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2课 图像的力量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2课 图像的力量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图像的力量》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认知特点
小学二年级学生处于 “具象思维向初步抽象思维过渡” 阶段,对直观、生动的图像(如卡通插图、生活标志)敏感度高,能快速识别熟悉图像的表层含义(如看到 “红灯” 就知道 “要停下”),但对 “图像如何传递复杂信息”(如绘本插图的场景暗示)、“图像与文字的差异”(如 “禁止奔跑” 标志比文字更直观)的认知较浅,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生活场景引导,才能理解 “图像的力量” 在于 “不用文字也能传信息”。
能力基础
图像识别能力:已能识别生活中常见图像(交通信号灯、零食包装图案、教室安全标志),能说出图像的基本元素(颜色、形状、简单场景),如 “绿色的标志像小树苗,是环保的”;
动手创作能力:掌握彩笔、油画棒的基础使用方法,能画出简单的具象图形(太阳、花朵、小房子),但创作 “有明确信息的图像”(如 “请安静” 提示图)时,易出现 “元素混乱”(如同时画喇叭和书本,无法传递 “安静”),需要明确的创作指引;
互动参与能力:喜欢小组讨论、游戏互动,对 “猜一猜”“比一比” 类活动兴趣浓厚,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通过 15-20 分钟内的分段任务保持参与度。
情感与生活关联
学生日常被大量图像包围(课本插图、动画片画面、路边广告牌),但未主动思考 “图像为什么能让自己记住信息”。对 “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图像”(如班级值日生表插图、学校食堂的 “节约粮食” 图)关注度更高,教学中结合这些场景,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
核心素养目标
图像识读
能识别教材中 3 类常见信息图像(交通标志、绘本插图、生活提示图),说出图像传递的核心信息(如 “看到‘红色圆圈加斜线’的标志,知道是‘不能做’的意思”);
能观察教材图像的关键元素(颜色、形状、场景),说出 “这个图像用红色提醒我们注意”“这个插图里的小朋友在看书,说明是图书馆”。
美术表现
能使用彩笔、油画棒,模仿教材中的简单图像,创作 1 幅传递明确信息的图像(如 “禁止大声说话”“请排队”);
能在创作中运用 “显眼颜色(红、黄)”“简单符号(圆圈、斜线)” 突出信息,让别人看懂图像意思。
审美判断
能说出自己喜欢的教材信息图像及理由(如 “我喜欢‘小心地滑’的标志,因为黄色很显眼,一看就知道要小心”);
能对比 2 幅教材图像,说出 “哪幅更清楚地传递了信息”(如 “左边的‘节约用水’图有水滴和水龙头,比右边只有水龙头的图更清楚”)。
创意实践
能结合班级生活,在教材图像范例基础上,添加 1 个个性化元素(如教材 “请安静” 图是 “手指放嘴边”,学生可添加 “书架”,表示 “图书馆安静”);
能小组合作,设计 1 个 “班级小提示” 图像(如 “爱护绿植”“保持桌面整洁”),分工画元素、涂颜色。
文化理解
知道 “图像在生活中很重要”,能举 1-2 个例子(如 “交通标志告诉我们怎么走路”“绘本插图帮我们看懂故事”);
了解 “不同颜色的图像有不同作用”(如红色提醒注意、绿色表示安全),知道这是大家都能看懂的 “图像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教材中交通标志、绘本插图、生活提示图 3 类信息图像,理解 “图像能不用文字传递信息” 的特点;
能模仿教材范例,用 “显眼颜色 + 简单符号” 创作 1 幅传递明确信息的图像(如 “禁止奔跑”“请洗手”)。
教学难点
理解 “图像的关键元素(颜色、形状)会影响信息传递”,比如 “红色 + 圆圈斜线” 表示禁止,避免创作时用错元素;
创作时能让图像 “准确传递信息”,不出现 “元素过多、意思模糊”(如想画 “请安静”,却同时画了 “手指放嘴边” 和 “跑步的人”)。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猜 “生活图像”,感 “图像力量”
教材内容讲解
展示教材第 1-2 页 “生活中的图像” 情境图:左侧是 “交通标志组图”(红灯 “停止”、绿灯 “通行”、黄色 “小心行人”,配文 “马路上的图像,告诉我们怎么安全走”);右侧是 “校园场景图”(食堂 “节约粮食” 图:画着装满米饭的碗和 “√”,图书馆 “请安静” 图:画着手指放嘴边和书架,配文 “校园里的图像,提醒我们怎么做”);下方有互动提问 “这些图像没写字,你知道它们说什么吗?”。
师生互动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先来玩‘图像猜猜猜’游戏!大家翻开教材第 1 页,看左边的交通标志 —— 第一个红灯的图像,谁知道它告诉我们要做什么?”
生(举手):“红灯要停下!不能走!”
师:“完全正确!再看绿灯的图像,它又说什么呀?”
生(齐答):“绿灯可以走!”
师:“太棒了!这些交通标志没有写字,我们一看就知道意思,这就是‘图像的力量’!再翻到第 2 页,看校园里的图像 —— 食堂的图里有什么?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有装满米饭的碗!还有对勾!是让我们把饭吃完,不要浪费!”
师:“观察得真仔细!图书馆的图呢?画了什么动作?”
生:“画了手指放在嘴边!是让我们安静,不要说话!”
师(总结):“这些不用文字就能告诉我们信息的图像,藏着大大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像的力量》,一起发现图像的秘密!”
设计意图
通过教材 “生活场景 + 图像” 的直观呈现,结合 “猜一猜” 游戏,让学生从熟悉的交通、校园场景切入,快速理解 “图像能传递信息”,激发对 “图像力量” 的好奇心,自然引入课题,符合二年级学生 “从生活到知识” 的认知逻辑。
新知探究:析 “教材图像”,懂 “传递方法”
模块 1:认 “交通标志”—— 看 “颜色形状” 传信息(教材第 3-4 页)
教材内容讲解
教材第 3 页是 “交通标志拆解图”:上方是 “禁止通行” 标志(红色圆圈 + 白色横线,标注 “红色 + 圆圈斜线 / 横线 = 不能做”),下方是 “注意儿童” 标志(黄色三角形 + 黑色儿童图案,标注 “黄色 + 三角形 = 要小心”);第 4 页是 “标志对比图”(正确标志:红色禁止奔跑,错误标志:蓝色禁止奔跑,配文 “颜色错了,别人就看不懂啦”)。
师生互动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交通标志’—— 看教材第 3 页的‘禁止通行’标志,它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形状呀?”
生:“红色!有圆圈和横线!”
师:“对!教材里标注了‘红色 + 圆圈斜线 / 横线 = 不能做’,就像‘禁止通行’‘禁止奔跑’都是这个样子!再看‘注意儿童’标志,颜色和形状不一样哦 —— 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生:“黄色!三角形!”
师:“没错!黄色 + 三角形表示‘要小心’,提醒我们前面有需要注意的东西!现在看教材第 4 页的对比图 —— 左边红色‘禁止奔跑’和右边蓝色‘禁止奔跑’,哪个能让大家一眼就知道是‘不能跑’?”
生(齐答):“左边红色的!蓝色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所以呀,图像的颜色和形状很重要,错了就传错信息啦!大家和同桌一起,找教材里还有哪些红色‘不能做’的标志,说说它们的形状!”
生(同桌讨论后分享):“还有‘禁止停车’的标志,也是红色圆圈和横线!”
模块 2:赏 “绘本插图”—— 看 “场景细节” 传信息
① 教材内容讲解
教材第 5 页展示 “绘本插图组图”:左侧是《小熊的生日》插图(画着小熊、生日蛋糕、点燃的蜡烛,配文 “插图告诉我们,小熊在过生日”);右侧是《下雨天》插图(画着小朋友撑雨伞、地面有水坑、乌云,配文 “插图里的细节,告诉我们天气”);下方有 “细节找找看” 互动框:“找插图里的 3 个细节,说说它们传递了什么”。
② 师生互动
师:“除了交通标志,绘本插图也有大力量!看教材第 5 页的《小熊的生日》插图,大家找找里面有什么东西?”
生:“有小熊!有生日蛋糕!还有蜡烛!”
师:“这些细节告诉我们什么呀?不用看文字,我们就知道小熊在做什么?”
生:“小熊在过生日!要吹蜡烛啦!”
师:“太聪明了!再看《下雨天》插图,有哪些细节能告诉我们是下雨天?”
生:“有雨伞!地面有水坑!还有乌云!”
师:“对啦!插图里的场景细节,就像在说话一样,告诉我们故事里的情况!现在我们来玩‘细节找找看’—— 每组选 1 幅插图,找 3 个细节,告诉大家它传递的信息,比如‘蛋糕 + 蜡烛 = 过生日’!”
生(小组合作后分享):“我们找的是《下雨天》插图,雨伞 + 水坑 + 乌云 = 下雨天,要撑伞!”
模块 3:学 “生活提示图”—— 看 “符号组合” 传信息
教材内容讲解
教材第 6 页是 “生活提示图范例”:上方是 “请洗手” 图(画着水龙头 + 水滴 +“√”,标注 “水龙头 + 水滴 = 洗手,√= 要做”);下方是 “爱护绿植” 图(画着小树苗 + 手托着树苗,标注 “小树苗 + 手 = 爱护,没有斜线 = 可以做”);右侧有 “符号表”(√= 要做,×= 不要做,水龙头 = 洗手,树苗 = 绿植)。
师生互动
师:“生活里还有很多‘提示图’,告诉我们该做什么!看教材第 6 页的‘请洗手’图,里面有什么符号呀?”
生:“有水龙头!有水滴!还有对勾!”
师:“教材标注了‘水龙头 + 水滴 = 洗手,√= 要做’,所以这个图告诉我们‘要洗手’!再看‘爱护绿植’图,有小树苗和手,没有斜线,说明是‘要爱护绿植’!大家看右侧的符号表,√和 × 分别表示什么?”
生:“√是要做的,× 是不要做的!”
师(示范组合符号):“如果我们想画‘请排队’的提示图,可以用什么符号?”
生:“画几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再加√!”
师:“太好啦!符号组合起来,就能传递我们想告诉别人的信息!”
设计意图
分 “交通标志、绘本插图、生活提示图” 三个模块,严格对照教材内容,通过 “看教材 — 析元素 — 比对错 — 练组合” 的互动流程,让学生逐步理解 “图像通过颜色、形状、符号、细节传递信息”,突破 “认识图像类型、理解传递方法” 的教学重点,为后续创作铺垫。
创意实践:画 “信息图像”,用 “图像力量”
教材内容讲解
教材第 7-8 页是 “创意任务板块”:上方是 “个人创作任务”(“画一个生活提示图,比如‘禁止大声说话’‘请节约用电’,参考教材范例,用对颜色和符号”,附 3 幅学生范例:《禁止大声说话》手指放嘴边 + 红色圆圈、《请节约用电》灯泡 +√、《小心台阶》台阶 + 黄色三角形);下方是 “小组合作任务”(“一起设计‘班级小提示’图,分工画符号、涂颜色,让全班同学都能看懂”,附小组创作步骤图:1. 选主题;2. 定符号;3. 画轮廓;4. 涂颜色)。
师生互动
师:“现在我们要动手创作,用图像传递信息啦!先看教材第 7 页的个人创作任务 —— 可以画‘禁止大声说话’‘请节约用电’,参考范例用对颜色和符号!大家想想,你想画哪个提示图?用什么颜色和符号?”
生(思考后举手):“我想画‘请节约用水’!用蓝色的水龙头和水滴,再加√!”“我想画‘禁止乱扔垃圾’!用红色圆圈,里面画垃圾桶和斜线!”
师(布置个人创作):“好!个人创作时要注意:1. 选 1 个明确的主题;2. 用对颜色(禁止用红 + 圆圈斜线,提示用黄 + 三角形或绿 +√);3. 符号简单,不要画太多东西!大家可以看着教材范例画,也可以加自己的小想法,比如画‘请安静’时,加一个小书架,表示‘图书馆安静’!”
生(个人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生 1:“老师,我画‘小心地滑’,用黄色三角形,里面画地面和水滴,对吗?”
师(对照教材 “注意儿童” 范例):“对呀!黄色三角形 + 水滴,一看就知道要小心地滑,很棒!”
生 2:“我想在‘请节约用电’图里加一个小台灯,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加台灯能让大家知道是‘用电’,更清楚啦!”
师(个人创作后,布置小组合作):“现在我们进行小组合作,看教材第 8 页的任务 —— 设计‘班级小提示’图!小组先讨论选什么主题(比如‘爱护绿植’‘保持桌面整洁’),然后分工:1 人定符号,2 人画轮廓,2 人涂颜色,最后一起检查‘颜色和符号对不对,别人能不能看懂’!”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协调):
小组 1:“我们选‘爱护绿植’主题!用绿色的小树苗,手托着,加√!”
小组 2:“我们选‘保持桌面整洁’!画干净的桌子,旁边画一本书和一支笔,加√!”
师(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说说‘画的是什么主题?用了什么颜色和符号?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展示):“我们组画的是‘爱护绿植’,用绿色树苗和手,加√,想告诉大家要爱护班级的小盆栽!”
设计意图
以教材 “个人 + 小组” 双任务为依托,先让学生模仿范例创作,降低难度;再鼓励添加个性化元素,激发创意;小组合作培养协作能力,同时通过 “检查颜色和符号”,强化 “图像准确传递信息” 的意识,突破 “创作时用对元素、传递明确信息” 的教学难点。
总结拓展:找 “身边图像”,延 “图像力量”
师生互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像的力量’,大家还记得图像是通过什么传递信息的吗?”
生(齐答):“颜色、形状、符号、细节!”
师:“太棒了!看教材第 1 页的单元主题‘一图万言’,意思就是‘一幅图能像很多话一样传递信息’!大家想想,除了教材里的图像,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有力量的图像?”
生:“动画片里的图像告诉我们故事!”“零食包装上的图像告诉我们是什么口味!”“教室的值日生表上有小扫把的图像,告诉我们要扫地!”
师:“大家说得都对!课后我们可以做‘图像小侦探’,找家里、小区里的 3 个信息图像,明天来和同学分享‘它是什么,传递了什么信息’,好不好?”
生:“好!我要找小区里的‘小心狗’标志!”
师(展示学生优秀作品,贴在 “班级图像墙”):“这些漂亮又有用的图像,都是大家用‘图像力量’创作的!以后我们还可以用图像告诉别人更多想法!”
设计意图
通过 “问答回顾” 梳理图像传递信息的关键元素,强化记忆;结合单元主题 “一图万言” 拓展到生活场景,让学生从 “课堂学习” 延伸到 “生活观察”,培养 “主动发现图像、理解图像” 的习惯,进一步感受 “图像的力量” 在生活中的作用。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本节课结合沪教版教材《图像的力量》内容,认识了交通标志(红 = 禁止、黄 = 小心)、绘本插图(细节传故事)、生活提示图(符号传信息)3 类信息图像,理解 “图像不用文字也能传递信息” 的特点,知道颜色、形状、符号、细节是图像传递信息的关键。
能力提升:通过 “析教材图像、练符号组合、创提示图”,大家能识别图像传递的信息,还能独立创作 1 幅 “有明确信息” 的提示图(如 “禁止奔跑”“请洗手”),部分同学还在小组合作中设计了 “班级小提示” 图,学会了用图像表达想法。
情感收获:发现 “身边的图像很有用”,感受到 “图像的力量” 能让生活更方便(如交通标志保安全、提示图帮大家守规则),喜欢上 “观察图像、创作图像” 的过程。
后续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做 “图像小侦探”,寻找家里、小区里的信息图像,下节课分享;后续还会学习 “用多幅图像讲小故事”,继续探索《一图万言》的更多乐趣,感受图像传递信息的神奇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