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走近科学家(第一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走近科学家(第一课时)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5.走近科学家(第一课时)
本课内容分析
“走近科学家”作为本单元的第二课,学习内容聚焦科学家的品格。学生在本单元第一课“科技力量大”的学习中,感受到科技对改变思想、改变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本节课带领学生走近科学发展背后的人,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心怀祖国、敢于质疑、不怕失败、严谨求实、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为下节课“从小爱科学”奠定情感及认知基础。
本课共有三个话题,分别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人”“科学家的品格”和“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
“探索未知世界的人”通过王建宇团队潜心研发激光高度计的案例,系统呈现“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成功应用”的研究路径,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在科研中所经历的艰辛。然后,通过“科学家的心声”让学生知道科学家坚持科研的四大原因:造福人类、探索奥秘、突破困难、终身学习。
“科学家的品格”聚焦科学家拥有的优秀品格,通过邓稼先的事例,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心怀祖国、无私奉献的品格;通过钱三强的事例,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勇于质疑、严谨求实的品格;通过屠呦呦的事例,让学生学习不怕失败的品格。这些品格的学习不仅为学生个人成长奠定基础,更为国家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后备人才打下基础,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
“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打破科学创新神秘感,通过水电工发明开槽机、小学生设计智能垃圾桶等实例,阐明创新源于生活需求的道理,传递“人人皆可创新”的价值理念,为下节课“从小爱科学”做好铺垫。同时,自然融入“专利申请”的法治意识,体现学科综合性。
三个话题形成“科学实践—精神品质—现实联结”的认知链条。第一、二个话题通过分析科研过程与精神内核,揭示科技成就背后的人文力量。第三个话题实现认知迁移,将科学家精神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创新实践,完成从价值认同到行动转化的教育闭环。
教学活动准备
学习目标设计
1.通过体验科学家的生活,感受科学家在科研中所经历的艰辛;通过倾听科学家的心声,感受他们对科研的执着与坚守。
2.通过分析王建宇团队“为月球量身高”的案例,梳理“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反复验证→成功应用”的科研路径,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科学家潜心研究的动力。
3.通过学习我国科学家的事例及设计科学家勋章,学习“爱国奉献”“无私奉献”“执着求实”“勇于质疑”等科学家精神。
4.通过探寻生活中的科学,感受科学源于生活,并通过体验发明活动,经历“问题诊断→方案迭代→成果展示”完整流程,培养“普通人也能改变生活”的创新自信。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案例分析,知晓科学家具有爱国、坚持、质疑等良好品质,理解这些品质对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意义,并将抽象品质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实践的日常行为。
2.难点:理解发明创造源于生活需求,科学家与普通人皆可通过观察、思考和尝试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教学活动设计(共3课时)
第1课时 探索未知世界的人
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到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努力和探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科学家,探秘他们身上的独特魅力,并向着“科学小达人”的方向继续前进!
2.出示图片。
密码箱
设计意图
通过破解密码箱的“科研密码”,将本节课的三个活动串联起来,以情境贯穿始终。
3.教师:你们知道吗?科学家有自己独特的“科研密码”和“品格密码”。这是校园科技节上科学家留下的密码箱,本节课我们就来破解它的“科研密码”!只有完成本节课的三个学习任务,才能得到“科研密码”。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解密之旅吧!
活动一 科学家体验营
创设情境
教师:欢迎大家来到“科学家体验营”!首先请同学们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亲身体验环节,请同学们也亲身感受一下故事中科学家的生活。
学习活动
1.冰冷的考验。
(1)教师出示材料,学生阅读。
金庆民:首位登上南极第一高峰的女科学家
1988年11月2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金庆民,抵达南极文森峰进行科学考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探访这块生命禁地的女科学家。进入南极的第4天,在一道道山脊中行进时,一阵狂风呼啸而过,金庆民不慎掉进冰裂缝里。但庆幸的是,因为冰裂缝较窄,她被卡住了,缓过神来,金庆民慢慢用冰凿一点一点地爬了上来。劫后余生的她在攀登到海拔约3000米的山脊时,惊喜地发现了含铁系岩!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她不惜用手去刨冰雪,磨破了手指,鲜血淋漓。
科学家金庆民 金庆民和队友在南极进行研究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验:请几位同学将手放入冰水中,保持10~15秒(根据学生耐受程度调整),感受寒冷。
(3)教师:手放进冰水里有什么感觉?如果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会遇到哪些困难?
(4)学生交流:
预设1:我觉得手都快被冻僵了。如果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一定会觉得很冷,身体都不能活动自如了。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南极低温、珠峰负重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以直观体验替代抽象认知,将科学家工作环境的艰险具象化,帮助三年级学生深入理解科研工作的不易。
预设2:我的手都感觉到疼了。如果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肯定会生冻疮的。
(5)教师:是啊,像金庆民一样的科学家们在极端寒冷环境中坚持工作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2.负重前行。
(1)教师出示材料,学生阅读。
钟扬:青藏高原上的“种子猎人”
钟扬教授为填补西藏植物种子资源的空白,从2001年开始率团队在青藏高原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氧气稀薄、气候多变,许多区域人迹罕至。他常年背着20多千克的采样设备,包括地质锤、标本箱、GPS定位仪和便携式显微镜等,徒步穿越雪山、草甸和冰川。在海拔6100米的珠峰北坡,他和团队克服严重高原反应,采集到鼠麹雪兔子等珍稀植物种子。16年间,他带领团队累计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为国家建立了重要的生态安全储备资源。2017 年9月25日凌晨,钟扬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生命永远定格在53岁。
设计意图
学生在亲身体验后的交流更为真切,可以更好地认识科学家的艰辛。
科学家钟扬 钟扬带领团队拿着 各种设备艰难过河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验:让几名学生背上两个装满书的书包,行走一段距离(如在教室过道来回走动)。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表现,如行走是否困难、表情有什么变化等。
(3)教师采访体验学生:背上书包后感觉怎么样?
(4)学生分享感受。
预设1:两个书包太重了,才走了一段距离就直喘气,感觉很累。
预设2:两个书包勒得我肩膀很难受。
(5)教师:钟扬和他的团队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和困难?
(6)学生交流:
预设1:他们在西藏行走,需要克服高原反应,可能会呼吸困难。
预设2:他们还要克服各种各样的恶劣天气。
(7)教师:钟扬和他的团队不仅需要背负沉重的采样设备,还要面对恶劣的天气考验。但是这些对他们而言似乎都不是困难,他们依然执着于自己所热爱的科学研究,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
3.小结:刚刚我们仅仅体验了科学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中很小的一部分,有的科学家还会在沙漠、戈壁、深海等艰险的环境中工作,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去取得科研成果。
课堂评价
1.能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勇于挑战并分享真实感受。
2.能够感受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活动二 探秘科研时间轴
学习活动
1.教师:同学们请看,这是学校科技长廊中张贴的其中一位科学家——王建宇。请同学们读一读教材第31页阅读角中对科学家王建宇的介绍,谁来说一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预设1:我了解到王建宇是我国著名的光电技术专家。
预设2:王建宇是探索航空航天领域的科学家。
预设3:王建宇研发了一种激光高度计,搭载在“嫦娥一号”上,实现了中国人首次“为月球量身高”的梦想。
预设4:王建宇让国际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升空。
3.教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
4.教师:每个小组都拿到了一份科学家王建宇的科研手账,但页面顺序被打乱了。请根据时间线索,在2分钟内还原研究过程。
王建宇的科研手账
手账中被打乱的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为王建宇的科研手账排序,理解科学家对国家科技发展的责任担当,渗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逻辑。
5.教师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讨论,根据时间线索,将手账中被打乱的内容还原。
(2)推选一人进行小组汇报。
(3)时间2分钟。
6.教师:时间到,哪一小组先来汇报?
7.师生交流。
预设1:第一小组回答错误。
教师:哪一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为什么?
预设2:第二小组回答正确。
教师:还有哪些小组和他们小组给出的答案一样? 你们是怎么探究出来的?
预设3:因为我们看到,这个时间轴上有两条线索,一条较为概括,是研究路径;一条较为具体,应该是王建宇及其团队具体的研究过程。根据研究的一般规律推断,首先发现问题,然后设计方案,接着反复试验,最后成功应用。
教师:推断合理,看来你们也是未来的科学家呢!
8.教师出示科研手账原貌。
王建宇的科研手账还原
9.教师:除了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反复实验、成功应用之外,科学家要完成一项研究,还可能需要经历哪些过程?
10.学生交流:
预设1:查阅文献资料。
预设2:开展实地考察。
11.小结:看来科学家们要想获得成功,可真不容易啊!
课堂评价
1.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并尝试排序科研手账。
2.能够归纳“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反复实验→成功应用”的科学探究流程。
活动三 倾听科学家的心声
学习活动
1.教师:做研究是一件辛苦忙碌的事情,但科学家却常常乐此不疲、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学校科技长廊的墙上就收集了许多科学家的心声,让我们共同聆听科学家的心声吧!
2.教师播放录音。
科学家1:尽管科学研究十分辛苦,但科技创新能促进全人类进步。这是一项很有成就感的事业!
科学家2:大自然是一个充满未知的神奇世界,吸引着我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我很享受发现奥秘的过程!
科学家3: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失败,但成功时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科学家4:我逐渐意识到,知道得越多,需要探索的东西越多。我要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积极拥抱新鲜事物。
设计意图
通过聆听科学家的心声,让学生直观感受其投身科研的内在驱动力,将抽象的“淡泊名利” “潜心研究”转化为具象化的价值追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家精神背后的理想信念与精神内核。
3.教师:你们能找到科学家乐此不疲、潜心研究的原因吗?
4.学生交流。
预设1:因为科学家想让人类过上更好的生活。
预设2:因为科学家很享受发现奥秘的过程。
预设3:因为科学家在经历失败、获得成功时,心中无比喜悦。
预设4:因为科学家有着“不断学习”的态度。
5.小结:是的,造福人类、探索奥秘、突破困难、终身学习,这些支撑着科学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潜心研究。科研热情不仅源于对困难的克服,更来自为人类谋福祉的追求以及对真理的热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围绕科学家的心声展开交流,促使学生意识到科研热情不仅源于对困难的克服,更来自为人类谋福祉的追求、对真理的热爱。
6.教师:祝贺同学们成功完成本节课的三个任务,获得科学家留下的密码箱的第一个密码——“科研密码”。
科研密码
课堂评价
1.能够认真倾听科学家的心声。
2.能够知晓科学家乐此不疲、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原因。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科学家体验营”感受南极的严寒和高原的恶劣环境,在探秘科学家的成功路径中,看见他们如何用智慧与汗水攻克难题,又在倾听科学家的心声时,感受到他们对真理的执着与坚守。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体会到科研之路布满荆棘,更让我们懂得,支撑科学家勇攀高峰的,是永不言弃的信念与甘于奉献的精神。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份感悟化作行动的力量,在今后的学习中像科学家一样,面对困难敢于探索、不惧失败!
板书设计
探索未知世界的人
科学家的“科研密码”
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反复实验→成功应用
设计意图
板书梳理了本节课探究的科学家的“科研密码”,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科学家的研究路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