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课 玩具大家族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课 玩具大家族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玩具大家族》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一)图像识读
能识别教材中 “按功能分”(建构类、益智类、角色类)、“按材料分”(布艺、塑料、木质)的玩具图片,说出 “这个积木是建构类玩具,能搭房子”“这个玩偶是布艺材料,摸起来软”;
能观察教材玩具分类图表,说出 “不同分类的玩具,玩法不一样”(如建构类玩具体现 “拼搭”,益智类玩具体现 “思考”)。
(二)美术表现
能使用彩纸、黏土、积木等材料,模仿教材范例,创作 1 件对应分类的玩具(如建构类的 “小房子”、角色类的 “小动物头饰”、益智类的 “简单拼图”);
能在创作中体现玩具的分类特点(如建构类玩具注重 “拼接结构”,角色类玩具注重 “外形特征”),让别人能判断玩具类型。
(三)审美判断
1.能说出自己喜欢的教材玩具及理由(如 “我喜欢教材里的木质积木,因为能搭很多样子,很有趣”“我喜欢布艺玩偶,因为长得可爱,能抱”);
2.能对比 2 件同材料不同功能的教材玩具,说出 “哪件更符合它的分类特点”(如 “塑料积木能拼搭,比塑料玩偶更符合建构类玩具的特点”)。
(四)创意实践
能结合生活经验,在教材玩具范例基础上添加 1 个个性化元素(如教材建构类 “小房子” 是 “平顶”,学生可加 “尖屋顶”;教材角色类 “小兔头饰” 是 “纯色”,学生可画 “斑点花纹”);
能小组合作,设计 “玩具家族展示区”,分工创作不同分类的玩具(1 人做建构类、1 人做角色类、1 人做益智类),并给玩具贴 “分类标签”。
(五)文化理解
知道 “玩具大家族有很多成员,按不同标准能分成不同小组”,能举 1 个例子(“按材料分,我的玩具里有布艺的、塑料的”);
了解 “传统玩具(如陀螺、风筝)和现代玩具(如遥控车、乐高)都是玩具家族的成员”,知道玩具能 “陪伴我们成长,带来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教材中 “按功能(建构 / 益智 / 角色)”“按材料(布艺 / 塑料 / 木质)”2 种玩具分类方式,能说出不同分类玩具的典型特点(如建构类能拼搭、角色类能扮演);
能使用彩纸、黏土等简单材料,模仿教材范例创作 1 件对应分类的玩具,体现玩具的基本分类特征(如益智类玩具要有 “思考玩法”,如简单拼图)。
教学难点
理解 “同一玩具可归为不同分类”(如木质积木,按材料属 “木质类”,按功能属 “建构类”),避免 “一个玩具只能归一类” 的固定思维;
创作时能让玩具 “明显体现分类特点”,避免 “角色类玩具没有扮演特征”“建构类玩具无法拼搭” 等问题(如做 “小熊头饰” 却没留戴的绳,无法用于角色扮演)。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赴 “玩具家族聚会”,识 “家族成员”
教材内容讲解
展示教材第 1-2 页 “玩具家族聚会” 情境图:左侧是 “分类展示区”(上方建构类:乐高积木、木质拼图;中间益智类:魔方、九连环;下方角色类:布艺玩偶、塑料恐龙),每类玩具旁有小图标(建构类画 “拼图”、益智类画 “大脑”、角色类画 “面具”);右侧是 “小朋友玩玩具场景”(2 人搭积木、2 人玩魔方、2 人戴玩偶头饰扮演),配文 “玩具家族有很多成员,它们各有各的玩法”;下方有互动提问 “你认识这些玩具吗?它们怎么玩?”。
师生互动
师:“小朋友们,今天玩具家族要开‘聚会’啦!大家翻开教材第 1 页,看看左侧的‘分类展示区’—— 这里有好多玩具,谁能先找找‘能搭起来的玩具’在哪里?”
生(手指教材建构类玩具):“在这里!有积木和拼图!能搭房子!”
师:“对啦!这些是‘建构类玩具’,教材里给它们画了‘拼图’小图标呢!谁玩过积木?能说说你用积木搭过什么吗?”
生(举手):“我用积木搭过城堡!还搭过小汽车!”
师:“再看看展示区里‘需要动脑筋玩的玩具’,大家找到了吗?”
生(看教材益智类玩具):“有魔方和九连环!玩魔方要转对颜色!”
师:“太聪明啦!这些是‘益智类玩具’,教材画了‘大脑’小图标,提醒我们要动脑筋!还有下面‘能用来扮演的玩具’,是什么呀?”
生:“是玩偶和恐龙!可以假装它们是小动物,一起玩!”
师(拿出实物玩具:积木、魔方、玩偶):“老师也带来了这三类玩具,大家轮流玩一玩(强调‘轻轻玩,轮流来’),说说玩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轮流体验后分享):“搭积木要动手拼!玩魔方要想怎么转!玩玩偶可以假装说话!”
师(总结):“原来玩具家族有这么多‘小小组’,它们的玩法不一样,都是家族的重要成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玩具大家族’,还能给家族添新成员呢!”
设计意图
通过教材 “情境图 + 小图标” 的直观呈现,结合 “找玩具、玩玩具、说感受” 的互动,让学生从 “玩” 的体验切入,初步感知玩具的分类差异;实物体验符合二年级学生 “具象感知” 的认知特点,激发对 “玩具家族分类” 的好奇心,自然引入课题。
2. 新知探究:探 “家族分类”,明 “成员特点”
模块 1:按功能分 —— 玩具家族的 “本领小组”
① 教材内容讲解
教材第 3 页是 “按功能分类图表”:左侧列 “分类名称”(建构类、益智类、角色类),中间列 “典型玩具图”(建构类:积木、拼图;益智类:魔方、拼图;角色类:玩偶、头饰),右侧列 “玩法特点”(建构类:拼搭、组装;益智类:思考、推理;角色类:扮演、想象),配文 “按‘怎么玩’分,玩具家族有不同本领小组”。教材第 4 页是 “分类判断练习”:展示 3 个玩具图(塑料积木、木质陀螺、布艺小熊),每个图下有空白框,配文 “它们属于哪个本领小组?填填小图标”。
② 师生互动
师:“玩具家族的第一个分类方式是‘按功能分’,就是‘按怎么玩’分小组!大家看教材第 3 页的分类图表,建构类玩具的‘本领’是什么呀?”
生(看图表):“是拼搭、组装!比如积木能搭房子!”
师:“对!建构类玩具就像‘建筑小能手’,能拼出各种样子!那益智类玩具的‘本领’呢?”
生:“是思考、推理!玩魔方要想怎么转对颜色!”
师:“没错!益智类玩具是‘智慧小帮手’,能锻炼我们的大脑!角色类玩具的‘本领’又是什么?”
生:“是扮演、想象!可以假装玩偶是朋友,和它说话!”
师:“太对啦!角色类玩具是‘表演小明星’,能让我们玩扮演游戏!现在看教材第 4 页的‘分类判断练习’—— 第一个塑料积木,它能拼搭,属于哪个小组?该填哪个小图标(指教材的拼图 / 大脑 / 面具图标)?”
生(齐答):“建构类!填拼图图标!”
师:“第二个木质陀螺,玩的时候要想怎么让它转得久,属于哪个小组?”
生:“益智类!填大脑图标!”
师:“第三个布艺小熊,能抱在怀里扮演朋友,属于哪个小组?”
生:“角色类!填面具图标!”
师(发放 “分类练习卡”):“大家现在拿出练习卡,把教材第 4 页的三个玩具对应的图标填上去,填完和同桌互相检查!”
生(完成练习,同桌互查):(教师巡视,纠正错填,如将陀螺归为建构类的情况)
③ 设计意图
通过教材 “分类图表 + 判断练习”,让学生清晰掌握 “按功能分类” 的标准;“填图标” 的互动降低抽象分类的难度,符合二年级学生 “以图代文” 的认知习惯;同桌互查能强化分类记忆,为后续学习其他分类方式铺垫。
模块 2:按材料分 —— 玩具家族的 “材质小组”(教材第 5 页)
教材内容讲解
教材第 5 页是 “按材料分类对比图”:上半部分分 3 列(布艺类、塑料类、木质类),每列有玩具图(布艺类:小熊玩偶、布娃娃;塑料类:遥控车、恐龙;木质类:积木、陀螺)和材质特点(布艺类:软乎乎、能抱;塑料类:颜色亮、耐用;木质类:摸起来糙、环保);下半部分是 “触摸体验提示”:“摸一摸身边的玩具,说说它的材质”,配文 “按‘用什么做的’分,玩具家族有不同材质小组”。
师生互动
师:“玩具家族还有另一种分类方式 —— 按材料分,就是‘按用什么做的’分小组!看教材第 5 页的对比图,第一列是‘布艺类玩具’,它们用什么做的?摸起来怎么样?”
生(看教材):“用布做的!摸起来软乎乎的!能抱!”
师(拿出布艺玩偶):“大家摸一摸这个玩偶,是不是像教材说的‘软乎乎’?你们家里有布艺玩具吗?”
生:“我有布艺小兔子!抱起来暖暖的!”
师:“再看第二列‘塑料类玩具’,教材里的遥控车和恐龙,用什么做的?有什么特点?”
生:“用塑料做的!颜色很亮!很耐用!”
师(拿出塑料恐龙):“大家摸一摸,塑料玩具是不是硬硬的?不容易坏?”
生(触摸后):“是!硬硬的!我玩了很久都没坏!”
师:“第三列‘木质类玩具’,教材里的积木和陀螺,用什么做的?特点是什么?”
生:“用木头做的!摸起来有点糙!很环保!”
师:“对!木质玩具很环保,还很安全!现在我们来玩‘材质猜猜猜’—— 老师把玩具放在盒子里,大家伸手摸(不看),说说它可能是哪类材质玩具,为什么?”
生(轮流摸玩具):“这个软软的!是布艺类!”“这个硬硬的!是塑料类!”“这个有点糙!是木质类!”
设计意图
通过教材 “对比图 + 材质特点”,结合 “触摸体验 + 猜猜猜游戏”,让学生从 “触觉” 直观感受不同材质玩具的差异;游戏互动能保持学生注意力,避免分类讲解的枯燥,同时强化 “材料决定玩具手感” 的认知,突破 “理解材质分类” 的重点。
模块 3:辨 “跨类玩具”—— 玩具家族的 “多面手”(教材第 6 页)
教材内容讲解
教材第 6 页是 “跨类玩具示例图”:左侧是 “木质积木”,旁有 2 个标签(材料类:木质类;功能类:建构类);中间是 “塑料玩偶”,旁有 2 个标签(材料类:塑料类;功能类:角色类);右侧是 “布艺拼图”,旁有 2 个标签(材料类:布艺类;功能类:益智类);配文 “有些玩具是‘多面手’,按不同标准能归为不同小组”。下方有互动任务 “找找你身边的‘多面手’玩具,给它贴标签”。
师生互动
师:“玩具家族里还有‘多面手’成员!看教材第 6 页的木质积木 —— 按材料分,它属于哪类?”
生:“木质类!”
师:“按功能分,它能拼搭,属于哪类?”
生:“建构类!”
师:“对啦!木质积木既是‘木质类’,又是‘建构类’,是‘多面手’!再看教材里的塑料玩偶 —— 按材料分是?按功能分是?”
生:“按材料分是塑料类!按功能分是角色类!”
师:“太棒了!那布艺拼图呢?”
生:“按材料分是布艺类!按功能分是益智类!”
师(拿出实物 “塑料拼图”):“大家看这个塑料拼图 —— 按材料分,它是?按功能分,它能拼,还需要动脑筋,是?”
生:“材料类是塑料类!功能类是建构类和益智类!”
师:“太聪明了!它也是‘多面手’!现在请大家找一找自己带来的玩具,和同桌说说‘你的玩具是多面手吗?按材料和功能分,它属于哪类?’”
生(同桌交流):“我的塑料积木,材料类是塑料类,功能类是建构类!”“我的布艺小熊,材料类是布艺类,功能类是角色类!”
设计意图
通过教材 “跨类示例 + 标签”,帮助学生理解 “同一玩具可多分类” 的概念;实物举例和同桌交流能让抽象的 “跨类” 变得具体,突破 “一个玩具只能归一类” 的思维难点,培养学生 “多角度看问题” 的能力。
3. 创意实践:做 “家族新成员”,建 “展示区”(结合教材第 7-8 页)
(1)教材内容讲解
教材第 7-8 页是 “创意任务板块”:上方是 “个人创作任务”(“选 1 种分类,做‘玩具家族新成员’:建构类可做‘彩纸小房子’、角色类可做‘黏土小动物’、益智类可做‘简单纸拼图’,参考教材范例,加自己的小创意”,附 3 幅学生作品:带窗户的彩纸房子、有斑点的黏土小狗、画花纹的纸拼图);下方是 “小组合作任务”(“4 人一组,建‘玩具家族展示区’:每人做 1 种分类的玩具,一起设计展示牌(写分类名称 + 贴小图标),把玩具放在对应展示区”,附小组合作场景图和展示区成品图)。
(2)师生互动
师:“现在我们要给玩具家族添‘新成员’啦!先看教材第 7 页的个人创作任务 —— 大家可以选 1 种分类来做:喜欢拼搭的选建构类,喜欢扮演的选角色类,喜欢动脑筋的选益智类!你们想选哪种?做什么玩具?”
生(举手):“我选建构类!做彩纸小房子!”“我选角色类!做黏土小兔子!”“我选益智类!做纸拼图!”
师(布置个人创作,强调分类特点):“创作时要记住‘分类特点’哦!建构类玩具要‘能拼搭’(比如小房子可以做能打开的门);角色类玩具要‘能扮演’(比如小兔子要留个地方能放在手上);益智类玩具要‘能思考’(比如拼图要做 3-4 块,能拼起来)!还要加自己的小创意,比如给小房子画‘彩虹屋顶’,给小兔子加‘长耳朵’,给拼图画‘小花朵’!”
生(个人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 1(做建构类小房子):“老师,我的房子门打不开,怎么办?”
师(示范):“我们把彩纸房子的门折一道折痕,就能打开啦,这样更符合建构类‘能组装’的特点!”
生 2(做角色类小兔子):“老师,我的小兔子没法拿,怎么扮演呀?”
师:“我们在小兔子底部粘一根小吸管,就能拿在手上扮演啦!”
生 3(做益智类拼图):“老师,我想给拼图画小熊图案,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小熊图案很可爱,拼的时候更有乐趣,符合益智类‘动脑筋’的特点!”
师(个人创作后,布置小组合作):“现在我们小组合作建‘玩具家族展示区’!看教材第 8 页的任务 —— 第一步,小组讨论分工:1 人做建构类、1 人做角色类、1 人做益智类、1 人做展示牌;第二步,做展示牌:写分类名称(建构类 / 角色类 / 益智类),贴教材里的小图标(拼图 / 面具 / 大脑);第三步,把做好的玩具放在对应展示区,摆整齐!”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协调):
小组 1:“我做建构类小房子,你做角色类小老虎,他做益智类水果拼图,最后一人做展示牌!”
小组 2:“展示牌上‘建构类’贴拼图图标,‘角色类’贴面具图标,‘益智类’贴大脑图标,和教材一样!”
小组 3:“我们把玩具摆成一排,展示牌放在前面,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哪类!”
师(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介绍你们的‘玩具家族展示区’—— 说说‘你们做了哪类玩具?各有什么创意?玩具符合分类特点吗?’”
生(展示):“我们组做了建构类的彩虹房子(能开门)、角色类的老虎头饰(能戴)、益智类的汽车拼图(4 块能拼),展示牌贴了对应图标,都是玩具家族的新成员!”
(3)设计意图
以教材 “个人 + 小组” 双任务为依托,先让学生 “按分类创作 + 加创意”,既强化分类特点的理解,又避免作品千篇一律;小组合作 “建展示区” 能培养协作能力,同时通过 “贴图标、摆玩具”,再次巩固分类知识;教师指导聚焦 “分类特点的体现”,突破 “玩具不符合分类” 的难点,让学生感受 “为家族添成员” 的成就感。
4. 总结拓展:寻 “家族故事”,爱 “家族成员”(结合教材单元主题)
(1)教材内容链接
回顾教材第 1 页单元主题 “玩具动起来”,展示教材第 8 页 “传统与现代玩具” 小专栏(左侧传统玩具:风筝、陀螺;右侧现代玩具:遥控车、乐高),配文 “玩具家族的成员在变多,传统和现代玩具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2)师生互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玩具大家族的 2 种分类方式,是什么呀?”
生(齐答):“按功能分!按材料分!”
师:“大家还做了家族新成员,太棒啦!谁能说说自己做的玩具,按材料和功能分,属于哪类?有什么创意?”
生(举手):“我做的彩纸小房子,按材料分是纸质类(延伸教材材料分类),按功能分是建构类,加了彩虹屋顶!”
师:“看教材第 8 页的‘传统与现代玩具’专栏 —— 风筝、陀螺是传统玩具,遥控车、乐高是现代玩具,它们都是玩具家族的成员!你们家里有传统玩具吗?”
生:“我爷爷给我做过陀螺!是木质的!”“我有风筝,是布艺的!”
师:“课后大家可以做‘玩具家族小调查’:找家里的 3 个玩具,记录‘它按材料和功能分属哪类?你喜欢怎么玩它?’,明天来分享‘我的玩具家族故事’!还要把今天做的玩具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介绍‘它是玩具家族的哪类成员’,好不好?”
生:“好!我要和妈妈说我的黏土小兔子是角色类玩具!”
师(将各小组展示区合并成 “班级玩具家族馆”):“我们的‘班级玩具家族馆’建好啦!以后大家可以来这里玩不同分类的玩具,感受玩具家族的快乐!”
(3)设计意图
通过 “问答回顾” 梳理分类知识,结合教材 “传统与现代玩具” 专栏,拓展玩具家族的内涵;“家庭小调查” 让学习延伸到生活,强化 “分类思维” 的应用;“班级玩具家族馆” 的建立,让学生感受 “集体创作的成果”,为后续 “玩具动起来”(学习可动结构)埋下伏笔,符合单元教学的连贯性。
四、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本节课结合沪教版教材《玩具大家族》内容,认识了 “按功能(建构 / 益智 / 角色)”“按材料(布艺 / 塑料 / 木质)”2 种玩具分类方式,理解 “同一玩具可归为不同分类”(如木质积木属木质类和建构类),知道传统玩具和现代玩具都是玩具家族的成员。
能力提升:通过 “看教材分类图、做分类练习、创作玩具”,大家能准确判断玩具的分类,独立完成 1 件符合分类特点的玩具(如建构类能拼搭、角色类能扮演),还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 “分工建展示区”,体现了创意和协作能力。
情感收获:发现 “玩具家族很庞大,每个成员都有特点”,感受到 “创作玩具的快乐” 和 “和朋友分享玩具的开心”,加深了对 “玩具陪伴成长” 的理解。
后续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玩具家族小调查”,下节课分享 “我的玩具故事”;后续将学习 “让玩具动起来”(如给建构类玩具加轮子、给角色类玩具加可动关节),让玩具家族的成员 “更有趣、更好玩”,继续探索玩具家族的奥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