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章末复习课 课件(共43张PPT) 2025~2026学年度湘教版七上地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章末复习课 课件(共43张PPT) 2025~2026学年度湘教版七上地理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第四章章末复习课
01
重难突破
1.①—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数量持续增加,②时期人口总量未达到最大值。
2.②时期人口数量比③时期少,到③时期总人数为最大值。
3.③—⑤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
人口不断减少,到⑤时期总人数为最小值。
4.④时期人口数量比⑤时期多。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总量的关系
图4.5.1
【对点训练】
  图4.5.2为1950—2020年不同收入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资料来源:联合国2022年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读图,完成1~3题。
图4.5.2
1.下列关于1950—2020年世界人口变化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高收入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B.中等收入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60年达到最低值
C.低收入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世界人口在2020年出现负增长
A
【解析】读图可知,1950—2020年,高收入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中等收入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60年不是最低值;低收入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世界人口没有出现负增长。故选A。
2.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变化可能引起 (  )
A.就业机会增长
B.自然资源消耗减少
C.国防兵源不足
D.自然环境压力增大
D 
【解析】读图可知,低收入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引起自然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故选D。
3.高收入国家应对人口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
①实施控制生育政策 
②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③给多子女家庭发放补贴 
④推迟退休年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解析】读图可知,高收入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为应对该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实施鼓励生育政策、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给多子女家庭发放补贴、推迟退休年龄等。故选D。
影响聚落分布的条件
图4.5.3
【对点训练】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的绿春县,被誉为中国的“天空之城”,整个县城由一条长约6千米的主干道贯穿,最窄处不足30米,最宽处也仅300米,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海拔1 700米的山顶之上。图4.5.4为绿春县景观图。据此完成4~5题。
图4.5.4
【解析】结合材料及景观图可知,绿春县的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仅有一条干道,且整个县城位于山顶,县城的布局与山脊的走向相近,因此影响其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故选B。
4.影响绿春县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交通
B 
5.制约绿春县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
A.气候  B.水源 
C.土地  D.交通
D
【解析】结合材料及景观图可知,绿春县主要分布在山顶,仅有一条干道,交通不便,故制约其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交通。故选D。
传统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传统民居 当地自然环境特征 建筑特点 功能
冰屋 寒冷、多雪 用冰块建造,墙体较厚,无窗 防风保暖
西亚、北非的碉楼 高温干旱,多风沙 墙厚、窗小、平顶 隔热,防风沙
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 终年高温多雨 双层木楼或竹楼,门窗大,屋顶坡度大 通风、防潮、散热、排水
表4.5.1
黄土高原的窑洞 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利用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开凿而成 冬暖夏凉
北京四合院 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墙厚窗小,屋顶坡度小,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合围在一起,大门一般朝东南开 保暖、防风
新疆的平顶房 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 屋顶是平顶 有利于晾晒作物或乘凉
【对点训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4.5.5为《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风貌。读图,完成6~7题。
图4.5.5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人口密集,商铺集聚,商业繁荣,反映的是城镇聚落。故选A。
6.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  )
A.城镇聚落
B.工业生产
C.乡村聚落
D.农业生产
A
7.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  )
A.水运发达 B.商业落后
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
A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船只往来,水运发达。故选A。
伊朗亚兹德被称为“风塔之城”,当地民众世代都在沙漠附近居住,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冒出大大小小的风塔,犹如一个个“泥音箱”。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居民享受到酷暑中的阵阵清爽。图4.5.6为“风塔之城”亚兹德景观图。据此完成8~9题。
图4.5.6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沙漠”“阵阵清爽”等关键词可判断,亚兹德人建造“风塔”主要是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干燥。故选A。
8.亚兹德人建造“风塔”主要是由于当地 (  )
A.气候炎热干燥
B.地下水资源丰富
C.人口密集,地价昂贵
D.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A
9.风塔是亚兹德最独特的古城建筑奇观,以下措施有利于保护该建筑奇观的是 (  )
A.迁出所有居民,避免破坏
B.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
C.拆除旧建筑,建设高楼
D.修旧如旧,保留原有风貌
D
【解析】“迁出所有居民”的做法不现实;大力发展旅游业,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护古城建筑;“拆除旧建筑”是对古城建筑的直接破坏。故选D。
 “象屋”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某部落的传统民居,房子以竹、草为主要用料,手工编织而成。尖顶下方隆起似大象“鼻子”,是入口遮阳篷;两侧有两个供空气流通的孔,似大象“眼睛”。图4.5.7为“象屋”景观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部落的人种为 (  )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人种
图4.5.7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以黑色人种为主。故选C。
11.“象屋”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对应,正确的是 (  )
A.“鼻子”——防寒保暖
B.“眼睛”——利于采光
C.“身体”——就地取材
D.“头顶”——防止风沙
C
【解析】根据材料“房子以竹、草为主要用料”可推断,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建造“象屋”。故选C。
12.如今,“象屋”编织工艺面临失传,保护和开发该传统民居的合理措施有 (  )
①培训专业人才,传承营造技艺 
②改善居住环境,全部拆除改建 
③大力开发商业,发展特色旅游
④保护民居特色,传承地域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全部拆除改建”“大力开发商业”都不利于保护传统民居。故选B。
安徽某校学生学习完《世界的居民与文化》后,对聚落(城镇和乡村
的统称)的形成和发展比较感兴趣,于是他们决定暑假深入当地著名的皖
南古村落,开展一次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为主题的实践与探究活动。
任务一 了解聚落的类型
皖南古村落(下图)主要是指古徽州
(今黄山市)境内的古村落,以西递、宏村为代表。
它们背倚青山,河流穿村而过,白墙黑瓦的传统民
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
(1)图示皖南古村落属于______聚落。
乡村
【解析】根据关键词“古村落”可知,图示皖南古村落属于乡村聚落。
(2)请结合生活实际,任举两例比较说明乡村和城镇的差异。
【答案】生产方式: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城镇以工业生产和服务业为
主。建筑风格:乡村建筑低矮、分散;城镇建筑高大、集中。道路:乡
村道路狭窄、稀疏;城镇道路密集、宽阔。(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乡村和城镇的差异可以从生产方式、房屋建筑、道路等角度进行
说明。
任务二 探究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
影响。下图示意皖南某古村落的地理环境概况,该
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土壤肥沃。
(3)说明图示古村落形成的有利条件。
【答案】气候适宜;河流穿过,水源充足;地势较平坦,便于村落建设;
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交通便捷;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古村落形成的有利条件一般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交通等
角度进行说明。
任务三 探究聚落的开发与保护
当地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对传
统村落原汁原味进行保护,形成了“传统村落+民宿”“传统村落+旅游”等新
发展模式,使传统村落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4)结合材料说明保护和开发皖南古村落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合理修缮;制定相关制度和保护措施;发
展特色旅游业增加收入。
【解析】保护和开发皖南古村落的措施可以结合材料,从合理修缮、制定
制度、发展特色旅游业等角度进行说明。
(5)假如你去皖南古村落旅游,作为一名游客,你能为保护皖南古村落
做些什么?
【答案】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不乱扔垃圾,不污染环境;文明游览,保
护古建筑,不乱刻乱画;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游客可以从尊重文化、爱护环境、文明游览等角度为保护皖南古
村落贡献力量。
过中考 中考真题同步挑战
[2024枣庄中考]人口统计中14岁及以下为少年儿童人口,15—59岁
为劳动年龄人口,60岁及以上为老年人口。下图为东亚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东亚人口年龄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老年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D.人口自然增长率越来越高
B
【解析】
选项 逐项分析
A项 由图可知,少年儿童人口(14岁及以下)由2010年的18.0%下降
到2021年的17.0%,A错误
B项 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由2010年的67.6%下降到2021年的63.3
%,B正确
C项 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比重由2010年的14.4%增长到2021年的
19.7%,C错误
D项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自然增长率降
低,D错误
2.推测东亚最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
C
A.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B.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C.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D.人口年龄结构更加合理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东亚少年儿童及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下降,老
年人口比重在上升,推测东亚最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老龄化问题日益严
重,C正确。
[2024陕西中考]坑根石寨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由泥土和石头砌成
的房屋点缀在山水之间,与有着千年历史的梯田共同绘制了古村落的美丽
画卷。据此完成3— 4题。
3.在坑根石寨最不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
C
A. B. C.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坑根石寨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房屋是由泥土和
石头砌成,有梯田, A、B、D符合题意。C图中地形平坦开阔,不符合
题意。故选C。
4.坑根梯田存世千年的意义有( )
B
①改变作物熟制,增加作物播种次数
②增加石寨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
③缓解石寨土地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
④体现因地制宜、人地和谐共生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梯田不能改变作物熟制,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从而提高粮食产
量,①错误,②正确。在山区修建梯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土流失,
③正确。该地区人们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修建了适应当地发展的梯
田,体现了因地制宜、人地和谐共生思想,④正确。故选B。
5.[2023济宁中考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
下列问题。
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
半着陆,一半在水……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
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
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
摘自沈从文《边城》
湘西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该地区的土家吊脚楼多依山
而建,下层架空,木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民族风情浓郁,有很高的观
赏和研究价值。下面为吊脚楼景观图。
(1)说明土家吊脚楼“房子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主要原因。
【答案】多山地地形,平地少,房屋延伸至水面可以节省陆地空间。
【解析】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该地区多山地地形,平地少,“房子一半着
陆,一半在水”可以利用水面空间,节约平地资源。
(2)推测河街上人家“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
的主要目的。
【答案】搭建临时通道,供人们通行。
【解析】由材料中“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
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可知,“用长长的梯子,
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是河街上人家在水漫上街后进行的操
作,因此推测其主要目的是搭建临时通道,便于人们通行。
(3)分析土家吊脚楼的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请从就地取
材、地形和气候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以木材为建筑材料,便于就地取材;底层架空,便于通风散热、防
潮;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吊脚楼为高脚建筑,便于适应各种复杂地形。
【解析】土家吊脚楼的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思路如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