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3课 让图像说话 教学设计(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3课 让图像说话 教学设计(1)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让图像说话》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为小学二年级学生,结合其认知、能力与情感特点,学情具体分析如下:
认知特点
二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对色彩、图形等直观元素敏感,能识别生活中常见图像(如卡通、路标、绘本插图),但缺乏 “主动解读图像信息” 的意识,常停留在 “看画面内容” 的表层认知,难以关联 “图像元素与信息传递” 的逻辑(如不会通过 “人物动作”“场景细节” 判断图像想表达的含义)。
能力基础
已掌握简单线条(直线、曲线)、基础色彩(红、黄、蓝等)的运用,能画出人物、动物、植物等单一元素,但 “叙事性图像创作” 能力较弱,易出现 “只画元素不讲故事” 的问题(如仅画一个小朋友,不添加场景、动作,无法传递具体想法);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能描述画面内容,但难以清晰说明 “图像想传递的信息”。
情感与兴趣
喜欢参与互动游戏、小组讨论、作品分享等活动,对 “生活相关的主题”(如家庭、学校、朋友)兴趣浓厚;乐于展示自己的创作,但对 “他人解读自己作品” 的接受度较高,适合通过 “图像交流” 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需求
需通过 “生活化案例”“可视化工具” 降低认知难度,避免抽象理论;需通过 “分步引导” 帮助梳理创作思路,解决 “不会用图像讲故事” 的困惑;需通过 “积极反馈” 增强自信心,培养关注生活中图像的习惯。
核心素养目标
图像识读
能识别教材中 “生活中的图像”(交通路标、漫画、绘本插图)和学生作品中的关键元素(人物、场景、动作),准确说出图像传递的简单信息(如 “禁止通行路标告诉我们不能走”“漫画里小明在吃早餐”);
能通过教材中“图像信息分析表”,有序梳理图像中的 “人物、动作、场景”,初步建立 “元素与信息” 的关联。
美术表现
能运用线条、基础色彩,画出包含 “人物 + 场景 + 动作” 的叙事图像,传递 1 件自己经历的小事(如 “帮妈妈扫地”“和同学玩跳绳”);
能给图像添加简单文字提示(如 “扫地”“跳绳”)或表情符号(如笑脸、星星),让信息传递更清晰。
审美判断
能说出自己创作的图像 “想传递的想法”,并说明用了哪些元素(如 “我用蓝色画天空,因为那天是晴天”“我画小朋友弯腰,因为他在捡垃圾”);
能观察同学的作品,找出 “能清楚传递信息” 的细节(如 “他画的小朋友拿着书包,一看就知道要上学”“背景有教室,说明是在学校”)。
创意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给图像添加细节元素(如给 “浇花” 场景加小水壶、花朵,给 “玩球” 场景加草地、太阳),让故事更完整;
能大胆尝试用不同线条表现场景(如用曲线画小草、用直线画桌子),让图像更生动。
文化理解
知道图像是生活中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了解路标、漫画、绘本插图等图像在生活中的具体用处(如路标指引方向、漫画传递趣事);
感受 “图像能跨越语言障碍,传递想法” 的特点,培养 “关注生活中图像” 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 “图像能传递信息”,会解读教材中生活图像(路标、漫画)和学生作品传递的简单内容与情感;
能画出包含 “人物、场景、动作” 的简单叙事图像,用图像传递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准确运用 “动作、场景” 等元素表现想法,避免 “只画单一元素,不传递故事”(如仅画小朋友,不画动作、场景,无法让人知道在做什么);
能根据同学的图像,准确说出对方想传递的信息,实现 “图像与观者的有效对话”。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生活中的 “图像小导游”
教材内容展示
打开教材第 28 页,呈现 “生活中的图像” 图组:①交通路标(红色圆形 “禁止通行”、黄色三角形 “注意儿童”);②漫画《小明的早餐》(画面含小明、牛奶、面包、餐桌、太阳,小明嘴角上扬);③绘本插图《小熊的生日》(小熊与朋友围在蛋糕旁,手里拿礼物,背景有气球)。
师生互动
师:“同学们,翻到教材第 28 页,这些图片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吗?先看左上角这个红色圆圈加横线的标志(指向 “禁止通行” 路标),它站在马路边,像在对我们‘说话’,你们知道它在说什么吗?”
生(预设):“不能走!”“不让过去!”
师:“太聪明啦!这个路标不用开口,我们一看就知道‘禁止通行’。再看这幅漫画(指向《小明的早餐》),图里有谁?他在做什么?太阳和餐桌又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有小明!他在喝牛奶、吃面包!太阳说明是早上,餐桌说明在吃饭!”
师:“没错!这些图片就像‘会说话的小导游’,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图像说话》,一起解锁图像的‘说话密码’,好不好?”
生(齐答):“好!”
设计意图
从教材中的生活图像入手,联系学生熟悉的交通、饮食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 “图像能传递信息”,避免抽象理论;通过 “像小导游” 的比喻,符合二年级学生具象思维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导入课题。
新知探究:解锁图像的 “说话密码”
环节 1:找 “基础密码”—— 人物、场景、动作
教材内容
放大展示教材第 28 页《小明的早餐》漫画,旁边标注 “图像基础密码”:①人物(小明);②动作(拿牛奶、咬面包);③场景(餐桌、太阳);下方配文字:“有了这三个密码,我们就知道图像在说‘小明早上在吃早餐’”。
师生互动
师:“我们刚才读懂了小明在吃早餐,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图像藏着三个‘基础密码’!大家再看教材第 28 页的漫画,找一找:图里的‘主角’是谁?(生:小明)—— 这是‘人物密码’;小明在做什么动作?(生:喝牛奶、吃面包)—— 这是‘动作密码’;小明在哪里做这件事?有什么背景?(生:在餐桌旁,有太阳)—— 这是‘场景密码’!”
师:“现在请大家小组讨论:教材第 28 页的《小熊的生日》插图里,藏着哪些‘基础密码’?讨论完请小组代表‘解密’,告诉大家图像在说什么!”(小组讨论 2 分钟)
生代表(预设):“人物是小熊和朋友,动作是拿礼物、看蛋糕,场景是有气球的房间,图像在说‘小熊和朋友一起过生日’!”
师:“太准确啦!抓住‘人物、动作、场景’三个密码,我们就能轻松读懂图像的话!”
设计意图
将 “解读图像” 转化为 “找密码” 的游戏化任务,符合二年级学生喜欢互动的特点;通过教材漫画和插图案例,让学生掌握具体可操作的解读方法,突破 “理解图像传递信息” 的重点。
环节 2:品 “情感密码”—— 色彩、表情
教材内容
展示教材第 29 页两幅学生作品:①《开心的公园游》(画面:小朋友在公园放风筝,背景用橙色、黄色,小朋友嘴角上扬,画有笑脸符号);②《雨天的小帮助》(画面:小红帮小丽撑伞,背景用浅蓝色,两人都笑着,伞上画小星星);下方配文字:“色彩和表情,能告诉我们图像的‘心情’”。
师生互动
师:“图像不仅能告诉我们‘做什么’,还能告诉我们‘心情怎么样’!翻到教材第 29 页,看左边这幅《开心的公园游》,用了什么颜色?小朋友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用了橙色和黄色!小朋友在笑!”
师:“对啦!橙色、黄色是温暖的颜色,笑脸是开心的表情,所以这幅图像在说‘小朋友在公园玩得很开心’。再看右边这幅《雨天的小帮助》,背景是蓝色(像雨天),但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表情怎么样?”
生:“一个帮另一个撑伞!她们在笑!”
师:“真棒!虽然是雨天,但‘撑伞’的动作和‘微笑’的表情,让我们觉得很温暖。原来色彩和表情,就是图像的‘情感密码’,能传递开心、温暖的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教材中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关注 “色彩、表情” 对情感传递的作用,丰富 “图像说话” 的维度;用 “情感密码” 的比喻,延续游戏化思路,让学生轻松理解 “图像能传递情感”,提升审美判断能力。
环节 3:用 “工具密码”—— 图像信息分析表
教材内容
展示教材第 29 页 “图像信息分析表”,表格含 5 列:①图像名称;②人物;③动作;④场景;⑤传递的信息 / 心情;已填示例:“图像名称:禁止通行路标;人物:无;动作:无;场景:道路旁;传递的信息 / 心情:不能通行,严肃”。
师生互动
师:“教材第 29 页的‘图像信息分析表’,是我们解读图像的‘工具密码’!它能帮我们把密码整理得更清楚。大家看示例,路标虽然没有人物和动作,但通过场景(道路旁),我们知道它传递‘不能通行’的信息。”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练习本,模仿这个表格,分析教材第 28 页的《小熊的生日》插图,填一填‘图像名称、人物、动作、场景、传递的信息 / 心情’。填完后和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的‘密码’对不对!”(学生动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选取 1 份学生表格展示):“大家看 XX 同学的表格,‘人物:小熊和朋友’‘动作:拿礼物、围蛋糕’‘场景:有气球的房间’‘信息:小熊过生日很开心’,填得太完整啦!同桌也给她打了五角星,说明解读正确!”
设计意图
用教材中的分析表将解读过程结构化,帮助学生养成 “有序思考” 的习惯;同桌互查的环节,既能强化 “人物、动作、场景” 的核心知识点,又能培养合作意识,为后续创作打基础。
创意实践:我的 “图像小日记”
教材内容展示
展示教材第 29 页学生作品范例:①《我的周末》(画面:学生在公园骑车,背景有树、小鸟、太阳,下方标注文字 “周末骑车真开心”);②《帮妈妈洗碗》(画面:学生站在水池旁,手里拿抹布,旁边有碗和洗洁精,旁边画小爱心,标注 “帮妈妈做家务”);下方配创作提示:“画一件你经历的小事,记得加‘人物、动作、场景’哦!”
师生互动
思路梳理:说 “我的故事”
师:“我们学会了解读图像的话,现在也来当‘图像小作家’,画一幅‘图像小日记’,让图像告诉大家‘你最近做过的一件小事’!先想一想:你想画什么事?有谁(人物)?在什么地方(场景)?做什么动作?心情怎么样?可以像教材里的同学一样,比如《我的周末》画了骑车的事,《帮妈妈洗碗》画了做家务的事。”
师:“谁愿意先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比如‘我想画帮奶奶浇花,在院子里,拿着水壶,很开心’。”(邀请 3-4 名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梳理:“人物是你和奶奶,场景是院子,动作是拿水壶浇花,心情开心”)
创作指导:画 “说话的图像”
师:“画‘图像小日记’有三个小要求,大家要记住哦!① 画全‘人物、场景、动作’,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在做什么(比如画‘浇花’,要画你、院子、水壶);② 用颜色和表情传递心情(开心用暖色,安静用冷色);③ 可以像教材作品一样,写 1-2 个字或画表情符号提示(比如‘浇花’‘笑脸’)。”
师:“现在大家开始动手画吧!如果不知道怎么画场景或动作,可以看教材第 29 页的范例,也可以举手问老师!”(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个性化指导):“XX 同学画的‘帮爷爷拿报纸’,人物动作很清楚(伸手拿报纸),如果在背景加个家门,场景就更明确啦!”“XX 同学用黄色画太阳,给人物画笑脸,一看就知道很开心,情感密码用得真好!”
设计意图
以教材学生作品为参照,降低创作难度,明确创作要求(人物、场景、动作),解决 “只画元素不讲故事” 的难点;“先说后画” 的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符合二年级学生 “先表达后创作” 的认知顺序;教师个性化指导,能及时解决学生困惑,落实 “美术表现”“创意实践” 核心素养。
作品展示:“图像交流会”
教材内容参考
展示教材第 30 页 “图像交流会” 示意图:①作品贴展区(贴满学生作品,标注 “我的图像小日记”);②“我猜你想说” 留言板(画蓝色小气泡,供同学写下猜测的信息);③“解密小明星” 荣誉贴(星星贴纸,奖励解读准确的学生)。
师生互动
师:“请大家把‘图像小日记’贴到前面的展示区,像教材第 30 页一样,我们开‘图像交流会’啦!活动分两步:第一步‘作者解密’—— 拿着自己的作品,告诉大家‘你的图像在说什么’;第二步‘侦探猜谜’—— 其他同学看作品,猜一猜‘他想传递什么信息’,猜对了就能获得‘解密小明星’贴纸!”
生 1(作者):“我画的是和弟弟玩积木,在客厅里,我搭房子,弟弟递积木,我们很开心!”
生 2(侦探):“我看到你画了两个人、积木和沙发,猜你在和弟弟玩积木,对吗?”
师:“猜对啦!给生 2 贴星星!再请下一位作者……”(依次邀请 5-6 名学生展示,过程中引导其他学生关注 “人物、动作、场景” 元素)
师(总结):“刚才的交流会太精彩了!作者们都能用图像清楚‘说话’,侦探们也能准确‘听懂’,这就是‘让图像说话’的魔力!”
设计意图
通过 “作者解密 — 侦探猜谜” 的互动形式,让学生体验 “图像传递信息” 的完整过程,检验学习效果;“留言板”“荣誉贴” 的设计,符合二年级学生喜欢趣味奖励的特点,提升参与积极性,同时落实 “审美判断” 核心素养。
拓展延伸:生活中的 “图像大发现”
师生互动
师:“除了教材里的路标、漫画,生活中还有很多‘会说话的图像’,比如绘本插图告诉我们故事,超市指示牌告诉我们商品在哪里,卡通表情告诉我们心情。大家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生活中的图像,明天来分享‘你发现的图像在说什么’,好不好?”
生(齐答):“好!”
设计意图
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让学生意识到 “图像无处不在”,培养 “关注生活图像” 的习惯,落实 “文化理解” 核心素养,为后续单元学习(如《一图万言》其他课时)埋下伏笔。
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梳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让图像说话》,大家收获了哪些‘图像密码’呀?”
生(预设):“我知道有人物、动作、场景三个基础密码!”“还有色彩、表情的情感密码!”“我会画图像小日记,告诉别人我做的事!”
师:“大家说得都很棒!我们不仅学会了解读图像的密码(人物、动作、场景、色彩、表情),能读懂生活中的路标、漫画,还能自己画图像传递想法,也知道了图像在生活中很有用,能帮我们传递信息、分享故事。”
情感升华
师:“图像就像一把‘无声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交流的大门’。以后大家可以多观察生活中的图像,也可以用图像记录自己的小事,做一个‘会用图像说话’的小朋友,好不好?”
生(齐答):“好!”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对话梳理本节课核心知识点,强化 “图像传递信息” 的认知;用 “无声的钥匙” 比喻,提升学生对图像价值的理解,激发持续关注图像、创作图像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