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畅游家园 教学设计(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畅游家园 教学设计(1)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畅游家园》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水墨游家园》单元的第二课时,承接前课《水韵墨趣》的水墨基础技法(浓淡墨、中锋侧锋),聚焦 “家园元素整合” 与 “水墨空间表现”,对应教材第 22-25 页内容。
教材以 “畅游” 为核心线索,第 22 页单元主题延伸图《水墨家园全景》展现完整家园场景:近景用浓墨画矮墙、栅栏,中景用中墨画房屋、果树,远景用淡墨画远山、云朵,小路从近景延伸至中景,形成 “可游走” 的视觉路径;第 23 页 “家园元素组合示意图” 拆解场景构成(主体元素:房子 / 树;辅助元素:小路 / 小花 / 秋千;氛围元素:云朵 / 远山),标注 “近浓远淡” 的墨色运用规律;第 24-25 页呈现 3 幅学生作品范例:《我家的小院子》(用侧锋画院子围墙,中锋画院内小路)、《社区里的滑梯》(淡墨画背景楼群,浓墨画前景滑梯)、《村口的老槐树》(干墨画树干纹理,湿墨画树叶),每幅作品附 “创作小贴士”(如 “小路要画得有弯曲感,像在引导我们走进去”)。
教材编排遵循 “观察 — 拆解 — 模仿 — 创造” 的逻辑,符合小学二年级学生 “从局部到整体” 的认知特点,既巩固前课技法,又引导学生将水墨语言与生活场景结合,体会 “艺术表现生活” 的乐趣,为单元后续 “创意水墨家园” 创作奠定基础。
2. 核心素养目标
图像识读
能识别教材第 22 页《水墨家园全景》中的近、中、远景元素,说出 “近景墨浓、远景墨淡” 的特点;
能通过教材第 23 页 “元素组合示意图”,理解 “主体元素(房子)放中间、辅助元素(小路)绕周围” 的布局方法。
美术表现
能运用浓、淡、干、湿墨,画出包含 “主体(1 个家园核心景物)+ 辅助(2-3 个搭配景物)” 的完整家园场景;
能尝试用 “小路、线条” 引导视线,体现 “畅游” 的动态感(如小路从画面下方延伸到房子门口)。
审美判断
能说出自己作品中 “让画面有畅游感的地方”(如 “我画的小路能走到房子里,像真的在逛家”);
能观察同学作品,指出 “墨色运用好” 的细节(如 “他近景的树用浓墨,远景的山用淡墨,看起来很远”)。
创意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添加个性化家园元素(如 “给院子画秋千”“给小路画小花”),让场景更生动;
能尝试用 “干墨点苔、湿墨晕染” 的方法,丰富画面细节(如用干墨点画小路石子,湿墨画云朵)。
文化理解
进一步了解水墨 “近浓远淡” 表现空间的传统方法,知道这是中国水墨画的独特技巧;
感受水墨绘画 “用简单墨色表现丰富生活场景” 的魅力,增强对传统美术的喜爱。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家园场景的基本布局:主体元素(如房子、大树)放在画面中间或偏上位置,辅助元素(如小路、小花)围绕主体摆放;
2.运用 “近浓远淡” 的墨色规律,区分近景、中景、远景(如近景用浓墨画栅栏,远景用淡墨画远山)。
教学难点
控制辅助元素的数量和大小,避免 “元素太多挤在一起” 或 “元素太小看不清”;
用 “线条、景物走向” 体现 “畅游感”(如小路弯曲不僵硬,云朵顺着小路方向画),让画面有 “能走进去” 的空间感。
4. 教学过程(含教材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忆前课 盼畅游(衔接旧知,激发兴趣)
教材内容回顾与延伸
教师展示教材第 22 页(单元主题延伸图《水墨家园全景》),对比前课教材第 18 页《水墨家园一角》:“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画了家园的小角落(如矮墙、小花),今天教材第 22 页有一幅完整的家园图,看看和之前的‘一角’有什么不一样?”
师生互动
生(观察后答):“这幅画有很多东西!有房子、树,还有小路!”“远处还有山,颜色很淡!”
师:“大家发现了吗?这幅画能让我们‘看到整个家园’,甚至想沿着小路走进去逛一逛 —— 这就是‘畅游家园’的感觉!今天我们就用前课学的水墨技法,画一幅‘能逛的家园’,让别人一看就想走进你的画里,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出示实物道具:家园场景照片):“老师带来了几张真实的家园照片(如小区院子、农村小院),大家看看照片里的小路、房子、树是怎么摆放的?和教材第 22 页的画比一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对比后答):“照片里的房子在中间,树在旁边,和画里一样!”“照片里的小路能走到房子门口,画里的小路也能!”
设计意图
通过 “教材旧图与新图对比” 衔接前课技法,用 “真实家园照片” 搭建 “生活与艺术” 的桥梁,让学生直观理解 “畅游” 的含义,自然引出本节课 “画完整家园场景” 的目标,符合二年级学生 “从生活到艺术” 的认知逻辑。
新知探究:析教材 学布局(依托教材,突破重点)
4.2.1 环节 1:分析教材中的 “空间表现”(近浓远淡)
教材内容:聚焦教材第 22 页《水墨家园全景》的局部细节 —— 近景(浓墨矮墙,线条清晰)、中景(中墨房子,轮廓分明)、远景(淡墨远山,边缘模糊),用红圈标注三个区域。
师生互动:
师:“请大家用手指着教材第 22 页的画,从下往上看:最下面的矮墙是什么墨色?最上面的远山是什么墨色?”
生(边指边答):“矮墙是黑的(浓墨)!远山是灰的(淡墨)!”
师(用毛笔在黑板示范):“这就是水墨表现‘远近’的秘诀 —— 近景离我们近,用浓墨画,看得清;远景离我们远,用淡墨画,像蒙了一层雾。现在请大家拿起毛笔,在废纸上画‘近树’(浓墨点树叶)和‘远树’(淡墨点树叶),感受一下区别!”
生(动手练习,教师巡视):“浓墨的树很清楚,淡墨的树好像很远!”
4.2.2 环节 2:学习教材中的 “元素布局”(主体与辅助)
教材内容:展示教材第 23 页 “家园元素组合示意图”—— 左侧是单独的元素(房子、树、小路、小花),右侧是组合后的场景(房子在中间,树在房子两边,小路从下到房子,小花在小路旁边),用箭头标注 “组合顺序”。
师生互动:
师:“看教材第 23 页右边的组合图,哪个元素最大、最显眼?”
生(答):“房子!”
师:“对啦!房子是‘主体元素’,要画得大一点,放在画面中间;树、小路、小花是‘辅助元素’,要画得小一点,围绕主体放。如果把辅助元素画得比主体大,会怎么样?”
生(预设):“看不到房子了!”“很乱!”
师(用简笔画在黑板画错误案例和正确案例):“大家看 —— 错误的(小花比房子大),很乱;正确的(房子大、小花小),很清楚。现在请大家和同桌讨论:你的家园里,主体元素是什么?(如‘我家的大树’‘我家的阳台’)辅助元素可以加什么?”
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我的主体是小院子,辅助加秋千和小狗!”“我的主体是奶奶家的房子,辅助加小路和果树!”
4.2.3 环节 3:借鉴教材中的 “畅游感设计”(小路引导)
教材内容:放大教材第 22 页的 “小路” 细节 —— 小路从画面左下角出发,弯曲着延伸到中景的房子门口,用黄色线条跟踪小路走向。
师生互动:
师:“教材里的小路像什么?它能让你的眼睛走到哪里?”
生(答):“像蛇一样弯弯曲曲!能走到房子里!”
师:“这就是‘畅游感’的关键 —— 画一条‘引导线’(比如小路、小河),让视线跟着走。如果小路画得直直的,或者断了,会怎么样?”
生(答):“不好看!”“走不到房子了!”
师(用手势模拟小路走向):“大家和老师一起用手比划:从桌子左边开始,慢慢弯到中间(房子位置),不要断哦!现在在废纸上用淡墨画一条‘自己家园的小路’,试试让它‘通到主体元素’!”
生(动手画,教师指导):“我的小路通到我的小花园啦!”
4.2.4 设计意图
通过 “教材细节放大 — 教师示范 — 学生模仿 — 小组讨论” 的流程,将抽象的 “空间”“布局” 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结合二年级学生 “喜欢动手、擅长模仿” 的特点,逐步突破 “近浓远淡” 和 “元素布局” 的教学重点。
技法实践:画家园 创畅游(结合范例,落实素养)
教材内容参考
以教材第 24-25 页的学生作品为范例:《我家的小院子》(主体:院子围墙;辅助:院内小路、秋千、小花;墨色:围墙用侧锋浓墨,秋千用中锋淡墨)、《社区里的滑梯》(主体:滑梯;辅助:旁边的树、远处的楼;墨色:滑梯用浓墨,楼用淡墨),每幅作品旁贴 “创作小贴士”(如 “小路要弯一点,更像真的”)。
师生互动:分步创作(四步走)
第一步:定主体(画大画正)
师:“先想你的主体元素是什么,像教材第 24 页《我家的小院子》一样,把主体画在画面中间,画得大一点。比如画房子,用侧锋画墙(粗线条),中锋画屋顶(细线条),用浓墨勾轮廓!”
生(动手画主体,教师巡视):“老师,我的房子画歪了怎么办?”
师(指导):“用淡墨在旁边补一点,或者把歪的地方改成‘房子的烟囱’,变一变就好看啦!”
第二步:加辅助(围绕主体)
师:“主体画好后,加辅助元素。参考教材第 25 页《社区里的滑梯》,滑梯旁边画小树。你们可以在主体旁边画小路、树、小花 —— 注意辅助元素要比主体小,不要挤在一起!”
生(画辅助元素):“我在房子旁边画了两棵树,一棵浓墨(近树),一棵淡墨(远树)!”
师(表扬):“你用到了‘近浓远淡’,太棒了!”
第三步:做引导(体现畅游)
师:“现在画‘引导线’—— 小路!像教材第 22 页的小路一样,从画面下方画到主体元素(如房子门口),弯一点更好看。也可以画‘小河’‘栅栏’当引导线,让别人的眼睛能‘走’进你的画里!”
生(画引导线):“我的小路旁边画了小花,像走在花园里!”
第四步:补细节(丰富画面)
师:“最后用干墨、湿墨加细节:用干墨点画小路的石子、树的纹理;用湿墨晕染云朵、远山。看教材第 24 页的作品,它用干墨点了院子的地砖,我们也试试!”
生(补细节,教师个别指导):“我用干墨给房子画了窗户,用湿墨画了天上的云!”
设计意图
参考教材学生作品降低创作难度,将 “完整场景创作” 拆解为四步,符合二年级学生 “分步完成” 的学习习惯;教师的个性化指导和鼓励,既能解决 “元素布局”“墨色控制” 的问题,又能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落实 “美术表现”“创意实践” 核心素养。
作品展示:评畅游 赏墨趣(多元评价,提升审美)
4.4.1 师生互动:“水墨家园畅游会”
教材内容:参照教材第 25 页 “作品展示区” 的形式,在教室前方贴 “畅游路线图” 背景纸,让学生将作品贴在路线图的 “站点” 上(如 “小院站”“社区站”“农村站”)。
师生互动:
师:“我们的‘水墨家园畅游会’开始啦!请大家当‘小游客’,沿着‘路线图’看作品,找一找‘最想进去逛的家园’,并想一想:为什么想进去?它的墨色或布局有什么好的地方?”(给学生 2 分钟参观时间)
师:“谁愿意当‘小导游’,介绍你的‘家园站点’?比如:‘我是小院站的导游,我的院子里有秋千和小路,小路能走到房子里,近景的树用浓墨,远景的云用淡墨’。”
生(举手介绍):“我是农村站的导游,我的家园有奶奶家的房子和果树,小路从门口通到路边,用浓墨画的果树很清楚,淡墨画的远山很远!”
师(组织互评):“请‘小游客’说说,你最想逛哪个站点?为什么?”
生(答):“我想逛小院站,因为它有秋千,小路弯弯曲曲的,像真的能玩!”“我想逛农村站,因为它的树有浓有淡,看起来很大!”
师(总结评价):“今天大家的作品都很棒 —— 有的同学用‘近浓远淡’画出了空间感,有的同学用‘弯曲小路’画出了畅游感,还有的同学加了秋千、小狗,让家园更热闹!这些都是‘水墨游家园’的精彩表现!”
4.4.2 设计意图
模仿教材展示区的形式,让评价更具情境感;通过 “小游客 — 小导游” 的角色互动,让学生主动观察、表达,既锻炼 “审美判断” 能力,又增强自信心,同时营造 “轻松愉快” 的课堂氛围。
课堂小结:忆方法 爱家园(梳理知识,升华情感)
师生互动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画‘能畅游的家园’,大家记得两个重要方法吗?第一个是‘墨色’的方法……”
生(齐答):“近浓远淡!”
师:“第二个是‘布局’的方法……”
生(齐答):“主体大、辅助小,小路引导走进去!”
师:“对啦!我们还知道,水墨画用简单的墨色就能画出这么美的家园,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美术的厉害之处!回家后,大家可以再观察自己的家园,看看还有什么有趣的元素(如楼下的滑梯、门口的小花),下节课我们可以把它们加到画里,好不好?”
生(齐答):“好!”
设计意图
通过 “问答式梳理” 强化本节课的核心方法,结合 “回家观察” 的任务,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强调 “传统水墨” 的文化属性,进一步落实 “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热爱家园的同时,爱上传统美术。
5.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 “畅游家园” 为主题,依托沪教版教材第 22-25 页的内容,构建 “情境导入 — 新知探究 — 技法实践 — 作品展示 — 课堂小结” 的教学流程:从教材全景图入手,引导学生发现 “近浓远淡” 的空间规律;通过元素组合示意图,掌握 “主体与辅助” 的布局方法;参考学生作品范例,完成包含 “引导线” 的完整家园创作;最后以 “畅游会” 形式评价,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审美。
整个过程紧扣小学二年级学情,弱化理论、强化体验,通过 “教材分析 — 实物观察 — 动手实践” 的环节,让学生在 “画家园、逛家园” 中巩固水墨技法,感受 “水墨表现生活” 的乐趣,既达成了核心素养目标,又培养了 “爱家园、爱传统” 的情感,为单元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