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4课 生肖奇遇记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4课 生肖奇遇记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4课 生肖奇遇记
学情分析
本课时授课对象为小学二年级学生,结合其认知发展、能力基础与学习习惯,学情具体表现如下:
认知基础:对 “生肖” 有初步感知,但缺乏系统认知
学生多通过家人讲述、生肖玩具等途径知道自己的生肖(如 “我属兔”“妈妈属龙”),能识别常见生肖动物(鼠、牛、虎、兔)的外形特征,但对 “12 生肖完整序列”“生肖背后的传统故事”“生肖的文化寓意”(如牛象征勤劳、虎象征勇敢)认知模糊;对 “奇遇记” 类故事充满兴趣,能理解简单的 “角色相遇、解决小问题” 等情节,但难以将 “故事逻辑” 与 “美术表现” 结合(如不知道如何用图画展现 “生肖帮小松鼠找食物” 的情节)。
能力特点:动手意愿强但情节设计与美术结合弱
学生已掌握基础美术技法(如用水彩笔涂色、用超轻黏土塑形、简单撕纸),能独立完成单一生肖形象的绘制或制作,但在 “多角色组合”“故事场景构建”“情节可视化” 方面能力薄弱 —— 如画 “生肖奇遇” 时,易出现 “角色孤立无互动”(如只画小兔和小虎,不画两者的动作联系)、“无场景支撑”(如角色悬浮在空白纸上,没有草地、树林等背景),需教师通过教材范例拆解与分步引导突破难点。
学习习惯:注意力依赖趣味驱动,需故事化任务
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约 15-20 分钟,对 “单一技法训练”“抽象文化讲解” 兴趣较低,但对 “听故事、编故事、演故事” 热情高涨;喜欢通过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作品分享” 等互动形式参与课堂,讨厌单向灌输。教学需以 “生肖奇遇故事” 为核心载体,将美术学习转化为 “编故事、画故事” 的趣味任务,贴合其学习习惯。
教材衔接:承前启后,需关联单元前序内容
本单元前序课《撕出来》已教授 “生肖形象的撕纸技法”,本课需在此基础上升级 —— 从 “单一生肖形象表现” 过渡到 “多生肖角色与故事场景结合”,为后续单元拓展课(如《生肖故事绘本》)奠定 “情节设计 + 美术表现” 的基础;教材第 46-49 页提供了 “生肖奇遇记” 主题插画、角色范例与场景参考,需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搭建学习支架。
核心素养目标
图像识读
能观察教材第 46-47 页 “生肖奇遇记” 主题插画,说出画面中的生肖角色(至少 3 种)、故事场景(如树林、小河、草地)与情节线索(如 “生肖们一起帮小刺猬捡果子”);
能识别教材中 “生肖角色的动态设计”(如小兔蹦跳、小虎挥手、小牛弯腰)与 “场景元素的搭配”(如树林里有树木、蘑菇,小河边有石头、小草),找出 “角色动作与情节的关联”(如小牛弯腰 = 帮捡果子)。
美术表现
能选择 1-2 种熟悉的美术技法(绘画:水彩笔 / 油画棒;手工:撕纸 + 拼贴),表现 2-3 个生肖角色,角色动态清晰(如站立、奔跑、伸手),参考教材第 48 页 “生肖动态范例”;
能为生肖角色添加简单故事场景(如草地、小河、山洞),场景元素与情节匹配(如 “生肖过河” 场景画小河与小桥);
能通过 “角色动作、表情” 表现简单情节(如用 “小兔递果子给小熊” 的动作,表现 “分享” 情节),避免角色孤立。
审美判断
能说出自己喜欢的教材 “生肖奇遇记” 插画或同学作品,说明理由(如 “我喜欢教材里的树林场景,树木画得很可爱”“他的生肖角色动态很生动,能看出在帮忙”);
能初步判断作品 “情节是否清晰”“角色与场景是否协调”,如 “他的场景里没有小河,却画了生肖在划船,情节有点乱”“她的小兔和小虎靠在一起,动作有互动,看起来像在讲故事”。
创意实践
能结合生活经验,编创简单的 “生肖奇遇” 小故事(如 “生肖们帮小鸟找鸟窝”“生肖们一起过新年”),情节包含 “角色、事件、结果” 三要素,不与教材完全重复;
能为生肖角色设计独特细节(如给小兔戴蝴蝶结、给小虎画围巾、给小牛加草帽),或为场景添加创意元素(如会发光的蘑菇、有花纹的小河石头);
能尝试用 “多角色组合” 表现情节(如 “小兔递果子、小牛接果子、小虎扶小刺猬”),避免单一角色画面。
文化理解
能通过教材第 49 页 “文化小链接”,了解 1-2 个生肖的简单寓意(如牛 = 勤劳、兔 = 灵巧、虎 = 勇敢),知道 “生肖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能在故事中体现生肖寓意(如用 “小牛帮忙拉车” 的情节,体现 “勤劳”),感受到 “生肖故事能传递美好品质”(如分享、互助、勇敢)。
简要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教材 “生肖奇遇记” 插画,理解 “角色、场景、情节” 的关联,能说出简单故事线索;
用熟悉的美术技法表现 2-3 个生肖角色与匹配场景,角色动态清晰,情节简单完整;
了解 1-2 个生肖的传统寓意,尝试在故事中体现。
教学难点
避免 “角色孤立无互动”,通过 “动作设计” 表现情节(如 “生肖们一起搬东西” 需画角色共同发力的动作);
场景元素与情节匹配,不出现 “场景与情节脱节”(如 “生肖爬山” 场景不画高山画大海);
理解生肖寓意与故事的结合,如用 “小虎保护小兔” 的情节体现 “虎 = 勇敢”,而非单纯画小虎。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生肖王国的神秘邀请函”—— 激活兴趣,链接教材
故事与教材插画情境创设
教师手持一封 “彩色信封”(标注 “生肖王国邀请函”),语气神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收到一封来自‘生肖王国’的邀请函,里面说生肖宝宝们最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想邀请我们一起‘走进故事’,还附了一张故事插画呢!”
师翻开教材第 46 页,展示 “生肖奇遇记” 主题插画:“这就是生肖王国的故事插画,大家仔细看,画面里有哪些生肖宝宝?它们在做什么呀?”(学生自由观察后回答:“有小兔、小虎、小牛”“它们好像在帮小刺猬捡掉在地上的果子”)
师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是在帮小刺猬?”(引导学生观察角色动作:“小牛弯腰,小兔伸手,小虎蹲在地上,都对着果子”)
师总结:“像这样‘生肖们一起做一件事’的故事,就叫‘生肖奇遇记’——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生肖王国,一起编创、画出属于我们的《生肖奇遇记》!”(板书课题:生肖奇遇记)
师生互动:拆解教材插画的 “故事三要素”
师:“要编好生肖奇遇故事,需要三个重要部分,就像教材插画里这样 —— 第一是‘谁’(角色),第二是‘在哪里’(场景),第三是‘做什么’(情节)。谁能再看看教材插画,把这三个部分找出来?”
设计意图:用 “邀请函” 故事创设沉浸式情境,契合二年级学生 “喜欢神秘与故事” 的特点;结合教材核心插画拆解 “故事三要素”,让学生直观理解 “角色 - 场景 - 情节” 的关联,避免抽象讲解,同时培养图像识读能力,为后续编创故事铺垫基础。
学生回答后,师在黑板上画图记录:
角色:小兔、小虎、小牛、小刺猬;
场景:树林(有树木、蘑菇、小草);
情节:帮小刺猬捡掉落的果子;
师:“教材里的插画把‘角色、场景、情节’都画出来了,我们一眼就能看懂故事。等会儿我们编自己的故事,也要想清楚这三个部分哦!”
观察感知:“生肖奇遇的美术密码”—— 结合教材,细化元素
1.小组任务:填写 “生肖奇遇观察卡”
师将学生分成 4 人一组,每组发 1 张 “生肖奇遇观察卡”(如下),每组分配 1 本教材(聚焦第 46-48 页),要求:“请小组一起观察教材里的插画和范例,把观察卡填完整,等会儿和大家分享你们发现的‘美术密码’!”
生肖奇遇观察卡
观察内容 教材里的表现方式(举例) 我的发现(为什么这样表现)
生肖角色动态 小兔:耳朵竖起,前爪抬起;小虎:前爪张开,身体前倾 动态能看出角色在做什么(小兔在打招呼)
故事场景元素 树林:棕色树干 + 绿色树叶 + 彩色蘑菇;小河:蓝色河水 + 灰色石头 场景元素能告诉我们 “在哪里”(有蘑菇 = 在树林)
情节细节 地上有散落的果子,小刺猬的刺上没扎果子 细节能帮我们看懂 “发生了什么”(果子掉了)
小组观察时,师巡视指导,针对性提问:“教材里的小牛为什么画成弯腰的样子?如果画成站直的,还能看出在帮捡果子吗?”(引导学生理解 “动态 = 情节”)
5 分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我们发现教材里的场景元素都和情节有关,比如‘过河’情节就画了小桥,没有小桥生肖过不了河。”(师在黑板上补充记录 “场景元素 = 情节支撑”)
2.教材生肖寓意链接:文化元素感知
师翻到教材第 49 页 “文化小链接”:“教材里还告诉我们,生肖宝宝们都有自己的‘小特长’—— 小牛很勤劳,喜欢帮忙;小兔很灵巧,跑得很快;小虎很勇敢,会保护大家。这些‘小特长’就是生肖的寓意,我们编故事时,可以让生肖宝宝发挥自己的特长,故事就会更有意思!”
师举例:“比如教材插画里,小牛弯腰帮捡果子,就是发挥了‘勤劳’的特长;如果我们编‘生肖帮小鸟找鸟窝’的故事,可以让小兔发挥‘灵巧’的特长,让它爬树找鸟窝,这样故事和生肖寓意就结合起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 “观察卡” 小组任务,让学生主动拆解教材中的美术元素与故事逻辑,避免教师单向灌输;结合教材 “文化小链接” 自然渗透生肖寓意,为后续创意实践中 “故事与文化结合” 铺垫,同时培养审美判断能力(识别元素与情节的关联)。
技法支架:“画出奇遇的小步骤”—— 依托教材,示范互动
1.步骤 1:确定故事框架(参照教材创意提示)
师:“编生肖奇遇故事,我们可以跟着教材第 48 页的‘创意提示’走 —— 第一步,先想‘谁的奇遇’(选 2-3 个生肖);第二步,想‘在哪里发生’(选场景:树林、小河、草原);第三步,想‘发生了什么事’(选情节:帮忙、分享、冒险)。”
师举例示范:“老师想的故事是‘小兔和小牛的奇遇’,场景在‘小河边’,情节是‘帮小鸟捡掉进河里的羽毛’—— 大家也可以像这样,在心里悄悄想自己的故事框架,想好了可以和同桌说说。”
学生同桌交流故事框架,师巡视倾听,对思路模糊的学生引导:“可以选你自己的生肖,再选一个好朋友的生肖,比如你属兔,就选兔和虎,场景选你去过的公园,情节选‘一起放风筝’。”
2.步骤 2:表现生肖角色(结合前序技法与教材范例)
师:“故事框架想好了,就要画出生肖角色。我们之前学过撕纸画生肖,今天也可以用水彩笔直接画,教材第 48 页有‘生肖动态范例’,大家可以参考。”
师示范画 “小兔帮捡羽毛” 的动态:“画小兔时,先画圆形的头,再画椭圆形的身体,身体要稍微倾斜,前爪伸出来(像要够羽毛的样子),耳朵竖起来,这样就是‘帮捡羽毛’的动态,不是呆呆站着的小兔。”(学生跟着在草稿纸上画,师提醒:“动态要和情节匹配,比如‘帮忙’就画伸手、弯腰的动作,‘跑’就画踮脚、身体前倾的动作”)
师再展示教材中的 “小牛动态范例”:“教材里的小牛是弯腰的,我们画帮捡羽毛的小牛,可以画它蹲在河边,一只前爪扶着石头,另一只前爪伸去够羽毛,这样和小兔的动作有互动,能看出在‘一起帮忙’。”
3.步骤 3:添加故事场景(参照教材场景元素)
师:“角色画好后,要加场景。教材第 46 页的树林场景有树木、蘑菇、小草,小河场景有河水、石头、小桥,我们可以参考这些元素。”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 “创意提示” 与 “范例”,将 “编故事、画角色、加场景” 拆解为简单步骤,符合二年级学生 “分步学习” 的认知特点;关联前序课撕纸技法,实现单元知识衔接;师生同步示范 + 同桌交流,降低创作难度,为后续完整作品创作搭建稳固支架,提升美术表现能力。
师示范画 “小河边” 场景:“先画蓝色的小河(弯弯曲曲的,不要画直线),河边画灰色的石头,再画一座小木桥(三角形的桥身,长方形的桥面),最后画几棵小草和小花 —— 场景不要太复杂,能看出是‘小河边’就行,重点还是生肖的情节。”(学生跟着画场景,师指导:“场景元素不要太多,不然会挡住生肖角色,比如小河不要画太宽,石头画 3-4 块就够了”)
创意实践:“我的生肖奇遇记”—— 自主创作,互动互助
1.创作任务:完成 “生肖奇遇” 作品
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 / 撕纸拼贴),完成自己的‘生肖奇遇记’作品 —— 要包含‘角色、场景、情节’,角色有动态,场景和情节匹配,还可以试试体现生肖的小特长哦!”
师发放材料:绘画组(A4 画纸、水彩笔 / 油画棒)、手工组(彩色卡纸、固体胶、白色底板纸),提醒:“手工组可以撕出生肖角色和场景元素,再拼贴到底板纸上,参考教材第 48 页的‘撕纸拼贴范例’;绘画组可以先用铅笔轻轻画轮廓,再涂色。”
学生自主创作,师巡视指导,分层支持:
基础层(角色动态难):“先画简单动态,比如小兔伸手,小牛站在旁边看,慢慢找到互动感,参考教材里的简单动态。”
提升层(情节不清晰):“在角色旁边画‘情节小提示’,比如帮捡羽毛就画一根小羽毛在旁边,这样别人一看就知道发生了什么。”
拓展层(创意不足):“给生肖加个小道具,比如帮小鸟找鸟窝就画个小梯子,给小兔拿在手里,场景里画个歪歪的鸟窝,创意会更足。”
2.小组互助:“奇遇小顾问”
师鼓励小组内互相当 “奇遇小顾问”:“如果同桌不知道怎么加场景,你可以帮他想‘你的故事在小河边,就画点水和石头’;如果他的角色没动态,你可以提醒他‘你的生肖在帮忙,应该伸手或弯腰’。”
设计意图:提供 “绘画 / 手工” 两种创作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分层指导兼顾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作品;“奇遇小顾问” 互助环节培养合作意识,标题添加强化故事完整性,同时落实创意实践素养,让学生在自主创作中体验 “编故事 + 画故事” 的乐趣。
创作接近尾声时,师提醒:“还有时间的同学,可以给作品加个标题,比如‘小兔和小牛的河边奇遇’,写在画纸上方,像教材里的插画标题一样,让别人一眼知道你的故事名字!”
展示评价:“生肖奇遇故事会”—— 多元互动,深化认知
作品展示:布置 “生肖奇遇馆”
师将班级展示板设计成 “生肖奇遇馆”,按 “树林奇遇”“小河奇遇”“草原奇遇” 分区,让学生将作品贴在对应区域,作品下方附 “故事卡片”(学生手写或口述,师帮忙记录简单故事):“现在我们的‘生肖奇遇馆’开馆啦!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大家可以一边看作品,一边读旁边的故事卡片,感受每个生肖的有趣经历。”
师生评价:“奇遇分享会”
师选 3-4 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情节清晰的、创意独特的、体现生肖寓意的),请作者上台 “讲自己的奇遇故事”:“大家好,我的故事是‘小虎和小兔的树林奇遇’,小虎很勇敢,帮小兔赶走了吓唬它的小虫子,小兔给小虎分享了胡萝卜。”
师引导全班评价,结合教材评价维度:“我们可以像教材第 49 页说的那样,从‘故事清不清楚’‘角色动态生不生动’‘场景和情节配不配’三个方面评价 —— 大家觉得他的故事清楚吗?能从画面里看出小虎勇敢吗?”(学生回答:“清楚,小虎张开爪子的动作像在保护小兔,能看出勇敢”)
师发放 “奇遇小奖章”(勤劳奖、灵巧奖、勇敢奖),根据作品体现的生肖寓意颁奖:“这个作品里的小牛一直在帮忙搬东西,颁‘勤劳奖’;这个作品里的小兔爬树找鸟窝,颁‘灵巧奖’!”
3.教师总结评价
师:“今天每个小朋友都成了‘生肖故事家’,不仅编出了有趣的奇遇故事,还能用画笔或彩纸把故事画出来 —— 有的故事里生肖互相帮忙,有的故事里生肖一起分享,还有的故事里生肖很勇敢,都特别棒!大家还记住了生肖的小特长,把文化和故事结合起来,老师为你们骄傲!”
设计意图:“分区展示 + 故事卡片” 让作品与故事深度绑定,符合 “生肖奇遇记” 的主题;结合教材评价维度的互动评价,让评价有依据,避免主观判断;“寓意奖章” 强化文化理解,让评价不仅关注美术表现,更关注文化渗透,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倾听习惯。
文化渗透:“生肖故事里的传统智慧”—— 拓展认知,升华情感
传统生肖故事分享(结合教材文化延伸)
师:“教材里告诉我们生肖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其实古人还编了很多有趣的生肖故事,比如‘牛和鼠的故事’—— 传说牛本来是十二生肖里的第一名,因为鼠偷偷坐在牛背上,快到终点时跳下来,才成了第一名,但牛还是很勤劳,不生气。”
师提问:“这个故事里的牛,和我们今天故事里的牛一样吗?”(学生回答:“一样,都很勤劳,不生气,喜欢帮忙”)
师总结:“不管是古人编的故事,还是我们今天编的故事,生肖宝宝们都有美好的品质 —— 勤劳、灵巧、勇敢、善良,这就是生肖文化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情感升华:“我的生肖小榜样”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生肖,你的生肖有什么美好的品质?你想向它学习吗?”(学生回答:“我属虎,我要学习小虎的勇敢,不怕困难”“我属牛,我要学习小牛的勤劳,帮妈妈做家务”)
师:“希望大家以后不仅能画出生肖奇遇记,还能像自己的生肖小榜样一样,做一个勤劳、勇敢、善良的小朋友,把生肖文化里的美好品质传递下去!”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文化延伸,分享传统生肖故事,避免文化讲解抽象化;“生肖小榜样” 环节将文化寓意与学生生活关联,让 “文化理解” 不只是知识记忆,更是情感认同与行为引导,实现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的目标。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生肖奇遇记》展开,严格遵循 “故事导入 — 元素拆解 — 技法支架 — 创意创作 — 文化升华” 的教学逻辑,深度契合二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实现了美术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
教材资源深度利用,教学不脱离文本
从 “教材主题插画” 导入,到 “创意提示” 搭建故事框架,再到 “动态范例” 指导角色表现、“文化小链接” 渗透寓意,每环节均以教材为核心依托,同时通过 “观察卡”“故事卡片” 等互动形式,让静态教材资源转化为 “可观察、可讨论、可创作” 的动态学习素材,确保教学规范性与针对性。
核心素养分层落地,能力全面发展
通过 “观察教材插画” 培养图像识读能力,通过 “角色动态与场景表现” 提升美术表现能力,通过 “故事完整性与协调性评价” 发展审美判断能力,通过 “编创独特故事与添加创意细节” 强化创意实践能力,通过 “生肖寓意与传统故事” 渗透文化理解能力,五大素养在 “故事化教学” 中层层递进,互不割裂。
学情适配性突出,课堂充满童趣
针对二年级学生 “爱故事、爱互动、注意力短” 的特点,以 “生肖王国邀请函” 启动兴趣,以 “编故事、画故事” 驱动任务,以 “小顾问互助、奇遇奖章” 保持热情;技法指导分步化(故事框架→角色→场景)、难度分层化(基础动态→情节清晰→创意细节),避免学生因 “难” 而退缩,始终保持 “想创作、敢创作” 的积极性。
文化与美术深度融合,体现育人价值
不将 “生肖文化” 作为附加知识点,而是融入 “故事编创、角色设计、评价颁奖” 全过程 —— 用 “生肖特长” 设计情节,用 “寓意奖章” 肯定创作,用 “传统故事” 链接文化根源,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自然感知 “生肖文化的美好品质”,实现 “美术技能学习” 与 “传统文化浸润” 的双重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价值不仅在于 “让学生学会画生肖故事”,更在于 “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亲近传统文化”—— 通过编创 “生肖奇遇记”,学生既掌握了 “角色 - 场景 - 情节” 的美术表现逻辑,又理解了生肖文化中的勤劳、勇敢等美好品质,真正实现 “以美载文、以文润心”,为后续传统文化主题美术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