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2课 风景独好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2课 风景独好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风景独好(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一、教材定位与单元脉络
本课位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家园”第二课时,承接前一课《树是我的朋友》对“近景观察”的训练,过渡到“中远景组织”与“情感表达”。单元核心概念为“发现身边自然之美,用视觉语言讲述家乡故事”。本课以“风景独好”为题,引导学生从“看风景”走向“表现风景”,在真实情境中完成“选景—构图—着色—叙事”四步迁移,为后续《我的家乡小景》综合创作奠定技能与情感双重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维度 已有经验 潜在困难 支持策略
认知 能区分天空、地面、远景、中景;知道“近大远小” 对“地平线”“视平线”概念模糊 用“纸窗取景框”现场比对,教师口头提示“眼睛高度=地平线”
技能 会用蜡笔平涂、渐涂;会简单撕贴 调色时“绿=黄+蓝”比例失控,出现“脏绿” 提供“三格调色盘”:主色+邻近色+对比色,限量用色
情感 对校园、社区有熟悉感,愿说“哪里最美” 易照搬网络照片,缺乏个人视角 限定“步行15分钟圈”,强制现场速写3分钟,带回“第一手形状”
三、教学目标(2022版艺术课标对接)
1. 知识与技能:说出“风景画”三要素——天际线、主体物、前中后景;能用“横竖三分法”完成一幅8开纸风景创作,色彩≥3层渐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窗框取景—即时速写—回室重构”三步,体验“观察—提炼—表现”完整流程;学会用“色卡拼摆”先行试色,避免盲目上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给远方同学寄一张家乡明信片”真实任务驱动下,产生“我手写我心”的分享欲,树立“身边即风景”的审美自信。
4. 学习习惯:养成“起笔先构图、着色先试色、完成先署名”三先习惯;学会在作品背面写30字“创作备忘录”,记录时间、地点、心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三分法”安排天际线与主体物位置,形成稳定构图。
难点:将眼见“丰富色彩”归纳成“3+1”色系(3个主色+1个强调色),保持画面整体协调。
五、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
教师穿“邮差绿”马甲背小邮袋入场,抖落一沓空白明信片,宣布:“上海—日喀则‘手拉手’班级下周互换明信片,我们要在48小时内完成‘风景独好’原创明信片,让对方一眼爱上我们的城市。”学生情绪立即被“真实收件人”点燃,教师顺势板书课题——风景独好。
六、教学准备
教师:
1. 自制“取景窗”30个(15×10 cm卡纸中间挖8×5 cm长方孔,两侧贴透明胶片,可反复勾画轮廓)。
2. 可携带小画板30块、8开230g素描纸(提前裁好14×21 cm明信片尺寸,四角打圆孔,防戳手)。
3. “三格调色盘”30套(每套主色、邻近色、对比色已挤好豌豆大颜料)。
学生:
1. 硬壳速写本1本(记录形状符号)。
2. 24色油画棒1盒(易叠色、可刮划)。
3. 一次性围裙、湿巾。
七、教学过程(2课时×35分钟)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关键提问·详细解答 层次递进 时间
一、情境导入 邮差角色扮演,发放空白明信片 触摸明信片,发现背面有“邮政编码框” 问:明信片正面必须有什么才能寄出?
答:邮票、收寄人地址、画面。
析:画面是第一眼吸引力,本节课解决“画什么、怎么画”。 情绪激活 3’
二、选景游戏 带队到操场,限时3分钟,用取景窗寻找“最美一角” 两两合作,一人举窗一人勾轮廓线 问:为什么同一片篮球场,A同学框到球架,B同学框到香樟?
答:视角、高度、兴趣点不同。
思路:风景无优劣,关键“有话想说”。 现场观察 8’
三、符号记录 教师示范“形状符号速记”:屋顶=△、树= 、云=∞ 学生回到教室,用30秒把窗框内景画成5个符号 问:符号与简笔画区别?
答:符号更重“特征”,忽略细节;简笔画仍带装饰性。
目的:降低回室后遗忘率。 提炼形状 5’
四、构图探究 投屏教师范例《校园夕照》,用三分格 overlay 动态移动 学生举手移动天际线,观察“压抑—平稳—空旷”三种感受 问:天际线放在上1/3,为何感觉辽阔?
答:天空占比大,心理产生“呼吸感”。
解决:用“横竖各两条等分线”快速定位,避免居中呆板。 概念建立 7’
五、色卡拼摆 发放3×3 cm色卡各6张,任务:选出“3+1”色系 学生在桌面拼摆,教师巡视用手机投屏“最佳配色” 问:为何强调色面积要小?
答:色彩学“7:2:1”法则,小面积高饱和可点睛,过大易刺眼。 配色策略 6’
六、分层着色 教师示范“天空两层渐涂—远树一层薄涂—近树叠加勾线” 学生先涂天空,再远景,最后前景,禁止一次性涂满 问:出现“脏绿”怎么办?
答:立即用纸巾折角“吸擦”,降低纯度,再补加邻近黄绿提亮。
操作:提供“补救示范纸”,学生跟做一遍。 技能突破 10’
七、叙事签名 教师示范背面写30字备忘录:“2025年10月14日,操场东南角,香樟影子像长颈鹿,我想让西藏朋友也看见。” 学生仿写,强调“日期+地点+心情”三要素 问:为何必须写真实日期?
答:明信片穿越时间,未来回看可追踪成长。 情感升华 4’
八、互评邮寄 组内“旋转木马”互评:每人30秒夸夸、20秒建议 学生把明信片投入“绿邮袋”,教师盖“已验收”章 评价标准:构图稳、色彩整、故事真。用“三星印章”——构图星、色彩星、故事星,集齐2星即可寄出。 成就闭环 5’
八、差异化指导
层级 表现特征 支持任务 评价倾斜
基础生 天际线歪斜、用色超4色 提供“L型构图卡”靠尺;限定用色3+1 重过程星:只要改正即得“进步星”
熟练生 能快速完成主图 挑战“刮划法”:用竹笔在油画棒上刮出树干纹理 重创意星:纹理生动加盖“创意星”
拓展生 画面太空 引导添加“点景人物”——自己背影,用深褐色快写 重叙事星:人物与风景产生对话
九、板书设计(左图右字)
```
风景独好
选景—符号—构图—配色—叙事

“三分法” ↑
天际线 主体物 前中后
3+1色系 故事30字
```
十、课堂即时练习(嵌入环节四、五)
练习1:三分格定位
材料:透明胶片画好横竖两条等分线。
操作:覆盖在草稿上,移动天际线至“上1/3”“中”“下1/3”,用红点贴标记,写下对应心理词(压抑/平稳/空旷)。
目标:用身体体验“位置—情绪”关联。
练习2:脏绿急救
材料:教师提前调出5种“问题绿”——灰绿、焦绿、粉绿、脏棕绿、荧光绿。
操作:学生用“吸擦+叠色”两步法,将脏绿改为“透亮绿”,限时90秒。
评价:对比色卡,△E≤2即为成功。
十一、课后作业(A4单页,一周内完成)
1. 步行15分钟再发现“另一角”,完成第二张明信片,背面写“与第一张的不同”。
2. 拍摄同角度照片,打印3×5 cm贴于作业单,对比“眼见—手绘”差异,用50字说明。
3. 家长签字确认“真实步行”,杜绝网络图片。
十二、评价方案
维度 权重 工具 记录方式
知识与技能 40% 三星印章+教师评分表 构图星、色彩星
过程与方法 30% 学习单+色卡拼摆照片 教师手机存档
情感态度 30% 30字备忘录+家长反馈 明信片背面+回执单
十三、教学反思(供教研组交流)
1. 窗框取景有效压缩视野,但部分学生仍“贪心”框入过多,需增加“减法”口头提示:“先闭一眼,再睁眼,第一眼看到什么就留什么。”
2. 三格调色盘减少浪费,但豌豆量对个别学生仍多,下节课改用“口香糖纸微型盘”,可撕可贴。
3. 叙事30字限制,催生“金句”,如“香樟影子像长颈鹿”,可在年级走廊办“一句话风景诗”微展,延伸语文跨学科。
十四、课程资源出处说明
“三分法”图示参考《上海市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2022版)》第43页;“色彩7:2:1法则”引自《小学美术色彩教学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77。其余活动与文本均为执教教师原创。
——教学设计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