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2课 我来做玩具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2课 我来做玩具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我来做玩具》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二年级学生(注:结合用户需求适配认知水平,同步参考三年级教材核心要求),该阶段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认知特点
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玩具” 这一生活载体充满天然兴趣,能快速关联自身玩玩具的经历,但对 “玩具的制作原理”“材料的选择搭配” 认知较浅;
能通过图片、实物观察识别玩具的基本结构(如车身、轮子、关节),但难以主动分析 “如何让玩具动起来”(如滑动、转动、弹跳)的关键设计。
能力特点
动手能力有一定基础,能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完成简单裁剪、粘贴,但精细操作(如剪弧形、固定小零件)仍需指导;
创意表达活跃,喜欢在作品中加入个性化元素(如给玩具画花纹、起名字),但在 “创意与实用性结合”(如设计的零件不影响玩具活动)上存在不足。
学习需求
偏好 “玩中学” 的课堂模式,对实物观察、小组互动、动手实践的参与意愿远高于单纯听讲;
需要明确的步骤引导和可视化的范例参考,反感复杂的理论讲解,渴望作品被认可、被展示。
核心素养目标
图像识读
能识别教材第 32-33 页中《会跑的小车》《弹跳小兔》等玩具作品的结构组成(如小车的车身、轮子,小兔的身体、弹簧);
能通过教材中的 “材料示意图”,区分适合制作玩具的常见材料(如卡纸、瓶盖、毛根、弹簧)及其用途。
美术表现
能选择 1-2 种常见材料(如卡纸做车身、瓶盖做轮子),按照 “剪、粘、拼” 的基本步骤,制作出 1 个简单的可动玩具(如能滑动的小车、能摇头的小动物);
能使用彩笔、贴纸等工具给玩具添加装饰(如画花纹、贴眼睛),让作品更具观赏性。
审美判断
能说出自己制作的玩具 “最满意的地方”(如 “我的小车轮子很圆,跑得很稳”“我的小兔耳朵是粉色的,很可爱”);
能观察同学的玩具,找出 “既好看又好用” 的设计(如 “他给小车加了方向盘,不仅好看还能转动”)。
创意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给玩具增加 “动起来” 的小设计(如给小动物加转轴让头能转、给小车加吸管让轮子更顺滑);
能结合自身兴趣,设计个性化玩具主题(如 “奥特曼小车”“公主小兔”),体现独特想法。
文化理解
知道玩具不仅是娱乐工具,还能通过手工制作体现 “变废为宝” 的环保理念(如用废旧纸盒做车身);
感受手工玩具 “亲手制作、独一无二” 的价值,萌发对传统手工文化(如民间玩具制作)的初步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教材中展示的手工玩具结构(如可动部分与固定部分),掌握 “裁剪、粘贴、组装” 的基本制作步骤;
能选择合适的常见材料(如卡纸、瓶盖、绳子)制作简单可动玩具,并用装饰元素丰富作品。
教学难点
解决 “玩具动起来” 的关键问题(如轮子与车身的固定方式、关节的灵活度),避免出现 “轮子掉下来”“零件卡住动不了” 的情况;
平衡 “创意设计” 与 “实用性”,让玩具既有个性化特点,又能正常活动(如装饰花纹不遮挡可动部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聊玩具 激兴趣(关联生活,聚焦主题)
教材内容展示
教师打开教材第 32 页,展示单元主题图《玩具动起来》:画面中有多个手工玩具 —— 用纸盒做的卡车(轮子能转)、用毛根做的小狗(头能摇)、用卡纸做的青蛙(能弹跳),旁边标注 “这些玩具都是用身边的材料做的,它们还能动起来哦!”。
师生互动
师:“同学们,翻到教材第 32 页,看看图里有哪些好玩的玩具?这些玩具和你们平时买的玩具,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呀?”
生(预设):“有小车、小狗!这些玩具看起来是用纸和瓶盖做的,不是塑料的!”“图里的青蛙好像能跳,小车能跑!”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这些都是‘手工玩具’,用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就能做出来,而且还能‘动起来’呢!你们平时最喜欢玩什么玩具?如果让你自己做一个玩具,你想做什么呀?”
生(自由发言):“我想做会跑的赛车!”“我想做会摇头的小熊!”“我想做会跳的小兔子!”
师:“哇,大家的想法都好有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教材学一学,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会动’的手工玩具,题目就叫《我来做玩具》,好不好?”
生(齐答):“好!”
设计意图
通过教材主题图建立 “手工玩具” 与 “可动” 的关联,结合学生 “玩玩具” 的生活经历提问,激发创作兴趣;同时通过 “想做什么玩具” 的互动,初步了解学生的创意方向,为后续实践环节铺垫。
新知探究:学方法 明步骤(依托教材,拆解难点)
环节 1:认识玩具材料(结合教材材料图)
教材内容:展示教材第 33 页 “玩具材料示意图”:左侧列有 “卡纸、废旧纸盒、瓶盖、毛根、弹簧、胶水、剪刀” 等材料,右侧对应标注每种材料的用途(如 “卡纸:做玩具身体”“瓶盖:做轮子”“弹簧:让玩具能弹跳”)。
师生互动:
师:“要做手工玩具,首先得选对材料!看教材第 33 页的材料图,这些材料你们家里或教室里有吗?比如这个圆圆的瓶盖,在玩具里能用来做什么呀?”
生(观察后答):“瓶盖能做小车的轮子!”“我见过用瓶盖做小动物的眼睛!”
师(出示实物材料):“对啦!老师今天也带来了这些材料(展示卡纸、瓶盖、毛根等),大家摸一摸、看一看:卡纸软软的,适合剪形状;瓶盖硬硬的,做轮子很结实;毛根能弯曲,适合做小动物的耳朵或尾巴。现在请大家和同桌讨论:如果要做你刚才想的玩具(如赛车、小熊),需要用到哪些材料?为什么?”
生(小组讨论后发言):“做赛车需要卡纸做车身,瓶盖做轮子,胶水粘起来!”“做小熊需要卡纸做身体,毛根做耳朵,还需要小木棍让头能转!”
师(总结):“大家说得都很对!选材料的时候,要想清楚‘我的玩具需要什么部件’‘这个材料能不能做出这个部件’,比如要做‘能转的轮子’,就选硬一点的瓶盖或圆形卡纸,这样才不容易坏。”
环节 2:分析玩具结构(结合教材结构分解图)
教材内容:展示教材第 33 页 “会跑的小车结构分解图”:从左到右依次是 “车身(卡纸裁剪)→ 轮子(瓶盖)→ 轴(吸管 / 小木棍)→ 组装(轮子穿在轴上,轴固定在车身下)”,每个步骤配有简笔画和文字说明,下方标注 “关键:轴要穿过轮子中心,才能让轮子转起来”。
师生互动:
师:“选好材料后,我们要知道玩具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看教材第 33 页的小车分解图,这个小车有哪几个部分呀?怎么组装才能让轮子转起来呢?”
生(观察后答):“有车身和轮子!还要用小木棍穿在轮子上,再粘到车身上!”“图上写了‘轴要穿过轮子中心’,不然轮子会歪!”
师(实物示范):“太聪明啦!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小车模型(出示提前做好的简易卡纸小车),大家看:车身是用卡纸剪的长方形,轮子是瓶盖,我用一根细吸管做‘轴’,穿过瓶盖中心的小孔,再把吸管粘在车身下面 —— 这样轻轻一推,小车就能跑起来啦!如果轴不穿过中心,轮子会怎么样呢?(故意把轴粘在瓶盖边缘,演示轮子歪着转)”
生(笑):“轮子歪了,跑不动!”
师:“对啦!这就是‘玩具动起来’的关键 —— 可动部件(比如轮子)要和固定部件(比如车身)连接好,而且连接的位置要对。如果你们想做‘会摇头的小熊’,应该怎么连接头和身体呢?”
生(思考后答):“用小木棍穿在头和身体中间!”“用毛根把头部和身体绑起来,毛根能弯,就能摇头了!”
环节 3:学习制作步骤(结合教材步骤图)
教材内容:展示教材第 33 页 “弹跳小兔制作步骤图”:共 4 步 ——① 用卡纸剪小兔身体(圆形身体、长耳朵);② 用弹簧粘在小兔身体底部;③ 用毛根做小兔的腿和尾巴;④ 给小兔画眼睛、贴花纹,标注 “注意:弹簧要粘牢,不然小兔跳不起来”。
师生互动:
师:“知道了材料和结构,我们就可以按步骤做玩具啦!看教材第 33 页的小兔步骤图,第一步要做什么?最后一步要做什么呀?”
生(指着图答):“第一步剪小兔的身体!最后一步给小兔画眼睛、贴花纹!”
师:“没错!制作玩具一般分‘做部件→连部件→加装饰’三步。第一步‘做部件’:剪身体、耳朵、腿这些零件,要剪得整齐一点;第二步‘连部件’:用胶水把弹簧粘在身体下面,这是小兔能跳的关键,一定要粘牢;第三步‘加装饰’:画眼睛、贴花纹,让小兔更可爱。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想做的玩具(如赛车、小熊),也可以分这三步吗?第一步要做什么?”
生(举手答):“我做赛车,第一步剪车身和轮子,第二步把轮子粘在车身上,第三步给赛车画花纹!”“我做小熊,第一步剪圆形身体和椭圆形头,第二步用毛根连头和身体,第三步画眼睛和鼻子!”
设计意图
通过 “材料识别→结构分析→步骤拆解” 的逻辑,依托教材中的示意图和分解图,将抽象的 “制作方法” 转化为直观的观察和讨论;同时结合实物示范,解决 “如何让玩具动起来” 的核心难点,为学生后续实践提供清晰的方法指引,符合二年级学生 “先看后做、先仿后创” 的认知规律。
实践创作:做玩具 展创意(结合教材范例,动手实践)
4.3.1 教材内容参考
展示教材第 34 页 “学生作品范例”:《会转的风车小车》(卡纸车身,瓶盖轮子,车顶粘风车,推小车时风车会转)、《会摇的小猫》(纸盒身体,毛根尾巴,头部用小木棍连接,能左右摇头)、《会跳的青蛙》(绿色卡纸剪青蛙形状,底部粘弹簧,按一下能跳),每个作品旁标注 “创意亮点”(如 “风车 + 小车,一动两玩”“用纸盒做身体,变废为宝”)。
4.3.2 师生互动:分步创作指导
师:“看教材第 34 页的学生作品,他们的玩具不仅能动能,还有很多创意!比如这个风车小车,不仅能跑,车顶的风车还能转,是不是很有意思?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如卡纸、瓶盖、剪刀、胶水),跟着老师的‘三步法’开始做玩具,遇到问题可以举手问老师,也可以看教材的步骤图哦!”
第一步:做部件(剪零件)
师:“先做玩具的各个部件,比如做小车的同学,剪车身时可以用长方形卡纸,剪轮子时用瓶盖比着画圆形再剪;做小动物的同学,剪身体时可以先画个简单的形状(如圆形、椭圆形)再剪。大家剪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剪到手!”
生(动手剪部件,教师巡视指导):“老师,我剪的车身歪了怎么办?”“老师,我想剪小兔子的耳朵,怎么剪才对称呀?”
师(个别指导):“车身歪了可以再剪一张,下次剪的时候沿着尺子画直线再剪;剪对称的耳朵,可以把卡纸对折,在对折的一边画半个耳朵,剪下来打开就是对称的啦!”
第二步:连部件(让玩具动起来)
师:“部件剪好后,就到最关键的‘连接’步骤啦!做小车的同学,把轮子穿在轴上(如吸管、小木棍),再把轴粘在车身下面,粘的时候要注意两边的轮子一样高,不然小车会歪;做摇头小动物的同学,用小木棍穿过头部和身体,木棍两端留一点,这样头就能转动了。大家可以参考教材第 33 页的小车分解图哦!”
生(动手连接,教师巡视):“老师,我的轮子粘不牢,总是掉!”“老师,我的小熊头转不动,怎么办?”
师(示范解决方法):“轮子粘不牢,可以在轴和车身连接的地方多涂一点胶水,等胶水干一点再试;头转不动,可能是木棍穿得太紧了,稍微把木棍往外拔一点,留一点空隙就好啦!”
第三步:加装饰(让玩具更可爱)
师:“玩具能动能后,我们就可以给它加装饰啦!用彩笔在车身画花纹,给小动物贴眼睛、画鼻子,还可以用毛根做尾巴、用贴纸做装饰。大家大胆发挥创意,让你的玩具和别人的不一样!比如教材里的青蛙,用绿色卡纸做身体,还画了黑色的花纹,很像真的青蛙呢!”
生(动手装饰,教师鼓励创意):“老师,我给我的赛车画了闪电花纹,代表它跑得很快!”“老师,我给我的小兔做了粉色的毛根耳朵,还贴了亮晶晶的贴纸!”
师:“哇,大家的装饰都好有想法!闪电花纹让赛车更酷了,粉色耳朵的小兔真可爱!”
4.3.3 设计意图
以教材学生作品为创意参考,通过 “三步法” 分步指导,降低创作难度;教师的个别指导聚焦 “剪部件”“连部件” 的常见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个性化装饰,既落实 “美术表现” 核心素养,又保护学生的创意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 “成功制作” 的快乐。
作品展示:秀玩具 评创意(多元评价,提升能力)
师生互动:“我的玩具动起来啦” 展示会
师:“请大家把做好的玩具放在桌上,我们来开一个‘玩具展示会’!像教材第 34 页的作品展示一样,每个同学可以拿着自己的玩具,走到前面介绍:‘我做的是什么玩具?它怎么动?我最喜欢它的哪个地方?’,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我们投票选出‘最会动的玩具’‘最有创意的玩具’,好不好?”
生(轮流展示):“我做的是会跑的赛车,用卡纸做车身,瓶盖做轮子,推一下就能跑,我最喜欢车身上的闪电花纹!”“我做的是会摇头的小熊,用纸盒做身体,毛根做耳朵,头能左右转,我给它画了圆圆的眼睛!”
师(引导评价):“听完这位同学的介绍,大家觉得他的玩具做得怎么样?有没有做到‘能动起来’?他的创意哪里最棒?”
生(观察后评价):“他的赛车跑得很稳,轮子没有掉!”“他的小熊头转得很灵活,粉色的耳朵很可爱!”“我觉得他的创意很好,用纸盒做身体,是变废为宝!”
师(总结评价):“今天大家都成功做出了会动的手工玩具,有的同学解决了‘轮子掉下来’的难题,有的同学设计了很有创意的装饰,都非常棒!‘最会动的玩具’和‘最有创意的玩具’都有很多,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创意小贴纸’,奖励大家的精彩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 “作品展示 + 语言介绍”,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学互评 + 教师总结” 的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既能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又能明确自身作品的亮点与不足,落实 “审美判断”“创意实践” 核心素养。
拓展延伸:爱环保 乐创造(联系生活,升华文化)
教材内容参考
展示教材第 35 页 “环保玩具小贴士”:配有 “用废旧纸箱做城堡”“用塑料瓶做小船” 的图片,文字说明 “我们可以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做玩具,既环保又有趣,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哦!”。
师生互动
师:“翻到教材第 35 页,看看图里的玩具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这些材料本来是要扔掉的,现在做成玩具,有什么好处呀?”
生(观察后答):“用废旧纸箱做城堡,用塑料瓶做小船!这样就不会浪费材料了,很环保!”
师:“对啦!‘变废为宝’是手工玩具的重要特点,用废旧材料做玩具,不仅能节约资源,还能做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回家后,大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家里的废旧材料(如快递盒、塑料瓶、旧布料),再做一个新的手工玩具,下次上课带来和大家分享,好不好?”
生(齐答):“好!”
设计意图
结合教材 “环保玩具小贴士”,渗透 “环保理念”,让学生理解手工玩具的文化价值(如变废为宝、手工创造);布置 “家庭实践” 任务,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进一步强化 “动手能力” 和 “创意意识”,落实 “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 “玩具” 为核心载体,围绕 “我来做玩具” 展开教学:从教材主题图导入,激发学生对 “手工可动玩具” 的兴趣;通过 “识材料、析结构、学步骤” 的探究环节,依托教材示意图和实物示范,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方法;再通过 “三步法” 实践创作,让学生动手做出能动的玩具;最后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和环保拓展,升华学习意义。
整个教学过程贴合小学二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爱动手、喜创意” 的学情,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过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的结合、观察与实践的结合、创意与实用的结合,落实了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五大核心素养。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制作简单的手工玩具,更培养了 “变废为宝” 的环保意识和 “大胆创意” 的艺术思维,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了 “艺术源于生活、创造源于实践” 的认知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