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美术万花筒 教学设计(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美术万花筒 教学设计(1)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美术万花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指导,聚焦 “核心素养导向”,结合小学二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为主、爱动手、注意力易被趣味情境吸引” 的学情特点,遵循 “生活联结 — 直观体验 — 互动探究 — 创意表达” 的教学逻辑:
生活联结: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家庭场景切入,关联教材中 “美术与生活” 的内容,让学生感知 “美术就在身边”;
直观体验:通过实物展示、教材图片观察、工具触摸等方式,降低抽象概念理解难度,符合低学段学生认知规律;
互动探究:以 “师问生答、小组合作、游戏体验” 为主,避免单向讲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创意表达:设计低难度、高趣味的实践任务,鼓励学生用简单工具创作,保护想象力与创作热情。
核心素养目标
(一)图像识读
能识别教材中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如儿童画、剪纸、泥塑、生活设计),说出作品的主要视觉特征(颜色、形状、材质);
能通过观察教材插图,区分绘画、手工、设计等美术门类的简单差异。
(二)美术表现
能使用教材中提及的简单工具(彩笔、剪刀、黏土),尝试创作 1-2 种简单的美术作品(如彩色图案、小泥塑);
能在作品中运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形状,表达简单想法(如 “我喜欢的花园”)。
(三)审美判断
能说出自己喜欢的教材美术作品及理由(如 “我喜欢这幅剪纸,因为它的花纹像小花”);
能发现生活中常见美术作品的美(如书包上的图案、教室的黑板报)。
(四)创意实践
能结合生活经验,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简单改编(如 “把教材里的圆形花盆画成方形”);
能小组合作,用简单材料设计 “班级小花园” 装饰元素。
(五)文化理解
1.知道美术作品能美化生活(如教材中 “装饰房间的画”“好看的文具”);
2.了解不同材质的美术作品(如纸做的剪纸、黏土做的小动物)背后的简单制作思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教材中绘画(水彩画、儿童画)、手工(剪纸、泥塑)、设计(生活装饰、文具图案)三大美术门类,了解其简单特征;
学会使用彩笔、剪刀(安全款)、黏土等基础工具,完成简单的美术创作。
教学难点
能初步区分不同美术门类的差异(如 “绘画是画出来的,剪纸是剪出来的”);
能将生活中的观察(如校园的花、家里的玩具)转化为简单的美术表达,体现创意。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走进 “美术大花园”
(1)教材内容讲解
展示沪教版 2024 三年级上册《美术大花园》单元开篇页(第 1 页):画面呈现 “彩色花园” 场景,包含儿童画的太阳、剪纸的花朵、泥塑的小动物、设计款的小房子,下方配文 “美术像万花筒,藏着好多好看的作品”;第 2 页展示 “生活中的美术” 插图(书包图案、窗帘花纹、黑板报装饰)。
(2)师生互动
师:“小朋友们,翻开教材第 1 页,我们先看看这幅‘美术大花园’!大家找找看,花园里有哪些东西呀?谁能指给大家看,并说说它看起来像用什么做的?”
生(举手回答):“有太阳!看起来是画出来的!”“有小花,好像是剪出来的,有花纹!”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再翻到第 2 页,看看这些图片 —— 书包上的小熊、窗帘上的条纹、教室里的黑板报,它们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画’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用呀?”
生:“书包上的小熊是印上去的,好看!”“黑板报是老师画的,让教室变漂亮!”
师(总结):“这些好看的太阳、小花、书包图案,都属于‘美术’!今天我们就打开‘美术万花筒’,一起看看里面藏着哪些秘密吧!”
(3)设计意图
通过教材开篇的直观插图,结合学生熟悉的 “花园”“生活物品” 情境,用 “找一找、说一说” 的互动方式,降低 “美术” 概念的抽象性,激发学生对 “美术万花筒” 的好奇心,自然引入课题。
2. 新知探究:拆解 “美术万花筒”
(1)模块 1:认识 “绘画类” 美术
教材内容讲解
教材第 3 页左侧展示 “绘画小天地”:上方是儿童画《我的家》(用彩笔绘制,颜色鲜艳,有房子、树、家人),下方是水彩画《小雨滴》(淡蓝色调,用晕染效果表现雨滴),配文 “绘画是用画笔在纸上‘画’出想法”。
师生互动
师:“现在我们打开万花筒的第一格 —— 绘画!请大家看教材第 3 页的《我的家》,这幅画用了哪些颜色呀?画里有哪些家人和物品?”
生:“有红色的房子、绿色的树!画里有爸爸、妈妈和小朋友!”
师:“再看看旁边的《小雨滴》,它的颜色和《我的家》一样吗?摸一摸教材纸(模拟触摸),能感觉到它和我们平时画的彩笔画有什么不同吗?”
生:“《小雨滴》是蓝色的,淡淡的!好像比彩笔画软一点!”
师(演示):“对啦!《我的家》是用彩笔画的,颜色浓、线条清楚;《小雨滴》是水彩画,颜色淡、会‘晕开’。它们都是‘绘画’,都是用画笔‘画’出来的!现在请大家和同桌说说,你平时在家用彩笔画过什么?”
生(同桌交流后分享):“我画过小兔子!”“我画过生日蛋糕!”
(2)模块 2:认识 “手工类” 美术
教材内容讲解
教材第 4 页展示 “手工乐园”:上方是剪纸《小蝴蝶》(红色彩纸剪制,有对称翅膀花纹),中间是泥塑《小鸭子》(黄色黏土捏制,圆滚滚的身体、扁扁的嘴巴),下方配文 “手工是用手‘做’出来的美术,需要剪、捏、粘”,并标注 “安全提示:用剪刀要小心,不碰尖的地方”。
师生互动
师:“万花筒的第二格是‘手工’!看教材第 4 页的小蝴蝶 —— 大家仔细看,它的左边翅膀和右边翅膀一样吗?我们把书对折,看看能不能重合?”
生(动手对折教材):“一样!能重合!”
师:“这就是剪纸的特点,很多剪纸都是‘对称’的!再看下面的小鸭子,它是用什么做的呀?摸一摸老师带来的黏土(分发安全黏土),感觉怎么样?”
生(触摸黏土):“软软的!可以捏成小鸭子!”
师(示范安全剪法):“做手工可能会用到剪刀(展示安全圆头剪刀),大家看,我们要握住剪刀的‘手柄’,剪的时候远离自己和同学。现在请小组讨论:除了剪和捏,我们还能用手做什么美术作品?”
生(小组讨论):“可以用胶水粘纸做卡片!”“可以用树叶贴画!”
(3)模块 3:认识 “设计类” 美术
教材内容讲解
教材第 5 页呈现 “设计小课堂”:左侧是 “文具设计”(带卡通图案的铅笔、有花纹的笔记本),右侧是 “房间装饰”(带星星图案的窗帘、贴满贴纸的衣柜),配文 “设计是让生活物品变好看、更好用的美术”。
师生互动
师:“万花筒的第三格是‘设计’!翻开教材第 5 页,看看这些铅笔和笔记本 —— 它们和我们平时用的‘ plain(普通)’铅笔有什么不一样?”
生:“铅笔上有小熊!笔记本上有小花!”
师:“对啦!设计师给铅笔加了小熊图案,让它变好看,我们用的时候更开心 —— 这就是‘设计’!再看右边的房间装饰,窗帘上的星星、衣柜上的贴纸,让房间变成了‘童话屋’!大家想想,你家里有哪些‘设计过’的东西?”
生:“我的水杯上有奥特曼!”“我家的床单上有小恐龙!”
师(展示图表:美术门类分类表):“现在我们一起填表格哦!‘画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让物品变好看的’是?”(生集体回答,师填写表格)
美术门类 制作方式 教材例子
绘画 画(彩笔、水彩) 《我的家》《小雨滴》
手工 剪、捏、粘 《小蝴蝶》《小鸭子》
设计 装饰、改良 卡通铅笔、星星窗帘
(4)设计意图
分 “绘画、手工、设计” 三个模块,结合教材具体作品展开讲解,每个模块均采用 “观察教材 — 互动提问 — 实物体验 — 总结特征” 的流程,符合二年级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通过表格梳理,帮助学生清晰区分三类美术门类,突破教学重点。
3. 技能体验:玩转 “美术工具”
教材内容讲解
教材第 6 页展示 “工具小帮手” 板块:左侧陈列彩笔、安全剪刀、黏土、胶水、彩纸,每种工具下方配文 “彩笔:画颜色”“剪刀:剪形状”“黏土:捏造型”;右侧是 “工具使用小技巧” 插图(握笔姿势、捏黏土手法)。
师生互动
师:“打开美术万花筒,我们还需要‘工具小帮手’!翻到教材第 6 页,大家看看这些工具,哪些是你们用过的?”
生:“我用过彩笔!”“我用过黏土!”
师(示范工具使用):“我们先看握笔姿势(对照教材插图):手指捏住笔杆,笔尖朝前方,不要握太靠下;捏黏土的时候,像教材里那样,用手心揉圆,再用手指捏出小耳朵、小尾巴。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彩笔和黏土,跟着老师做‘小练习’:用彩笔画一个圆形,用黏土揉一个小球,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纠正握笔姿势、黏土揉法)
师(互动评价):“请小明把你的圆形举起来给大家看 —— 颜色真鲜艳!小红的黏土小球好圆呀!大家再看看教材第 6 页的‘安全提示’,用剪刀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朗读):“用剪刀要小心,不碰尖的地方,不用的时候把剪刀合上!”
设计意图
通过教材 “工具小帮手” 板块,结合 “示范 — 模仿 — 评价” 的互动流程,让学生掌握基础工具的使用方法;强调安全提示,培养良好习惯;简单的 “画圆、揉球” 练习,降低技能难度,增强学生的操作信心,为后续创作铺垫。
4. 创意实践:打造 “班级小花园”
(1)教材内容讲解
教材第 7 页 “创意任务”:主题为 “我的小花园”,展示学生作品范例(彩笔画的花朵、剪纸的小草、黏土的小蜜蜂),配文 “用绘画、手工、设计的方法,做一个花园元素,和同学一起拼成大花园”。
(2)师生互动
师:“现在我们要完成‘美术万花筒’的终极任务 —— 打造‘班级小花园’!大家看教材第 7 页的范例:有的同学用彩笔画了红色的花,有的用剪纸剪了绿色的草,还有的用黏土捏了小蜜蜂。现在请小组讨论:你们组想做花园里的什么?用哪种美术方法(绘画 / 手工 / 设计)来做?”
生(小组讨论):“我们组做太阳!用彩笔画!”“我们组做小蝴蝶!用剪纸!”“我们组做小蘑菇!用黏土!”
师(布置任务):“请每组选 1-2 个花园元素,用今天学的工具和方法创作。比如做‘花朵’:可以用彩笔画(画花瓣、涂颜色),也可以用彩纸剪(剪对称的花瓣,粘在纸上),还可以用黏土捏(揉花瓣、粘花茎)。创作的时候,想想教材里的作品,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比如给花朵画上天蓝色的花瓣!”
生(小组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如 “剪纸蝴蝶可以剪上小圆点花纹”“黏土蘑菇可以捏个小帽子”)
师(互动分享):“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做的是什么?用了哪种方法?和教材里的范例比,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
生:“我们做的是向日葵,用彩笔画的,加了黄色的花瓣和棕色的花盘!教材里的花是红色的,我们想做不一样的!”
师(集体拼贴):“现在我们把大家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拼成‘班级小花园’—— 看,有太阳、花朵、小草、小蜜蜂,真漂亮!”
(3)设计意图
以教材 “我的小花园” 创意任务为依托,设计 “小组合作 + 主题创作” 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美术方法,结合教材范例与个人想法,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激发创意;集体拼贴 “班级小花园”,增强合作意识与成就感,突破 “生活观察转化为美术表达” 的教学难点。
5. 总结拓展:玩转 “生活中的万花筒”
师生互动
师:“今天我们打开了‘美术万花筒’,认识了哪三种美术方法呀?”
生(集体回答):“绘画、手工、设计!”
师:“我们用这些方法做了什么?”
生:“打造了班级小花园!”
师:“其实‘美术万花筒’不止在课堂里,还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回家后,大家可以看看家里的冰箱贴(可能是泥塑的)、墙上的画(绘画)、台灯的图案(设计),明天来和同学分享你找到的‘生活中的美术’,好不好?”
生:“好!”
设计意图
通过 “问答回顾” 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强化记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实现 “课堂学习 — 生活延伸” 的衔接,培养持续观察美术、发现美的习惯。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本节课结合沪教版教材《美术万花筒》内容,认识了 “绘画(画出来)、手工(做出来)、设计(让物品变好看)” 三大美术门类,学会了彩笔、黏土、安全剪刀的基础使用方法;
能力提升:通过 “找教材作品、说特征、动手做” 的互动,大家能区分简单的美术门类,并用基础工具完成 “班级小花园” 元素创作,体现了自己的创意;
情感收获:发现美术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书包、窗帘、教室黑板报),知道美术能让生活变漂亮,激发了 “用美术表达想法” 的兴趣;
后续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美术作品,下节课分享 “我找到的生活美术”,继续探索 “美术万花筒” 的更多秘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