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1.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重点)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能根据地图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难点)3.了解保护传统聚落的措施。认真阅读课本P68~73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和 。2.聚落的差异。对比项 聚落规模 建筑密度 主要生产活动乡村 较① 较③ ⑤ 城镇 较② 较④ 非农业生产活动表4.2.1乡村城镇小大低高农业生产活动3.聚落的形成深受 和 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聚落的 和 会有很大的差别。 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 环境,又与居民的 生活密切关联。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空间形态组织结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图4.2.1是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1.图示信息反映的主题内容是 ( )A.村庄的衰落 B.城镇的兴起 C.交通的发展 D.耕地的减少知识点 1聚落的景观特征图4.2.1B2.乡村与城市之间演变的一般过程是 ( )A.村庄—城镇—集镇—城市 B.城市—城镇—集镇—村庄C.城镇—城市—村庄—集镇 D.村庄—集镇—城镇—城市D【跨学科融合】《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图4.2.2为甲骨文“聚”和“落”的解释。据此完成3~4题。3.“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可以说明 ( )①人类早期聚落多临近水源 ②动植物丰富有利于早期聚落形成 ③聚落内部只能生活,不能生产 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图4.2.2B4.文中描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分别是 ( )A.乡村,以平原为主B.城镇,交通发达C.乡村,以农业为主D.城镇,房屋整齐C福建省平潭岛多台风,自然植被覆盖率低,盛产岩石。当地居民以块状石料作为墙体的主要材料,建造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石头厝。图4.2.3为石头厝屋顶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知识点 2聚落与地理环境图4.2.35.石头厝以石料为建筑材料的主要原因是 ( )A.工程量小 B.便于翻新C.就地取材 D.吸引游客6.石头厝屋顶铺石块压住瓦片的主要作用是 ( )A.防雨 B.防风C.防沙 D.防火BC地下城市马特马他位于突尼斯东南部的撒哈拉沙漠中,聪明的柏柏尔人开凿洞穴作为房屋,使马特马他成为环境舒适、四季不受气候影响的地下穴居城市。图4.2.4为洞穴屋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7.柏柏尔人建造穴居城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地形平坦 B.资源丰富C.避暑挡风 D.宗教信仰8.在古城遗址开发过程中,我们对于文物古迹应 ( )A.加强保护 B.翻新使用 C.拆除重建 D.禁止参观图4.2.4CA【跨学科融合】小说《边城》中有这样的叙述:“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图4.2.5为吊脚楼景观图。据此完成9~10题。9.吊脚楼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体现在 ( )A.墙体厚实,利于保暖B.窗户较小,利于防风C.屋顶坡陡,便于排水D.土石材料,就地取材图4.2.5C10.材料所述地区吊脚楼分布呈狭长形,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河流 ②土壤 ③地形 ④气候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B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清远南岗千年瑶寨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堪称世界建筑奇观。千年瑶寨依山傍水,建筑风格独特,以石头和木材为材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之上。近年来,千年瑶寨以瑶族长鼓舞、瑶族刺绣、排瑶民歌等“音乐+旅游+非遗”的形式,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材料二:图4.2.6为南岗千年瑶寨及其周边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图4.2.7为南岗千年瑶寨景观图。(1)瑶寨及其周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图4.2.6中可以观赏到如图4.2.7一样错落有致的瑶寨风光的是 村(选填“甲”或“乙”),附近河流的流向是 。瑶寨旁的道路线路与等高线大致平行,主要原因是 (选填“坡度大”或“坡度小”),建设难度小。(8分) 图4.2.6图4.2.7山地 乙自西南流向东北坡度小(2)从地形、交通、农业、资源角度,简述南岗千年瑶寨成为该区域最大聚落的有利条件。(6分)①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平缓;②邻近道路,交通便利;③靠近梯田,农业种植条件好;④石矿及森林资源丰富,方便建设取材;⑤邻近河流,水源充足。(每点2分,满分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3)有专家提出,可以将部分瑶寨改造成现代化民宿以促进旅游业发展。你认为是否可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可行。理由:①可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②可以促进旅游综合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③提高当地居民收入;④适当翻新和改造能促进瑶族传统文化传播。或不可行。理由:①改造后易破坏原有的建筑特色;②不利于保护传统建筑;③影响瑶寨文化的保存及传承。(观点2分,理由4分,满分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过基础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知识点1 聚落的景观特征新考法·对比分析 [2025北京期末]起步于石油的开发,迪拜由以捕鱼业和采集珍珠业为主的沿海渔村,逐渐发展为以旅游、金融、贸易等为主的国际大都市。下图为迪拜今昔景观图。读图完成1—3题。1.昔日迪拜有( )CA.高大的房屋 B.宽阔的马路 C.热闹的集市 D.来往的油轮【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昔日迪拜是以捕鱼业和采集珍珠业为主的沿海渔村,从提供的图片可以看到,当时有热闹的集市用于交易渔获和珍珠等物品,C正确。高大的房屋、宽阔的马路一般是现代城镇的景观,当时不太可能有,A、B错误。来往的油轮在石油开发后才会大量出现,D错误。2.相较于渔村时期,迪拜现今( )D①自然景观保存完整 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③城镇用地规模较大 ④国际商业活动频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相较于渔村时期,迪拜现今自然景观由于城镇建设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非保存完整,①错误;现今迪拜是以旅游、金融、贸易等为主的国际大都市,城镇用地规模明显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际商业活动非常频繁,②③④正确。故选D。3.迪拜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A.气候类型变化 B.渔业资源枯竭C.生产方式改变 D.农业技术提升【解析】迪拜从以捕鱼和采集珍珠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以旅游、金融、贸易等为主的现代生产方式,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景观的巨大变化,因此迪拜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方式改变,C正确。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问题突出,人们生活需要公共绿地空间,纽约中央公园(如图)应运而生。现在纽约中央公园已成为城市名片的典范。据此完成4—5题。4.19世纪中后期,纽约建设纽约中央公园主要是为了增加( )DA.农业生产用地 B.工业生产用地 C.商业活动用地 D.城市公共绿地【解析】根据材料中“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问题突出,人们生活需要公共绿地空间,纽约中央公园应运而生”可知,纽约建设纽约中央公园主要是为了增加城市公共绿地,D正确。5.现代纽约中央公园对于周边社区最有积极意义并且影响深远的是( )AA.有益居民身体健康 B.提供更多工业产品C.缓解交通道路拥挤 D.降低住房价格支出【解析】现代纽约中央公园作为城市绿地,对于周边社区最有积极意义并且影响深远的是其对居民身体健康的益处,如提供锻炼、休闲、放松的场所,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A正确。知识点2 聚落与地理环境[2023福建中考]古徽州是我国传统村落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下图示意古徽州传统村落的分布。读图完成6—7题。6.古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特点是( )A.沿山脉分布 B.沿河流分布C.集中于南部 D.均匀分布B【解析】据图可知,古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特点是沿河流分布,故选B。7.古徽州传统村落保存完整度高,其主要原因有( )CA.资源丰富 B.土壤肥沃 C.地形封闭 D.气候湿润【解析】古徽州北部为黄山山脉,东北部为天目山脉,东南部为白际山脉,山脉众多,地形封闭,对外交通不便导致其受外界影响小,传统村落保存完整度高,故选C。思维建模——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模型新西兰甲地(位置见图1)的传统民居(图2)以一层或两层的木结构房屋为主,底部不用墙而用柱子支撑,“漂浮”在地面上。据此完成8— 9题。图1图28.新西兰甲地的传统民居以低矮的、质量较轻的木结构房屋为主,主要是为了防御( )DA.暴雨 B.大风 C.野兽 D.地震【解析】由图可知,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因此新西兰甲地的传统民居以低矮的、质量较轻的木结构房屋为主,主要是为了防御地震,D正确。9.新西兰甲地的传统木结构房屋“漂浮”在地面上是为了防潮,说明当地气候( )BA.炎热干燥 B.温和多雨 C.寒冷干燥 D.冬冷夏热【解析】由“防潮”可知,当地气候比较湿润,B正确,A、C错误。冬冷夏热描述的是气温,与“防潮”关系不大,D错误。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模型(1)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屋顶坡度越大,越有利于排水。因此降水丰富的地区,屋顶坡度一般较大;降水少的地区,屋顶坡度一般较小或者为平顶。(2)墙壁厚度、窗户大小与气温的关系气候炎热的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窗户较大,这样有利于通风散热;气候寒冷的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窗户较小,墙壁较厚,这样有利于保暖。注意:西亚民居墙厚、窗小,主要是为了减少热量和风沙进入室内。(3)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自然灾害)的关系东南亚的竹楼与当地竹林广布有关;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终年被冰雪覆盖有关;日本等国家的木质建筑与防震有关。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过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2025合肥期末改编]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上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空间,这里河网密1.川西林盘属于( )DA.乡村,因为房屋密度较大 B.城镇,因为规划美观整齐C.城镇,因为公共基础设施完善 D.乡村,因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解析】由图中“竹林”“水渠农田”可知,川西林盘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其属于乡村,D正确。布,大小林盘星罗棋布。下面为某林盘景观及林盘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2.川西林盘形成散居特点,主要原因是( )CA.交通便利 B.气候湿润 C.河网密布 D.地形平坦【解析】由图文材料可知,川西林盘分布的成都平原地区河网密布,受河流的影响,川西林盘形成散居特点,C正确。3.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D①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③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④加强宣传,发展特色旅游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选项 逐项分析① 受河网限制,该地区的林盘不适宜拆迁合并,且拆迁合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①错误② 建设规模化小区不利于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挥,②错误③ 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既有利于当地的发展,又有利于遗产的保护,③正确④ 加强宣传,发展特色旅游业,既有利于当地的发展,又有利于遗产的保护,④正确4.新题型·主题探究 城镇和乡村统称为聚落。某学校地理社团开展了以“自然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跟着他们的探究过程,完成题目要求。【探究过程】探究一 水源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图1(1)从河流角度归纳图1中A、B、C三个聚落的共同分布特点。【答案】三个聚落均沿河流分布。【解析】据图1可知,A、B、C三个聚落都沿河流分布。(2)图1中B聚落最先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聚落,请从河流角度分析原因。【答案】B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水运交通更为便利。【解析】三个聚落相比,B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更加充足,水运交通更加便利,更容易形成大的聚落。探究二 地形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图2(3)从地形角度归纳图1中A、B、C三个聚落的共同分布特点。图2为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某聚落及其周边地区景观图。【答案】三个聚落均分布在平原地区(或三个聚落均分布在地形平坦地区)【解析】据图1可知,A、B、C三个聚落都沿河流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下地区,即均分布在平原地区。(4)说明图2中聚落很难形成规模较大的聚落的原因。【答案】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聚落发展受地形制约。【解析】据图2可知,图2所示聚落周围山峰较多,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聚落发展受限,因此很难形成规模较大的聚落。【探究结论】(5)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自然环境主要通过______、______等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河流地形【解析】由探究过程可知,自然环境主要通过河流和地形等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原理应用】西安曾是13朝古都,这里易守难攻,交通便利,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图3为西安及其附近地形图。图3(6)请从地形和河流角度,说明西安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答案】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解析】据图3可知,西安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西安位于关中平原,地形平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