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一叶知秋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一叶知秋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课 一叶知秋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指导,立足小学二年级学生 “对生活场景敏感、喜欢具象素材、爱动手创作” 的认知特点,围绕 “一叶知秋” 的核心主题,构建 “观察 — 感知 — 表达 — 升华” 的教学逻辑:
生活链接,感知秋意:从学生熟悉的 “秋天捡树叶” 生活场景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观察秋叶,发现秋叶的色彩、形状、纹理变化,建立 “树叶是秋天的‘小信使’” 的认知,感受自然之美;
学生主体,实践赋能:以教材内容为依托,通过 “看教材、学方法、试创作” 的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索 “表现秋叶” 的简单美术方法(如涂色、拼贴、添画),在 “做中学” 中激发美术表现欲,落实 “美术表现” 与 “创意实践” 素养;
文化渗透,情感升华:结合 “一叶知秋” 的传统意象,引导学生理解 “一片树叶能反映秋天特征” 的文化内涵,让作品不仅是秋叶的 “画像”,更是对秋天的情感表达,实现 “审美能力” 与 “文化理解” 的双重提升,让美术课堂成为 “自然观察、艺术表达、文化感知” 的融合载体。
核心素养目标
图像识读:能观察并描述秋叶的色彩(如黄、橙、红、黄绿渐变)、形状(如掌状枫叶、扇形银杏叶、条形柳叶)、纹理(如网状叶脉、平行叶脉),识别教材中学生作品的表现方法(如涂色、拼贴、添画);
美术表现:能运用蜡笔、彩纸、固体胶等材料,通过 “渐变涂色、秋叶拼贴、添画场景” 等方法,创作 1 件表现秋叶或秋天氛围的作品;
审美判断:能说出秋叶的 “好看之处”(如颜色像晚霞、形状像小扇子),以及同伴作品中 “表现秋天最棒的地方”(如颜色涂得有渐变、拼贴的秋叶像小蝴蝶);
创意实践:能结合秋叶的特征(如形状、色彩),设计独特的表现方式(如把枫叶添画成 “秋天的小手掌”、用银杏叶拼贴 “秋天的小船”),不局限于教材示例;
文化理解:知道 “一叶知秋” 的含义(看到一片秋叶的变化,就知道秋天来了),感受秋天的文化意象(如秋叶象征丰收、思念),愿意用美术作品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秋叶的核心特征(色彩变化、形状差异、纹理细节);
2.指导学生用 “渐变涂色、简单拼贴” 等方法,表现秋叶的形态与秋天的色彩氛围。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通过秋叶的表现,传递秋天的 “氛围感”(如用暖色调表现秋天的温暖,用落叶背景表现秋天的宁静);
2.引导学生初步理解 “一叶知秋” 的情感与文化意义(不是单纯画树叶,而是通过树叶体现对秋天的感知)。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聊 “秋天的树叶”,引 “一叶知秋” 课题
1. 生活互动:分享秋叶回忆
师:小画家们,最近走在上学的路上、小区里,有没有发现树叶有变化呀?谁捡到过好看的秋叶?能跟大家说说你捡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吗?
(生答示例:“我捡了枫叶,是红色的,像小手掌,边缘有锯齿”“我捡的银杏叶是黄色的,像小扇子,摸起来滑滑的”“我看到有的树叶一半黄一半绿,像穿了花衣服”)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树叶从绿色变成黄色、红色,有的还会慢慢掉下来,这些都是秋天到来的信号,对不对?
2. 教材导入:看 “秋天的画面”
师:美术书里也藏着秋天的树叶呢!请大家翻开美术书第 12 页,看看左图 —— 图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周围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翻书观察,1 分钟后)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答示例:“图里的小朋友在公园捡树叶,地上有好多黄树叶、红树叶”“树上的叶子有的绿有的黄,风一吹,树叶往下掉”)
师:没错!这就是秋天的公园,树叶的颜色变得五彩缤纷,一片树叶掉下来,我们就知道秋天来了,这就是 “一叶知秋”(板书课题:一叶知秋)。再看教材第 12 页右图,这是一位小朋友画的《秋叶》,他用了什么颜色画树叶呀?
(生答:“黄色、红色、橙色”)
师:对!他用秋天的颜色画出了树叶,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 “一叶知秋”,用美术的办法把秋天的树叶画下来、贴出来,好不好?
(生答:“好!”)
设计意图
通过 “分享生活中的秋叶” 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引发情感共鸣;再结合教材情境图与学生作品,让学生直观看到 “秋叶与秋天的关联”,自然引出 “一叶知秋” 的课题,同时培养 “图像识读” 能力(观察教材图片),降低对课题概念的理解难度。
新知探究:析 “秋叶的特征”,学 “表现的方法”
1. 观察实践:认 “秋叶的美”
师:要把秋叶表现好,首先得好好 “研究” 我们的秋叶!请小画家们拿出自己带的秋叶(课前布置学生带 1-2 片秋叶),跟同桌一起做 “三个看一看”:① 看一看颜色 —— 你的秋叶是什么颜色?有没有多种颜色?② 看一看形状 —— 它像生活里的什么东西?③ 看一看纹理 —— 叶子上面有没有细细的线(叶脉)?
(学生同桌互动观察,3 分钟后)
师:谁愿意拿着你的秋叶,上台跟大家分享你的 “三个发现”?
(生答示例:“我的秋叶是橙红色的,像小五角星,上面有好多细细的叶脉,像小网”“我的秋叶是黄绿色的,像小船,叶脉是一条一条平行的,很整齐”“我的枫叶是深红色的,像小手掌,叶脉从中间往四周散开”)
师:大家说得太精彩了!秋叶的颜色有暖呼呼的黄、红、橙,形状像手掌、扇子、小船,还有细细的叶脉,这些都是秋叶的 “小秘密”,也是我们创作的 “好素材”。
2. 方法讲解:学 “教材里的招”
师:教材里的小朋友除了画画,还用到了很多表现秋叶的方法,我们一起看看第 13 页的 “方法小课堂”。
方法一:渐变涂色(教材第 13 页左上图)
师:大家看左上图,这是小朋友画的银杏叶,他的树叶颜色不是只有一种黄,而是从浅黄慢慢变成深黄,这种涂色方法叫 “渐变涂色”。怎么涂呢?老师教大家小技巧:先选两种相近的颜色(比如浅黄和深黄、浅红和深红),先涂浅色,涂到叶子中间时,慢慢加入深色,轻轻来回涂,让两种颜色 “抱在一起”,不要有明显的线。
(教师示范:用蜡笔在画纸上画扇形银杏叶,先涂浅黄,再在边缘加涂深黄,展示渐变效果)
师:谁想试试?(请 1 名学生上台,在教师辅助下涂一片枫叶的渐变色)大家看,渐变涂色是不是让树叶看起来更有秋天的层次感?就像真实的秋叶,颜色慢慢变化。
方法二:秋叶拼贴(教材第 13 页右上图)
师:再看右上图,这个小朋友没有画画,而是用真实的秋叶拼贴成了一只 “小刺猬”!他用了什么树叶做刺猬的刺呀?
(生答:“细长的树叶,像刺猬的刺”)
师:太聪明了!拼贴就是用我们捡的秋叶,在卡纸上摆出喜欢的样子,再用固体胶贴好。比如用枫叶拼贴 “小蝴蝶”(枫叶做翅膀),用银杏叶拼贴 “小船”(银杏叶做船身,加一根小纸条做船桨)。
(教师示范:用 3 片银杏叶拼贴 “秋天的小花”——1 片银杏叶做花心,2 片做花瓣,贴在绿色卡纸上,用彩笔点画花茎)
师:你们觉得拼贴好玩吗?你的秋叶能拼贴成什么呀?跟同桌小声说说你的想法。
(生答示例:“我的枫叶能拼贴成小金鱼的尾巴”“我的细长树叶能拼贴成小草”)
方法三:添画场景(教材第 13 页下图)
师:最后看教材第 13 页的下图,这个小朋友画了一片枫叶,还在周围添画了什么呀?
(生答:“蓝天、白云、掉下来的小树叶、小草”)
师:对!只画树叶可能有点孤单,添画一点背景,就能让画面有 “秋天的感觉”。比如画几片飘落的秋叶,加上黄色的草地,或者画一个小朋友在捡树叶,这样 “一叶知秋” 的画面就更完整了。
(教师示范:在刚才画的渐变银杏叶旁边,添画 2 片飘落的小树叶,用浅蓝色彩笔涂天空,用浅黄涂地面,展示 “秋天的小树林” 简单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 “观察秋叶特征” 让学生发现自然之美,培养 “审美判断” 能力;结合教材中的三种基础方法(渐变涂色、拼贴、添画),分步讲解并示范,让学生直观掌握 “美术表现” 的技能;同时鼓励学生联想秋叶的创意用法,为后续创作铺垫,突破 “观察秋叶特征” 的教学重点。
创意创作:做 “秋天的作品”,展 “一叶的心意”
创作要求明确
师:现在到了小画家们动手创作的时间啦!请大家从 “渐变涂色、秋叶拼贴、添画场景” 里选一种或两种方法,完成 1 件 “一叶知秋” 的作品,创作时可以注意:
用秋天的颜色(黄、红、橙、棕)表现树叶;
可以给作品起个小名字(比如《我的枫叶小蝴蝶》《秋天的小船》);
如果用拼贴,要轻轻涂胶水,别把树叶弄破;如果用涂色,尽量涂得均匀,试试渐变效果。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以下两类学生)
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确定创作主题,比如 “你带的是银杏叶,我们先画一个小扇子形状,再用浅黄和深黄涂渐变”;指导涂色时 “顺着一个方向涂,不要来回蹭”,拼贴时 “先摆好位置再涂胶水”。
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尝试 “组合方法”,比如 “先拼贴一片秋叶,再在周围添画飘落的树叶和小朋友”;或加入创意细节,比如 “给你的秋叶画个小笑脸,让它变成‘秋天的小精灵’”。
(师生互动示例:)
生:老师,我的渐变涂色总是涂出一条线,怎么办?
师:别着急!我们先涂完浅色,等浅色干一点(蜡笔干得快),再用深色在边缘轻轻 “扫” 着涂,就像给树叶 “镶边”,慢慢两种颜色就融在一起了,你再试试?
生:老师,我想用树叶拼贴一只小鸟,但是没有合适的树叶做小鸟的头,怎么办?
师:可以用彩纸剪一个小圆做小鸟的头呀!我们可以把秋叶和彩纸结合起来,这样作品更有创意,你觉得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践中落实 “美术表现” 与 “创意实践” 核心素养;教师分层指导,兼顾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帮助解决创作中的具体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加入个人想法,让作品不仅是 “秋叶的复刻”,更是对秋天的情感表达,为突破 “表现秋天氛围” 的难点提供支持。
作品展示与评价:赏 “秋天的小画”,懂 “一叶的意义”
作品展示:“秋天的展台”
师:小画家们,把你们的作品轻轻放在讲台上的 “秋天的展台” 里,我们一起当 “秋天的小评委”,看看大家的作品好不好?
(学生将作品摆放整齐,教师用手机拍下所有作品,投影在屏幕上,方便全班观看)
评价互动:“我夸你,我懂你”
师:先请 3 位小画家上台,介绍一下你的作品 —— 你用了什么方法?作品叫什么名字?你想通过作品告诉大家什么?
(生答示例 1:“我用了渐变涂色,画了一片枫叶,叫《秋天的小手掌》,我想告诉大家枫叶像手掌,秋天来了”)
(生答示例 2:“我用银杏叶拼贴了小船,叫《秋天的小船》,还添画了河水,我想让小船在秋天的河里漂”)
(生答示例 3:“我画了一片半黄半绿的树叶,添画了小草和太阳,叫《树叶的秋天》,我想告诉大家树叶变黄了,秋天很温暖”)
师:说得太动人了!现在请大家互相夸一夸 —— 你最喜欢哪幅作品?它哪里让你觉得有秋天的感觉?
(生答示例:“我喜欢《秋天的小船》,银杏叶拼的小船很像,添画的河水让我觉得是秋天的小河”“我喜欢《秋天的小手掌》,渐变涂色很好看,像真的枫叶一样红”)
师:老师也有一个发现 —— 大家的作品里都有秋叶,有的红、有的黄,有的是画的、有的是贴的,但都让我们看到了秋天,这就是 “一叶知秋” 的魔力:一片小小的树叶,就能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好!
设计意图
通过 “作品展示” 让学生获得创作成就感;“自评 + 互评” 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审美判断”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结合评价引导学生理解 “作品与秋天的关联”,让 “一叶知秋” 的情感与文化意义落地,突破 “理解文化意义” 的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师:小画家们,今天的《一叶知秋》美术课太精彩了!我们一起做了三件事:第一,观察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纹理,发现了秋叶的美;第二,从教材里学会了渐变涂色、秋叶拼贴、添画场景的方法;第三,每个人都动手做了一件秋天的作品,有的是画的秋叶,有的是贴的秋叶,每一件作品都像 “秋天的小信使”,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其实,“一叶知秋” 不只是一句成语,更是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 —— 他们看到一片树叶变色、飘落,就知道秋天到了;而我们用美术的办法,把这片 “秋天的树叶” 画下来、贴起来,就是把秋天的美好留住了。以后大家再看到秋叶,可以多看看它的样子,也可以用今天学的办法,再做一件 “一叶知秋” 的作品,送给爸爸妈妈,好不好?
(生答:“好!”)
师:那今天的美术课就到这里,大家可以把作品带回家,跟家人分享你笔下的秋天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