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课时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新 课 导 航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1. 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政策。2. 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1. 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2. 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3. 正确分析与评价我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各项政策和措施。(★)4. 完善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决定因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制度内容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按劳分配1.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前提条件 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2. 实行按劳分配的要求(1) 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2) 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生产发展 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公平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请辨析:外资企业里面工人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所得。提示: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范畴,外资企业里面工人的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所得。三、我国的多种分配方式1. 多种分配方式(1) 方式: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2) 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2. 居民收入的来源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3. 勤劳合法致富原因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要求 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四、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 收入分配与民生的关系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启示: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相关措施(1) 坚持“两个基本同步”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2) 初次分配提高分配比重 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中低收入 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收入来源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3) 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规范收入秩序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4) 第三次分配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请辨析:有人认为,只有加强再分配调节,才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如何评价这种观点?提示:该观点错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需要加强再分配调节,发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的作用。同时要发挥初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议题探究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情境创设]在进行个人收入分配学习时,同学小丽展示了家庭的收入来源情况。爸爸:在中石化上班,担任安检员,月工资1.2万元,安全补贴每月1 000元。妈妈:在外资企业上班,担任管理职位,月工资2.3万元。并且购买了某公司股票,年收益达12万元。哥哥:在农村经营现代化农场,年收入达30万元。每年获得国家种粮补贴2万元。小丽:周末在小区内帮别人看护宠物,每周也有100元的收入。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下列议题:1. 请你分析小丽一家的收入是通过何种分配方式所得。提示:爸爸的工资收入和补贴,属于按劳分配;妈妈的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股票收益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哥哥的收入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小丽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2. 从收入来源看,小丽一家的收入来源有哪些?提示:劳动性收入:爸爸的工资与补贴、妈妈的工资、小丽的收入;财产性收入:股票收益;经营性收入:哥哥经营农场的收入;转移性收入:种粮补贴收入。3.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给小丽家带来哪些变化?提示:拓宽家庭收入渠道,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核心解读]1. 区分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劳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表现形式 公有制及公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者工资、津贴、奖金。我国农村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经营所得 个体、私营、外资及私营、外资控股的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津贴、奖金存在范围 公有制以及带有公有性质的混合所有制 各种非公有制以及带有非公有性质的混合所有制劳动者地位及关系 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 除个体外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处于被雇用地位,受到一定的剥削2. 按要素分配劳动要素 在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票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所获得的收入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收入信息要素 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等收入土地要素 土地流转收入,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知识要素 版权收入,知识创造者、所有者提供知识的收入数据要素 数据所有者、收集者、开发者、利用者的收入3. 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收入类型劳动性收入 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均有财产性收入 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一般是按要素分配经营性收入 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属于初次分配转移性收入 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属于再分配[学以致用]1. (2025·长沙期末)小王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每月工资10 000元;业余时间搞发明,获得专利权转让费5万元;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每年2 000元;妻子经营“农家乐”,收入不菲。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①小王每月工资10 000元——属于按劳分配收入②专利权转让费5万元——属于财产性收入③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④经营“农家乐”的收入——属于经营性收入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解析】小王在民营企业工作,每月工资10 000元,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①排除。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专利也是一种财产。专利权转让费5万元,属于财产性收入,②正确。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③排除。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经营“农家乐”的收入,属于经营性收入,④正确。借题发挥认识转移性收入含义 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内容 如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报销医疗费、住户之间的赡养收入(如海外亲属的汇款等)分类 不仅包括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离退休金和失业救济金,还包括单位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辞退金和保险索赔形式 收入形式不直接来源于市场活动,而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提供作用 转移性收入主要通过再分配机制实现,帮助特定人群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缓解经济压力议题探究二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情境创设]中国移动对职位的关键要素进行评估,将相对价值相近的职位归入同一职级,以直接创造公司收入和效益决定职级高低,将400多个职位划分为19个职级,分别对应19个薪酬等级,存在等级结构森严且数量多,没有引导员工重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岗位轮换,薪酬未能充分体现员工风险与责任,福利项目设计不合理,薪酬体系不够灵活,适应性差等问题。中国移动年度纳税过千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公益慈善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下列议题:1. 中国移动应如何改进薪酬制度?提示:中国移动的薪酬制度应注重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薪酬设计注重员工的绩效和能力,在价值分配上向奋斗者倾斜;注重岗位价值评估,以维护薪酬的公平性,保持所有员工基本工资和相关薪酬一致。2. 中国移动如何为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提示:依法纳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创新技术,在网络通信保障方面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走绿色、环保发展之路,用技术赋能可持续发展;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通过公益慈善回报社会。[核心解读]区分三次分配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主要为工业企业 全社会 全社会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政府 社会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调控机制,税收、政策、法律 捐款、公益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主要是更加体现公平 先富帮后富举例 企业职工工资、津贴等劳动性收入及非劳动性收入 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支付 企业或者个人捐款、盖学校、公益事业[学以致用]2. (2025·广州调研)2024年11月,某市评选并发布了15家民营企业助力共同富裕优秀案例。下图节选了部分案例:甲公司强化某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多元产业发展。乙公司投资超5亿元进行公益改造,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丙公司开通对口帮扶航线230余条,实现对口支援地区航线全覆盖。丁公司发起“少年云助学计划”,为留守老人捐助建设“老年食堂”。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B)①甲公司:做大致富的“蛋糕”,夯实共富的物质基础②乙公司: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增加村民转移性收入③丙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完善再分配以实现公平④丁公司: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解析】乙公司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有利于增加村民劳动性收入,而不是转移性收入,②排除。再分配的主体是政府,不能是企业,③错误。借题发挥转移性支付(1) 含义:又称无偿支付,主要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支付财物给其他经济主体以增加其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2) 主要形式:①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社会保障性质。②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的政府收入差距。③企业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捐款也是一种重要的转移支付。一、知识回顾评价[课时网络][易错判断]1. 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解析】按劳分配一定是在公有制下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但劳动收入是相对于非劳动收入而言的,不一定是在公有制条件下。2. 按劳分配是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 (×)【解析】按劳分配肯定只能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按生产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3.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解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4. 为避免“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应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解析】应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5. 慈善是再分配的调节手段。(×)【解析】慈善是第三次分配。二、学情随堂评价考向一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途径1. (2025·武汉检测)某国有企业技术员李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到的利润4 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在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6 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资46 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 800元。李某一年的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是(C)A. 75 760元 B. 58 800元C. 59 760元 D. 46 000元【解析】年终按股分红得到的利润4 000元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在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6 000元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全年他共得工资46 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 800元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共59 760元,C正确。2. (2024·福州调研)某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村办企业红红火火。村民不仅耕种自家承包的土地,而且在村办企业领着一笔不菲的工资。对该村村民的收入分析正确的是(C)①承包经营土地所得属于财产性收入 ②村民所得工资属于劳动性收入 ③承包经营土地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④村民所得工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承包经营土地所得属于劳动性收入,不是财产性收入,①错误。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村民所得工资属于劳动性收入,②正确。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农民承包经营土地所得属于按劳分配,③正确。村民在村办企业中所获得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④错误。考向二 弘扬劳动精神3. (2024·汕头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这是因为(B)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②劳动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③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④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②错误。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但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③不符合题意。考向三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4. (2024·深圳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不能让财产性收入巨大地、成倍地超过劳动收入,从而加剧收入差距,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关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发挥作用的正确路径,下列推导合理的是(D)①收入差距缩小 ②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③缩小财产分配差距 ④扩大内需A. ①→③→②→④B. ①→③→④→②C. ③→①→②→④D. ③→①→④→②【解析】依据题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首先解决财产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有利于缩小财产分配差距,③排第一。分配差距缩小,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①排第二。收入差距缩小,有利于提高整体消费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④排第三。扩大内需,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②排第四。关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发挥作用的正确推导路径是③→①→④→②,D正确。5. (2025·深圳期末)人社部网站公布的2024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4年4月1日)显示,在月最低工资标准方面,上海最高,为2 690元,居全国首位;江苏省、浙江省第一档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 490元,并列第二;深圳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 360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D)①体现了我国切实实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②是政府通过再分配手段调节居民收入的重要举措③充分发挥初次分配作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④有利于改善民生,让低收入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切实实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夸大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作用,①不选。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②不选。一、基础巩固1. (2025·广州期末)小王父亲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工资8万元,奖金1万元,个人转让专利技术1.5万元。母亲经营一家规模较大的餐厅同时还炒股。姐姐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写小说赚稿费。对他们一家的收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①父亲的收入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②姐姐的收入是按知识要素分配 ③母亲炒股获得收益属于财产性收入 ④母亲经营一家规模较大的餐厅获得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父亲获得的个人转让专利技术1.5万元,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①排除。母亲经营一家规模较大的餐厅获得的收入属于经营性收入,④排除。2. (2025·郑州检测)《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提出,企业可根据实际设立科技类的津贴、补贴项目作为岗位基本薪酬的补充;对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核心岗位以及作出重大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可设置特定岗位津贴、专项任务津贴等。实施这一举措是因为(A)①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国家发展靠人才 ②科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核心地位 ③按劳分配能够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④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推动资源优化配置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解析】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核心地位,②错误。材料中的举措体现了按劳分配,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④排除。3. (2024·惠州期末)工资和经营绩效奖励是对高质量数字劳动者的价值认可。当前我国正在探索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国家要完善数字劳动贡献的支持政策及制度;企业要完善数字资本收益分配、数字人才持股计划等。上述探索(C)①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②促进了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的完善 ③有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④鼓励全体劳动者都通过创造性劳动致富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让数据参与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可能会扩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①错误。让数据参与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鼓励全体劳动者都通过创造性劳动致富”说法太绝对,④错误。4. (2025·合肥期末)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突出对技能要素和技能人才创新性劳动的认可,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此举意在(C)①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以及共同富裕 ②调动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形成技高者多得的价值分配导向 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此举意在突出对技能要素和技能人才创新性劳动的认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以及共同富裕与题目主旨不符,①排除。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此举有利于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④排除。5. (2025·郑州期末)下图漫画(作者:佚名)启示我们要(B)①健全工资的增长机制,体现多劳多得 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实现同步富裕 ③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杜绝不劳而获 ④规范收入分配的秩序,鼓励勤劳致富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解析】应该是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而不是同步富裕,②错误。转移性收入等非劳动收入也是合法的,“杜绝”说法绝对,③排除。6. (2025·福州期末)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要做大“蛋糕”;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由此可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B)①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以缩小收入差距③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④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福祉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可能会扩大收入差距,而不是缩小,②错误。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居民劳动性收入,而不是财产性收入,③错误。二、能力提升7. (2025·长沙检测)某村民承包责任田20亩,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科学种植,获得8万元收入,并利用农闲时间到某民营企业打工,获得2万元收入,此外通过储蓄存款获得1 000元利息收入。该村民的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收入分别是(D)A. 2万、1 000元 B. 8万、1 000元C. 10万、1 000元 D. 8万、2.1万【解析】村民到某民营企业打工,获得2万元收入和通过储蓄存款获得1 000元利息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收入,A排除。该村民承包责任田获得8万元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但按生产要素收入除了通过储蓄存款获得1 000元利息收入,还有到某民营企业打工获得2万元收入,B排除。10万(8万+2万),其中的8万元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而到某民营企业打工获得的2万元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收入,C排除。8. (2025·威海检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提出,要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这一举措(D)①发挥再分配调节作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②提高劳动要素收入,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 ③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④完善分配机制,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解析】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而非“再分配调节”,①排除。材料中的政策针对劳动性收入,而非财产性收入,③排除。9. (2024·清远期末)广东某地区村民的年度账单:承包村集体土地种植香菇,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香菇由某加工公司对接收购,获利8万元;在该公司当搬运工人,月工资2 400元,年终集体分红8 000元;获得政府种植补贴1 500元。这体现了(B)①村民的收入渠道多样化,满足村民美好生活需要②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极大缩小了收入差距③发挥政府的再分配作用,支持当地香菇产业的发展 ④乡村经济产业链不断完善,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解析】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提高效率,但一定程度上会扩大收入差距,②错误。材料体现了该村产业链不断完善,但不能说明该村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④错误。10. (2025·武汉期末)橄榄型社会,是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一种表现,指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都很少,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的社会。读下图,下列措施有利于推动由M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转变的是(B)①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调节过高收入 ②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③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④强化税收、转移支付在初次分配的作用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解析】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可能会扩大收入差距,②错误。税收、转移支付属于再分配领域,④错误。11. (2025·南昌调研)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大龄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失业保险基金从2025年1月1日起为大龄领取失业保险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完善居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旨在(B)①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②通过第三次分配促进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④以转移支付方式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解析】社会保险属于再分配,不是第三次分配,②错误。社会保险属于转移性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也不是财产性收入,③错误。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财富积累规模不断扩大。面对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隐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不是限制居民财富增长,也不是搞财富的平均化,而是在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合法积累财富的前提下,打击以非法手段致富,抑制以畸形机制“暴富”,促进实现居民财富正常、合法增长,规范的目的在于缩小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人认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最关键的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12分)①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居民合法增加收入、积累财富营造良好环境。②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因此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最关键的是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③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初次分配要鼓励勤劳致富,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再分配应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第三次分配鼓励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既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每点3分,共12分)(共57张PPT)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课时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1. 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政策。 2. 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1. 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2. 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3. 正确分析与评价我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各项政策和措施。(★)4. 完善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知识奠基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决定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分配方式制度内容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资料所有制二、按劳分配1.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2. 实行按劳分配的要求(1) 性质:按劳分配是____________的分配原则。(2) 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______(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_________发展水平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力社会主义劳动3.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生产发展 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____________的发展社会公平 体现了劳动者____________、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社会生产共同劳动请辨析:外资企业里面工人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所得。提示: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范畴,外资企业里面工人的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所得。递进理解三、我国的多种分配方式1. 多种分配方式(1) 方式:劳动、______、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2) 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2. 居民收入的来源居民收入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资本劳动性收入3. 勤劳合法致富原因 劳动是财富的______,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要求 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____________、创造性劳动致富源泉诚实劳动四、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 收入分配与民生的关系分配制度是促进____________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启示: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______、促进______的收入分配制度。共同富裕效率公平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相关措施(1) 坚持“两个基本同步”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2) 初次分配提高分配比重 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____________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中低收入 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收入来源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国民收入(3) 再分配(4) 第三次分配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__________事业。调节收入差距 要加大______、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规范收入秩序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税收公益慈善请辨析:有人认为,只有加强再分配调节,才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如何评价这种观点?提示:该观点错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需要加强再分配调节,发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的作用。同时要发挥初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递进理解议题导学[情境创设]在进行个人收入分配学习时,同学小丽展示了家庭的收入来源情况。议题探究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爸爸:在中石化上班,担任安检员,月工资1.2万元,安全补贴每月1 000元。妈妈:在外资企业上班,担任管理职位,月工资2.3万元。并且购买了某公司股票,年收益达12万元。哥哥:在农村经营现代化农场,年收入达30万元。每年获得国家种粮补贴2万元。小丽:周末在小区内帮别人看护宠物,每周也有100元的收入。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下列议题:1. 请你分析小丽一家的收入是通过何种分配方式所得。提示:爸爸的工资收入和补贴,属于按劳分配;妈妈的工资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股票收益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哥哥的收入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小丽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2. 从收入来源看,小丽一家的收入来源有哪些?提示:劳动性收入:爸爸的工资与补贴、妈妈的工资、小丽的收入;财产性收入:股票收益;经营性收入:哥哥经营农场的收入;转移性收入:种粮补贴收入。3.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给小丽家带来哪些变化?提示:拓宽家庭收入渠道,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核心解读]1. 区分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表现形式 公有制及公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者工资、津贴、奖金。我国农村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经营所得 个体、私营、外资及私营、外资控股的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津贴、奖金存在范围 公有制以及带有公有性质的混合所有制 各种非公有制以及带有非公有性质的混合所有制劳动者地位及关系 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 除个体外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处于被雇用地位,受到一定的剥削2. 按要素分配劳动要素 在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票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所获得的收入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收入信息要素 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等收入土地要素 土地流转收入,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知识要素 版权收入,知识创造者、所有者提供知识的收入数据要素 数据所有者、收集者、开发者、利用者的收入3. 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收入类型劳动性收入 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均有财产性收入 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一般是按要素分配经营性收入 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属于初次分配转移性收入 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属于再分配[学以致用]1. (2025·长沙期末)小王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每月工资10 000元;业余时间搞发明,获得专利权转让费5万元;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每年2 000元;妻子经营“农家乐”,收入不菲。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小王每月工资10 000元——属于按劳分配收入②专利权转让费5万元——属于财产性收入③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④经营“农家乐”的收入——属于经营性收入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D【解析】小王在民营企业工作,每月工资10 000元,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①排除。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专利也是一种财产。专利权转让费5万元,属于财产性收入,②正确。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③排除。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经营“农家乐”的收入,属于经营性收入,④正确。借题发挥 认识转移性收入含义 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内容 如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报销医疗费、住户之间的赡养收入(如海外亲属的汇款等)分类 不仅包括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离退休金和失业救济金,还包括单位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辞退金和保险索赔形式 收入形式不直接来源于市场活动,而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提供作用 转移性收入主要通过再分配机制实现,帮助特定人群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缓解经济压力[情境创设]中国移动对职位的关键要素进行评估,将相对价值相近的职位归入同一职级,以直接创造公司收入和效益决定职级高低,将400多个职位划分为19个职级,分别对应19个薪酬等级,存在等级结构森严且数量多,没有引导员工重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岗位轮换,薪酬未能充分体现员工风险与责任,福利项目设计不合理,薪酬体系不够灵活,适应性差等问题。中国移动年度纳税过千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公益慈善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议题探究二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下列议题:1. 中国移动应如何改进薪酬制度?提示:中国移动的薪酬制度应注重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薪酬设计注重员工的绩效和能力,在价值分配上向奋斗者倾斜;注重岗位价值评估,以维护薪酬的公平性,保持所有员工基本工资和相关薪酬一致。2. 中国移动如何为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提示:依法纳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创新技术,在网络通信保障方面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走绿色、环保发展之路,用技术赋能可持续发展;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通过公益慈善回报社会。[核心解读]区分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主要为工业企业 全社会 全社会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政府 社会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调控机制,税收、政策、法律 捐款、公益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主要是更加体现公平 先富帮后富举例 企业职工工资、津贴等劳动性收入及非劳动性收入 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支付 企业或者个人捐款、盖学校、公益事业[学以致用]2. (2025·广州调研)2024年11月,某市评选并发布了15家民营企业助力共同富裕优秀案例。下图节选了部分案例:甲公司强化某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多元产业发展。乙公司投资超5亿元进行公益改造,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丙公司开通对口帮扶航线230余条,实现对口支援地区航线全覆盖。丁公司发起“少年云助学计划”,为留守老人捐助建设“老年食堂”。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甲公司:做大致富的“蛋糕”,夯实共富的物质基础②乙公司: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增加村民转移性收入③丙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完善再分配以实现公平④丁公司: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解析】乙公司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有利于增加村民劳动性收入,而不是转移性收入,②排除。再分配的主体是政府,不能是企业,③错误。B借题发挥 转移性支付(1) 含义:又称无偿支付,主要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支付财物给其他经济主体以增加其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2) 主要形式:①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社会保障性质。②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的政府收入差距。③企业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捐款也是一种重要的转移支付。课堂内化一、知识回顾评价[课时网络][易错判断]1. 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2. 按劳分配是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 )【解析】按劳分配一定是在公有制下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但劳动收入是相对于非劳动收入而言的,不一定是在公有制条件下。【解析】按劳分配肯定只能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按生产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3.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4. 为避免“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应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5. 慈善是再分配的调节手段。( )【解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解析】应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解析】慈善是第三次分配。×××二、学情随堂评价考向一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途径1. (2025·武汉检测)某国有企业技术员李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到的利润4 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在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6 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资46 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 800元。李某一年的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是( )A. 75 760元 B. 58 800元C. 59 760元 D. 46 000元【解析】年终按股分红得到的利润4 000元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在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6 000元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全年他共得工资46 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 800元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共59 760元,C正确。C2. (2024·福州调研)某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村办企业红红火火。村民不仅耕种自家承包的土地,而且在村办企业领着一笔不菲的工资。对该村村民的收入分析正确的是( )①承包经营土地所得属于财产性收入 ②村民所得工资属于劳动性收入 ③承包经营土地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④村民所得工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承包经营土地所得属于劳动性收入,不是财产性收入,①错误。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村民所得工资属于劳动性收入,②正确。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农民承包经营土地所得属于按劳分配,③正确。村民在村办企业中所获得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④错误。C考向二 弘扬劳动精神3. (2024·汕头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这是因为(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②劳动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③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④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②错误。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但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③不符合题意。B考向三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4. (2024·深圳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不能让财产性收入巨大地、成倍地超过劳动收入,从而加剧收入差距,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关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发挥作用的正确路径,下列推导合理的是( )①收入差距缩小 ②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③缩小财产分配差距 ④扩大内需A. ①→③→②→④ B. ①→③→④→②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D【解析】依据题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首先解决财产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有利于缩小财产分配差距,③排第一。分配差距缩小,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①排第二。收入差距缩小,有利于提高整体消费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④排第三。扩大内需,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②排第四。关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发挥作用的正确推导路径是③→①→④→②,D正确。5. (2025·深圳期末)人社部网站公布的2024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4年4月1日)显示,在月最低工资标准方面,上海最高,为2 690元,居全国首位;江苏省、浙江省第一档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 490元,并列第二;深圳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 360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①体现了我国切实实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②是政府通过再分配手段调节居民收入的重要举措③充分发挥初次分配作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④有利于改善民生,让低收入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切实实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夸大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作用,①不选。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②不选。D配套新练案一、基础巩固1. (2025·广州期末)小王父亲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工资8万元,奖金1万元,个人转让专利技术1.5万元。母亲经营一家规模较大的餐厅同时还炒股。姐姐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写小说赚稿费。对他们一家的收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父亲的收入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②姐姐的收入是按知识要素分配 ③母亲炒股获得收益属于财产性收入 ④母亲经营一家规模较大的餐厅获得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父亲获得的个人转让专利技术1.5万元,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①排除。母亲经营一家规模较大的餐厅获得的收入属于经营性收入,④排除。C2. (2025·郑州检测)《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提出,企业可根据实际设立科技类的津贴、补贴项目作为岗位基本薪酬的补充;对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核心岗位以及作出重大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可设置特定岗位津贴、专项任务津贴等。实施这一举措是因为( )①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国家发展靠人才 ②科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核心地位 ③按劳分配能够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④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推动资源优化配置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解析】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核心地位,②错误。材料中的举措体现了按劳分配,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④排除。A3. (2024·惠州期末)工资和经营绩效奖励是对高质量数字劳动者的价值认可。当前我国正在探索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国家要完善数字劳动贡献的支持政策及制度;企业要完善数字资本收益分配、数字人才持股计划等。上述探索( )①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②促进了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的完善 ③有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④鼓励全体劳动者都通过创造性劳动致富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让数据参与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可能会扩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①错误。让数据参与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鼓励全体劳动者都通过创造性劳动致富”说法太绝对,④错误。C4. (2025·合肥期末)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突出对技能要素和技能人才创新性劳动的认可,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此举意在( )①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以及共同富裕 ②调动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形成技高者多得的价值分配导向 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此举意在突出对技能要素和技能人才创新性劳动的认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以及共同富裕与题目主旨不符,①排除。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此举有利于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④排除。C5. (2025·郑州期末)下图漫画(作者:佚名)启示我们要( )①健全工资的增长机制,体现多劳多得 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实现同步富裕 ③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杜绝不劳而获 ④规范收入分配的秩序,鼓励勤劳致富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解析】应该是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而不是同步富裕,②错误。转移性收入等非劳动收入也是合法的,“杜绝”说法绝对,③排除。B6. (2025·福州期末)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要做大“蛋糕”;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由此可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 )①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以缩小收入差距③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④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福祉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B【解析】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可能会扩大收入差距,而不是缩小,②错误。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居民劳动性收入,而不是财产性收入,③错误。二、能力提升7. (2025·长沙检测)某村民承包责任田20亩,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科学种植,获得8万元收入,并利用农闲时间到某民营企业打工,获得2万元收入,此外通过储蓄存款获得1 000元利息收入。该村民的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收入分别是( )A. 2万、1 000元 B. 8万、1 000元C. 10万、1 000元 D. 8万、2.1万D【解析】村民到某民营企业打工,获得2万元收入和通过储蓄存款获得1 000元利息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收入,A排除。该村民承包责任田获得8万元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但按生产要素收入除了通过储蓄存款获得1 000元利息收入,还有到某民营企业打工获得2万元收入,B排除。10万(8万+2万),其中的8万元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而到某民营企业打工获得的2万元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收入,C排除。8. (2025·威海检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提出,要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这一举措( )①发挥再分配调节作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②提高劳动要素收入,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 ③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④完善分配机制,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解析】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而非“再分配调节”,①排除。材料中的政策针对劳动性收入,而非财产性收入,③排除。D9. (2024·清远期末)广东某地区村民的年度账单:承包村集体土地种植香菇,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香菇由某加工公司对接收购,获利8万元;在该公司当搬运工人,月工资2 400元,年终集体分红8 000元;获得政府种植补贴1 500元。这体现了( )①村民的收入渠道多样化,满足村民美好生活需要②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极大缩小了收入差距③发挥政府的再分配作用,支持当地香菇产业的发展 ④乡村经济产业链不断完善,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B【解析】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提高效率,但一定程度上会扩大收入差距,②错误。材料体现了该村产业链不断完善,但不能说明该村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④错误。10. (2025·武汉期末)橄榄型社会,是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一种表现,指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都很少,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的社会。读下图,下列措施有利于推动由M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转变的是( )①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调节过高收入 ②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③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④强化税收、转移支付在初次分配的作用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B【解析】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可能会扩大收入差距,②错误。税收、转移支付属于再分配领域,④错误。11. (2025·南昌调研)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大龄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失业保险基金从2025年1月1日起为大龄领取失业保险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完善居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旨在( )①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②通过第三次分配促进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④以转移支付方式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B【解析】社会保险属于再分配,不是第三次分配,②错误。社会保险属于转移性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也不是财产性收入,③错误。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财富积累规模不断扩大。面对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隐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不是限制居民财富增长,也不是搞财富的平均化,而是在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合法积累财富的前提下,打击以非法手段致富,抑制以畸形机制“暴富”,促进实现居民财富正常、合法增长,规范的目的在于缩小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人认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最关键的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12分)①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居民合法增加收入、积累财富营造良好环境。②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因此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最关键的是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③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初次分配要鼓励勤劳致富,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再分配应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第三次分配鼓励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④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既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每点3分,共12分)谢谢观赏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课时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新 课 导 航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1. 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政策。2. 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1. 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2. 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3. 正确分析与评价我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各项政策和措施。(★)4. 完善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决定因素 决定分配方式制度内容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按劳分配1. 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前提条件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 发展水平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2. 实行按劳分配的要求(1) 性质:按劳分配是 的分配原则。(2) 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生产发展 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 的发展社会公平 体现了劳动者 、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请辨析:外资企业里面工人的工资属于按劳分配所得。三、我国的多种分配方式1. 多种分配方式(1) 方式:劳动、 、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2) 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2. 居民收入的来源居民收入主要包括 、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3. 勤劳合法致富原因 劳动是财富的 ,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要求 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 、创造性劳动致富四、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 收入分配与民生的关系分配制度是促进 的基础性制度。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启示: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相关措施(1) 坚持“两个基本同步”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2) 初次分配提高分配比重 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 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中低收入 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收入来源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3) 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 要加大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规范收入秩序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4) 第三次分配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 事业。请辨析:有人认为,只有加强再分配调节,才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议题探究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情境创设]在进行个人收入分配学习时,同学小丽展示了家庭的收入来源情况。爸爸:在中石化上班,担任安检员,月工资1.2万元,安全补贴每月1 000元。妈妈:在外资企业上班,担任管理职位,月工资2.3万元。并且购买了某公司股票,年收益达12万元。哥哥:在农村经营现代化农场,年收入达30万元。每年获得国家种粮补贴2万元。小丽:周末在小区内帮别人看护宠物,每周也有100元的收入。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下列议题:1. 请你分析小丽一家的收入是通过何种分配方式所得。2. 从收入来源看,小丽一家的收入来源有哪些?3.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给小丽家带来哪些变化?[核心解读]1. 区分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劳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表现形式 公有制及公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者工资、津贴、奖金。我国农村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经营所得 个体、私营、外资及私营、外资控股的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津贴、奖金存在范围 公有制以及带有公有性质的混合所有制 各种非公有制以及带有非公有性质的混合所有制劳动者地位及关系 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 除个体外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处于被雇用地位,受到一定的剥削2. 按要素分配劳动要素 在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资本要素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票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技术要素 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所获得的收入管理要素 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收入信息要素 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等收入土地要素 土地流转收入,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知识要素 版权收入,知识创造者、所有者提供知识的收入数据要素 数据所有者、收集者、开发者、利用者的收入3. 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收入类型劳动性收入 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均有财产性收入 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一般是按要素分配经营性收入 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属于初次分配转移性收入 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属于再分配[学以致用]1. (2025·长沙期末)小王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每月工资10 000元;业余时间搞发明,获得专利权转让费5万元;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每年2 000元;妻子经营“农家乐”,收入不菲。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小王每月工资10 000元——属于按劳分配收入②专利权转让费5万元——属于财产性收入③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④经营“农家乐”的收入——属于经营性收入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借题发挥认识转移性收入含义 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内容 如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报销医疗费、住户之间的赡养收入(如海外亲属的汇款等)分类 不仅包括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离退休金和失业救济金,还包括单位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辞退金和保险索赔形式 收入形式不直接来源于市场活动,而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提供作用 转移性收入主要通过再分配机制实现,帮助特定人群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缓解经济压力议题探究二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情境创设]中国移动对职位的关键要素进行评估,将相对价值相近的职位归入同一职级,以直接创造公司收入和效益决定职级高低,将400多个职位划分为19个职级,分别对应19个薪酬等级,存在等级结构森严且数量多,没有引导员工重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岗位轮换,薪酬未能充分体现员工风险与责任,福利项目设计不合理,薪酬体系不够灵活,适应性差等问题。中国移动年度纳税过千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公益慈善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下列议题:1. 中国移动应如何改进薪酬制度?2. 中国移动如何为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核心解读]区分三次分配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主要为工业企业 全社会 全社会主体 主要是企业 国家、政府 社会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调控机制,税收、政策、法律 捐款、公益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主要是更加体现公平 先富帮后富举例 企业职工工资、津贴等劳动性收入及非劳动性收入 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支付 企业或者个人捐款、盖学校、公益事业[学以致用]2. (2025·广州调研)2024年11月,某市评选并发布了15家民营企业助力共同富裕优秀案例。下图节选了部分案例:甲公司强化某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多元产业发展。乙公司投资超5亿元进行公益改造,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丙公司开通对口帮扶航线230余条,实现对口支援地区航线全覆盖。丁公司发起“少年云助学计划”,为留守老人捐助建设“老年食堂”。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甲公司:做大致富的“蛋糕”,夯实共富的物质基础②乙公司: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增加村民转移性收入③丙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完善再分配以实现公平④丁公司: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借题发挥转移性支付(1) 含义:又称无偿支付,主要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支付财物给其他经济主体以增加其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2) 主要形式:①政府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大都具有社会保障性质。②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的政府收入差距。③企业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捐款也是一种重要的转移支付一、知识回顾评价[课时网络][易错判断]1. 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2. 按劳分配是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 ( )3.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4. 为避免“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应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5. 慈善是再分配的调节手段。( )二、学情随堂评价考向一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途径1. (2025·武汉检测)某国有企业技术员李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到的利润4 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在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6 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资46 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 800元。李某一年的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是( )A. 75 760元 B. 58 800元C. 59 760元 D. 46 000元2. (2024·福州调研)某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村办企业红红火火。村民不仅耕种自家承包的土地,而且在村办企业领着一笔不菲的工资。对该村村民的收入分析正确的是( )①承包经营土地所得属于财产性收入 ②村民所得工资属于劳动性收入 ③承包经营土地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④村民所得工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考向二 弘扬劳动精神3. (2024·汕头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这是因为(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②劳动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③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 ④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考向三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4. (2024·深圳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不能让财产性收入巨大地、成倍地超过劳动收入,从而加剧收入差距,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关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发挥作用的正确路径,下列推导合理的是( )①收入差距缩小 ②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③缩小财产分配差距 ④扩大内需A. ①→③→②→④B. ①→③→④→②C. ③→①→②→④D. ③→①→④→②5. (2025·深圳期末)人社部网站公布的2024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整后的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4年4月1日)显示,在月最低工资标准方面,上海最高,为2 690元,居全国首位;江苏省、浙江省第一档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 490元,并列第二;深圳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 360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①体现了我国切实实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②是政府通过再分配手段调节居民收入的重要举措③充分发挥初次分配作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④有利于改善民生,让低收入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一、基础巩固1. (2025·广州期末)小王父亲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工资8万元,奖金1万元,个人转让专利技术1.5万元。母亲经营一家规模较大的餐厅同时还炒股。姐姐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写小说赚稿费。对他们一家的收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父亲的收入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②姐姐的收入是按知识要素分配 ③母亲炒股获得收益属于财产性收入 ④母亲经营一家规模较大的餐厅获得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2. (2025·郑州检测)《国有企业科技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提出,企业可根据实际设立科技类的津贴、补贴项目作为岗位基本薪酬的补充;对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核心岗位以及作出重大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可设置特定岗位津贴、专项任务津贴等。实施这一举措是因为( )①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国家发展靠人才 ②科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核心地位 ③按劳分配能够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④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推动资源优化配置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3. (2024·惠州期末)工资和经营绩效奖励是对高质量数字劳动者的价值认可。当前我国正在探索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国家要完善数字劳动贡献的支持政策及制度;企业要完善数字资本收益分配、数字人才持股计划等。上述探索( )①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②促进了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的完善 ③有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④鼓励全体劳动者都通过创造性劳动致富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4. (2025·合肥期末)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突出对技能要素和技能人才创新性劳动的认可,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此举意在( )①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以及共同富裕 ②调动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③形成技高者多得的价值分配导向 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5. (2025·郑州期末)下图漫画(作者:佚名)启示我们要( )①健全工资的增长机制,体现多劳多得 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实现同步富裕 ③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杜绝不劳而获 ④规范收入分配的秩序,鼓励勤劳致富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6. (2025·福州期末)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要做大“蛋糕”;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由此可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 )①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以缩小收入差距③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④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福祉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二、能力提升7. (2025·长沙检测)某村民承包责任田20亩,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科学种植,获得8万元收入,并利用农闲时间到某民营企业打工,获得2万元收入,此外通过储蓄存款获得1 000元利息收入。该村民的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收入分别是( )A. 2万、1 000元 B. 8万、1 000元C. 10万、1 000元 D. 8万、2.1万8. (2025·威海检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提出,要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这一举措( )①发挥再分配调节作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②提高劳动要素收入,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 ③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④完善分配机制,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9. (2024·清远期末)广东某地区村民的年度账单:承包村集体土地种植香菇,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香菇由某加工公司对接收购,获利8万元;在该公司当搬运工人,月工资2 400元,年终集体分红8 000元;获得政府种植补贴1 500元。这体现了( )①村民的收入渠道多样化,满足村民美好生活需要②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极大缩小了收入差距③发挥政府的再分配作用,支持当地香菇产业的发展 ④乡村经济产业链不断完善,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10. (2025·武汉期末)橄榄型社会,是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一种表现,指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穷的都很少,而中间阶层相当庞大的社会。读下图,下列措施有利于推动由M型社会向橄榄型社会转变的是( )①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调节过高收入 ②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③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④强化税收、转移支付在初次分配的作用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11. (2025·南昌调研)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大龄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失业保险基金从2025年1月1日起为大龄领取失业保险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完善居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旨在( )①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②通过第三次分配促进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④以转移支付方式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财富积累规模不断扩大。面对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隐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不是限制居民财富增长,也不是搞财富的平均化,而是在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合法积累财富的前提下,打击以非法手段致富,抑制以畸形机制“暴富”,促进实现居民财富正常、合法增长,规范的目的在于缩小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有人认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最关键的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用word.doc 教用word.doc 课时1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