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传移模写》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传移模写》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人教版8上《传移模写》教学设计
课题 传移模写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细致观察并描述《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的艺术特点,识别不同皴法的表现功能。对比莫奈《垂柳》与中国山水画在色彩运用与空间表达上的异同,初步理解中西绘画美学体系的差异。 艺术表现: 1. 掌握“勾—皴—点—染”的基本作画顺序,尝试运用线皴、点皴等技法表现山石质感与树木形态。能运用“山石重构”策略,将原有山石元素重新组合,创作一幅富有新意的山水小品 创意实践: 1. 在教师引导下制定临摹计划,明确“读画—起稿—落笔—调整”的创作流程,提升艺术学习的策略意识。 文化理解: 1. 理解“传移模写”在中国画学习中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体会“一笔不到,笔笔不到”的严谨治学态度。感悟中国传统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内涵。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传移模写”为核心概念,承接前几课对中国山水画意境与笔墨语言的学习,聚焦于传统绘画传承中的关键方法——临摹。教材选取清代画家王翚的《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为典型范例,引导学生理解临摹不仅是技术复制,更是深入理解古人构图法则、笔墨节奏与精神气韵的重要途径。课程内容涵盖观察分析、技法解码、元素提炼与创意重组四大维度,强调“先学后创”的艺术成长路径。通过对比中西绘画在色彩与造型上的差异,拓宽学生的跨文化审美视野,体现新课标对“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的双重要求。
学情分析 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国画基础,掌握毛笔基本运笔方法,能完成简单的勾勒与点染。但在面对复杂山水作品时,仍存在“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问题,缺乏系统性观察与结构化分析能力。部分学生认为临摹是机械模仿,缺乏主动探究意识。同时,对于“皴法”的种类与功能理解模糊,难以将技法与地貌特征建立联系。此外,学生在色彩认知上受西方绘画影响较深,对水墨画“随类赋彩”“色不碍墨”的用色理念理解不深。因此,教学需通过任务驱动、AI辅助构思、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分析力与创造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勾勒、皴擦、点染”三种基本笔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 2. 理解“传移模写”作为学习方法的文化价值与实践意义。
教学难点 1. 区分“线皴”“面皴”“点皴”在表现山石肌理时的细微差别。 2. 在尊重原作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元素重组与再创造,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授示范法、AI赋能创作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1. 讲述故事,营造氛围。 同学们,请听这样一个故事:清代有一位名叫王翚的画家,他一生临摹了无数名家之作,从唐宋五代到元明诸家,无一不精。他曾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融合追求。他的很多作品几乎可以乱真,连专家都难以分辨。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吧! 2. 展示作品,提问:你能从中分辨以下图片中区分哪一幅是王翚的作品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画家要花如此多的时间去“复制”别人的作品?这难道不是一种缺乏创造力的表现吗? 学生思考问题。 传移模写概念的解读。 3. 古人说“六法论” (1) 稍作停顿,环视全班,继续说道:来听听的南齐谢赫怎么说。 通过数字人课件,以南齐谢赫“六法论”为线索,由AI数字人“谢赫”用文言与白话双语讲解“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内涵,增强文化代入感与历史纵深感。 (2) 提问:刚才这段视频给你什么感受?你觉得“临摹”和“画画”有什么不同? (3) 预设学生回答: ① 生1:我觉得临摹更像是在“读画”,要读懂每一笔的意思。 ② 生2:临摹需要特别专注,不能随便乱画。 (4) 教师点头回应:说得很好!其实,“传移模写”不仅仅是“照着画”,更是学习对方的主题风格和笔墨意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研习过程。就像书法家临帖、音乐家练曲一样,只有通过反复揣摩大师的笔触、节奏与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一门艺术的精髓。 临摹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场与古人对话的心灵旅程。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敬畏之心,开启今天的“传移模写”之旅。 板书课题:传移模写 1. 聆听故事,思考问题。 2. 听取数字人“谢赫”讲解,记录关键词。 3. 回答教师提问,表达个人见解。 通过讲述王翚的临摹传奇与播放沉浸式动画,构建真实的历史文化情境,引发学生对“临摹价值”的深层思考。避免将临摹简单等同于“抄袭”或“模仿”,而是赋予其“学习法门”“艺术修行”的文化高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责任感。
环节二: 任务1 (一)任务一:细读名作,解码笔墨语言 出示高清图像,提出驱动性问题。 现在请大家把目光投向屏幕——这是王翚的《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注:教材原文如此)。请大家拿出手中的《学习任务单》,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一个任务。 活动一:观察并思考——这幅画运用了哪些笔法?使用了哪些色彩?整体布局有何特点?请结合画面细节说明你的判断。 教师提示:(各小组使用平板查看大图或打印出作品照片以供学生查看) 组织小组讨论,填写任务单。 1. 请前后四人为一组,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并将答案简要记录在任务单上。时间为5分钟。 2. 期间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点拨: 集体交流反馈,归纳总结。 1. 时间到后,请各组代表发言。 教师根据回答逐步讲解:中国画基本笔法可概括为勾勒、皴擦、点染。 (1) 笔法:勾勒(轮廓)、皴擦(质感)、点染(细节) ① 勾勒(轮廓):用于外形结构处,笔锋轻巧。 ② 皴擦(质感):用于体现树石质感,笔法多变。 披麻皴:这种皴法线条细长,形似麻丝,能够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层次感。 解索皴:这种皴法线条较为粗犷,形似解开的绳索,能够表现出山石的坚硬质感。 ③ 点染(细节):用于丰富画面层次,笔触轻快,如染色彩。 色彩:以青绿为主,略施赭石,体现传统中国色的审美理念 画面以青绿山水为主,色彩明丽但不俗艳。在青绿基础上,辅以赭石晕染山脚或坡岸,增强层次感和温暖感。 色彩不追求强烈对比,而是通过淡染多层的方式,营造出朦胧、湿润、空灵 的江南山水意境。 教师总结:中国画讲究‘一笔不到,笔笔不到’,每一笔都承载着对物象的理解与情感的表达。 (2) 构图 复习旧知,连接新识。 师:中国画中各个元素的组合离不开“构图”这个词,还记得之前学过的山水构图法吗? 1. 教师引导回忆:“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 师:非常好!《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3) 提问:那么回到今天的这幅《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它的构图主要体现了哪种“远”? 生:应该是高远,因为主峰很高,抬头仰望的感觉。 师:没错。高远法为主,主峰耸立,制造 “仰视” 威压感。 2. 最后教师补充:古人讲“经营位置”,就是指如何安排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使其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富有节奏美感。这幅画正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典范。 1. 观察高清画作,提取视觉信息。 2.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任务单填写。 3. 分析笔法、色彩与构图特点。 4. 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结论。 通过设置结构化观察任务,引导学生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借助高清图像与关键词提示,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分析框架。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碰撞,提升语言表达与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创作奠定认知基础。
环节三: 任务2 (二)任务二:提取元素,重构山水意象 山水画中的视觉模块。 师:每一组山石、每一簇树叶在不同的组合下,会形成不同的山石样貌、树木姿态。山石与树木共同构成了山水画中的视觉模块,我们先来学习一下不同山石与树木的画法。 1. 皴法 师:常见山石的皴法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点皴、线皴与面皴。 (1) “点皴”常用来营造山石葱郁的效果,如豆瓣皴、刺梨皴、泥里拔钉皴、直点皴 (2) “线皴”常用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如折带皴、荷叶皴、散麻皴、解索皴 (3) “面皴”是侧锋用笔,常用来表现山石的肌理,如小斧皴、斧劈皴、马牙皴 2. 叶组与基本树形 师:“叶组”与“基本树形”是山水画中树法的重要基础,两者共同构成树木的造型语言与空间表现。 分解画面,提取画面元素。 接下来进入我们的第二个活动: 活动二:尝试将《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中不同形状的山石提炼出来,重新组合成一幅新的山水画。 1. 分组讨论与草图设计 教师提出任务:“请将《仿赵孟頫春山飞瀑图》中不同形状的山石提炼出来,重新组合成一幅新的山水画。” 教师发放任务单,引导学生思考: (1) 你想用哪些形状的山石? (2) 它们如何排列?(高低错落?左右呼应?) (3) 加上什么元素能让画面更生动?(溪流、飞瀑、小亭、树木) 教师点评:“你们的作品,你们的创意,让传统山水有了新的呼吸,体现了‘师造化’的精神——在继承中创新。” 1. 观察教师示范,理解元素提取法。 2. 动手绘制草图,进行个性化构图。 3. 明确创作立意,标注设计意图。 打破“临摹=复制”的思维定式,将临摹转化为创造性学习的过程。通过“解构—提取—重组”三步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
环节四:任务3 (三)任务三:中西对照,深化审美认知 并置呈现,引发比较。 1. 作品对比 现在我们来做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请大家看这两幅作品:左边是中国山水画《白云红树图》(中国画 )[明代]蓝瑛,右边是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垂柳》。它们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也都着重表现了树木这一元素。 那么问题来了: 活动三:对比莫奈作品《垂柳》与中国画《白云红树图》中的树木,说一说它们在色彩运用上的差别。 2. 教师引导 (1) 先看莫奈的画——满眼都是跳跃的绿色、黄色、蓝色,光影斑驳,色彩浓烈,仿佛能感受到阳光在树叶间闪烁。这是一种“光的绘画”,强调瞬间的视觉感受。 (2) 再看中国画——红叶、小草以朱砂、胭脂“点写”,色纯而饱和,与青绿形成互补色冲撞,视觉冲击极强,却艳而不俗。《白云红树图》呈现“金碧映日、红叶照秋”的壮丽装饰效果,这是因为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更重视物象的本质特征与画家内心的情感投射。 (3) 从色彩的角度对山水画分类,一般可分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 ① 水墨山水:以“水+墨”为唯一色阶,通过浓、淡、干、湿、焦五色,表现山川阴阳向背、四时气象。 代表作: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巨嶂式水墨巅峰。 ② 青绿山水:以矿物颜料石青、石绿为主色,辅以泥金。 代表作: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③ 浅绛山水:“浅绛”原指淡赭石色,浅绛山水画是中国画常见的画种,多用以表现深秋和早春时节及斜阳夕照的景色,着色以浅赭为主。 代表作:《秋山渔隐图》蓝瑛 (4) 师:在绘制山水画时,墨与色的交融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① 点染:简单来说,点染就是用一笔(或连续数笔),同时完成“形”的塑造和“色”的渲染。它常常是一笔见浓淡,一笔有形神,不事雕琢,追求天趣。 ② 罩染:指的是在已经铺好的颜色层上,再用透明或半透明的色液均匀地、薄薄地覆盖渲染一遍或多遍的着色方法。 ③ 色破墨:用颜色来破除、冲开已有的墨迹。 ④ 墨破色:指的是在先铺好的、未干的颜色上,用墨进行点、勾勒、皴擦或渲染。 组织辩论,深化理解。 1. 我提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选一幅挂在书房里,你会选哪一幅?为什么? 2. 教师总结 两种绘画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文化之别。西方绘画重“再现”,追求视觉真实;中国绘画重“表现”,追求心灵共鸣。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画的空间是诗意的空间,是心灵游走的园地。” 1. 对比两幅作品,观察色彩差异。 2. 参与课堂讨论,表达审美偏好。 3. 理解中西绘画美学取向的不同。 4. 形成多元包容的艺术价值观。 通过中西绘画的直观对比,打破单一审美视角,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的定义差异,落实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目标。
课堂小结 临摹,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的影子,而是为了点亮自己的灯。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不是照搬,而是“占有,挑选,创新”。我们在临摹中汲取营养,在理解中孕育思想,在传承中寻找突破。
课后作业 选择一张你喜欢的山水画作品进行临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王翚临摹传奇”为主线贯穿全课,赋予传统技法学习以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学生参与度高。 2. 新增“作业展示与评价”环节,显著提升学生的作品意识与审美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1. 对“皴法”的讲解仍偏重识别,缺少让学生亲手尝试多种皴法的小练习,导致部分学生在后续临摹中技法单一。 2. 课堂总结虽富有诗意,但对基础薄弱学生的理解支持不足,应增加一句通俗解读:“临摹就像学唱歌先听录音,先把调子唱准,再慢慢加自己的味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