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三单元 第3课《劳作之美》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第三单元 第3课《劳作之美》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人 教 版 第3课《劳作之美》教学设计
课题 劳作之美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爱集体爱劳动”单元,以“劳作之美”为核心,聚焦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教材通过劳动主题的剪纸作品(如《乾坤湾》《黄河人家》),引导学生发现劳动场景与剪纸艺术的关联,既渗透“劳动创造美”的价值观,又让学生掌握剪纸的夸张、变形、镂空等基础手法,是连接民间美术文化、审美感知与实践创作的关键一课。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通过观察《乾坤湾》《黄河人家》,感知剪纸艺术对劳动场景的表现特点,体会“劳动创造生活美、艺术美”。2.艺术表现:运用剪纸的夸张、变形手法,独立完成一幅“家乡建设”主题劳动场景作品,掌握剪刀的基础使用技巧。3.文化理解:了解剪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民间艺术属性,知道剪纸是老百姓表达对劳动与生活热爱的方式。4.创意实践:在创作中加入个性化元素(如给太阳画笑脸、把粮食堆画成“小山”),体现对“劳作之美”的独特理解。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劳动场景”(如农民种地、工人修路、家人做家务)有生活认知,且对“闯关”“探险”等游戏化形式兴趣浓厚。但他们在剪纸创作中存在两点不足:一是难以将劳动场景转化为剪纸造型,易陷入“写实模仿”;二是使用剪刀时对“镂空”“连接”技巧掌握不熟练,需教师通过具象案例和分步指导降低难度。
重点 理解剪纸艺术中“夸张、变形、镂空连接”的核心手法。用剪纸表现一个具体的劳动场景,体现“劳作之美”。
难点 将劳动场景中的人物、工具进行剪纸化处理(如夸张人物动作、简化工具造型),同时保证作品整体连接不散落。
材料准备 剪刀、彩色卡纸(红、黄、蓝为主)、胶水、磁性黑板;示范用半成品剪纸(未完成的“家乡工地”轮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剪刀下的“劳动小动画”教师播放剪纸动画(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的建设播放后提问:“同学们,动画里的人们是用什么做的?他们在忙什么呀?”待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这些会劳动的剪纸小人真神奇!今天我们就开启‘剪纸探险’,一起发现劳作里的艺术美——《劳作之美》。” 观看动画,举手回答教师问题 快速吸引注意力;通过“小人在劳动”的提问,自然将“剪纸”与“劳作”关联,为后续铺垫。
讲授新课 (1)第一关:剪纸知识“藏宝图”教师展示“藏宝图”样式课件页,带学生逐一“闯关”:第一站“剪纸的老家”:用图标(锄头、窗花)讲解“剪纸源于劳动生活,用于过节装饰(如窗花),表达美好愿望”,并追问:“过年时家里窗户上的红窗花,你们见过吗?那就是剪纸哦!”先唐剪纸历史,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宋代剪纸历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明清剪纸历史,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成为全民艺术。第二站“名作探险队(《乾坤湾》)”:教师播放视频感受乾坤湾的壮观。乾坤湾是黄河晋陕大峡谷的核心景观,被誉为“黄河第一湾”。位于陕西延川与山西永和交界处,黄河水流在此急转,形成阴阳两岛,两岸是黄土沟壑,兼具自然奇景与太极文化意蕴。出示《乾坤湾》图片,用“放大镜”图标引导观察:“找一找画里有哪些人在劳动?(农民犁地、挑水)”赏析民间剪纸作品《乾坤湾》家庭日常;左边的门窗里,能看到人物在屋里活动,有的像做针线、有的像和家人互动,就像咱们和家人在家的日常模样。户外热闹场景;中间有好几个人物,姿态活泼欢快,仿佛在一块儿劳作,或是庆祝丰收、喜事,氛围热热闹闹的。生产与富足;周围有大大的花朵(比如牡丹,象征生活美好)、结满果子的树(代表丰收啦),还有羊、小鱼等小动物(寓意家里养牲畜、有水产,生活富足),左下角还有农具(说明百姓靠农业生产过日子)。“这些剪纸作品记录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剪纸来自于民众、用之于民众,多以民风民俗、日常生活和劳动题材为主,反映着人们的生活追求和精神世界。总结:“这幅剪纸把劳动的场景画出来,告诉我们——劳动能造出美丽的家。”第三站“名作探险队(《黄河人家》)”:欣赏和黄河视频,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出示作品《黄河人家》后。构图独特 :作品采用了大胆的构图方式,一条巨龙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面积,巧妙利用透视手法表现黄河上游曲折盘旋之势,由涓涓细流最终汇成澎湃奔涌的“天上之水”。画面剩余三分之一刻画了一头带有莲花和祥云的大花牛,突显牛在农耕社会的重要地位,空白处则用大量人、牲畜及房屋填满,展现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景象。造型夸张 :作者运用了夸张的造型手法,龙的眼睛像红灯笼,鼻子由鸡和鸟组成,上下嘴唇是两只小花猪,通过这种夸张的组合,赋予龙独特的形象和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主题鲜明:作品围绕黄河岸边老百姓的生活展开,将龙、牛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与人物、动物等生活场景相结合,从多个角度诠释出黄河岸边人们的幸福生活,体现了大河与农耕社会的紧密关系。手法多样:画面采用了“信天游”式的构图造型法,围绕主题形象,随着思维发展展开画面,形象大小主次分明,打破了常规的透视规律,多种透视方法相互组合,增添了画面的情趣。艺术手法人物、动物、植物都用夸张、简化的线条,比如牛的身体、鱼的尾巴都被 “拉长” 或 “变形”,但能一眼认出,充满童趣。黄河的曲线被艺术化放大,既像真的河流蜿蜒,又像一条 “生命的纽带”,把所有生活场景串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黄河对百姓的滋养,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2)第二关:剪纸小侦探 观看图片传统剪纸艺术有哪些特点 造型与线条:夸张变形,充满童趣剪纸小课堂;民间剪纸是 “具有独创性的精神劳动”,艺术家会结合对生活的理解,表达内心世界。哪怕是同类主题,也会用不同手法创作,凸显出剪纸 “质朴之美” 的艺术特质。这让我们明白:剪纸不只是 “剪纸张” 的手艺,更是人们借艺术表达生活、情感的方式。民间剪纸的表现方法多元视角组合教师活动: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多元视角组合;如 “牛” 的剪纸,打破现实中 “只能从一个角度看牛” 的限制,把牛的不同视角(比如侧面的身体、正面的头部)组合在同一画面,让形象更丰富有趣。平面同构;以 “窑洞” 相关的剪纸为例,把窑洞内部的人物活动、门窗装饰等,在一个平面上和谐组合,将空间感转化为平面的艺术布局,生动展现生活场景。物象合体;如图中的 “物象合体” 剪纸,把 “龙”(神话意象)与其他形象(人物、生活场景等)结合,创造出充满想象力的复合形象,体现剪纸的创意性(比如将神话与生活融合)。时空透叠;像 “石碾” 的剪纸,会把石碾 “不同时间的使用状态”(比如有人推碾子、碾子转动的动态)或相关场景,叠加在同一画面,突破了现实中时间、空间的限制。 剪纸如何表现日常生活?如何表现美好与幸福追求?题材;剪纸会选取 牛(劳作)、石碾(生产)、窑洞(居住) 等生活里的物象做素材;手法 + 寓意;用 “多元视角、物象合体” 等创意手法,结合 “龙(祥瑞)、花(美好)” 等吉祥符号,表达对幸福的向往。作品哪里吸引你?物象和实际物体有何异同?剪纸会对现实物体 “夸张、变形、组合”,比实际物体更具装饰性、想象力(比如牛的造型更简洁夸张),但又能让人认出原型。民间剪纸以独特的艺术手法,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既保留生活的 “质朴感”,又通过创意加工,表达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任务二“吸引力调查”:展示2-3幅劳动主题剪纸(摘果子、磨豆腐),问:“你最喜欢哪幅?是因为它的劳动故事,还是花纹、造型?”请3-4名学生分享,引导学生说出“喜欢摘果子,因为人叠在一起很热闹”“喜欢磨豆腐,因为花纹像云朵”。(3)终极挑战:我的家乡“建设计划”教师布置创作任务:“用剪纸画‘家乡建设’的劳动场景,比如工人盖楼、大家种树、小朋友打扫街道。”同时提供“创作脚手架”引导思考:①“你画哪个场景?”②“里面有谁?(工人、医生、你自己)”③“用什么工具?(塔吊、铲子)”④“用什么‘魔法’让画面有趣?(彩色大楼、笑脸太阳)”;并展示云纹、锯齿纹等符号参考图,提醒:“剪的时候慢慢剪,注意图案要连在一起,别剪散啦!”学生创作时,巡视指导:对剪得慢的学生,帮他画简单轮廓;对造型单一的学生,提醒“把人物叠起来更热闹”。(5)结束:劳动小艺术家“点赞会” 课件出示“剪纸赞手势”,组织学生“逛作品”:“大家慢慢走,看看同学的作品里,有哪些有趣的劳动场景?”之后请2-3名学生分享:“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他画了什么劳动场景,用了什么‘魔法’?”最后总结:“今天我们用剪纸发现了劳作之美——不管是农民种地、工人盖楼,还是我们自己做家务,劳动都是美的;你们用剪刀把劳动画出来,你们也是‘劳动小艺术家’!” 跟着教师“闯藏宝图”,认真观察图片,举手回答“找劳动场景”“选宝箱”的问题,用自己的话重复“剪纸源于生活”“夸张变形”等知识点。对比图片找不同,小组内小声讨论后举手分享;认真倾听同学的“喜欢理由”,补充自己的想法。根据教师的引导确定创作主题,先用铅笔在卡纸上画草稿(人物、工具),再用剪刀裁剪;遇到困难(如剪镂空、怕剪散)举手找老师帮忙,创作完成后把作品贴在自己的座位旁。走动观看同学的作品,小声讨论;举手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 用“藏宝图”游戏化设计,将抽象的剪纸知识转化为具象任务;通过名作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劳动场景如何用剪纸表现”,同时渗透文化理解。通过“找不同”的对比观察,让学生主动发现剪纸“不写实、重装饰”的特点,避免教师单向灌输;“吸引力调查”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审美感受,落实“审美感知”目标。“家乡建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易激发创作兴趣;“创作脚手架”帮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不知道画什么”;教师巡视指导针对性解决学生的动手难点,落实“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目标。 “逛作品”让学生互相学习,通过分享强化“劳动场景+剪纸技巧”的关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用剪纸发现了劳作之美——不管是农民种地、工人盖楼,还是我们自己做家务,劳动都是美的;你们用剪刀把劳动画出来,你们也是‘劳动小艺术家’! 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劳作之美——剪纸探险一、剪纸小知识(左)源于生活(劳动) 用于生活(窗花、喜庆) 特点:红颜色、连在一起二、剪纸魔法(中)1.夸张:胳膊粗、鱼变大2.变形:人挤一起、粮食堆成山3.花纹:云纹、锯齿纹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用“探险闯关”串联全程,贴合三年级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度高;“藏宝图”“小侦探”等环节将知识点游戏化,学生能主动说出“剪纸要连在一起”“要夸张”等核心内容;创作时的“脚手架引导”有效解决了“学生不知道画什么”的问题,多数学生能完成劳动场景剪纸。不足:部分学生对“镂空连接”技巧掌握不熟练,出现作品剪散的情况,说明教师示范时对“如何剪连接部分”(如先剪内部再剪外部)的讲解不够细致;“作品分享”环节时间较短,只有少数学生能展示,未能让更多学生表达创作思路。改进方向:下次教学中,增加“分步剪连接部分”的慢动作示范(如用实物投影展示“先剪人物手,再剪身体,保证手和身体连在一起”);缩短单个环节时间(如“藏宝图”环节压缩2分钟),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分享作品,同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画的劳动场景,想表达什么”,进一步深化“劳作之美”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