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六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含解析)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望城六中高二10月月考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分。
1.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图正确的是 ( )
A. 的结构式: B. 的电子式:
C. 的比例模型: D.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如图所示,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让一种含氯气的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布条不褪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再通入这种气体,布条褪色。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
浓硫酸 饱和氯化钠溶液
亚硫酸钠溶液有强还原性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A. B. C. D.
3.已知放出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的能量比的能量低
B. 氢气分子内每个氢原子都达到了电子稳定结构
C. 氢原子不如氢气分子活泼
D. 离解成要放出的热量
4.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已知:,则将含的浓硫酸与含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
B. 的燃烧热是,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硫燃烧生成气态三氧化硫所放出的热量是硫的燃烧热
5.肼是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它与反应时,为氧化剂,生成氮气和水蒸气。
已知:,
,下列表示肼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B.
C.
D.
6.已知:;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的甲烷和的混合气体标准状况下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A. B.
C. D.
7.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和,开始反应时,按正反应速率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甲:,和的反应
乙: ,用作催化剂,和的反应
丙: ,和的反应
丁: ,和的反应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丁、丙 C. 乙、甲、丙、丁 D. 丁、丙、乙、甲
8.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得的结果判断,生成氨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B.
C. D.
9.有、、、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中,极为负极 、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中,电子由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极产生大量气泡 、相连后,同时浸入稀中,极发生氧化反应,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
A. B. C. D.
10.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正极反应
B. 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C. 若用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随之改变
D. 当电路中转移 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 离子
11.、、、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半径是同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小的,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周期数的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化物的沸点:
B. 单质可从的简单氢化物中置换出单质
C. 单质着火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 简单离子半径: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间只存在静电吸引力
B. 、、、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
C. 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13.下列关于共价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内部一定存在共价键
B. 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内部一定全是共价键
C. 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中
D. 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一定存在极性键
14.为了控制大气污染和缓解城区主要道路交通压力,年月河南省多地市对机动车施行单双号限行政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机动车尾气中的是酸性氧化物
B. 机动车尾气中的水溶液可以导电,故是电解质
C. 机动车在怠速状态下产生的积碳颗粒,易导致空气中可入肺颗粒物含量升高
D. 为方便出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考虑再购买一辆机动车,以保证单双号日均有车能开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5.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模拟工业流程从浓缩的海水中提取液溴,查阅资料知:的沸点为,微溶于水,有毒性。设计了如下操作步骤及主要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去:
连接与,关闭活塞、,打开活塞、,向中缓慢通入至反应结束;关闭、,打开、,向中鼓入足量热空气;进行步骤的同时,向中通入足量;关闭,打开,再通过向中缓慢通入足量
将中所得液体进行蒸馏,收集液溴。
请回答:
实验室中采用固液加热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步骤中鼓入热空气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中尾气可用___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吸收处理。
水 浓硫酸 溶液 饱和溶液
若直接连接与,进行步骤和,充分反应后,向锥形瓶中滴加稀硫酸,再经步骤,也能制得液溴。滴加稀硫酸之前,中反应生成了等,请写出滴加稀硫酸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与装置相比,采用装置的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6.请用下列种物质的序号填空:
,只含有极性键的是_____,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是____。
、两种主族元素能形成型化合物,已知中共有个电子,若为常见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________;若为共价化合物时,其结构式为:________。
现有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的原子间反应最容易形成离子键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容易形成共价键的是________;
A.和 和
C.和 和
写出种元素形成的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电子结构的任意一种分子的分子式________。
17.利用下图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用量筒量取硫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硫酸温度;
用另一量筒量取溶液,并用另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
将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出混合液最高温度。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数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倒入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分三次少量倒入 一次迅速倒入
实验数据如下表: 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 终止温度 温度差平均 值
平均值

近似认为溶液和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则中和热____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不用计算出结果。
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___。
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用温度计测定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溶液的温度分多次把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8.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________。
到时,以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图中哪一时刻反应已经达到限度____。
A.
其他条件不变时,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____。
A.升高温度 容器体积固定不变时,充入
C.容器体积固定不变时,充入气体 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时,充入
E.容器体积增大为原来的倍
若为有色气体,且容器体积恒定,下列结论不能说明上述反应在该条件下已经达到反应限度的是______________。
A.的消耗速率与的生成速率之比为 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C.的消耗速率与的消耗速率之比为 容器内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
E.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 容器内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G.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绝密★启用前
望城六中高二10月月考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分。
1.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图正确的是 ( )
A. 的结构式: B. 的电子式:
C. 的比例模型: D.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答案】D
【解析】【分析】
常见的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结构简式以及方程式和各种模型等,需要熟练记住。
【解答】
A.次氯酸的原子连接顺序是,所以结构式错误,故A错误;
B.过氧化氢属于共价化合物,不能用“ ”表示电子式,故B错误;
C.二氧化碳分子中,原子的半径大于原子的半径,比例模型与原子半径不符,故C错误;
D.原子的核内有个质子,中子数是个,故D正确。
故选D。
2.如图所示,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让一种含氯气的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布条不褪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再通入这种气体,布条褪色。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
浓硫酸 饱和氯化钠溶液
亚硫酸钠溶液有强还原性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氯气的化学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图中装置的作用及氯气的性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由信息可知,甲中的试剂可吸收氯气或干燥氯气,则
浓硫酸可干燥氯气,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符合题意;
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吸收或干燥氯气,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
亚硫酸钠有强还原性,可吸收氯气强氧化性,符合题意;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吸收氯气,符合题意;
故选D。
3.已知放出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的能量比的能量低
B. 氢气分子内每个氢原子都达到了电子稳定结构
C. 氢原子不如氢气分子活泼
D. 离解成要放出的热量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分子原子的能量高低,原子结构的特征,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根据放出的热量,所以离解成要吸收的热量,则的能量比的能量低,故A正确;
B.氢气分子内每个氢原子都达到电子稳定结构,故 B错误;
C.氢原子的能量比氢分子高,所以氢原子比氢气分子活泼,故C错误;
D.根据已知并放出的热量,所以离解成要吸收的热量,原子比分子能量高,氢原子更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已知:,则将含的浓硫酸与含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
B. 的燃烧热是,则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硫燃烧生成气态三氧化硫所放出的热量是硫的燃烧热
【答案】B
【解析】解: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中和热表示的是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水的反应热,不能用浓硫酸,故A错误;
B.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故B正确;
C.有些需要加热的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如铝热反应、碳的燃烧等,故C错误;
D.硫燃烧生成气态二氧化硫所放出的热量是硫的燃烧热,故D错误;
故选:。
A.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中和热表示的是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水的反应热;
B.燃烧热指可燃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的物质所释放的热量为燃烧热;
C.如铝热反应、碳的燃烧等放热反应,需要加热;
D.硫燃烧生成气态二氧化硫所放出的热量是硫的燃烧热。
本题考查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侧重考查学生焓变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5.肼是火箭发动机的燃料,它与反应时,为氧化剂,生成氮气和水蒸气。
已知:,
,下列表示肼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运用了盖斯定律,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解答】
肼可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与氧化剂反应生成和水蒸气,
将方程式得肼和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或,
故选C。
6.已知:;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的甲烷和的混合气体标准状况下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已知:、;
、;
、;
根据盖斯定律,得,
根据盖斯定律,的,
体积比为:的甲烷和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故甲烷的物质的量我,完全燃烧生成液体水放出的热量为,
氢气的物质的量为,完全燃烧生成液体水放出的热量为,
故甲烷、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故选D.
根据盖斯定律书写生成甲烷、氢气生成液体水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计算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结合体积分数计算甲烷、氢气各自物质的量,结合热化学方程式计算放出的热量.
考查反应热的有关计算,难度中等,注意常温下生成的水是液态,利用盖斯定律书物质燃烧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是解题关键.
7.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和,开始反应时,按正反应速率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甲:,和的反应
乙: ,用作催化剂,和的反应
丙: ,和的反应
丁: ,和的反应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丁、丙 C. 乙、甲、丙、丁 D. 丁、丙、乙、甲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根据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用控制变量法判断反应速率相对大小,然后排序,注意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更大。
【解答】
甲与乙相比,和氧气浓度分别相等,乙中使用了催化剂,其它条件相同,故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更快,所以乙甲,甲和丁相比,甲中物质的量比丁中大,即的浓度比丁中大,其它条件相同,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反应速率:甲丁,丙与丁相比,其它条件相同,丁中温度高,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所以反应速率:丁丙,则按正反应速率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乙、甲、丁、丙 ,故B正确。
故选B。
8.在四个不同的容器中,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根据下列在相同时间内测得的结果判断,生成氨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比较,题目难度不大,注意要把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换算成同一物质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还要注意单位是否相同。
【解答】
反应为,以氢气的反应速率为标准进行判断.
A.,所以;
B. ,所以;
C.;
D.,
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故选D。
9.有、、、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中,极为负极 、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中,电子由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极产生大量气泡 、相连后,同时浸入稀中,极发生氧化反应,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金属活泼性的比较,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如何从原电池的角度比较金属的活泼性,注意原电池中,较为活泼的金属作负极。
【解答】
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作原电池的负极,、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中,极为负极,则活泼性:;
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中,电子由导线,则活泼性:;
、相连后,同时浸入稀,极产生大量气泡,说明为原电池的正极,较不活泼,则活泼性:;
、相连后,同时浸入稀中,极发生氧化反应,应为原电池的负极,则活泼性:,
所以有:,
故选C。
10.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正极反应
B. 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
C. 若用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随之改变
D. 当电路中转移 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 离子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原电池原理的应用,掌握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有关计算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正极上氯气得电子生成氯离子,其电极反应为:,故A错误;
B.放电时,交换膜左侧的氢离子向右侧移动,在负极上有银离子生成,银离子在左侧和氯离子反应生成沉淀,故B错误;
C.根据电池总反应为可知,用溶液代替盐酸,电池的总反应不变,故C错误;
D.放电时,当电路中转移时,交换膜左侧会有氢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向正极移动,同时会有失去电子生成银离子,银离子会与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所以氯离子会减少,则交换膜左侧溶液中共约减少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11.、、、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半径是同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小的,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周期数的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化物的沸点:
B. 单质可从的简单氢化物中置换出单质
C. 单质着火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 简单离子半径: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与位置关系、元素周期律等知识,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中等,推断元素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明确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之间的关系,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解答】
依据上述分析可知:、、、分别为,,,。
A.和的氢化物分别为和,中含有氢键,氢键的存在大大提高其沸点,所以二者沸点,故A错误;
B.氟气能够与水反应生成氟化氢和氧气,方程式:,故B正确;
C.镁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镁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C错误;
D.电子层数不同的,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多,电子层相同的,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所以四种元素离子半径为:,故 D错误。
故选B。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间只存在静电吸引力
B. 、、、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
C. 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间存在静电作用,该静电作用既包括静电吸引,也包括静电排斥;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氢化物的还原性依次增强,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但稀有气体除外;由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引起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出现周期性变化,则元素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
13.下列关于共价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内部一定存在共价键
B. 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内部一定全是共价键
C. 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中
D. 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一定存在极性键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键类型的判断。学生要熟悉每种化学键的特点,可通过举例子说明,难度一般。
【解答】
A.稀有气体分子中不含有共价键,故A错误;
B.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内部不一定全是共价键,如铵盐,故B错误;
C.非极性键可存在化合物如过氧化氢等物质中,故C错误;
D.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中一定存在极性键,可能含非极性键,如过氧化氢,乙醇等,故D正确。
故选D。
14.为了控制大气污染和缓解城区主要道路交通压力,年月河南省多地市对机动车施行单双号限行政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机动车尾气中的是酸性氧化物
B. 机动车尾气中的水溶液可以导电,故是电解质
C. 机动车在怠速状态下产生的积碳颗粒,易导致空气中可入肺颗粒物含量升高
D. 为方便出行,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考虑再购买一辆机动车,以保证单双号日均有车能开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酸性氧化物、电解质和化学与生活的知识,掌握酸性氧化物和电解质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不大。
【解答】
A.没有对应的酸,所以机动车尾气中的不是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
B.机动车尾气中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故不是电解质,故B错误;
C.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微米的颗粒物,机动车在怠速状态下产生的积碳颗粒,易导致空气中可入肺颗粒物含量升高,故C正确;
D.个人购置多辆车会导致有害气体的排放增多,故D错误。
故选C。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5.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模拟工业流程从浓缩的海水中提取液溴,查阅资料知:的沸点为,微溶于水,有毒性。设计了如下操作步骤及主要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去:
连接与,关闭活塞、,打开活塞、,向中缓慢通入至反应结束;关闭、,打开、,向中鼓入足量热空气;进行步骤的同时,向中通入足量;关闭,打开,再通过向中缓慢通入足量
将中所得液体进行蒸馏,收集液溴。
请回答:
实验室中采用固液加热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步骤中鼓入热空气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中尾气可用___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吸收处理。
水 浓硫酸 溶液 饱和溶液
若直接连接与,进行步骤和,充分反应后,向锥形瓶中滴加稀硫酸,再经步骤,也能制得液溴。滴加稀硫酸之前,中反应生成了等,请写出滴加稀硫酸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与装置相比,采用装置的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中生成的随空气流进入中
操作简单,污染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较综合,涉及海水提取溴的过程、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的评价等,为高考常见题型,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结合流程图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规律应用,归中反应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溴易挥发,升高温度促进其挥发,所以通入热空气的目的是吹出,
故答案为:使中生成的随空气流进入中;
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把单质溴还原为溴离子,反应的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氯气不可能完全反应,氯气和溴离子反应生成溴单质,未反应的二氧化硫、氯气和溴都有毒,不能直接排空,且这几种物质都能和碱反应,所以用碱液吸收。
故答案为:;
滴加稀硫酸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故答案为:;
采用装置,步骤少,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污染,
故答案为:操作简单、污染小。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6.请用下列种物质的序号填空:
,只含有极性键的是_____,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是____。
、两种主族元素能形成型化合物,已知中共有个电子,若为常见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________;若为共价化合物时,其结构式为:________。
现有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的原子间反应最容易形成离子键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容易形成共价键的是________;
A.和 和
C.和 和
写出种元素形成的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电子结构的任意一种分子的分子式_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位置、元素化合物性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中只含共价键,为单质;
中只含共价键,为单质;
中含离子键和极性键,为离子化合物;
中含离子键和非极性键,为离子化合物;
中含离子键和极性键,为离子化合物;
中含极性键,为共价化合物;
中含极性键,为共价化合物;
中只含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
中含极性键,为共价化合物;
中只含共价键,为单质,
则只含有极性键的是,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是;
故答案为:;;
、两种主族元素能形成型化合物,已知中共有个电子,若为常见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为,其电子式为;若为共价化合物时,为,其结构式为,
故答案为:;;
由元素的位置可知,为,为,为,为出,为,为,为,
元素的原子间反应最容易形成离子键的是和,容易形成共价键的是和,
故答案为:;;
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电子结构,不含,化合物中中心元素的族序数成键数可满足题意,则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电子结构的任意一种分子的分子式为或,
故答案为:或。
17.利用下图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用量筒量取硫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硫酸温度;
用另一量筒量取溶液,并用另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
将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出混合液最高温度。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数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倒入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分三次少量倒入 一次迅速倒入
实验数据如下表: 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 终止温度 温度差平均 值
平均值

近似认为溶液和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则中和热____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不用计算出结果。
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___。
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用温度计测定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溶液的温度分多次把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答案】



【解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和热的测定的应用。
【解答】
根据中和热数值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必须一次迅速的倒入,故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第次实验盐酸和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反应后温度为:,反应前后温度差为:;第次实验盐酸和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反应后温度为:,反应前后温度差为:;第次实验盐酸和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反应后温度为:,反应前后温度差为:;第次实验盐酸和溶液起始平均温度为,反应后温度为:,反应前后温度差为:;第次实验温度比其它三次的实验温度,变化较大,舍弃这组数据,用实验、、的温差求这三次的平均值为;故答案为:;
的硫酸与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和为,,代入公式得生成的水放出热量,即生成的水放出热量为:,所以生成的水放出热量为,即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故答案为:;
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会造成结果有偏差,故符合题意;
用温度计测定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溶液的温度,会造成结果有偏差,故符合题意;
分多次把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会造成结果有偏差,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8.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________。
到时,以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图中哪一时刻反应已经达到限度____。
A.
其他条件不变时,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____。
A.升高温度 容器体积固定不变时,充入
C.容器体积固定不变时,充入气体 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时,充入
E.容器体积增大为原来的倍
若为有色气体,且容器体积恒定,下列结论不能说明上述反应在该条件下已经达到反应限度的是______________。
A.的消耗速率与的生成速率之比为 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C.的消耗速率与的消耗速率之比为 容器内气体的质量不再变化
E.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 容器内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G.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答案】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化学方程式、平衡状态、反应速率的计算等问题,以基础为主,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由图象可知,,
故答案为:;
到时刻,以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故答案为: ;
当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不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限度,时、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则说明反应达到限度,故选C,
故答案为:;
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
B.容器体积固定不变时,充入,各物质浓度不变,速率不变,故B错误;
C.容器体积固定不变时,充入气体,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故C正确;
D.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时,充入,体积增大,反应速率减小,故 D错误;
E.容器体积增大为原来的倍,物质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E错误;
故答案为:;
的消耗速率与的生成速率之比为:都是逆反应,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符合题意;
B.::,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变化,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的消耗速率与的消耗速率之比为:,正逆反应速率相同,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密闭容器中气体质量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符合题意;
E.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是平衡标志,故E不符合题意;
F.容器内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说明的浓度不变,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F不符合题意;
G.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气体物质的量变化,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G不符合题意;
H.容器体积不变,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内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化,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H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