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自然的记录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自然的记录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课 自然的记录
教学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指导,立足小学二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占优、好奇心强、爱动手” 的学情特点,围绕 “自然观察 — 美术表达 — 情感共鸣” 的逻辑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细节,打破 “美术 = 绘画” 的单一认知,鼓励用拓印、彩绘、剪贴等多种方式记录自然元素,让美术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结。
设计突出 “学生主体”,通过情境创设、小组互动、作品分享等环节,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审美判断)、表达美的能力(美术表现)、创造美的思维(创意实践);同时融入 “爱护自然” 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记录自然的过程中,建立与自然的情感联结,落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的艺术教育目标。
教材分析
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魅力》,以 “感知自然之美、用美术语言表现自然” 为核心主题,《自然的记录》是本单元的开篇课,承担 “启蒙观察方法、探索记录形式” 的基础作用。
教材内容定位:教材开篇呈现校园花坛、公园树林、河边石子滩的实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中的 “小元素”(树叶、花瓣、石子、树皮纹理);中间展示 3 组学生作品案例 ——《树叶拓印画》(用银杏叶、枫叶拓印后添画成小鱼、蝴蝶)、《石头彩绘》(给光滑石子画小动物面部)、《剪贴花草图》(用彩纸剪刻树叶、花朵拼贴成风景),直观呈现 “记录自然” 的多样化方式;结尾设置 “我的小任务”:“找一件喜欢的自然物,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它”,为实践操作提供明确方向。
前后知识关联:本课是一年级 “图形与色彩” 学习的延伸 —— 一年级学生已掌握简单的涂色、剪贴技能,本课在此基础上,增加 “观察细节” 的要求,引导学生从 “自由创作” 转向 “有依据的表达”(根据自然物的形态、纹理创作);同时为后续单元《自然的联想》(从自然物形态展开想象)、《自然的装饰》(用自然元素设计图案)铺垫观察方法与表现技巧,形成 “观察 — 记录 — 联想 — 创作” 的单元逻辑链。
教材特色利用:教材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符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实景图片能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学生作品案例能降低创作难度(避免 “不会画” 的畏难情绪)。教学中需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从 “看图片” 到 “析方法”,再到 “动手做”,逐步落实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图像识读:能观察自然物(树叶、石子、花瓣)的形态、纹理、色彩细节,说出教材中学生作品所使用的记录方法(拓印、彩绘、剪贴)。
美术表现:能用拓印、简单彩绘或剪贴的方式,记录 1-2 种自然物的特点,做到画面整洁、能体现自然物的基本特征。
审美判断:能说出自己喜欢的自然物之美(如 “枫叶的边缘像小锯齿,很特别”“石子圆圆的,颜色很柔和”),能评价同学作品中 “记录自然物特点” 的优点。
创意实践:尝试在记录自然物的基础上简单添画(如树叶拓印后添画触角变成昆虫),体现个性化表达。
文化理解:知道传统美术中也有记录自然的方式(如剪纸中的花草图案、水墨画中的树叶),感受美术与生活、文化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自然物的细节特征(形态:树叶的形状、石子的轮廓;纹理:树皮的纹路、树叶的叶脉;色彩:树叶的绿 / 黄 / 红、花瓣的渐变色)。
掌握 1-2 种记录自然物的方法(拓印、简单彩绘或剪贴),能根据自然物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如纹理清晰的树叶适合拓印,光滑的石子适合彩绘)。
教学难点
准确捕捉自然物的关键特征并转化为美术语言(如拓印时对齐树叶边缘,避免纹理模糊;彩绘时画出石子的圆形轮廓,不超出边缘)。
在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创意添画,做到 “添画与自然物特征结合”(如给长条形树叶拓印添画茎秆变成小草,而非随意画无关图形)。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自然小侦探 “找不同”
情境创设:教师手持教材,展示封面的 “大自然全景图”(花坛、树林、石子滩),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当‘自然小侦探’,一起到大自然里找‘特别的小宝贝’!先看看教材里的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不一样的自然物?”
师生互动: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关注细节:“你找到的是树叶!它是什么形状的?和旁边的树叶一样吗?”(如学生说 “枫叶”,追问 “枫叶的边缘有什么特点?”)
教师出示实物自然物(提前收集的枫叶、银杏叶、光滑小石子、三叶草),分发给小组:“请小侦探们摸摸、看看这些‘宝贝’,和同桌说说:它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看起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引出课题:“这些自然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长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的记录》,用美术的方法把这些自然宝贝的样子记下来,好不好?”
4.设计意图:通过 “小侦探” 情境激发兴趣,实物观察能让学生直观感知自然物的细节(如树叶的纹理、石子的触感),为后续 “记录特点” 铺垫;同时关联教材图片,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主题。
探究新知:教材里的 “记录魔法”
1.分析教材学生作品 —— 找方法
教师翻到教材 “学生作品展示页”,指着《树叶拓印画》提问:“请大家看看,这位小朋友是怎么记录树叶的?他用了什么工具?”(引导学生发现 “把树叶放在纸上,涂颜色” 的拓印方法)
结合实物演示:“老师这里有一片枫叶,我们像教材里的小朋友这样,把树叶正面朝下按紧,用彩笔在树叶边缘来回涂,看看纸上会出现什么?”(演示拓印过程,强调 “按紧树叶不移动,颜色涂均匀”)
继续分析其他作品:“再看看这幅《石头彩绘》,小朋友没有拓印,而是做了什么?”(彩绘)“为什么他选择给石子彩绘,而不是拓印呢?”(引导学生发现 “石子表面光滑,没有明显纹理,适合画画”)
最后看《剪贴花草图》:“这幅作品用了剪和贴的方法,你们发现了吗?它用彩纸剪出树叶、花朵的形状,再贴在纸上,也能记录自然!”
2.总结方法 —— 理思路
教师板书三种方法:拓印、彩绘、剪贴,结合教材案例补充注意事项:
拓印:选纹理清晰的自然物(树叶、树皮),按紧不移动;
彩绘:选形状简单、表面光滑的自然物(石子、小果子),先画轮廓再涂色;
剪贴:用彩纸剪自然物的形状(可参考实物画轮廓再剪),贴在卡纸背景上。
提问互动:“如果你们有一片叶脉很清楚的银杏叶,你会用哪种方法记录它?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自然物特点选方法,突破难点)
3.文化小链接 —— 拓印的小知识
教师展示传统剪纸中的 “花草纹样” 图片:“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喜欢记录自然啦!比如剪纸里的这些小花、小草,就是人们观察自然后剪出来的,和我们今天的拓印、剪贴一样,都是在记录自然的美。”
4.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教材学生作品,让学生自主发现记录方法,避免 “教师直接教步骤” 的灌输式教学;实物演示能解决 “拓印方法” 的操作疑问,结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方法与自然物特点的匹配”,为后续实践打基础;文化小链接则落实 “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拓宽学生视野。
实践操作:我的 “自然记录册”
明确任务:“现在请大家当‘小小记录员’,从老师给的自然物里选 1-2 种(枫叶、银杏叶、小石子、三叶草),用教材里学过的方法(拓印、彩绘、剪贴)记录它,还可以像教材里的小朋友一样,简单添画让作品更有趣!”
分步指导
第一步:观察与选择(5 分钟)
教师巡视:“先看看你选的自然物,它的形状像什么?有没有特别的纹理?想想用哪种方法记录最合适?”
针对有困难的学生:“你选的是小石子,它圆圆的,用彩绘的方法好不好?先在纸上画一个圆,再给圆涂色,就像教材里的石头画一样。”
第二步:动手记录(10 分钟)
拓印指导:“按紧树叶哦!如果涂的时候树叶移动了,纹理就不清楚啦,像教材里的作品那样,边缘要整齐。”
彩绘指导:“先画自然物的轮廓,再往里面涂色,不要涂到外面,这样能看出它的样子。”
剪贴指导:“剪的时候慢慢剪,沿着你画的轮廓剪,剪好后用胶水轻轻贴在卡纸上,不要贴太多胶水哦,会弄脏画面。”
第三步:创意添画(5 分钟)
引导学生参考教材案例添画:“教材里的树叶拓印后添画了小鱼的眼睛和尾巴,你们的作品能添画什么呢?比如拓印的枫叶,添画触角和腿,会不会变成小螃蟹?”
鼓励个性化表达:“不用和别人一样,你觉得像什么就添画什么,这是你的‘自然记录册’!”
3.安全提示:“用剪刀的小朋友要注意,剪刀尖不要对着自己和同学,剪完后把剪刀轻轻放在桌子角落;用彩笔的时候不要把颜色弄到衣服上哦。”
4.设计意图:分步骤操作降低难度,避免学生因 “不知道做什么” 而放弃;教师巡视指导能及时解决个体问题(如拓印模糊、涂色超出轮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创意添画环节鼓励个性化表达,落实 “创意实践” 核心素养。
展示评价:自然记录 “分享会”
作品展示:将学生作品贴在黑板的 “自然记录墙” 上(按 “拓印组”“彩绘组”“剪贴组” 分类),对应教材中的作品类型,让学生直观看到 “同一种自然物可以用不同方法记录”。
师生互评
学生分享:“请这几位同学说说,你记录的是什么自然物?用了什么方法?你最喜欢自己作品的哪个部分?”(如学生说 “我记录的是枫叶,用了拓印,我喜欢拓出来的叶脉,很清楚”)
同学评价:“请大家看看他的作品,有没有把枫叶的特点记录下来?你觉得哪里做得好?”(引导学生关注 “是否体现自然物特征”,落实 “审美判断” 核心素养)
教师评价:结合教材标准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这位同学的石头彩绘,把石子的圆形画得很准,还画了小兔子的耳朵,很有创意!如果颜色涂得再均匀一点,就和教材里的优秀作品一样棒啦!”
3.投票环节:“选出你最喜欢的 3 幅作品,在下面贴一个小贴纸,看看哪些作品最能体现自然物的美!”(用趣味投票激发参与热情,让评价更生动)
4.设计意图:分类展示能让学生清晰看到不同方法的效果,分享与评价环节既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提升审美能力;教师评价结合教材标准,让学生明确 “好的记录作品” 的标准。
拓展延伸:自然记录 “变变变”
教材 “小任务” 延伸:“教材最后有个小任务,让我们找喜欢的自然物记录它。课后大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小区,找一片特别的树叶、一颗有趣的小石子,用今天学的方法记录下来,下次课带来分享。”
创意启发:“除了教材里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试试别的方式!比如把树叶夹在书本里做成书签(展示叶脉书签实物),或者用黏土捏出树叶的形状,这些都是记录自然的好方法哦!”
情感升华:“大自然有很多美丽的宝贝,我们记录它们的时候,也要爱护它们 —— 不要摘树上的叶子,捡地上的落叶和石子就好,让更多人能看到自然的美,好不好?”
设计意图:延伸任务能让美术学习走出课堂,联系生活;创意启发拓宽学生思路,避免方法局限;情感升华渗透 “爱护自然” 教育,落实 “文化理解” 中的 “人与自然和谐” 理念。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教材里的小朋友一起,学会了 “记录自然” 的魔法 —— 用拓印的方法留住树叶的纹理,用彩绘的方法画出石子的可爱,用剪贴的方法拼出花草的样子。大家都当了很棒的 “自然小侦探”,不仅发现了自然物的美(比如枫叶的锯齿边缘、石子的圆形轮廓),还能用美术的方法把这些美记下来,有些同学还加了有趣的添画,让作品更有创意!
记住哦,大自然就像一个大画室,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记录的宝贝。课后可以继续找自然物,用今天学的方法,或者自己想新方法记录它们,还要记得爱护自然,不破坏花草树木。下次课我们再一起分享大家的 “自然记录册”,看看谁发现的自然之美最特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