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世界的聚落 课件(共46张PPT) 2025~2026学年度湘教版七上地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世界的聚落 课件(共46张PPT) 2025~2026学年度湘教版七上地理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1.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重点)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能根据地图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难点)
3.了解保护传统聚落的措施。
认真阅读课本P68~73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和    。
2.聚落的差异。
对比项 聚落规模 建筑密度 主要生产活动
乡村 较①    较③    ⑤      
城镇 较②    较④    非农业生产活动
表4.2.1
乡村
城镇




农业生产活动
3.聚落的形成深受      和      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聚落的      和      会有很大的差别。
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
        环境,又与居民的        生活密切关联。
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
空间形态
组织结构
自然地理
社会经济
图4.2.1是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信息反映的主题内容是 (  )
A.村庄的衰落 
B.城镇的兴起 
C.交通的发展 
D.耕地的减少
知识点 1
聚落的景观特征
图4.2.1
B
2.乡村与城市之间演变的一般过程是 (  )
A.村庄—城镇—集镇—城市 
B.城市—城镇—集镇—村庄
C.城镇—城市—村庄—集镇 
D.村庄—集镇—城镇—城市
D
【跨学科融合】《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图4.2.2为甲骨文“聚”和“落”的解释。据此完成3~4题。
3.“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可以说明 (  )
①人类早期聚落多临近水源 
②动植物丰富有利于早期聚落形成 
③聚落内部只能生活,不能生产 
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图4.2.2
B
4.文中描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分别是 (  )
A.乡村,以平原为主
B.城镇,交通发达
C.乡村,以农业为主
D.城镇,房屋整齐
C
福建省平潭岛多台风,自然植被覆盖率低,盛产岩石。当地居民以块状石料作为墙体的主要材料,建造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石头厝。图4.2.3为石头厝屋顶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
知识点 2
聚落与地理环境
图4.2.3
5.石头厝以石料为建筑材料的主要原因是 (  )
A.工程量小 B.便于翻新
C.就地取材 D.吸引游客
6.石头厝屋顶铺石块压住瓦片的主要作用是 (  )
A.防雨 B.防风
C.防沙 D.防火
B
C
地下城市马特马他位于突尼斯东南部的撒哈拉沙漠中,聪明的柏柏尔人开凿洞穴作为房屋,使马特马他成为环境舒适、四季不受气候影响的地下穴居城市。图4.2.4为洞穴屋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
7.柏柏尔人建造穴居城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地形平坦 B.资源丰富
C.避暑挡风 D.宗教信仰
8.在古城遗址开发过程中,我们对于文物古迹应 (  )
A.加强保护  B.翻新使用 
C.拆除重建  D.禁止参观
图4.2.4
C
A
【跨学科融合】小说《边城》中有这样的叙述:“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图4.2.5为吊脚楼景观图。据此完成9~10题。
9.吊脚楼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体现在 (  )
A.墙体厚实,利于保暖
B.窗户较小,利于防风
C.屋顶坡陡,便于排水
D.土石材料,就地取材
图4.2.5
C
10.材料所述地区吊脚楼分布呈狭长形,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①河流  ②土壤 
③地形  ④气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B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远南岗千年瑶寨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堪称世界建筑奇观。千年瑶寨依山傍水,建筑风格独特,以石头和木材为材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之上。近年来,千年瑶寨以瑶族长鼓舞、瑶族刺绣、排瑶民歌等“音乐+旅游+非遗”的形式,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材料二:图4.2.6为南岗千年瑶寨及其周边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图4.2.7为南岗千年瑶寨景观图。
(1)瑶寨及其周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图4.2.6中可以观赏到如图4.2.7一样错落有致的瑶寨风光的是      村(选填“甲”或“乙”),附近河流的流向是         。瑶寨旁的道路线路与等高线大致平行,主要原因是    (选填“坡度大”或“坡度小”),建设难度小。(8分)
图4.2.6
图4.2.7
山地 

自西南流向东北
坡度小
(2)从地形、交通、农业、资源角度,简述南岗千年瑶寨成为该区域最大聚落的有利条件。(6分)
①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平缓;②邻近道路,交通便利;③靠近梯田,农业种植条件好;④石矿及森林资源丰富,方便建设取材;⑤邻近河流,水源充足。(每点2分,满分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有专家提出,可以将部分瑶寨改造成现代化民宿以促进旅游业发展。你认为是否可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可行。理由:①可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②可以促进旅游综合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③提高当地居民收入;④适当翻新和改造能促进瑶族传统文化传播。
或不可行。理由:①改造后易破坏原有的建筑特色;②不利于保护传统建筑;③影响瑶寨文化的保存及传承。(观点2分,理由4分,满分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过基础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聚落的景观特征
新考法·对比分析 [2025北京期末]起步于石油的开发,迪拜由以捕
鱼业和采集珍珠业为主的沿海渔村,逐渐发展为以旅游、金融、贸易等为
主的国际大都市。下图为迪拜今昔景观图。读图完成1—3题。
1.昔日迪拜有( )
C
A.高大的房屋 B.宽阔的马路 C.热闹的集市 D.来往的油轮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昔日迪拜是以捕鱼业和采集珍珠业为主的沿海渔
村,从提供的图片可以看到,当时有热闹的集市用于交易渔获和珍珠等物
品,C正确。高大的房屋、宽阔的马路一般是现代城镇的景观,当时不太
可能有,A、B错误。来往的油轮在石油开发后才会大量出现,D错误。
2.相较于渔村时期,迪拜现今( )
D
①自然景观保存完整 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③城镇用地规模较大 ④国际商业活动频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相较于渔村时期,迪拜现今自然景观由于城镇建设等发生了很大
变化,并非保存完整,①错误;现今迪拜是以旅游、金融、贸易等为主的
国际大都市,城镇用地规模明显较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际商业活动
非常频繁,②③④正确。故选D。
3.迪拜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C
A.气候类型变化 B.渔业资源枯竭
C.生产方式改变 D.农业技术提升
【解析】迪拜从以捕鱼和采集珍珠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以旅游、
金融、贸易等为主的现代生产方式,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景观的巨大
变化,因此迪拜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方式改变,C正确。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问题突出,人们生活需
要公共绿地空间,纽约中央公园(如图)应运而生。现在纽约中央公园已
成为城市名片的典范。据此完成4—5题。
4.19世纪中后期,纽约建设纽约中央公园主要是为了增加( )
D
A.农业生产用地 B.工业生产用地 C.商业活动用地 D.城市公共绿地
【解析】根据材料中“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问题
突出,人们生活需要公共绿地空间,纽约中央公园应运而生”可知,纽约
建设纽约中央公园主要是为了增加城市公共绿地,D正确。
5.现代纽约中央公园对于周边社区最有积极意义并且影响深远的是( )
A
A.有益居民身体健康 B.提供更多工业产品
C.缓解交通道路拥挤 D.降低住房价格支出
【解析】现代纽约中央公园作为城市绿地,对于周边社区最有积极意义并
且影响深远的是其对居民身体健康的益处,如提供锻炼、休闲、放松的场
所,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A正确。
知识点2 聚落与地理环境
[2023福建中考]古徽州是我国
传统村落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下
图示意古徽州传统村落的分布。读图
完成6—7题。
6.古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特点是( )
A.沿山脉分布 B.沿河流分布
C.集中于南部 D.均匀分布
B
【解析】据图可知,古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特点是沿河流分布,故选B。
7.古徽州传统村落保存完整度高,其主要原因有( )
C
A.资源丰富 B.土壤肥沃 C.地形封闭 D.气候湿润
【解析】古徽州北部为黄山山脉,东北部为天目山脉,东南部为白际山脉,
山脉众多,地形封闭,对外交通不便导致其受外界影响小,传统村落保存
完整度高,故选C。
思维建模——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模型
新西兰甲地(位置见图1)的传统民居(图2)以一层或两层的木结构
房屋为主,底部不用墙而用柱子支撑,“漂浮”在地面上。据此完成8— 9题。
图1
图2
8.新西兰甲地的传统民居以低矮的、质量较轻的木结构房屋为主,主要是
为了防御( )
D
A.暴雨 B.大风 C.野兽 D.地震
【解析】由图可知,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
运动活跃,多地震,因此新西兰甲地的传统民居以低矮的、质量较轻的木
结构房屋为主,主要是为了防御地震,D正确。
9.新西兰甲地的传统木结构房屋“漂浮”在地面上是为了防潮,说明当地气
候( )
B
A.炎热干燥 B.温和多雨 C.寒冷干燥 D.冬冷夏热
【解析】由“防潮”可知,当地气候比较湿润,B正确,A、C错误。冬冷夏
热描述的是气温,与“防潮”关系不大,D错误。
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模型
(1)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
屋顶坡度越大,越有利于排水。因此降水丰富的地区,屋顶坡度一般
较大;降水少的地区,屋顶坡度一般较小或者为平顶。
(2)墙壁厚度、窗户大小与气温的关系
气候炎热的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窗户较大,这样有利于通风散热;气
候寒冷的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窗户较小,墙壁较厚,这样有利于保暖。
注意:西亚民居墙厚、窗小,主要是为了减少热量和风沙进入室内。
(3)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自然灾害)的关系
东南亚的竹楼与当地竹林广布有关;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终年被冰
雪覆盖有关;日本等国家的木质建筑与防震有关。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过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2025合肥期末改编]川西林盘
是成都平原上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
一体的复合型居住空间,这里河网密
1.川西林盘属于( )
D
A.乡村,因为房屋密度较大 B.城镇,因为规划美观整齐
C.城镇,因为公共基础设施完善 D.乡村,因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解析】由图中“竹林”“水渠农田”可知,川西林盘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
产,因此其属于乡村,D正确。
布,大小林盘星罗棋布。下面为某林盘景观及林盘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
1—3题。
2.川西林盘形成散居特点,主要原因是( )
C
A.交通便利 B.气候湿润 C.河网密布 D.地形平坦
【解析】由图文材料可知,川西林盘分布的成都平原地区河网密布,受河
流的影响,川西林盘形成散居特点,C正确。
3.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
D
①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③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④加强宣传,发展特色旅游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选项 逐项分析
① 受河网限制,该地区的林盘不适宜拆迁合并,且拆迁合并不利
于传统文化的保护,①错误
② 建设规模化小区不利于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挥,②错误
③ 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既有利于当地的发展,又有利于
遗产的保护,③正确
④ 加强宣传,发展特色旅游业,既有利于当地的发展,又有利于
遗产的保护,④正确
4.新题型·主题探究 城镇和乡村统称为聚落。某学校地理社团开展了以“自
然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跟着他
们的探究过程,完成题目要求。
【探究过程】
探究一 水源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图1
(1)从河流角度归纳图1中A、B、
C三个聚落的共同分布特点。
【答案】三个聚落均沿河流分布。
【解析】据图1可知,A、B、C三个
聚落都沿河流分布。
(2)图1中B聚落最先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聚落,请从河流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B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水运交通更为便利。
【解析】三个聚落相比,B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更加充足,水运交
通更加便利,更容易形成大的聚落。
探究二 地形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图2
(3)从地形角度归纳图1中A、B、C三个聚落的共同分
布特点。
图2为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某聚落及其周边地区景观
图。
【答案】三个聚落均分布在平原地区(或三个聚落均分布在地形平坦地区)
【解析】据图1可知,A、B、C三个聚落都沿河流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下
地区,即均分布在平原地区。
(4)说明图2中聚落很难形成规模较大的聚落的原因。
【答案】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聚落发展受地形制约。
【解析】据图2可知,图2所示聚落周围山峰较多,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聚落发展受限,因此很难形成规模较大的聚落。
【探究结论】
(5)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自然环境主要通过______、
______等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河流
地形
【解析】由探究过程可知,自然环境主要通过河流和地形等影响聚落的形
成和发展。
【原理应用】
西安曾是13朝古都,这里易守难攻,交通便利,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
强有力的支撑。图3为西安及其附近地形图。
图3
(6)请从地形和河流角度,说明西安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答案】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解析】据图3可知,西安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西安
位于关中平原,地形平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