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槐店镇完全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槐店镇完全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年级九月份月考化学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4 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海洋资源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水含丰富矿物质
B.海水经砂石过滤可获得淡水
C.海水蒸发可得粗盐
D.利用潮汐能可发电
2.下列实验方案能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是(  )
选项 实际问题 实验方案
A 配制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 在盛有16gNaCl的烧杯中,加入100g蒸馏水
B 除去CO2中的水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的干燥管
C 探究乙醇中是否有氧元素 取样,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
D 比较Fe与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分别取样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3.2025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美丽中国我先行”。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绿色低碳出行 B.积极植树种草
C.露天焚烧秸秆 D.分类处理垃圾
4.下图中,表示碳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烟雾
6.下列各组物质,全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氢气、氧气、澄清石灰水
B.稀有气体、五氧化二磷、石油
C.液态氧、氢气、冰水共存物
D.空气、水、二氧化碳
7.潮州市生态环境局提出“美丽潮州 志愿有我”的口号,该理念强调通过志愿服务行动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绿水青山。下列行为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
B.在景区设置垃圾分类箱
C.鼓励使用共享单车出行
D.施用大量农药治理植物虫害
8.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观念:氧气具有氧化性,所以氧气可以做火箭的燃料
B.科学思维:化学变化通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发光放热现象都属于化学变化
C.科学探究与实践:证明蜡烛燃烧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D.科学态度与责任:空气污染有些来自于汽车尾气,所以应该禁止私家车上路
9.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①装试剂 ②开始收集氧气 ③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 ⑥熄灭酒精灯 ⑦固定装置。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④①⑦③②⑤⑥ B.④①⑦③②⑥⑤ C.④①⑤⑧②⑥⑦ D.⑤①④③②⑦⑥
10.从宏观、微观的角度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特有的“科学思维”之一。下列从微观角度对宏观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水烧开后,水壶壶盖被顶开——分子体积变大
B.夏天,古莲花池荷花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C.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D.用带有火星的木条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题。
高锰酸钾(KMnO4)是一种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的晶体,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反应原理为2KMnO4K2MnO4+MnO2+O2↑。KMnO4溶液可用作消毒剂。
11.下列关于高锰酸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锰酸钾应保存于棕色试剂瓶
B.高锰酸钾受热不易发生分解
C.高锰酸钾难溶于水
D.制氧气时高锰酸钾中氧元素全部转化为氧气
12.蒸汽机利用水蒸气推动活塞或涡轮做功。水从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改变的是(  )
A.水分子的质量 B.水分子的种类
C.水分子的大小 D.水分子的间隔
13.世界万物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不同(如图),图中X所指的元素是(  )
A.铁元素 B.硅元素 C.铝元素 D.氧元素
14.同学们在实验室中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基于安全考虑所进行的操作是(  )
A.集气瓶底部预留少量水
B.铁丝在实验之前先打磨
C.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瓶中
D.铁丝自上而下缓慢插入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 ,共16 分)
15.某同学进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操作示意图如图所示,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的现象分别是    、    ,则可证明蜡烛燃烧后的产物。
16.下列物质:①冰水混合物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液氧④水蒸气⑤二氧化碳⑥洁净的空气⑦铁水⑧汽水⑨加热高锰酸钾后的残余固体。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混合物的是    。
17.某兴趣小组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试管中的固体共有    种;当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是    。
18.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湿衣服晾晒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     。
(2)一定质量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时,其体积变大的原因     。
(3)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
19.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X”代表的物质是     ;“Y”中稀有气体常用于制作电光源,这利用的是它们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红磷不足会导致测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0.试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问题
(1)酒香不怕巷子深    。
(2)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
(3)夏天,轮胎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比冬天更容易发生爆炸    。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 10 分)
21.空气是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原料,液态空气中主要组分的沸点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分 液氮 液氧 液态二氧化碳
沸点/℃ ﹣196.0 ﹣183.0 ﹣78.5
(1)工业上制取氧气是根据液态空气中液氧和液氮的    不同。
(2)将液态空气升温,最先逸出的物质主要是什么?
2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两个集气瓶用导管连接,玻璃管A的下端紧系一只气球,白磷(已知白磷在太阳光照射下自燃,现象和红磷燃烧一样)足量。将此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
(1)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①    、②    。
(2)你认为利用该装置能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
23.小明和他的伙伴们对科学探究抱有浓厚兴趣,下面是他们的一项研究。
研究课题:啤酒瓶打开后逸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实验准备:用集气瓶收集满3~4瓶从刚打开的啤酒瓶中逸出的气体。
实验步骤:
(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发现木条未复燃,则说明该气体主要成分不是    气体;
(2)向另一瓶气体中倾倒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证明该气体中一定大量含有    气体。
24.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或问题。
(1)香水要密封保存。
(2)氧气在加压后可装入钢瓶。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 10 分)
25.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探究。
Ⅰ.图1为我们熟悉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1)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
(2)燃烧结束后,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其    (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3)若实验完毕后,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原空气体积的。原因可能是    (填一种)。
(4)若实验过程中发现烧杯中的导管口出现气泡,则最终测得的数据会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Ⅱ.图2实验中,小组成员利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内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5)从以上数据分析,最终集气瓶中的氧气没有消耗完的依据是    。
1.B 2.D 3.C 4.C 5.C 6.C 7.D 8.C 9.A 10.A
11.A 12.D 13.B 14.A
15.有水雾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6.①③④⑤⑦;②⑥⑧⑨。
17.;2;防止因水倒吸,而引起试管炸裂。
18.(1)水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2)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
19.氮气;物理;偏小。
20.(1)分子在不断运动;
(2)气体分子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隔;
(3)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增大。
21.(1)沸点;
(2)氮气。
22.(1)①乙瓶内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②甲瓶中气球膨胀变大;
(2)不能。
23.(1)氧气;(2)二氧化碳。
24.(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3)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变,化学变化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25.(1);
(2)氮气或N2;不支持;
(3)红磷不足或装置漏气或燃烧停止后未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4)偏大;
(5)从图2数据可知,最终氧气浓度为8.86%,不是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