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美术万花筒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美术万花筒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美术万花筒(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一、教材定位与单元脉络
本课位于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色彩与光影”第2课,承接前一课《三原色捉迷藏》对色彩混合的初步感知,为后续《光影剧场》中立体造型与光影结合奠基。教材以“万花筒”这一儿童熟悉而充满奇幻色彩的玩具为媒介,引导学生发现“对称、重复、渐变”等形式美法则,体验“色彩+图形”的二次创造,在“看—拆—想—做—评”的完整过程中达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三大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
维度 具体表现 教学应对
认知 已能区分冷暖色,会用“鲜艳、暗淡”描述色彩,但对“对称、放射”概念模糊 借助拆镜筒、折纸验证,用身体动作体验“轴对称”
技能 能平涂、接色,但控制水分、保持画面整洁度不足 提供“吸水小海绵”“站立式笔架”,教师示范“握笔三关节”
情感 对万花筒有强烈兴趣,易被“炫彩”吸引,注意力持续约8分钟 任务驱动:每组需完成“3分钟挑战拼摆”并拍照记录,及时反馈
差异 10%学生空间感弱,折纸易歪;5%学生色彩感知超常 设置“双师”:小老师巡回指导;超常生可尝试“六棱镜”拓展
三、教学目标(2022版艺术课标对接)
1. 审美感知:说出万花筒镜像的对称特点,用“中心—放射—重复”描述图案结构。
2. 艺术表现:能用“折、剪、贴、染”四法完成一幅8×8cm的“纸筒万花筒”内壁纹样,色彩过渡自然,边缘整洁。
3. 创意实践:至少尝试两种以上“改变镜面夹角”或“替换彩色碎片”的方案,记录不同视觉效果,并用“如果……那么……”句式分享发现。
4. 文化理解:知道万花筒源于1816年苏格兰科学家布鲁斯特,理解“科学+艺术”跨界融合带来的美育价值。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三镜夹角60°”形成六瓣放射对称的原理,并迁移到平面创作。
难点:把“立体镜筒中的动态炫彩”转化为“平面静止画面”时,保持色彩层次与对称节奏。
五、教学准备
教师:
1. 可拆式DIY万花筒3套(三角镜、塑料片、彩色珠)
2. 8×8cm白卡纸、食用级水彩、迷你滴管、吸水海绵
3. “对称检测尺”(透明胶片印有坐标轴)
学生:
1. 剪刀、胶棒、双面胶
2. 旧包装纸、糖纸、亮片等“炫彩碎片”
3. 学习单(含预测—验证—记录三栏)
六、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环节 时间 学生关键行为 教师嵌入式评价
情境导入 5’ 观察、提问、猜想 即时口头表扬“科学眼”
原理探究 8’ 拆镜筒、量夹角、记录 拍照上传“对称检测”结果
创意实践 20’ 折染剪贴、组内互评 三色贴纸:构图、色彩、整洁
展示交流 5’ 用“如果那么”句式汇报 “金句”榜即时板书
梳理延伸 2’ 完成学习单“家庭版” 盖章“小小色彩研究员”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炫彩魔法箱
教师动作:抱一只有孔的纸箱进教室,箱内提前放入强光手电+旋转万花筒,墙面出现流动炫彩。
师:同学们,今天的墙面上有一位“隐形画家”,它只用光线就能画画,猜猜是谁?
生1:是投影仪?
生2:是镜子!
师:谁愿意上来“抓住”这位画家?
(两名学生伸手在光束中摆动,墙面图案随之裂变,全班惊呼。)
师:其实这位画家藏在箱子里,它就是——(教师掏出万花筒)
板书标题:美术万花筒
【设计意图】用“神秘箱”制造认知冲突,激活旧知“光+镜=影像”,为新知“对称节奏”奠基。
(二)原理探究:拆一拆,量一量
1. 明确任务:
① 拆镜筒,观察内部结构;
② 用“量角器贴纸”量出镜面夹角;
③ 把看到的图案画在学习单“预测栏”。
2.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并抛出阶梯式问题:
教师问题 学生典型答案 教师追问与点拨 达成指标
镜子有几面? 3面 若放4面会怎样?(提供四棱镜拓展) 确认“三镜”是六瓣基础
夹角是多少? 60° 若变成90°会出现几瓣? 数学整合:360°÷n=夹角
彩色珠放在哪? 最底端 若把珠贴到镜面上? 理解“物距—像距”关系
3. 记录与验证:
学生在学习单上用“符号+文字”双轨记录:画下六瓣草图,并写“我发现图案像雪花,因为……”
教师即时用“对称检测尺”覆盖学生草图,能重合者盖“小雪花”章,强化成就感。
(三)创意实践:把“动态炫彩”定格
1. 提出创作要求(PPT逐条出现,生齐读):
① 尺寸:8×8cm白卡纸,四周留1cm边框;
② 色彩:至少使用“冷—暖—冷”三次渐变;
③ 图形:以“中心放射”为主,可叠加“重复纹样”;
④ 工艺:必须用到“折染”+“剪贴”两种技法;
⑤ 整洁:水不外溢,胶不抹痕。
2. 教师示范“折染四步曲”(限时2分钟):
一折:对角折三次,形成8层小三角;
二染:用滴管在尖角处滴2滴暖色,再滴1滴冷色;
三压:用相邻纸巾轻压,观察“色彩呼吸”;
四展:沿折痕逆向展开,出现“放射雪花”。
3. 学生实操,教师分层指导:
学生类型 典型困难 解决策略 关键话术
空间感弱 折痕歪斜 提供“折痕模板”+手势口诀“尖对尖、边压边” “让纸的‘小下巴’贴紧‘小脖子’”
色彩过饱和 画面脏 站立式笔架+吸水海绵“点—按—提”三步 “让画笔先‘踮脚’再‘喝水’”
超常儿童 完成快 提供“六棱镜”图纸,挑战12瓣对称 “试试把雪花变成太阳”
4. 组内互评:
学生把作品插入“展示槽”,组内轮流贴“三色贴纸”:
红色——构图饱满;黄色——色彩层次;蓝色——边缘整洁。
得票最高者成为“组代表”参加全班“金句”分享。
(四)展示交流:我的“如果那么”
规则:代表用“如果……那么……”句式汇报实验或创作发现,限时20秒。
生A:如果我把镜面夹角改成45°,那么会出现八瓣,像大风车!
生B:如果我在折染后用金色笔勾边,那么图案会更像教堂玻璃!
教师即时把“金句”板书成“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把“科学变量”与“艺术效果”连线,完成跨学科整合。
(五)梳理延伸:把课堂带回家
1. 学习单“家庭版”任务(任选其一):
① 用手机慢镜头拍摄“自制万花筒”旋转30秒,截取一帧最炫画面,彩打后贴于学习单,并写50字赏析;
② 收集3种“炫彩碎片”(如糖纸、亮片、热缩片),预测它们在筒内效果,实际验证并画对比图。
2. 教师结语:
“布鲁斯特把物理光学变成了玩具,今天我们用美术语言让玩具变成静止的艺术。下周我们将走进‘光影剧场’,让这些平面雪花‘站’起来,在灯光下跳舞!”
八、评价设计
1. 过程性评价:
评价维度 工具 指标描述 权重
原理探究 学习单 能正确记录夹角、瓣数 20%
创意实践 三色贴纸 构图、色彩、整洁 50%
语言表达 金句榜 使用“如果那么”句式 20%
合作纪律 教师观察 轻声讨论、工具归位 10%
2. 结果性评价:
作品拍照上传“班级云画廊”,家长、学生、教师三方点赞,点赞数≥30获“小小色彩研究员”电子勋章,可兑换下节课“光影剧场”角色优先选择权。
九、板书设计
中心词:美术万花筒
左枝:科学—三镜60°—六瓣
右枝:艺术—折染+剪贴—放射雪花
下方:如果……那么……(留白生成)
十、教学反思(课后填写要点)
1. 折染时间由2分钟压缩到1分30秒,可预留更多给“剪贴”细化;
2. 超常儿童对“六棱镜”兴趣极高,下次提供“激光切割”安全镜片,尝试真实12瓣;
3. 家庭任务中“慢镜头截图”出现打印色差,可增设“手机调色小讲堂”微课,保证色彩还原。
十一、附录:学生作品范例文字描述(供教师课后PPT使用,无图片)
作品A《冰火雪花》:中心大红向外渐变为湖蓝,边缘用银色勾边,冷暖对比强烈,像火山在冰湖上喷发。
作品B《教堂玫瑰》:以浅紫做底,叠加热缩片剪出的玫瑰形,光线透过呈现彩色影子,营造哥特式玫瑰窗意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