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水韵墨趣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1课 水韵墨趣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水韵墨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本设计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三大核心素养要求,结合小学二年级学生 “具象思维为主、爱动手、喜互动” 的学情特点,以 “家园” 为情感纽带,以 “水墨” 为艺术载体,构建 “生活 — 体验 — 实践 — 创造” 的教学路径。
教学中弱化复杂理论,聚焦 “墨色变化” 与 “运笔趣味”,通过教材图片观察、实物体验、小组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在玩墨、画墨中感受中国传统水墨的独特魅力,同时建立 “艺术源于生活” 的认知,培养对传统美术文化的亲近感。
核心素养目标
图像识读
能识别教材第 18-19 页中水墨作品(如《水墨家园一角》《墨色对比图》)的墨色差异(浓、淡、干、湿),说出画面中的家园元素(如房子、树木、小路);
能通过教材中的运笔示意图,区分 “中锋画直线”“侧锋画斜线” 的不同视觉效果。
美术表现
能使用毛笔、生宣、墨汁,尝试调出浓墨、淡墨,用中锋、侧锋画出简单线条(如直线、曲线)和图形(如圆形、方形);
能结合家园印象,用学到的水墨技法画出 1-2 个家园元素(如矮墙、小花、栅栏),体现墨色的简单变化。
审美判断
能说出自己作品中 “最喜欢的墨色效果”,并说明理由(如 “淡墨画的云朵很软”“浓墨画的树干很有力”);
能观察同学的作品,找出 “表现出墨趣” 的地方(如 “他画的树叶墨色有深又浅,像真的一样”)。
创意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 “墨色叠加”(如淡墨画底色、浓墨勾轮廓)的方式表现家园景物;
能大胆添加简单细节(如给房子画上门窗、给小路画上石子),让作品更有生活气息。
文化理解
知道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了解 “毛笔、墨汁、宣纸” 是水墨绘画的常用工具;
感受水墨绘画 “用水用墨灵活” 的特点,萌发对传统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1.感受水墨 “浓、淡、干、湿” 的四种基本变化,能通过加水多少调出浓墨、淡墨;
2.掌握毛笔 “中锋运笔(画细线条)”“侧锋运笔(画粗线条)” 的基本方法,能画出有粗细差异的线条。
3.2 教学难点
1.控制毛笔的含墨量,避免出现 “墨太湿晕成一团” 或 “墨太干断笔” 的情况;
2.将水墨技法与家园元素结合,让作品既有 “家园感”,又能体现 “水韵墨趣”(如用淡墨画远处的房子,浓墨画近处的树)。
教学过程(含教材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寻家园 遇水墨(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教材内容展示
教师打开教材第 18 页,展示单元主题图《水墨游家园》:画面用淡墨画远山、浓墨画近树,中间有一条用干墨勾勒的小路,通向水墨风格的小房子。
师生互动
师:“同学们,翻到教材第 18 页,看看这幅画里画的是哪里呀?和我们平时用彩铅、水彩画的家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预设):“画的是农村的家!颜色只有黑色和灰色,没有彩色。”“线条看起来软软的,不像彩铅画得那么硬。”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这种只用墨和水画出来的画,叫做‘水墨画’,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绘画方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玩一玩墨和水,用它们画我们的家园,感受‘水韵墨趣’好不好?”
生(齐答):“好!”
设计意图
通过教材中的水墨家园图,建立 “水墨” 与 “家园” 的关联,用 “与平时画画的区别” 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水墨的好奇心,自然导入课题。
新知探究:赏墨色 学技法
环节 1:认识水墨工具
教材内容:展示教材第 19 页 “水墨工具图”(毛笔、墨汁瓶、生宣、调色盘),标注每种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师生互动:
师:“要画水墨画,得先认识它的‘好帮手’!看教材第 19 页,这些工具你们见过吗?分别叫什么名字?”
生(预设):“有毛笔!有墨汁!”“那个白色的纸好像和我们平时用的纸不一样。”
师(出示实物工具):“对啦!这是毛笔(笔头软,能蘸墨)、墨汁(画黑色的主要材料)、生宣(这种纸吸水快,墨滴上去会晕开,很有意思)、调色盘(用来调墨色的)。现在请大家摸一摸桌上的生宣,和你的作业本纸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动手摸):“生宣更薄!”“摸起来毛毛的,不像作业本纸那么光滑。”
师:“正是因为生宣吸水快,所以水墨在上面会有很多变化,这就是水墨画的‘趣’所在哦!”
环节 2:探究墨色变化(结合教材墨色对比图)
教材内容:展示教材第 19 页 “墨色对比图”:四格分别是浓墨(纯墨汁)、淡墨(墨汁 + 少量水)、干墨(毛笔蘸少量浓墨,快速画)、湿墨(毛笔蘸满淡墨,慢慢画),每格标注墨色名称和调法。
师生互动:
师:“看教材第 19 页的墨色对比图,这四种墨色一样吗?最黑的是哪一种?最浅的是哪一种?”
生(观察后答):“第一格最黑!第四格最浅!”
师(示范调墨):“最黑的叫‘浓墨’,就是直接倒的墨汁;想调‘淡墨’,只要在浓墨里加一点水,搅拌均匀就好啦!大家看(边调边展示):加一点水,墨色变浅了;再加一点水,是不是更浅了?现在请大家用桌上的调色盘,自己试着调一杯浓墨、一杯淡墨,调完后在废纸上点一点,和教材上的对比图比一比,像不像?”
生(动手调墨,教师巡视指导):“老师,我的淡墨太浅了,像水一样!”“我的浓墨和教材上的一样黑!”
师(针对问题指导):“淡墨太浅就加一点点浓墨,浓墨想变浅就加一点点水,慢慢来,多试几次就会啦!”
师(补充干墨、湿墨):“除了浓墨、淡墨,还有‘干墨’和‘湿墨’。看教材图:干墨是毛笔蘸少量浓墨,快速画,线条会有点‘断断续续’;湿墨是毛笔蘸满淡墨,慢慢画,线条会‘晕开一点’。现在老师画给大家看,你们仔细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四种墨色的线条,学生模仿做手势)
环节 3:学习运笔方法(结合教材运笔示意图)
教材内容:展示教材第 19 页 “运笔示意图”:左图是 “中锋运笔”(毛笔垂直,画细直线),右图是 “侧锋运笔”(毛笔倾斜,画粗斜线),标注 “中锋细、侧锋粗”。
师生互动:
师:“墨调好了,怎么用毛笔把它画出来呢?看教材第 19 页的运笔图,左边的线条细细的,是怎么画的?右边的线条粗粗的,又是怎么画的?”
生(观察后答):“左边的毛笔立起来了!右边的毛笔歪了!”
师(手持毛笔示范):“太聪明啦!毛笔立起来,笔尖对着纸,这样运笔叫‘中锋’,画出来的线条细又直,像我们平时写的铅笔细线;毛笔倾斜一点,笔肚对着纸,这样运笔叫‘侧锋’,画出来的线条粗又宽,像用刷子刷的。现在请大家拿起毛笔,先练中锋画直线(从纸的这头画到那头),再练侧锋画斜线(从纸的左上角画到右下角),练的时候想想:中锋和侧锋的线条,哪个更适合画树干?哪个更适合画小草?”
生(动手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姿势):“中锋画的线很细,适合画小草!”“侧锋画的线很粗,适合画树干!”
设计意图
通过 “教材图片观察 — 实物触摸 — 教师示范 — 学生尝试” 的流程,将抽象的 “墨色”“运笔” 转化为直观体验,符合二年级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为后续实践打下基础。
技法实践:画家园 展墨趣(结合教材范例,创意表达)
4.3.1 教材内容参考
展示教材第 20 页 “学生作品范例”:《水墨矮墙》(用侧锋画粗线条表现墙的轮廓,中锋画细线条表现砖缝)、《墨色小花》(用淡墨画花瓣,浓墨点花蕊)、《家园小路》(用干墨画小路的石子,湿墨画路边的小草)。
4.3.2 师生互动:分步创作
师:“看教材第 20 页的学生作品,他们用我们学的水墨技法画了家园里的矮墙、小花、小路,是不是很有意思?现在我们也来当‘小水墨画家’,画一画我们的家园好不好?第一步,先想:你家附近有什么?(引导学生说:房子、树、栅栏、小花、石子路)”
生(自由发言):“我家楼下有小花园!”“我家旁边有矮矮的砖墙!”
师:“那我们先画‘房子’:用侧锋画房子的身体(粗线条,像墙一样结实),用中锋画房子的屋顶(细线条,像三角形的帽子),再用浓墨点出门窗。大家看老师画(边画边讲),淡墨画房子的身体,浓墨勾轮廓,这样房子就有层次啦!”(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学生跟着画)
师(巡视指导):“XX 同学,你用侧锋画的房子墙很粗,很像真的!如果给屋顶用一点淡墨,会不会更软?”“XX 同学,你调的淡墨很好,画的云朵很像棉花糖,再用浓墨勾一下云朵的边,会更清楚哦!”
师:“画完房子,我们可以加一点‘装饰’:用淡墨画远处的树(侧锋画树干,浓墨点树叶),用干墨画小路的石子(轻轻点一点),用中锋画栅栏的细线条。大家大胆画,哪怕墨色晕开也没关系,这就是水墨的‘趣’呀!”
生(独立创作,教师个别指导):“老师,我想画我家的小阳台!”“老师,我的墨太湿了,房子晕开了怎么办?”
师(鼓励创新):“晕开的房子像被雾遮住了一样,更有诗意啦!你可以在旁边画一棵浓墨的树,对比一下会更好看!”
4.3.3 设计意图
以教材学生作品为参照,降低创作难度;通过 “先想后画”“分步指导”,帮助学生梳理创作思路;教师的个性化指导,既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又能保护其创作热情,落实 “美术表现”“创意实践” 核心素养。
作品展示:评作品 赏墨趣(多元评价,提升审美)
师生互动:“水墨家园小展览”
师:“请大家把自己的作品贴到前面的‘水墨家园展览板’上,像教材第 21 页的‘作品展示区’一样,我们来当‘小小评论家’!先看自己的作品,想一想:你最喜欢自己画的哪个部分?用了什么墨色和技法?”(给学生 1 分钟思考时间)
师:“谁愿意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比如:‘我画的是我家楼下的小花园,用侧锋画了树干,用淡墨画了小花’。”
生(举手发言):“我画的是我家的房子,用侧锋画的墙,用中锋画的窗户,淡墨画的屋顶,我觉得屋顶很软!”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们来看同学的作品,找一找‘最有墨趣’的作品。比如:谁的作品墨色变化最多?谁的作品最像自己的家?”
生(观察后答):“XX 同学的作品有浓墨、淡墨,还有干墨画的石子,墨色最多!”“XX 同学画的小花园,和我家楼下的一样,有小花和小草!”
师(总结评价):“今天大家都很棒!不仅学会了调墨、运笔,还画出了自己的家园,有的同学用淡墨画的景物很软,有的同学用浓墨画的线条很有力,都表现出了水墨的趣味。哪怕有同学的作品‘墨晕开了’,也是很特别的效果,这就是水墨画的魅力!”
设计意图
通过 “自我介绍 — 同学互评 — 教师总结” 的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既能锻炼表达能力,又能提升 “审美判断” 能力,同时通过肯定与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小结:忆收获 爱水墨(梳理知识,升华情感)
师生互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玩了水墨,画了家园,大家有什么收获呀?”
生(预设):“我学会了调浓墨和淡墨!”“我知道了毛笔可以中锋、侧锋画画!”“我觉得水墨画很有意思,以后还想画!”
师:“对啦!我们知道了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学会了‘浓、淡、干、湿’四种墨色,还能用中锋、侧锋画家园元素。水墨就像‘会变魔术的颜料’,用水用墨不一样,画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回家后,大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家里的毛笔(如果没有,用棉签代替)、墨汁(或黑颜料),再画一幅‘水墨家园’,好不好?”
生(齐答):“好!”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对话梳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强化 “水墨与传统” 的关联,同时布置 “家庭实践” 任务,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水墨的兴趣,落实 “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 “家园” 为情感载体,围绕 “水韵墨趣” 展开教学:从教材水墨家园图导入,让学生感受水墨与生活的关联;通过 “识工具 — 赏墨色 — 学运笔” 的探究环节,帮助学生掌握水墨基本技法;再通过 “画家园元素” 的实践,让学生将技法转化为创意表达;最后通过多元评价和总结,升华对传统水墨的认知。
整个过程注重 “学生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教材图片、实物体验、师生互动,让二年级学生在 “玩中学、画中悟”,既达成了核心素养目标,又萌发了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喜爱,为后续《水墨游家园》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