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2.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子目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通读教材1102-112页;结合学案【拓展1】;了解清政府、革命派、立宪派三方势力在1901-1911年期间的行为。(课本标注)问题2、阅读110页“历史纵横”,结合学案【拓展2】;客观评价清末新政。(课堂提问)问题3、结合学案【拓展4】;回答教材111页的“学思之窗”。(课本补充)问题4、阅读112页;结合学案【拓展5】;理解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背景、时间、过程和结果。(课本标注)问题5、阅读学案【拓展2】,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自主思考) 材料1:20世纪初,中国再次出现了发展的机会。在由谁来掌握这机会上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20世纪初的中国,民主与专制、革命与立宪风云激荡,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在朝的统治者和在野的革命派、立宪派都想掌握这次机会,而且在朝、在野分别演出了程度不等的悲喜剧。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证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立宪派转向革命,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拓展1】:辛亥革命革命前的三股势力⑴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潮流兴起并发展。⑵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阻止革命形势的发展,先后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⑶立宪派: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和平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于是开展立宪运动,推动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拓展2】:辛亥革命的背景【拓展3】:清末新政(1901-1911)1.背景:①清朝统治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和革命党发动反清起义;②中体西用思想发展。2.过程: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1906—1911)3.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专制统治4.内容:教育上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培养近代化知识分子;政治上改革官制、修订刑律;军事上编练新军、开办警政;经济上奖励实业;5.影响:●●(1)积极影响:①促进民主革命:新军成为革命主力;奖励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为革命奠定经济基础;留学和学堂创办,为革命奠定群众基础。②推动近代化发展:军队、教育、机构、法律等近代化。(2)消极影响:①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改革;措施没有超出“中体西用”认识。②军费增加人民负担,袁世凯集团崛起。③加深列强经济侵略【拓展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三民主义性质局限积极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主义民族革命没有明确、彻底反帝(1)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建立了中华民国,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没有明确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纲领不够彻底【拓展5】 国会请愿运动:清朝末年立宪派人士呼吁清廷速开民选国会实行内阁制的一场政治运动。从1910年1月开始第一次请愿活动,到1910年年底结束第四次请愿活动。清廷面对请愿运动压力,遂将原定为九年的期限提前三年,即于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国会,并先设责任内阁。但是1911年5月8日,清朝廷组成以奕劻为首的“皇族内阁”,毫无立宪诚意,令立宪派大失所望,遂同情革命 [1]。【拓展6】资政院(将来的国会)与咨议局(地方议会):在“大权统归朝廷”这一立宪改革的目标之下,一方面清廷需要通过设立“议会”来挽救合法性危机,另一方面又希望借助咨议局来制衡地方督抚,强化中央集权。因此,在中央,清廷希望资政院作为一个咨询、建议机构而避免对皇权构成威胁;在地方,清廷则希望咨议局制衡督抚。咨议局与资政院之间的权力差异是传统国家转型中集权与限权悖论的体现。由于缺乏历史自然演进的机遇,集权以推动国家改革与限权的民主化浪潮同时发生,二者内在的张力最终导致帝国的崩溃。【拓展7】没有认识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都背离了最初的目的 清末新政(1901 - 1911年)和预备立宪(1906 - 1911年)都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应对列强侵略,抵制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进行的自救改革。但是,其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是相背离的。 (1)主观目的的反动性,即遏制革命形势、挽救自身统治。(2)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最终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反而加速其灭亡。 (3)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子目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通读教材112-113页;结合学案右边时间轴,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发展脉络。(课本标注)问题2:观察教材辛亥革命的地图和学案“独立各省都督的身份”,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写在书上)问题3:结合学案图、革命成果是如何落到袁世凯手中的。(自主思考)问题4:阅读学案【拓展8】; 客观认识“南北议和”的价值。问题5、阅读教材113页、结合学案【拓展9】、①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②约法是如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③客观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写在书上) 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晚:武昌起义;后两月;14省和上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拓展8】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摘编自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拓展9】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体图、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解读:(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集权于总统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以国家大法为政治斗争武器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综观民初政情,《临时约法》成了总统与内阁、政府与议会、中央与地方、军事与民政诸多冲突的根源,最终导致孙袁决裂、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其后,南北混战,武夫称雄,《临时约法》,终成废纸。——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子目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问题1:阅读教材114页;结合学案【拓展10】、【拓展11】、【拓展12】、【拓展13】;深度理解评价辛亥革命的积极性与局限性。(课本标注)【拓展10】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拓展11】资产阶级局限性的表现: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以旧三民主义为例: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部分国民共享。实质承认封建土地私有,所以不是彻底的反封建(1924年:新三民主义)。②.整个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国主义。③、不敢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1924年、国共和国、国民大革命)。④、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强有力的核心,(1924年1月,国民党改组、增强凝聚力)【拓展12】|史学新论|辛亥革命的时空价值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应跳出成功或失败的二元论调,应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形势和世界历史进程去理解辛亥革命的价值,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反侵略、求民主、近代化的进程中来评估这场革命的意义。这就需要运用时空观念,将辛亥革命置于具体的时空语境下进行考察,建构辛亥革命中重大事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建立对这场革命结果的科学评价。——《时空观念在辛亥革命评价中的运用》【拓展13】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与“败”(1)成功之处①政治上:它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②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③法制上: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④思想上: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2)失败之处①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②革命成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①主观上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没有彻底的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②客观上,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相互勾结,破坏了中国革命。(4)辛亥革命失败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力量强大,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因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