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法煮盐的工艺“.......汲水而上。入于金中煎炼,顷刻结盐,色成至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中“盐”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钠,构成氣化钠的微观粒子是(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电子
2.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金 B.氧气 C.二氧化硫 D.食盐
3.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质子数 B.核外电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4.舞台上常营造干冰产生云雾缭绕的景象。下列对干冰升华过程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变大 B.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分子的数目增多 D.分子的种类改变
5.铁、铜是两种不同的元素,那么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6.运用分子的性质判断。以下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A.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会鼓起来——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观测到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7.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8.氢气液化是氢能大规模储存和运输的关键环节。在液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体积 B.分子数目 C.分子种类 D.分子间隔
9.高钙奶粉中的“钙”指的是(  )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10.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图1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原子的中子数为53 B.碘元素的符号为I
C.碘属于金属元素 D.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二、多选题
11. 善于归纳总结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思维导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①组成的
B.②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氯化钠由③直接构成
D.可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认识物质
12.物质的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或方法
A 鉴别水和双氧水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观察是否有气泡
B 鉴别氮气和空气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C 除去锰酸钾中的高锰酸钾 加热
D 鉴别酚酞溶液和浓氨水 闻气味
A.A B.B C.C D.D
三、填空题
13.下列五种微粒中,最易失去电子的是   (填序号,下同),最易得到电子的是   ,已达到稳定结构的是   ,元素化学性质比较相似的是   .
A BCDE
14.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n28.若该微粒是原子,则该微粒含有的质子数为   ;若该微粒为阳离子,则n   10(填“>”“<”或“=”);若该微粒为阴离子,则其对应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为   .
15.辣椒炒肉是湖南美食之一,其主要食材有猪肉、辣椒、蒜,并辅以食盐、味精、食用油等调料。
(1)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构成氯化钠的微观粒子是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2)辣椒炒肉香味扑鼻,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16.化学指导我们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世界。
(1)某兴趣小组表演了一个魔术,道具如图1,从该魔术中可观察到脱脂棉团由白色变为   色,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现象:    。
(2)图2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①图2 A、B、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是   (填序号)。
②从图中可知,除温度外,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还有   。
四、科普阅读题
17.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稀土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第IIIB族的钪(Sc)、钇(Y)以及镧系元素。这些元素的氧化物都不溶于水,外形像泥土,而且很稀少,因而人们喜欢称它们为“稀土元素”。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较为活泼,若与其他元素结合,便可组成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用途广泛的新型材料,且性能会有较大提高,被称作当代的“工业味精”。稀土元素中镧(La)、铈(Ce)、镨(Pr)、钕(Nd)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57 La 镧 138.9 58 Ce 铈 140.1 59 Pr 镨 140.9 60 Nd 钕 144.2
(1)从材料中可得出,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   。
(2)镧元素的质子数是   。
(3)从元素分类角度看,钕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五、简答题
18.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点燃铁丝下端的火柴,待   时,将铁丝伸入集气瓶内,实验时瓶底水的作用是   ,是否可以把水换成细沙    。(填“可以”或“不可以”)。
(2)乙实验是木炭燃烧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①中现象是木炭发出红光
B.②中操作是将木炭迅速插入瓶底
C.对比①②可证明氧气浓度越大,木炭燃烧越剧烈
D.该实验不能说明木炭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
(3)写出乙实验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4)丙实验探究影响品红扩散快慢的因素时,发现两杯水都变红,且整杯热水变红时间比冷水短,由此说明: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是   。
六、综合题
19.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1所示,锂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2)图3中,   。
(3)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为钴酸锂(),标出其中元素的化合价   。
(4)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钠离子电池部分取代锂离子电池,应用在低速电车、家庭和工业储能等方面。钠离子电池能部分取代锂离子电池的原因是   。
七、推断题
20.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最多不超过18。元素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可用于充填气球;元素的一种氧化物是空气的成分之一;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单质都可以在的单质中燃烧
请推理回答:
(1)判断出元素是:   。
(2)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和属于同   元素(填写“周期”或“族”)
(3)请写出、单质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4)的单质在的单质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进行该实验时,为了减少空气污染,需要   。
(5)或元素能共同组成化合物,请任选一种写化学式并命名   ,   。
八、实验探究题
2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按图1实验。
观察到②烧杯中的现象是   ,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 实验二:乙同学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①②③均为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棉花团①比棉花团③先变红,最终棉花团均变红。
该实验可证明氨气密度比空气   (填“大”或“小”)。
(3)若将图2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冰水中,和常温下相比可观察到棉花团变红的速度变慢,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三:丙同学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
图 3实验中,酒精和红墨水混合30日后液面下降,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5)请举一个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生活事例    。
九、计算题
22.科学上规定以C-12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用其他原子的实际质量跟它相比所得到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C-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铬原子的质量为8.636×10-26kg。已知铬原子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
(1)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保留一位小数)。
(2)铬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A,D
12.【答案】A,D
13.【答案】A;E;B C;A D
14.【答案】10;>;2
15.【答案】(1)离子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16.【答案】(1)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浸有酚酞溶液的脱脂棉团上,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2)BC;分子种类
17.【答案】(1)较为活泼
(2)57
(3)金属
18.【答案】(1)火柴即将燃尽;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引起集气瓶炸裂;可以
(2)A;C;D
(3)
(4)温度
19.【答案】(1)6.941
(2)11
(3)
(4)钠原子与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钠原子与锂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20.【答案】(1)镁
(2);族
(3)
(4)在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
(5)H2CO3(H2SO4);碳酸(硫酸)
21.【答案】(1)酚酞溶液变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小
(3)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相同条件下,分子运动速度和温度有关。
(4)分子之间有间隔
(5)墙内开花墙外香
22.【答案】(1)52.0
(2)24;28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