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封存的留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封存的留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2课 封存的留恋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素养要求,立足小学二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爱动手实践” 的学情特点,以 “大自然的魅力” 为主题载体,遵循 “观察 — 感受 — 创意 — 实践” 的教学逻辑。
1.以美育人,链接自然: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树叶、花瓣、小石子等自然物的形态美、色彩美,建立 “自然即素材” 的审美认知,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与珍惜之情;
2.学生主体,实践导向:通过情境导入、师生互动、案例示范、创意创作等环节,让学生在 “玩中学、做中学”,自主探索 “封存自然美好” 的方法(如拼贴、拓印、简易标本),激发美术表现欲;
3.情感渗透,意义建构:将 “封存” 与 “留恋” 结合,引导学生理解 “艺术可留住生活美好”,让作品承载对自然的情感,实现 “审美能力” 与 “情感表达” 的双重提升,落实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五大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封存的留恋》隶属于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 1 单元《大自然的魅力》,是单元的第 2 课时(单元第 1 课时为《发现自然的美》,侧重观察自然物特征;本课时侧重 “用美术方式留存自然美”),后续课时为《自然拼贴画》,形成 “观察 — 留存 — 创意组合” 的单元逻辑链,是连接 “自然观察” 与 “美术创作” 的关键环节。
(二)教材内容解读
教材课文以 “秋天的公园” 为情境,呈现三部分核心内容:
情境导入:展示小朋友在公园捡树叶、花瓣的图片,配文 “秋天的树叶变黄了、变红了,像小扇子、像小船,怎么把这些好看的样子留住呢?”,引发学生思考 “封存” 的需求;
方法示例:呈现 3 种基础 “封存” 方式 ——① 压平标本:将树叶夹在书本里,标注 “日期、树叶名称”;② 拓印留存:用蜡笔在树叶背面拓印,留下树叶纹路;③ 拼贴画:把树叶拼贴成小鱼、蝴蝶等形象,贴在画纸上;
学生作品展示:展示 2 幅学生作品 ——《我的树叶标本册》(夹着不同形状树叶的小本子,配简单图画)、《树叶小鱼》(用银杏叶拼小鱼身体,小柳叶拼尾巴,贴在蓝色卡纸上),标注学生创作思路(如 “我捡了银杏叶,像小鱼的身子,就做了小鱼”),为学生提供具象参考。
(三)教材价值
教材通过 “生活化情境 + 简易方法 + 童趣作品”,降低创作难度,契合二年级学生能力水平;同时将 “自然素材” 与 “美术创作” 结合,让学生意识到 “艺术源于生活”,为后续更复杂的自然主题创作(如立体拼贴、自然拓印画)奠定基础,还隐含 “环保” 理念(利用自然脱落物创作,不破坏植物)。
核心素养目标
图像识读:能观察并描述树叶、花瓣等自然物的形状(如圆形、条形、掌状)、色彩(如绿、黄、红)、纹路(如叶脉走向),识别教材中学生作品的 “封存方法”(拼贴、拓印、标本);
美术表现:能运用 “压平、拓印、拼贴” 等方法,将自然物转化为美术作品,尝试用彩笔、卡纸等材料装饰作品;
审美判断:能说出自己或同伴作品中 “好看的地方”(如颜色搭配、形状拼贴合理),感受自然物的形态美与艺术加工后的创意美;
创意实践:能结合自己喜欢的自然物特征,设计独特的 “封存方式”(如把树叶拓印在贺卡上,或把花瓣拼贴成小花),不局限于教材示例;
文化理解:知道 “用美术方式留存自然美好” 是常见的艺术表达,感受自然与艺术的密切联系,愿意在生活中发现自然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然物(树叶、花瓣)的主要特征(形状、色彩、纹路);
指导学生掌握 “压平标本、拓印、拼贴” 三种基础 “封存” 方法,完成 1 件以自然物为素材的作品。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创意,让 “封存” 作品体现个人想法(如结合自然物特征设计形象,或给作品赋予简单意义,如 “送给妈妈的树叶贺卡”);
2.帮助学生理解 “封存” 的情感意义 —— 通过作品留住对自然的 “留恋”(如 “这是我秋天捡的树叶,看到它就想起秋天的公园”)。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聊 “自然的美好”,引 “封存的需求”
1. 师生互动:分享自然回忆
师:小画家们,最近你们有没有去公园、小区或者郊外玩呀?在外面有没有看到特别好看的东西?比如树叶、小花、小石子之类的,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答示例:“我上周去公园,看到枫叶是红色的,像小手掌”“我看到银杏叶变黄了,掉在地上像小扇子”“我看到小菊花,有黄色的、紫色的”)
师:哇,大家发现了这么多自然里的好看东西!那你们看到这些好看的树叶、小花,会不会想:要是能一直留住它们现在的样子就好啦?因为过几天,树叶可能会变干、变色,小花可能会凋谢,对不对?
(生答:“对!我捡的枫叶放了两天就卷起来了”“我的小花蔫了,不好看了”)
2. 教材导入:看 “小朋友的办法”
师:别着急,教材里的小朋友也遇到了一样的问题,他们还想到了好办法呢!请大家翻开美术书第 6 页,看看图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留住树叶、花瓣的?
(学生翻书观察,2 分钟后)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教材里的小朋友用了什么办法?
(生答示例:“他们把树叶夹在书里了”“有的小朋友用蜡笔在树叶上画画,印出了纹路”“还有人把树叶贴成了小鱼”)
师:大家看得真仔细!教材里的小朋友用 “夹在书里(做标本)、用蜡笔拓印、拼贴成小动物” 的方法,把树叶的样子留住了,这就是 “封存的留恋”—— 把自然里的美好,用美术的办法 “封” 起来,留作纪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他们的办法,也来做一件 “封存自然美好” 的作品,好不好?
(生答:“好!”)
设计意图
通过 “分享自然回忆” 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引发情感共鸣;再结合教材情境,让学生直观看到 “解决办法”,自然引出课题,降低对 “封存” 概念的理解难度,同时培养 “图像识读” 能力(观察教材图片)。
新知探究:析 “自然物特征”,学 “封存方法”
1. 观察实践:认 “自然物的美”
师:要做好 “封存” 作品,首先得好好看看我们带来的自然物(课前布置学生带 1-2 件自然脱落物:树叶、花瓣、小石子等)。请小画家们拿出自己带的东西,跟同桌一起看一看、说一说:你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上面有没有纹路?
(学生同桌互动,观察交流,3 分钟后)
师:谁愿意把你的自然物举起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它的 “样子”?
(生答示例:“我带的是梧桐叶,是掌状的,绿色的,上面有好多细细的线(叶脉)”“我带的是花瓣,圆圆的,粉色的,摸起来软软的”“我带的是松针,细细长长的,绿色的,尖尖的”)
师:大家观察得真认真!这些自然物的形状、颜色、纹路,都是它们的 “小特点”,也是我们创作的 “好素材”。比如梧桐叶的掌状,像不像小手掌?松针的细长,像不像小吸管?这些特点能帮我们做出更有趣的作品哦!
2. 方法讲解:学 “教材里的办法”
方法一:压平标本(教材第 6 页左图)
师:我们先看教材里最简单的办法 —— 压平标本。大家看图片,小朋友把树叶夹在了哪里呀?
(生答:“夹在书里”)
师:对!我们可以把树叶、花瓣夹在厚厚的书里(比如字典),这样能把它们压平、压干,留住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夹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请大家看老师的示范:先把树叶放在书里,让它平平整整的,不要折起来;然后在上面再放几本书,压得紧一点;最后可以在书的封面贴个小纸条,写上 “树叶标本,2025 年 10 月”,这样就知道是什么时候做的啦!
(教师现场示范:用梧桐叶夹在字典里,贴纸条标注)
师:你们觉得这个办法简单吗?回家后也可以把今天的作品夹在书里,做成标本哦!
方法二:拓印(教材第 6 页中图)
师:再看教材里的第二个办法 —— 拓印。大家看图片,小朋友用什么在树叶上画画呀?
(生答:“蜡笔”)
师:没错!拓印就是用蜡笔把树叶的纹路 “印” 在纸上。怎么拓呢?老师教大家步骤:第一步,把树叶背面朝上(因为背面叶脉更突出,拓印更清楚),放在白纸上,用手按住,别让它动;第二步,选一支蜡笔(颜色要跟树叶颜色不一样,比如树叶是绿色,用黄色或棕色蜡笔),把蜡笔横过来,轻轻在树叶上面 “涂”,慢慢就能看到树叶的纹路印在纸上啦!
(教师示范:用银杏叶背面朝上,黄色蜡笔拓印,展示拓印后的 “叶脉图”)
师:谁想试试?(请 1-2 名学生上台尝试,教师辅助)大家看,拓印出来的纹路是不是很清楚?就像把树叶的 “影子” 留在了纸上,这也是一种 “封存” 哦!
方法三:拼贴(教材第 6 页右图)
师:最后看教材里最有趣的办法 —— 拼贴。图片里的小朋友用树叶拼贴成了什么呀?
(生答:“小鱼”)
师:对!他看到银杏叶像小鱼的身体,就用银杏叶做身子,再用小柳叶做尾巴,贴在蓝色卡纸上,就成了 “树叶小鱼”。我们怎么拼贴呢?第一步,想想你的自然物像什么(比如梧桐叶像小手掌、花瓣像小花);第二步,把自然物放在卡纸上,摆一摆你想做的样子,确定位置;第三步,用固体胶把自然物贴在卡纸上,还可以用彩笔给它画点装饰(比如给小鱼画眼睛、给小手掌画手指)。
(教师示范:用枫叶拼贴 “小蝴蝶”—— 枫叶做翅膀,小树枝做身体,彩笔点眼睛,展示作品)
师:大家觉得拼贴有意思吗?你们的自然物像什么呀?可以跟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同桌交流,生答示例:“我的花瓣像小花,想贴成一束花”“我的松针像小草,想贴在花园里”)
设计意图
通过 “观察自然物” 培养学生的 “审美判断”(发现自然美);结合教材图片,分步讲解并示范三种方法,让学生直观掌握 “美术表现” 的技能;同时鼓励学生联想自然物的 “像什么”,为后续创意创作铺垫,突破 “观察特征” 的教学重点。
创意创作:做 “封存作品”,展 “个人想法”
创作要求明确
师:现在到了小画家们动手的时间啦!请大家用自己带的自然物,从 “压平标本、拓印、拼贴” 里选一种或两种方法,做一件 “封存的留恋” 作品。创作时可以注意:
用自然物的 “特点” 来创作(比如像什么就做什么);
可以给作品起个小名字(比如《枫叶小鱼》《花瓣贺卡》);
做完后可以在作品旁边画个小图案,或者写一句简单的话(比如 “这是我捡的梧桐叶”)。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
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确定 “自然物像什么”,比如 “你的柳叶细细的,要不要拓印成小草?”;指导拓印时 “蜡笔横握、轻轻涂”,避免树叶移动;
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尝试 “组合方法”,比如 “先拓印树叶,再在拓印旁边贴个小花瓣”;或赋予作品意义,比如 “要不要把作品做成贺卡,送给爸爸?”;
共性问题:提醒学生 “不要用胶水太多,避免自然物烂掉”“树叶要平贴,不要皱起来”。
(师生互动示例:)
生:老师,我的花瓣总是贴不牢,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在花瓣的背面,用固体胶轻轻涂一点点,涂在花瓣的边缘,这样贴在纸上就不容易掉啦,你试试?
生:老师,我想把树叶拓印在卡纸上,再贴个小石子,做个小房子,行不行?
师:当然可以!你的想法真特别,小石子像小房子的屋顶,拓印的树叶像墙壁,肯定很好看!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践中落实 “美术表现” 与 “创意实践” 核心素养;教师分层指导,兼顾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同时鼓励创意,突破 “设计独特作品” 的教学难点;创作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体现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的理念。
作品展示与评价:赏 “同伴作品”,说 “美好之处”
1. 作品展示:“留恋小展台”
师:请小画家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在讲台上的 “留恋小展台” 里,我们一起看看大家的作品,好不好?
(学生将作品摆放在讲台,教师用手机拍下作品,投影在屏幕上,方便全班观看)
2. 评价互动:“我夸你真棒”
师:现在我们来当 “小评委”,看看这些作品。谁愿意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作品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这么做?
(生答示例:“我用了拼贴的方法,把枫叶贴成了蝴蝶,叫《枫叶蝴蝶》,因为枫叶像蝴蝶的翅膀,我很喜欢秋天的枫叶”“我用蜡笔拓印了梧桐叶,还在旁边画了小太阳,叫《梧桐叶的影子》,这是我在小区捡的梧桐叶”)
师:说得真好!那谁愿意夸夸同伴的作品?比如 “我觉得 XX 的作品哪里好看,为什么”。
(生答示例:“我觉得小明的《花瓣贺卡》好看,他用粉色和黄色的花瓣贴成了花,颜色很配”“我觉得小红的拓印很清楚,能看到树叶的纹路”)
师:大家都很会发现别人的优点!老师觉得,每一件作品都很特别,因为它们都藏着大家对自然的喜欢 —— 有的留住了树叶的纹路,有的留住了花瓣的颜色,这就是 “封存的留恋” 的意义呀!
设计意图
通过 “作品展示” 让学生感受创作的成就感;“互评 + 自评” 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审美判断”(说出作品的美好之处)和 “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理解 “作品承载情感”,突破 “理解封存意义” 的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师:小画家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封存的留恋》。我们先分享了自然里的美好,然后从教材里学到了 “压平标本、拓印、拼贴” 三种封存方法,最后大家都动手做了自己的作品,有的是拓印的树叶,有的是拼贴的小动物,还有的准备回家做标本 —— 每一件作品都留住了大家对自然的 “留恋”,特别棒!
其实,除了今天学的方法,生活中还有很多 “封存自然美好” 的办法,比如把树叶串成小挂饰,或者用相机拍下自然美景(当然,我们要爱护自然,不摘树上的叶子和花,只用掉在地上的)。希望大家以后再去户外的时候,多看看、多发现自然的美,也可以用今天学的办法,把这些美好 “封” 起来,留作纪念,好不好?
(生答:“好!”)
师:那今天的美术课就到这里,大家可以把作品带回家,跟爸爸妈妈分享你的 “封存的留恋” 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