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 化学素养体验答题卡(校区 班级姓名学号)(注意事项:采用网上阅卷在右侧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处填涂准考证号,正确方法是: 。信息点框内必须涂满、涂黑,否则无效;修改时须用橡皮擦干净。作答时注意题号顺序,不得擅自更改题号。作答选做题时,须将选做题的试题组所对应的信息点涂满、涂黑,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和弄破。缺考标记) (准 考 证 号 )(以下为选择题答题区(必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Ⅱ卷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21.(14分)(1)(2)(3)(4))( ) (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答案无效)(25.(14分)(1)) ( ) ( ) (22.(14分)(1)(2)(3)(4)(5)(6)(7)(8)23.(9分)(1)(2)(3)(4)(5)24.(9分)(1)(2)(3)(4)(5)(6)(7))( ) ( ) (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答案无效)化学素养体验答题卡22.(14分)25.(14分)(1)(1)校区班级姓名学号(2)注意事项:1.采用网上阅卷在右侧用2B铅笔在“准准考证号考证号”处填涂准考证号,正确方法(3)是:■。信息点框内必须涂满、涂黑,否则无效;修改时须用橡皮擦干(2) ①2.作答时注意题号顺序,不得擅自更改)四四 题号。个II因分(4)3.作答选做题时,须将选做题的试题组④④所对应的信息点涂满、涂黑,漏涂、团团团(5)6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和弄破。 I (3)西团(7))鬥雷I缺考标记口(4)(8)(5)以下为选择题答题区(必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23.(9分)AB回AG⊙1623⊙678912.13恩哥岛回(1)(2)品A ④4四⑧四10A⑧四45A19H面d西A回aD(3)第川卷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4)(5)21.(14分)(1)24.(9分)(2)(1)(3)(2)(3)(4)(4)(5)(6)(7)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答案无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C B D B B C A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C C B B C D A B(1)淡蓝色 没有生成新物质 (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硫+氧气二氧化硫 (4) 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即将燃尽 黑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碳含量 52%22.(1)长颈漏斗 (2) AD(3)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4) A (5)C (6)A (7)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正(8) D23. (1)燃烧匙 (2)产生大量白烟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先下降再上升至刻度1(3)不支持燃烧 平衡压强,避免打开塞子时空气进入瓶内影响气体性质检验(4)耗尽氧气 (5)偏大24.(1)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分解 (2)放热(3)观察产生氧气的速率(或湿润气体或给气体降温,合理即可)(4)甲杯中气泡不再冒出(5)能 (6)氧气不易溶于水 (7)方便携带(或操作便利,合理即可)25.(1) 加快水中悬浮杂质沉降 混合物 煮沸 2 取交换后的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白色浮渣(泡沫少),则已经失效 2分 (2)水→氢气 + 氧气 1:2 H、O(3)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4)运动速率加快 (5) 减小 超声波振动能减少电极表面的气泡化学素养体验(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与他人合译《化学鉴原》的科学家是A.屠呦呦 B.张青莲 C.徐寿 D.闵恩泽2.2025年“中国水周”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为了节约用水,农业灌溉改为喷灌、滴灌 B.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大河C.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D.收集、开发利用雨水3.《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法煮盐的工艺“……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色至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中“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构成氯化钠的微观粒子是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电子4.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图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碘原子的中子数为53 B.碘元素的符号为IC.碘属于金属元素 D.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 g5.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给试管中试剂加热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B.量取一定量液体时,先倾倒液体到接近所需体积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C.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把导管插入乳胶管D.使用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把滴管伸入试剂瓶中,再挤压乳胶头6.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A.液氮、澄清石灰水 B.空气、冰水共存物C.二氧化碳、食盐 D.氢气、海水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B. C. D.8.下列变化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B.石蜡 + 氧气 水 + 二氧化碳C.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D.9.观察现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红光 B.铜绿加热固体变黑,管口出现水珠C.镁条加入白醋产生大量气泡 D.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10.可用作膨化食品保鲜的气体是A.氧气 B.氮气 C.氢气 D.一氧化碳11.探究小组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压强变化如图2,氧气体积分数变化如图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1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五氧化二磷和降温B.图2压强减小,说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C.图3说明红磷或白磷熄灭后反应立即停止D.该实验说明白磷代替红磷,测定结果更接近真实值12.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医疗上可利用液氮进行冷冻治疗 B.空气中的氧气可用作燃料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越高越好 D.霓虹灯中的稀有气体是利用其化学性质13.某同学利用如图创新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过程进行探究。当蜡烛燃烧约1分钟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型管内出现大量水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B.该实验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C.吹灭蜡烛时,观察到的白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D.该创新实验现象明显,便于观察14.下图是硫粉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B.集气瓶中放入水主要是防止集气瓶底炸裂C.硫燃烧的剧烈程度主要与氧气的浓度有关D.为了现象明显,该实验需在燃烧匙多放些硫15.下列不属于氧气在大自然中消耗途径的是A.生物的呼吸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 D.物质在空气中的缓慢氧化16.“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如图),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吸附性 B.不可与氧气反应C.可重复使用 D.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17.基于高原旅行者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不包括A.制氧原材料价廉物美,方便携带 B.能持续供氧,供氧过程不产生有害气体C.参加反应的相关化学物质必须易溶于水D.设计气流阀门,调控气流速度18.工业制氧气有分离液态空气法、膜分离技术、分子筛制氧法(吸附法)等。如图是采用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的简易流程,该过程根据颗粒大小不同实现氧气制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空气预处理一般为空气除尘、除水蒸气等B.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采用的是物理变化C.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的原理是空气各成分的沸点不同D.氧气能通过膜上的微孔而氮气不能,说明氧气分子的直径更大19.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镁用于制作烟花 B.铜常用于制作电线C.液氮用于医疗手术 D.金刚石用于制作钻石20.某课题组通过数字化实验对白磷燃烧的温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将5g白磷放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入 60℃热水中,燃烧一段时间后再打开弹簧夹,并推入过氧化氢溶液。实验装置及数据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有调节气压防止压强过大橡皮塞飞出B.t1—t2时间段时两只试管中压强相等C.t3时弹簧夹打开并推入过氧化氢溶液D.t4对应温度高于t2说明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21.(14分)如图有关探究氧气性质的实验,请回答:一.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1)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加压就会发生状态的改变:氧气液态氧固态氧液态氧的颜色 ▲ ,过程中①、②中发生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理由是 ▲ 。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2)实验I,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实验II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4)实验III为铁丝的燃烧实验①步骤a中,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 。②步骤b中,点燃火柴后,待火柴梗 ▲ 时,再伸入集气瓶中。③步骤c中,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 ▲ 色固体。集气瓶中铺一层细沙的目的是 ▲ 。请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三.铁丝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的原因?【查阅资料】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都含有少量的碳杂质。含碳量不同的铁丝 纯铁丝 含碳0.05%的铁丝 含碳0.2%的铁丝 含碳0.6%的铁丝燃烧时的现象 无火星四射,熔断 剧烈燃烧,极少火星 剧烈燃烧,少量火星 未记录【实验内容】取长短相同、直径均为0.38mm、含碳量不同的4根铁丝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5)推测表中“未记录”部分的内容可能是 ▲ 。【实验结论】(6)通过以上实验,说明铁丝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的现象,可能与 ▲ 有关。【反思与评价】(7)同学们认为铁丝燃烧的现象还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所以想收集不同浓度的氧气进行相关实验。用排水法收集,若预先向250mL的集气瓶中装100mL水,当集气瓶中水正好排完时,收集到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提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5)22.(14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追梦”项目小组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并探究其性质,请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1)请写出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欲用该方法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要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 填字母序号。(3)实验室能用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理由是 ▲ 。(4)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 填字母序号,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5)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和水反应制取乙炔气体,由于该反应十分剧烈,实验必须严格控制反应速率,你认为图甲中最适宜的发生装置是 ▲ 填字母序号。(6)图乙所示装置具有多种用途,下列有关它的用途说法中,正确的是__▲_填字母序号。A.该装置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B.瓶内装满水,用于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C.该装置用于排空气法收集氢时,气体应从a端管口通入(7)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连接好仪器装置,在装入药品前要检查装置的 ▲ ;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该 ▲ 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8)空间站中水和氧气的最大化利用是生活保障的重要措施。如果在空间站失重状态下收集制得的O2,可选用如图装置中的 ▲ (填序号)。A. B. C. D. 23.(9分)在学习空气的成分这节课中,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分下分组探究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如图所示,用此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目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原理】利用物质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的压强减小,大气压把水压入钟罩内,测定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实验步骤及现象】(1)仪器①的名称 ▲ 。(2)在①中加入足量的红磷点燃,并迅速插入玻璃罩内,塞紧橡皮塞,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 ▲ ,该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 ,实验过程中钟罩内液面的变化是 ▲ 。(3)为了验证反应后钟罩内剩余气体的性质,先向水槽内加水至钟罩内外液面相平,再打开橡皮塞,向钟罩内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由此得出剩余气体的性质是 ▲ ,向水槽内加水至钟罩内外液面相平的目的是 ▲ 。【反思与评价】实验中加入足量红磷的原因是 ▲ 。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从钟罩底逸出,会导致实验结果 ▲ (填“偏大”或“偏小”)。24.(9分)图1是某品牌制氧杯,图2为内部结构示意图。使用时,先在甲杯中加入制氧剂A、制氧剂B,再加入清水,乙杯加入适量清水,放回,旋紧杯盖即可快速供氧。(制氧剂A是过碳酸钠,在水中溶解后转化为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制氧剂B是二氧化锰。)(1)制氧杯能快速产生氧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属于 ▲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2)制氧杯使用过程中,手接触制氧杯有温热感,说明反应过程中 ▲ (填“放热”或“吸热”)。(3)在乙杯中加入清水的作用是 ▲ (写一种)。(4)采用透明杯体,当观察到 ▲ ,说明反应已结束。(5)反应结束后,将甲杯中剩余物质进行过滤,所得二氧化锰 ▲ (填“能”或“不能”)继续使用。(6)产生的氧气能从出气孔②逸出是因为氧气具有 ▲ 的性质。(7)相比较于大型制氧机、氧气罐供氧,制氧杯的优点是 ▲ (写一点)。25.(14分)某小组同学对水展开了项目式学习探究。【项目一】:探究自来水的生产过程(1)如图1是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据图回答:①该过程中明矾的作用 ▲ 。②现在很多家庭在家中自来水出口加装净水装置,清除水中有害物质,可直接输出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该饮用水属于 ▲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③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生活中硬水通常要通过 ▲ 降低硬度后才能喝。也可将硬水通过图2所示的阳离子交换柱后可变成软水(图2中阴离子未画出),交换后的水仍然呈电中性。一个Ca2+可以交换出 ▲ 个Na+,阳离子交换柱长时间使用后,因Na+变少,失去硬水软化功能而失效。检验阳离子交换柱是否失效的方法: ▲ 。【项目二】:电解水制氧——多措施提高制氧效率的探究【讨论分析】电解水制氧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为 ▲ ,正极和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 ,反应过程中种类和数目均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 (用符号表示)。(3)用30%的KOH溶液代替水进行电解,目的是 ▲ 。(4)升高电解温度能提高制氧效率的原因之一是:温度升高,微粒 ▲ 。(5)如图分别为两种不同条件下不锈钢电极表面的气泡直径分布情况图。 ①气泡覆盖在电极表面使电解反应界面 ▲ (选填“增大”或“减小”),降低了电解效率。②超声波振动能提高电解效率的原因是 ▲ 。化学素养体验(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与他人合译《化学鉴原》的科学家是A.屠呦呦B.张青莲C.徐寿D.闵恩泽2.2025年“中国水周”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为了节约用水,农业灌溉改为喷灌、滴灌B.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大河C.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D.收集、开发利用雨水3.《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法煮盐的工艺“.…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色至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中“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构成氯化钠的微观粒子是A.分子B.原子C.离子D.电子4.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图是碘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碘原子的中子数为53B.碘元素的符号为IC.碘属于金属元素D.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53I5.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碘126.9A.给试管中试剂加热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B.量取一定量液体时,先倾倒液体到接近所需体积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C.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把导管插入乳胶管D.使用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把滴管伸入试剂瓶中,再挤压乳胶头6.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A.液氮、澄清石灰水B.空气、冰水共存物C.二氧化碳、食盐D.氢气、海水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60=50稀盐酸4030镁条A.B.CD.8.下列变化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B.石蜡+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C.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D.氢气+氧化铜加热→铜+水9.观察现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红光B.铜绿加热固体变黑,管口出现水珠C.镁条加入白醋产生大量气泡D.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第1页共7页10.可用作膨化食品保鲜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氢气D.一氧化碳11.探究小组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压强变化如图2,氧气体积分数变化如图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压强氧气的体积分数数据P,八红磷熄灭传感器红磷红磷(或白磷)熄灭白磷一水0时间0时向图1图2图3A.图1中水的作用是吸收五氧化二磷和降温B.图2压强减小,说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C.图3说明红磷或白磷熄灭后反应立即停止D.该实验说明白磷代替红磷,测定结果更接近真实值12.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医疗上可利用液氮进行冷冻治疗B.空气中的氧气可用作燃料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越高越好D.霓虹灯中的稀有气体是利用其化学性质13.某同学利用如图创新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过程进行探究。当蜡烛燃烧约1分钟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型管内出现大量水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20×200mm的U型管B.该实验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C.吹灭蜡烛时,观察到的白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澄清D.该创新实验现象明显,便于观察石灰水一细蜡烛14.下图是疏粉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B.集气瓶中放入水主要是防止集气瓶底炸裂C.疏燃烧的剧烈程度主要与氧气的浓度有关空气氧气D.为了现象明显,该实验需在燃烧匙多放些硫硫15.下列不属于氧气在大自然中消耗途径的是水A.生物的呼吸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D.物质在空气中的缓慢氧化16.“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如图),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吸附性B.不可与氧气反应C.可重复使用D.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17.基于高原旅行者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不包括A.制氧原材料价廉物美,方便携带B.能持续供氧,供氧过程不产生有害气体第2页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化学答题卡25.10(化学).docx 化学答题卡25.10(化学).pdf 答案25.10(化学).docx 试卷25.10(化学).docx 试卷25.10(化学).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