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 视觉的震撼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课 视觉的震撼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视觉的震撼》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图像观察能力,能识别生活中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的图像(如卡通海报、玩具包装),对 “好看”“显眼” 的图像有直观感受,但尚未系统认识 “视觉冲击力” 的形成原理(如色彩对比、造型夸张);此前已学习过基本绘画工具(水彩笔、油画棒)的使用,能完成简单的线条勾勒与色彩填充,为本次 “用手法强化视觉效果” 的创作奠定技能基础。
能力特点
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对具象、夸张的图像兴趣浓厚,能快速捕捉图像中的 “特别之处”(如大尺寸造型、鲜艳颜色),但抽象分析能力较弱,难以说出 “为什么这些图像让人印象深刻”;动手实践中,擅长模仿教材步骤,但将 “手法” 与 “情感表达” 结合的创意能力不足,易出现 “只追求颜色多,不注重对比”“造型平淡无特点” 的问题。
学习特点
三年级学生喜欢游戏化、互动化的学习形式(如小组讨论、实物观察、角色扮演),注意力集中时间约 20-25 分钟,对 “与生活相关的案例”(如校园海报、节日装饰)关注度高;但对抽象的 “审美原理” 易产生畏难情绪,需通过 “实物观察→教材赏析→动手尝试” 的递进式活动,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体验,激发学习主动性。
核心素养目标
图像识读:能识别教材中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如夸张海报、对比色插画),说出其核心特点(如颜色对比强烈、造型比现实大),初步区分 “色彩对比”“造型夸张”“构图饱满” 三种常见手法;
美术表现:能运用至少一种手法(色彩对比 / 造型夸张 / 构图饱满),用绘画工具(水彩笔 / 油画棒)创作 1 幅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如夸张的水果、对比色的花朵);
审美判断:能说出自己或同学作品中 “有冲击力的地方”(如 “他用了红色和绿色,很显眼”“他画的太阳比房子大,很特别”),初步判断 “有视觉冲击的图像” 需具备的特点;
创意实践:能在基础手法上加入个性化想法(如给夸张的动物加 “超级眼睛”、用对比色画 “节日礼物”),避免完全模仿教材示例;
文化理解:知道视觉冲击的图像在生活中的用途(如海报吸引注意力、警示标志提醒安全),感受图像在传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视觉冲击的三种常见手法:①色彩对比(如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②造型夸张(如比现实大 / 小 / 变形,如大到遮天的西瓜)、③构图饱满(图像占满画面,少留白);
能用其中一种手法完成简单创作,让作品具备 “显眼、让人印象深刻” 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 “手法与情感 / 用途的关联”(如红色 + 黄色对比表达热烈,适合节日海报;夸张的警示标志表达危险,提醒注意);
避免创作中 “手法运用不明显”(如对比色涂得太淡、造型与现实差异小),让作品真正体现 “视觉震撼”。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寻找最显眼的图像”,激发兴趣
情境创设
教师提前准备两类材料:①生活中的视觉冲击图像(超市促销海报、节日装饰画、安全警示标志)、②教材第 22 页 “视觉冲击图像示例” PPT,先展示生活材料,再切换到教材 PPT,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特别的图片’—— 有超市里吸引大家买东西的海报、提醒我们注意安全的标志,还有教材第 22 页的这些画。请大家仔细看,哪一张图片让你第一眼就注意到它?为什么?”
师生互动
师问 1:“谁先说说,你第一眼看到的是哪张生活图片?比如那张红色的促销海报,还是黄色的警示标志?”(生答:“我看到了红色的海报,很显眼!”“我看到了黄色的警示标志,一下子就看到了!”)
师问 2:“现在我们看教材第 22 页,左上角的‘大西瓜’图片(引导学生翻书),这张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西瓜有什么不一样?”(生答:“这个西瓜比房子还大!”“它的颜色很红,绿色的皮也很亮!”)
师问 3:“大家再看教材第 22 页右下角的‘彩虹鱼’图片,它和我们平时画的鱼比,画面里的鱼占了多少地方?”(生答:“鱼占满了整个画面!没有空的地方!”)
师总结:“像这样‘颜色很显眼、造型很特别、画面很满’的图像,能一下子抓住我们的眼睛,这就是‘视觉的震撼’!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视觉的震撼》,看看这些图像是怎么‘变魔术’的!”
设计意图
通过 “生活图像 + 教材示例” 的双重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视觉冲击” 的特点,避免抽象概念的灌输;师问生答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从 “生活经验” 过渡到 “教材学习”,快速聚焦主题,同时激发 “想知道为什么这些图像显眼” 的探究欲。
新知探究:赏析教材作品,认识核心手法
(1)教材赏析 1:色彩对比 —— 找 “最显眼的颜色”
教师翻到教材第 23 页 “色彩对比示例” 板块(含红配绿的花朵、黄配紫的气球图片),结合实物色卡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请大家翻到教材第 23 页,看看这两幅画 —— 左边的花朵用了什么颜色?右边的气球又用了什么颜色?现在老师拿出和画里一样的色卡(红色、绿色、黄色、紫色),大家把两种颜色放在一起,看看有什么感觉?”
师问 1:“教材里的红花配绿叶,和我们平时画的‘红花配浅绿叶子’比,哪个更显眼?为什么?”(生答:“红花配绿叶更显眼!因为红色和绿色差得远!”)
师讲解:“像这样‘差得远、放在一起很显眼’的颜色,就是‘对比色’—— 红色的对比色是绿色,黄色的对比色是紫色,蓝色的对比色是橙色。大家看教材里的气球,黄色和紫色放在一起,是不是一下子就看到了?”
师互动:“现在请大家和同桌一起,在教材第 23 页的色卡图里,找出‘红色的对比色’‘黄色的对比色’,用手指指出来!”(学生互动后,集体确认答案)
(2)教材赏析 2:造型夸张 —— 找 “最特别的样子”
教师翻到教材第 23 页 “造型夸张示例” 板块(含比人高的胡萝卜、长翅膀的兔子图片),带领学生对比现实实物(提前准备的胡萝卜模型、兔子玩偶),引导观察:
“请大家看看教材第 23 页的胡萝卜和兔子 —— 老师这里有真的胡萝卜模型(约 15 厘米)、兔子玩偶(约 20 厘米),和教材里的画比,它们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
师问 1:“教材里的胡萝卜比我们的模型大多少?它能装下我们的书桌吗?”(生答:“教材里的胡萝卜比书桌还大!现实里没有这么大的!”)
师问 2:“教材里的兔子和我们的玩偶比,多了什么特别的东西?现实里的兔子会飞吗?”(生答:“教材里的兔子有翅膀!现实里的兔子不会飞!”)
师讲解:“像这样‘比现实大很多、小很多,或者多了现实没有的东西’,就是‘造型夸张’。夸张的造型能让图像很特别,一下子抓住眼睛,就像教材里的大胡萝卜和飞兔子一样!”
(3)教材赏析 3:构图饱满 —— 找 “最满的画面”
教师翻到教材第 24 页 “构图饱满示例” 板块(含满画面的花朵、占满纸的小鱼图片),对比 “留白多的简单图画”(提前画的 “一朵小花在纸中间,周围空白”),引导观察:
“请大家看教材第 24 页的画,再看看老师手里的‘简单小花图’—— 哪一幅画里的图像更‘满’?教材里的画有没有很多空白的地方?”
师问 1:“教材里的花朵画,花瓣和叶子占了画面的多少地方?空白的地方多不多?”(生答:“花朵占满了整个画面!几乎没有空白!”)
师问 2:“老师画的‘简单小花图’,空白的地方多,和教材里的画比,哪一个更让你印象深刻?”(生答:“教材里的画更印象深刻!因为它很满,不单调!”)
师讲解:“像教材里这样‘图像占满画面,少留白’的构图,就是‘构图饱满’。饱满的构图能让图像更丰富,不会让人觉得‘空落落’,也能带来视觉震撼!”
(4)设计意图
通过 “教材示例 + 实物对比 + 互动找特点” 的方式,将抽象的 “色彩对比、造型夸张、构图饱满” 转化为学生可观察、可触摸的具象内容;分三次赏析逐步拆解核心手法,符合三年级学生 “循序渐进” 的认知规律,同时培养图像识读能力,为后续创作铺垫 “怎么让作品有冲击” 的方法。
技法学习:结合教材步骤,掌握手法运用
技法示范 1:色彩对比 —— 教材步骤 + 实物练习
教师以教材第 24 页 “色彩对比创作步骤”(画对比色的苹果:①勾苹果轮廓、②涂红色苹果肉、③涂绿色苹果叶、④加黄色高光)为例,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步示范,同时引导学生用色卡练习:
“现在我们学第一种手法 —— 色彩对比,大家看教材第 24 页的步骤:先画一个苹果,然后用红色涂果肉(对比色里的‘红’),绿色涂叶子(对比色里的‘绿’),最后用黄色加一点高光,让颜色更亮!”
示范涂色:“涂红色的时候要涂满,不要留白;涂绿色叶子的时候,要和红色挨在一起,这样对比才明显 —— 大家看,红色和绿色靠在一起,是不是一下子就显眼了?”
师问 1:“如果我们把绿色叶子换成浅绿色,和红色果肉比,还会这么显眼吗?(引导学生用浅绿、深绿色卡对比)对,深绿色和红色对比更强烈,所以教材里用的是深绿色叶子,大家画的时候也要选‘颜色深一点的对比色’!”
学生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简单的水果,用对比色涂一涂,涂完和同桌比一比,谁的颜色更显眼?”(巡视指导,纠正 “对比色选得太浅” 的问题)
技法示范 2:造型夸张 —— 教材步骤 + 创意启发
教师以教材第 25 页 “造型夸张创作步骤”(画夸张的太阳:①画比房子大的太阳轮廓、②加 “超级长” 的光芒、③涂鲜艳的黄色)为例,继续示范,同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我们再学第二种手法 —— 造型夸张,教材第 25 页教我们画‘大太阳’:平时的太阳比房子小,但我们可以把它画得比房子还大,光芒画得又长又多,这样就很夸张!”
示范画轮廓:“先画房子(小一点),再画比房子大两倍的太阳,光芒从太阳边缘一直画到画面边上 —— 大家看,这样的太阳是不是很特别?”
师问 1:“除了太阳,我们还能夸张什么东西?比如水果、动物 —— 如果画西瓜,我们可以把它画得比什么大?”(生答:“比桌子大!”“比我们的教室还大!”)
师问 2:“教材里的太阳加了‘长光芒’,如果我们画夸张的兔子,可以给它加什么特别的东西?”(生答:“比身体还长的耳朵!”“会发光的眼睛!”)
技法示范 3:构图饱满 —— 教材步骤 + 画面调整
教师以教材第 25 页 “构图饱满创作步骤”(画满画面的花朵:①画中心花朵、②在周围画小花朵和叶子、③填色占满空白)为例,示范构图调整,引导学生避免留白:
“最后学第三种手法 —— 构图饱满,教材第 25 页教我们‘画满花朵’:先画中间的大花朵,然后在空白的地方画小花朵、叶子,直到画面没有大的空白 —— 大家看,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很满,不单调?”
示范补空白:“如果我们画完大花朵,旁边还有空白怎么办?(引导学生看教材步骤③)可以加小叶子、小花瓣,就像教材里那样,把空白填满 —— 不要让画面‘空落落’的!”
师问 1:“如果我们画小鱼,怎么让构图饱满?(引导学生思考)对,可以画很多小鱼,有的大有的小,占满整个画面,就像教材里的花朵一样!”
设计意图
结合教材清晰的分步图进行 “示范 + 练习”,降低技法难度;通过 “师问生答” 引导学生理解 “手法运用的关键”(如对比色选深色、夸张要突出差异、构图要填空白),同时融入创意启发,避免学生机械模仿教材,为后续自主创作铺垫 “怎么用手法,怎么加创意” 的思路,培养美术表现能力。
创意实践:“我的视觉震撼作品”,自主创作
任务布置
教师展示教材第 26 页 “我的创意示例”(用对比色画的节日礼物、夸张的动物、饱满构图的树木),布置创作任务:
“现在请大家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手法(色彩对比 / 造型夸张 / 构图饱满),创作一幅‘有视觉震撼的作品’—— 可以画教材示例里的礼物、动物,也可以画自己喜欢的东西(水果、玩具、风景)。注意:①用对比色要选深色,②造型夸张要和现实不一样,③构图饱满要少留白;还要加一个自己的小创意,比如给礼物加‘闪光条纹’、给夸张的动物加‘超级道具’!创作时忘了步骤,可以看教材第 24-25 页,也可以问老师或同桌。”
师生互动指导
教师巡视学生创作,针对不同问题结合教材示例调整:
对色彩对比运用不足的学生:“你画的花朵用了粉色和蓝色,这不是对比色哦!看教材第 23 页的色卡,粉色的对比色是绿色,我们换成绿色叶子,再涂深一点,就会更显眼!”
对造型夸张不明显的学生:“你画的西瓜和现实差不多大,不够夸张!看教材第 23 页的大胡萝卜,比房子还大,我们把西瓜画得比旁边的小房子大两倍,再画个小朋友站在西瓜旁边,就能看出它很大了!”
对构图留白多的学生:“你画的小鱼只在画面中间,旁边空白太多啦!看教材第 25 页的花朵,周围加了小叶子,我们在小鱼旁边画点水泡、海草,把空白填满,构图就饱满了!”
对创意不足的学生:“你用对比色画了太阳,很好!我们可以像教材第 26 页的创意示例那样,给太阳加‘笑脸’和‘彩虹光芒’,让它更特别!”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选择手法和创作主题,尊重个性化喜好;创作中结合教材示例与教师指导,既解决 “手法运用不明显” 的难点,又鼓励创意添加,避免作品千篇一律;巡视指导聚焦 “难点突破 + 创意启发”,兼顾不同学情,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 “有视觉冲击” 的作品,体验创作的成就感,培养创意实践能力。
作品展示与评价:“视觉震撼作品展”,互动点评
作品展示
教师在教室后方布置 “视觉震撼作品展” 板块(提前贴好彩色背景纸,写 “我的作品最显眼”),让学生将作品贴在展板上,按 “色彩对比”“造型夸张”“构图饱满” 分类摆放。
师生互评
学生自评:“请大家站在自己的作品前,和旁边的同学说说:①你用了哪种手法?②你加了什么创意?③你觉得自己作品里‘最显眼的地方’是哪里?”(给 1 分钟自评时间)
学生互评:“现在请大家当‘小评委’,在展板上找一幅‘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作品’,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比如‘他用了红色和绿色,很显眼’‘他画的兔子耳朵比身体长,很特别’!”(邀请 4-5 名学生分享)
教师点评:“老师看到大家的作品都很有‘冲击力’—— 有的同学用了教材里的对比色,涂得又深又亮,特别显眼;有的同学画的夸张造型,比现实大很多,很有创意;还有的同学把画面填得满满的,没有空白,很丰富!比如 XX 同学的作品,用红色和绿色画了节日礼物,还加了闪光条纹,像教材第 26 页的创意示例一样有想法;XX 同学的作品,画的西瓜比房子大,还画了小朋友在搬西瓜,一下子就看出西瓜很大,手法用得很明显!”
师补充:“有些同学的作品如果再改进一点会更棒 —— 比如对比色再深一点、夸张的差异再大一点,下次我们就能画出更有震撼力的作品啦!”
设计意图
通过 “分类展示” 让学生直观看到不同手法的作品效果,增强对 “视觉冲击” 的理解;自评与互评结合,让学生学会表达 “为什么作品有冲击”,培养审美判断能力;教师点评以鼓励为主,结合教材示例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方向,帮助学生建立对 “视觉创作” 的信心。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今天我们学习了《视觉的震撼》,一起赏析了教材里的图像,知道了让作品‘显眼、印象深刻’的三种手法 —— 色彩对比(红配绿、黄配紫)、造型夸张(比现实大 / 小 / 变形)、构图饱满(占满画面少留白),大家还用自己喜欢的手法创作了作品,特别棒!”
素养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不仅学会了‘怎么画有冲击的图像’,还学会了观察生活中的特别图像,更用自己的创意让作品变得独特,这些都是我们在美术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课后延伸:“课后大家可以当‘小小观察员’,找找家里、超市里、校园里的‘视觉震撼图像’—— 比如妈妈买东西的促销海报、学校里的安全标志,看看它们用了哪种手法;也可以用今天学的手法,再画一幅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猜猜‘你的作品哪里最显眼’!”
文化理解:“最后老师要告诉大家,生活里很多地方都需要‘视觉震撼的图像’—— 海报用它吸引我们看信息,警示标志用它提醒我们安全,这些图像就像‘会说话的眼睛’,帮我们快速获取重要内容。希望大家以后不仅会画,还能看懂这些图像想告诉我们的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