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3张PPT)变压器远距离输电实验: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2026届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一、理想变压器1.构造:如图所示,变压器是由闭合铁芯和绕在铁芯上的__________组成的.两个线圈2.原理:原线圈中变化的电流在铁芯中激发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在副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3.基本关系式(1)功率关系:________.(2)电压关系:_ _______.(3)电流关系①一个副线圈时,_ ______.②多个副线圈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远距离输电1.输电原理图(如图所示)2.电压损失: ____.3.功率损失:_____ _ ______.4.减少电能损失的方法:在输电功率一定时,提高输电电压 是减少电能损失的有效方法.考点一 实验: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一、实验目的1.了解变压器的构造、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出变压器电压与线圈匝数的关系.二、实验方法与原理1.方法:控制变量法.通过改变原、副线圈的匝数,探究原、副线圈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2.原理:互感.三、实验步骤1.按如图所示连接好电路图,并记录两个线圈的匝数.2.接通学生电源,读出两个电表的电压值,并记录在表格中.3.保持匝数不变,多次改变输入电压,记录每次的两个电压值.4.保持学生电源的电压、原线圈的匝数不变,多次改变副线圈的匝数,记录每次的副线圈匝数和对应的电压值.四、误差分析1.实际变压器存在各种损耗(漏磁,原、副线圈有电阻,铁芯中有涡流).2.交流电表的读数存在误差.五、结论原、副线圈的电压比与原、副线圈的匝数比相等.六、注意事项1.在改变学生电源的电压、线圈的匝数前均要先断开电源开关,再进行操作.2.为了人身安全,学生电源的电压不能超过 ,通电时不能用手接触裸露的导线和接线柱.3.为了多用电表的安全,使用交流电压挡测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挡试测,大致确定被测电压后再选用适当的挡位进行测量.例1 [2023·江苏苏州模拟] 某实验小组用可拆变压器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可拆变压器如图甲、乙所示.(1)以下给出的器材中,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是_____(填选项字母).BDA.干电池B.学生电源C.直流电压表D.多用电表[解析] 给出的器材中,本实验需要用学生电源输出交流电压,需要用多用电表的交流电压挡测电压,故选B、D.(2)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CA.为确保实验安全,实验中要求原线圈匝数小于副线圈匝数B.因为使用的电压较低,通电时可直接用手接触裸露的导线进行连接C.实验时可以保持原线圈电压、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探究副线圈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D.变压器开始正常工作后,通过铁芯导电将电能从原线圈传递到副线圈[解析] 为确保实验安全,实验中要求原线圈匝数大于副线圈匝数,A错误;即使使用的电压较低,通电时也不可直接用手接触裸露的导线进行连接,这样操作时,将人体并联到电路中,将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B错误;实验时可以保持原线圈电压、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探究副线圈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C正确;变压器开始正常工作后,通过电磁感应将电能从原线圈传递到副线圈,D错误.(3)某次实验中,用匝数匝和 匝的线圈实验,测量的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1.80 2.80 3.80 4.904.00 6.01 8.02 9.98CA.原线圈的匝数为 ,用较粗导线绕制B.副线圈的匝数为 ,用较细导线绕制C.原线圈的匝数为 ,用较细导线绕制D.副线圈的匝数为 ,用较粗导线绕制[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 ,考虑到实验中所用变压器并非理想变压器,即存在功率损失,使得原、副线圈电压之比大于匝数比,所以原线圈的匝数为,副线圈的匝数为 ,原线圈电压较大,电流较小,所以原线圈用较细导线绕制,而副线圈电压较小,电流较大,所以副线圈用较粗导线绕制,故选C.例2 做“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的实验.(1)以下给出的器材中,本实验需要用到的有_______(填选项字母).BDEA.&1& B.&2& C.&3& D.&4& E.&5&[解析] 实验中需要交流电源、变压器和交流电压表(多用电表),不需要干电池和直流电压表,故A、C错误,B、D、 正确.(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BDA.变压器工作时副线圈的电流频率与原线圈不相同B.实验中通过改变原、副线圈匝数,探究原、副线圈的电压比与匝数比的关系,需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C.为了人身安全,实验中只能使用低压直流电源,电压不要超过D.绕制降压变压器的原、副线圈时,副线圈导线比原线圈导线粗一些好[解析] 变压器工作时只是改变电压,不改变频率,副线圈的电流频率应与原线圈相同,故A错误;实验过程中,在原、副线圈匝数和原线圈两端电压三个变量中保持两个不变,改变一个来探究原、副线圈电压比与匝数比的关系,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变压器改变的是交流电压,因此为了人身安全,原线圈两端只能使用低压交流电源,所用交流电压不能超过 ,而用直流电压时变压器不能工作,故C错误;观察两个线圈的导线,发现粗细不同,由变压器工作原理知,匝数少的线圈电流大,则导线应该粗一些,绕制降压变压器的原、副线圈时,由于副线圈的匝数少,所以副线圈导线比原线圈导线粗一些好,故D正确.(3)实验中,可拆变压器如图所示,为了减小涡流在铁芯中产生的热量,铁芯由相互绝缘的硅钢片平行而叠成,硅钢片应平行于平面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DA. B. C. D.[解析] 根据楞次定律和右手螺旋定则可知,在上方铁芯中,两端处产生的涡流方向与面平行,中部产生的涡流方向与面 平行,为了减小涡流在铁芯中产生的热量,相互绝缘的硅钢片应垂直于面和面,即平行于面 ,故A、B、C错误,D正确.(4)交变电流的电压是变化的,实验中测量的是电压的______(选填“平均”“有效”或“最大”)值;某次实验操作,副线圈所接多用电表的读数如图甲所示,其对应的选择开关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电表读数为______.有效[解析] 实验中测量的是电压的有效值;由题图乙可知,所选择挡位为交流电压挡,由题图甲可知,此时电表读数为 .(5)若用匝数匝和 匝的变压器做实验,对应的电压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则根据测量数据, 一定是____(选填“原”或“副”)线圈匝数.实验次数 1 2 3 40.90 1.40 1.90 2.402.00 3.01 4.02 5.02副[解析] 由于有漏磁、原副线圈内阻分压等因素影响,所以从副线圈两端实际测量出的电压值应该小于理论值,由理想变压器规律得 ,由于表格中数据总是略小于,故应该是副线圈的电压值, 一定是副线圈匝数.考点二 理想变压器的原理及其应用考向一 变压器基本物理量的分析与计算例3 [2022·山东卷] 如图所示的变压器,输入电压为,可输出 、、电压,匝数为的原线圈中电压随时间变化为 .单匝线圈绕过铁芯连接交流电压表,电压表的示数为.将阻值为 的电阻接在两端时,功率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1100匝,为B.间线圈匝数为120匝,流过的电流为C.若将接在两端,两端的电压为 ,频率为D.若将接在两端,流过的电流为 ,周期为[答案] D[解析] 因为输入电压为 ,单匝线圈两端的电压为,由,解得 匝,输入电压的最大值为,A错误;将接在 两端时,电压,同理得 间线圈匝数为120匝,由欧姆定律得流过的电流 ,B错误;变压器不会改变电流的频率,两端的电压,频率为,C错误; 两端的电压,流过的电流 ,周期为,D正确.考向二 变压器电路的动态分析例4 [2023·湖北武汉模拟]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在、端输入电压为的正弦交流电, 为定值电阻,调BA. B. C. D.节电阻箱,当时,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解析] 根据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有, ,在原线圈回路中,有,在副线圈回路中,有 ,,联立解得, ,故B正确,A、C、D错误.例5 [2023·河南郑州模拟] 如图所示为理想的自耦变压器,其中 为变压器上的滑动触头,为滑动变阻器上的滑片, 保持不变,则( )DA.不动,向下滑动时, 一直在减小B.不动, 顺时针转动一个小角度时,和 的比值不变C.不动, 顺时针转动一个小角度时,电流表读数在增大D.顺时针转动一个小角度,同时 向下滑动时,小灯泡的亮度可能不变[解析] 不动, 向下滑动时,原、副线圈的匝数不变,则不变,故A错误;不动, 顺时针转动时,原、副线圈的匝数比改变,则和 的比值改变,故B错误;不动, 顺时针转动时,原、副线圈的匝数比增大,根据可知,减小,则减小,由可得,因也减小,故 减小,即电流表读数减小,故C错误;顺时针转动一个小角度,同时向下滑动,则减小, 也减小,小灯泡的亮度可能不变,故D正确.例6 如图所示,、端接交流电源,理想变压器原线圈匝数为100匝,、 、阻值相等.当开关断开时功率为,当闭合时功率为,且 ,则副线圈匝数为( )BA.25 B.50 C.200 D.400[解析] 设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 ,开关断开时原线圈中电流为 ,开关闭合时原线圈中电流为,由,,可知 ,设开关断开时副线圈中电流为 ,开关闭合时副线圈中电流为,则开关断开时副线圈两端电压为 ,原线圈两端电压为,总电压为 ,开关闭合时副线圈电阻为,副线圈两端电压为 ,原线圈两端电压为,总电压为 ,联立解得,则副线圈的匝数为 ,故B正确.考向三 副线圈含二极管的变压器 多副线圈问题例7 (多选)[2023·四川绵阳模拟] 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原线圈接的交流电,电阻 ,D为理想二极管,则( )BCA.通过电阻的电流为 B.二极管的反向耐压值应大于C.原线圈的输入功率大于 D.通过原线圈的电流为[解析] 由交流电瞬时值表达式知,原线圈电压有效值为,根据 得,副线圈两端电压有效值为 ,则通过电阻的电流为 ,故A错误;因为副线圈两端电压最大值为 ,所以二极管的反向耐压值应大于,故B正确;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有,解得 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则通过的电流为 ,副线圈输出的总功率,原原圈的输入功率也为 ,故C正确;通过原线圈的电流 ,故D错误.例8 (多选)[2021·河北卷] 如图所示,发电机的矩形线圈长为、宽为 ,匝数为,放置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的匀强磁场中.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和,两个副线圈分别接有电阻和.当发电机线圈以角速度匀速转动时,理想电流表读数为 .不计线圈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A.通过电阻的电流为B.电阻两端的电压为C.与的比值为D.发电机的功率为[解析] 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产生正弦式交流电的电动势的最大值,变压器的输入电压,根据变压器的原理可知, ,则两端的电压,通过的电流 ,A错误,B正确;,C正确;发电机的功率 ,因为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有,则 ,,所以 ,D错误.考点三 远距离输电问题远距离输电问题的“三、二、一”(1)理清三个回路在回路2中,, .(2)抓住两个联系,, .,, .(3)掌握一个守恒.例9 [2020·浙江7月选考] 如图所示,某小型水电站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发电机的电压 ,经变压器升压后向远处输电,输电线总电阻 ,在用户端用降压变压器把电压降为 .已知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 ,假设两个变压器均是理想变压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A.发电机输出的电流B.输电线上的电流C.降压变压器的匝数比D.用户得到的电流[解析] 发电机输出的电流,选项A错误.输电线上的电流,选项B错误.升压变压器副线圈两端的电压 ,输电线损耗的电压 ,降压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故降压变压器的匝数比 ,选项C正确. 降压变压器输出的功率 ,故用户得到的电流,选项D错误.例10 [2023·湖南长沙模拟] 我国已投产运行的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输电工程,输电容量可达1200万千瓦.输电的简化流程可用下图展示.若直流输电的线路电阻为 ,变压、整流过程中的电能损失忽略不计,直流和交流逆变时有效值不发生改变.当直流线路输电的电流为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输电功率为B.输电导线上损失的功率为,损失的电压为C.降压变压器的匝数比应小于D.若保持输送功率不变,用的电压输电,用户得到的功率比 输电时减少[答案] B[解析] 输电功率为 ,故A错误;输电导线上损失的功率为,损失的电压为 ,故B正确;逆变成交流电的有效值为,受端换流站的电压为 ,则降压变压器的匝数比 ,故C错误;若保持输送功率不变,用的电压输电,则输送电流为 ,用户得到的功率,比 输电时减少,故D错误.用等效法处理变压器问题1.等效电阻的建立证明:如图甲所示,设原线圈的电压为、电流为,副线圈的电压为 、电流为,副线圈所接负载为,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 .由欧姆定律可知,令原线圈、副线圈的匝数之比 ,根据变压器规律可知,,联立可得 ,甲所以可将变压器和副线圈所接负载整体看成阻值为 的等效电阻直接连在原线圈一侧,等效电路如图乙所示.乙结论:在只有一个副线圈的理想变压器电路中,设原线圈、副线圈的匝数之比为,负载电阻为 ,则变压器和负载电阻整体可以等效为一个新电阻,其阻值.2.等效电源的建立证明:如图丙所示,设原线圈的电压为、电流为,副线圈的电压为 、电流为,副线圈所接负载为,与原线圈串联的定值电阻为 ,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分别为、.将变压器、定值电阻 与原交流电源看为一个整体,等效为一个新的电源,令新电源的电动势为,新电源的等效内阻为 ,作出等效后的电路图如图丁所示.丙丁对图丙,由串联电路的规律得,令,则, ,联立可得 .对图丁,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 .对两式比较,可得, .丙丁结论:理想变压器中与原线圈串联的定值电阻为,交流电源输出电压为 ,设原线圈、副线圈的匝数之比为,则变压器、定值电阻 与原交流电源整体可等效为一个新电源,新电源的电动势,新电源的内阻 .例11 [2022·湖南卷] 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总匝数相同,滑动触头 初始位置在副线圈正中间,输入端接入电压有效值恒定的交变电源.定值电阻的阻值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滑片初始位置在最右端.理想电压表的示数为 ,理想电流表A的示数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A.保持位置不变,向左缓慢滑动的过程中,减小, 不变B.保持位置不变,向左缓慢滑动的过程中, 消耗的功率增大C.保持位置不变,向下缓慢滑动的过程中,减小, 增大D.保持位置不变,向下缓慢滑动的过程中, 消耗的功率减小[导思] 可以用常规解法、等效电阻法、等效电源法三种方法进行分析.[解析] 方法一(常规解法)保持 位置不变时,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2,则副线圈的电流为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副线圈的电压有效值为,则变压器原线圈的电压有效值为,设输入交流电的电压有效值为,有,可得,保持位置不变,向左缓慢滑动的过程中,减小,则 变大,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变压器原线圈的电压有效值变大,输入电压有效值不变,则 两端的电压不断变小,电压表示数 变小,原线圈的电压、电流都变大,则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变大,根据原、副线圈的功率相等,可知 消耗的功率增大,故B正确,A错误;设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则, ,整理可得,保持位置不变,向下缓慢滑动的过程中,变大,则 变小,由欧姆定律,可知变小,根据原、副线圈的功率相等可知 消耗的功率,整理可得,当时, 消耗的功率有最大值,可知 消耗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故C、D错误.方法二(等效电阻法)设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 ,根据等效电阻原理,把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和负载整体看作一个等效电阻,其阻值 ,设输入交流电的电压有效值为,则.保持位置不变, 向左缓慢滑动的过程中,减小,则增大,等效电阻两端电压增大,则减小,等效电阻 消耗的功率增大,即消耗的功率增大,A错误,B正确;保持位置不变, 向下缓慢滑动的过程中,增大,等效电阻增大,由可知减小,由 可知减小,C错误;由电源输出功率的规律可知,当,即时, 消耗的功率有最大值,可知 消耗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故D错误.方法三(等效电源法)设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 ,输入交流电的电压有效值为,根据等效电源原理,把输入端、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和 整体看作一个等效电源,其电动势,内阻.保持位置不变, 向左缓慢滑动的过程中,减小,则减小,流过的电流即流过副线圈的电流 增大,则原线圈中的电流增大,消耗的功率增大,A错误,B正确;保持位置不变,向下缓慢滑动的过程中,增大,由和联立,代入和 ,解得,可知减小,由可知 减小,C错误;等效电源输出功率即消耗的功率,当时, 消耗的功率有最大值,可知 消耗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故D错误.变式1 [2023·山东济南模拟] 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 ,原线圈与定值电阻 串联后,接入输出电压有效值恒定的正弦交流电源.副线圈电路中负载电阻为可变电阻,A、为理想交流电表.当 时,电流表的读数为,电压表的读数为 ,则( )ACDA.电源输出电压为B.电源输出功率为C.保持阻值不变,当 时,电压表的读数为D.保持阻值不变,当 时,变压器输出的功率最大[解析] 方法一(常规解法)当 时,电流表的读数为,电压表的读数为 ,所以 ,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为 ,根据电压与匝数成正比得原线圈两端的电压 ,根据电流与匝数成反比得原线圈中的电流,所以电源输出电压,电源输出功率 ,故A正确,B错误;设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 ,根据欧姆定律得副线圈中的电流为,则原线圈中的电流是,所以电源的输出电压 ,副线圈输出电压与电阻的关系为 ,变压器输出的功率,其中, ,所以当时,变压器输出的功率最大,为,此时 ,故C、D正确.方法二(等效电阻法)因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为 ,则等效负载, , , ,所以,,A正确,B错误;当 时,,,,则 ,C正确;将等效为电源的内阻,则,即 时,输出功率最大,D正确.方法三(等效电源法)设电源输出电压为,因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为 ,将变压器、定值电阻 与原交流电源看为一个整体,等效为一个新电源,则新电源的电动势,新电源的内阻.当时,电流表的读数为 ,电压表的读数为,所以 ,,由电流表的读数 ,代入和,解得,电源输出功率 ,故A正确,B错误;新电源的电动势,内阻 ,保持 阻值不变,当 时,电压表的读数为电动势的一半,即为 ,C正确;当时,等效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即变压器输出的功率最大,D正确.变式2 (多选)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分别与电阻、连接,.现通过移动滑片 来改变原线圈的匝数,使原线圈和副线圈接入电路的匝数分别为、 ,已知交流电源的电压瞬时值表达式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A.当时,电压表的示数小于B.通过电阻的交变电流的频率为C.当滑片 向下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将变大D.当移动滑片使时,电压表的示数为[解析] 方法一:电源电压有效值为 ,如果原线圈上无电阻 ,则由电压之比等于匝数之比可知,副线圈两端电压有效值为,但实际上有电阻 分压,所以电压表示数小于 ,故A正确;由交变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可知,频率为 ,变压器不改变交变电流的频率,故B错误;,,又, ,联立可得,若从大于 开始减小,则由数学知识可知,先增大后减小,故C错误;由C项分析可知,当时, ,此时 ,故D正确.方法二:A、B项分析同方法一;由等效负载电阻法,, 下移时,减小,则 减小,根据串联电路分压规律知等效负载两端电压减小,而,若从大于开始减小,则由数学知识可知,电压表示数 先增大后减小,故C错误;当时, ,根据串联电路分压规律可知副线圈两端电压为 ,故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