理
院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卫星观测数据发现,地震后能登半岛沿海部分海底抬
升变成陆地。读图完成3—4题。
3.能登半岛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B
A.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
B.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C.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D.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解析】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震多发;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地震
较少。据图可知,能登半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附近,因此
地震多发,B正确。
4.下列关于能登半岛附近部分海域变成陆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A.本次海域变成陆地能够为“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新的证据
B.人类活动是能登半岛附近部分海域变成陆地的主要原因
C.能登半岛附近部分海域变成陆地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D.本次地震短时间内将能登半岛附近部分海域变成了陆地
【解析】
选项 逐项分析
A项 本次海域变成陆地能够为“海陆变迁”提供证据,不能为“大陆漂
移假说”提供证据,A错误
B项 根据材料“地震后能登半岛沿海部分海底抬升变成陆地”可知,
能登半岛附近部分海域变成陆地主要是地壳抬升造成的,B错误
C、D项 根据材料可知,能登半岛附近部分海域变成陆地是伴随着地震
形成的,没有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C错误、D正确
任务三 讨论并分享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逃生方法
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学校防震逃生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逃生路线中,不合理的是( )
C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迅速撤离到安全空旷地带。图中③路线是从
科技楼逃生到图书馆,不合理,故选C。
6.若地震发生,崇德楼来不及逃离的学生应该( )
B
①抱头躲在墙角处 ②爬窗户跳楼 ③抱头躲在课桌下 ④乘电梯逃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地震发生时,在教室来不及逃生的同学,可以抱头躲避在墙角等
建筑结构相对稳定的地方,也可以抱头躲在课桌下,减小被掉落物体砸伤
的风险,①③正确。地震发生时,乘电梯和跳楼都是不可取的,②④错误。
故选B。
[2024·宿迁中考]2024年1月1日,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发生7.6级地震。震后,研究人员发现该半岛部分沿岸海底隆起,露出水面,陆地面积扩大约240公顷。据此完成1~2题。
1
3
2
1.能登半岛陆地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B.地壳运动
C.水土流失
D.填海造陆
B
1
3
2
2.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与防震减灾有关的是( )
A.穿和服
B.吃生鱼片
C.爱喝清茶
D.住木质房
2
3
1
D
3. 七年级同学分小组对板块运动的形式及产生的后果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
实验一:板块运动模拟实验
a.准备一把剪刀和一张白纸;
b.将白纸剪成三个小块;
c.将三小块白纸分别用①②③标注;
d.将三小块白纸按箭头指示方向移动并观察。
3
2
1
(1)图1中①②模拟的板块运动方式是____________,②③模拟的板块运动方式是_________。
碰撞挤压
3
2
1
张裂拉伸
实验二:知识迁移应用
3
2
1
(2)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图2中甲是______板块,该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3)受板块运动影响,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拔会_______(升高/ 降低)。红海面积会变_______(大/ 小),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红海面积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太平洋
3
2
1
升高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张裂拉伸
2024年2月,攀枝花市地震监测中心共监测到本市及周边地区地震33 次。
(4)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攀枝花多发地震的原因。(2 分)
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
2
1
(5)当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尽可能快速有序撤离到空旷地带
B. 如果在高层建筑室内来不及快速撤离,应该迅速躲到小房间的墙角
C. 如果在家里,应迅速乘坐电梯快速撤离
D. 如果在教室里突然感到地震发生,应先蹲下,双手抱头,然后快速有序撤离
C
3
2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