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沪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春上门楣》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本课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要求,以 "文化传承与创意实践" 为核心理念,构建 "认知 - 体验 - 创造" 的教学模式。通过门楣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探究中感受中国年文化的魅力,培养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教学理念突出三个维度: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通过分层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强化文化理解,将剪纸技艺与春节民俗文化相结合,实现 "艺" 与 "文" 的融合;三是注重实践创新,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鼓励个性化表达。教学过程中融入非遗传承案例,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培养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核心素养目标图像识读:能够识别门楣剪纸的典型纹样(如铜钱纹、吉祥文字、动植物图案等),理解其象征意义;掌握对称图案的视觉特征,能区分对称与不对称图形。美术表现:掌握剪纸的基本技法(折叠、画稿、剪刻、展开),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对称门楣剪纸作品;学会安全使用剪刀等工具,做到剪口流畅、造型完整。审美判断:能从纹样、色彩、寓意等方面评价门楣剪纸作品的美感;理解民间剪纸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的审美特点。文化理解:了解门楣剪纸(过门笺)的历史渊源和在春节民俗中的作用;知道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实践:能在传统纹样基础上添加个性化元素,设计具有创意的门楣剪纸作品,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门楣剪纸的基本结构:上部分吉祥语、中间膛子纹样、下部穗头。掌握对称剪纸的核心技法:准确折叠、合理布局画稿、安全流畅剪刻。理解剪纸纹样的吉祥寓意,如铜钱纹象征财富,花卉纹象征生机等。教学难点对称图案的精准设计与剪刻,确保展开后图案完整对称。内部细节纹样的处理,做到疏密得当、剪口光滑。在传统形式中融入个人创意,实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感知门楣上的年味视觉唤醒:播放春节民俗视频片段,聚焦家家户户门楣上悬挂的彩色剪纸,提问:"同学们发现春节时人们会在门楣上贴什么特殊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有什么共同特点?"文化解读:展示莒县过门笺实物图片,介绍:"这种挂在门楣上的剪纸叫 ' 过门笺 ',是我们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像春节的使者,把祝福送到每家每户。"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门楣剪纸,引导学生发现其色彩鲜艳、图案对称的特点。问题驱动:"为什么人们喜欢在春节时把这些剪纸贴在门楣上?它们蕴含着怎样的祝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春上门楣》的剪纸作品,让春天的祝福飞上门楣。"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民俗场景激发学习兴趣,建立生活与艺术的联系,初步感知门楣剪纸的文化内涵和视觉特征,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新知探究:解密门楣剪纸1.教材内容分析:引导学生翻开教材,观察课文中的门楣剪纸范例,分析其结构组成:上部:吉祥文字如 "福踞宝地"" 春回大地 "中部:主体纹样(铜钱纹、动植物纹等)下部:流苏穗头2.纹样寓意解读:展示教材中的铜钱纹图案,提问:"这个纹样像什么?为什么人们喜欢用它做剪纸图案?"(象征财富、团圆)分析蛇年元素剪纸:"非遗传承人于红奶奶把小蛇设计成蛟龙的样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引导学生理解民间艺术中 "化蛇为龙" 的吉祥寓意。3.对称原理探究:出示蝴蝶剪纸实物,对折后提问:"对折后的蝴蝶两边有什么特点?" 引出 "对称" 概念展示教材中的对称纹样示意图,讲解对称轴的作用:"对称轴就像镜子,左边和右边要一模一样"设计意图:通过教材范例分析和实物观察,帮助学生掌握门楣剪纸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寓意,理解对称原理在剪纸中的应用,培养图像识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技法学习:掌握对称剪纸工具介绍:展示安全剪刀、彩色宣纸(红、黄、绿等)、铅笔、橡皮等工具,强调安全使用剪刀的注意事项:"剪刀尖不能对着自己和同学,小口子要从边缘开始剪"。示范讲解:步骤一:折叠:取长方形彩纸,沿长边中线对折,用手指压平折痕。强调:"折痕要直,这是对称的关键"步骤二:画稿:在对折后的纸上画出门楣剪纸的一半轮廓,包括上部文字轮廓、中部纹样和下部穗头。示范如何用简单线条表现铜钱纹:"圆形加方形就是铜钱的简化画法"步骤三:剪刻:先剪外轮廓,再剪内部细节。强调:"先剪中间再剪两边,小口大用剪刀尖"步骤四:展开:轻轻展开纸张,检查对称效果,修剪不平整的地方3.师生互动练习: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折叠练习,同桌互相检查折痕是否平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半朵花,让学生在练习纸上模仿,体会对称图形的画法针对常见问题进行指导:"有的同学剪出来的图案不对称,想想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折叠不整齐、画稿超出折痕等)设计意图:通过分步示范和互动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对称剪纸的核心技法,强调操作规范和安全意识,为独立创作奠定技能基础。创意实践:设计我的门楣剪纸1.创作要求:结构完整:包含上部吉祥语、中部主体纹样、下部穗头技法正确:运用对称剪法,剪口流畅创意表达:在传统纹样基础上添加自己喜欢的元素(如生肖、花卉等)色彩选择:选用喜庆的颜色表现春节氛围2.分层指导:基础层:提供简单纹样模板,重点指导折叠和剪外轮廓提高层:自主设计纹样,重点指导内部细节处理创新层:尝试多色组合或多层叠加效果,鼓励个性化表达3.教师巡视:及时纠正不安全的操作行为针对对称不精准的问题:"看看折痕是否对齐,画的时候不要超过折痕线"针对剪口不流畅的问题:"剪刀要慢慢移动,转弯时可以转动纸张"鼓励学生:"你的蛇纹样很有创意,像于红奶奶的作品一样生动"设计意图:通过分层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创作需求,在实践中巩固技法,培养美术表现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教学效果。作品展示与评价门楣画廊:将学生作品悬挂在教室布置的 "门楣" 展示区,营造春节氛围。多维评价:自评:"你设计的门楣剪纸有什么特别的寓意?用了哪些纹样?"互评:"你最喜欢哪幅作品?它的对称剪得怎么样?纹样有创意吗?"师评:从技法、创意、寓意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肯定优点:"这幅作品剪口非常流畅,铜钱纹和花卉纹结合得很好,体现了传统与创意的结合"3.文化延伸:邀请学生分享创作心得,讨论:"我们的门楣剪纸和教材中的范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怎样让我们的作品更有年味?"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评价环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审美判断能力,在互评中相互学习,进一步深化对门楣剪纸文化内涵的理解。课堂小结知识回顾:"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传统艺术形式?门楣剪纸由哪几部分组成?制作对称剪纸的关键步骤是什么?"文化升华:总结:"门楣剪纸不仅是美丽的装饰品,更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宝藏。像于红奶奶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正在用新的创意让传统剪纸焕发活力"。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幅门楣剪纸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任务:观察家中或社区的春节装饰,记录发现的剪纸元素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技法,为家人设计一幅小型门楣剪纸收集不同地区的门楣剪纸图片,下节课分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对称剪纸的基本技法,更重要的是理解了门楣剪纸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培养了文化自信和审美素养。课堂结束时,师生一起将作品布置在教室门楣上,让美术课堂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阵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