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6.从小爱科学(第一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6.从小爱科学(第一课时)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导向同步素养教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6.从小爱科学(第一课时)
本课内容分析
“从小爱科学”是第二单元“爱科学 学科学”的最后一课。本课共有两个话题,分别是“科学家的童年”和“从小爱科学”。
“科学家的童年”通过讲述科学家们在童年时期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故事,激励学生以这些科学家为榜样,从小要心怀强烈的好奇心,对知识抱有浓厚的渴望,并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教材在“活动园”板块中,设计了班级举办“科学家的童年”故事会这一活动,呈现了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与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期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这两位科学家的“童年特点”,发现他们身上共有的优秀品质。而正是这些优秀品质,让他们从同龄人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杰出的科学家。通过这样的方式,点燃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他们内心深处萌生出爱科学、学科学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科学的坚定信心,激励他们大胆迈出探索的步伐,勇于尝试各类科学实践活动。教材利用“阅读角”《仓鼠是怎么储存食物的?》展开学习,通过探讨“这位同学身上具有哪些科学家的特点和品质”这一问题,让学生关注同龄人的探索行为,进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处处蕴藏着科学知识。这一设计旨在使学生明白,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多问为什么,以及主动查阅资料等行为特质是科学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热爱。
“做个小小科学家”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从小爱科学,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成为未来的科学家而努力。教材在“活动园”板块,通过呈现两位同学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不同途径,例如,要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活动,不断提升科学素养。“阅读角”中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严谨检查的重要性。最后一个板块旨在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这些做法背后的科学知识,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科学知识并非仅存于书本与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尝试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即便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可能在未来为祖国的科技腾飞添砖加瓦,甚至为人类的科技事业铺就全新的道路,让学生们在生活点滴中展现智慧,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小科学家”,切实感受科学的魅力与实用价值。
教学活动准备
学习目标设计
1.通过阅读科学家的故事,知晓科学家童年便具有“持之以恒”“拥有好奇心”等品质,激发向科学家学习的热情。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在“做中学”的实践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科学家所具有的品质,激发向科学家学习的热情。
2.难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充满着科学知识,在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共2课时)
第1课时 科学家的童年
导入新课
教师:“科学小达人”训练营今天的学习内容是走进科学家的童年世界。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科学家的童年故事,下面就让我们开始“科学家的童年”故事分享会吧。
活动一 “科学家的童年”故事分享会
学习活动
1.教师:老师先来给大家分享两位科学家的童年故事。( 出示教材第36~37页活动图内容)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少年时期的李四光和小伙伴们玩耍时发现了一块与周围石头差别很大的巨石,就好奇地问道:“为什么它会出现在这儿呢?”小伙伴们都觉得他提的问题很奇怪。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他从没放弃。在学习了地质学知识后,李四光做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推断出这块巨石是由远古时期冰川运动带到这里的。
法布尔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他常常因为观察昆虫而忘记了时间。
有一次,他仰着头看屋檐下的蜘蛛捕食蚊子,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还有一天夜里,法布尔提着灯,蹲在旷野里,观察蜈蚣怎样产卵。看着看着,他忽然觉得周围越来越亮,一抬头,才发现太阳都快升起来了。
后来,法布尔成为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不同国籍科学家童年的故事,引导学生探索他们相似的品质,从而理解科学精神无国界的内涵,进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及探索热情。
2.学生阅读故事。
3.提问:通过故事,你们发现科学家在童年时期已具备哪些优秀品质呢?
4.学生回答:
预设1:李四光很爱思考、提问。
预设2:法布尔能孜孜不倦地探索自己喜欢的内容。
5.教师:通过故事,同学们很快就发现了科学家童年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下面,就让我们在小组内继续进行分享吧!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故事,听故事的同学当“小评委”,对分享的故事进行评价。故事讲完后,小组内成员结合故事,概括出这位科学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并写在纸条上。一会儿我们推选每个小组最精彩的故事进行全班分享。
6.出示评价标准,学生按照评价标准准备发言。
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 评价结果( √ )
故事情节完整、吸引人
讲述时,口齿清晰,声音洪亮
讲述时,注意语气,表情自然大方
设计意图
故事分享会利用小组互评,分别布置了“听”和“评”的任务,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
7.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科学家的故事,提炼科学家童年的优秀品质,并写在纸条上。
8.各小组分享“最精彩”的故事。
预设1:牛顿是英国的物理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小时候,他是个特别爱动手的孩子。有一次,他看到村子里的风车呼呼地转,就特别好奇,回家之后自己找材料,做了一个小小的风车模型。虽然在风车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零件总是装不好,但他没有放弃,经过反复尝试,终于让小风车成功转了起来,那一刻他可开心啦!童年的牛顿是个善于观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
预设2:竺可桢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也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5岁时已经认识了上千个字,但是他仍不满足,向同学和乡邻借各种线装书籍来读。一天晚上,哥哥教他写作文,他为了写出满意的作文,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直到满意才停笔,写完时公鸡已经打鸣了。童年的竺可桢是个热爱学习、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人。
9.提问:通过阅读李四光和法布尔的故事,再结合咱们班同学们分享的内容,你发现这些科学家在童年时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品质?
10.学生回答。
预设1:做事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预设2:爱动脑筋、爱学习。
预设3: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强。
11.小结:不管是童年的中国科学家还是童年的外国科学家都具有相似的品质。他们遇到艰难险阻,都能咬着牙坚持下去;好奇心都特别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不把问题弄清楚就决不罢休;他们勇于尝试,不怕失败…… 正是这些品质使他们在众多的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科学家。看来只要从小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大胆尝试,多学多问,就有可能成为一名像他们一样的科学家。
设计意图
通过书写纸条的活动,引导学生聚焦文中主人公所具有的优秀品质。通过比较,学生能够轻易发现主人公和科学家的相似之处,进而联想到身边的同学和自己也有着类似的经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评价
1.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包括小组讨论,全班分享交流及评价,感受中外科学家小时候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2.能够清晰地讲述科学家童年的故事。
活动二 发现身边科学小达人
案例呈现
教师:其实,小小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阅读教材第38页阅读角的内容,思考:这位同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仓鼠是怎么储存食物的?
有一次,我喂家里的仓鼠吃瓜子,发现它吃得特别多。难道是它的胃口很大吗?于是我决定做个小实验。
我拿一堆瓜子喂它,只见仓鼠用粉红的前爪和灵巧的门牙飞快地剥掉瓜子壳,然后把瓜子仁吞进了嘴里。不一会儿,它的颊囊就变得圆鼓鼓的了。这时它突然钻进了木屑堆里。它在干什么呢?我决定静静地等一会儿。等仓鼠钻出来的时候,它的颊囊不再那么鼓了,又开始向我要食物。难道它把瓜子仁藏在木屑下了?我好奇地翻开木屑堆,发现里面果然储存了许多瓜子仁。哈哈!小仓鼠,你太聪明了!
后来,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知道了仓鼠属于啮齿类动物,当遇到食物时,它们可以把食物装在颊囊内带回去慢慢享用。
学习活动
1.教师:这位同学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
预设1:他因为喜欢,所以对仓鼠进行了仔细观察。
预设2:他善于思考,还能够主动上网查找资料。
3.提问:你发现这位同学和童年时的科学家有什么相似之处?
4.学生交流:
预设1:他善于观察,好奇心强。
预设2:他能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去解决自身疑惑。
5.提问: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6.学生交流:
预设1:我之前在池塘里看见一群小蝌蚪,我看书之后才知道小蝌蚪能变成小青蛙,所以便开始撰写《小蝌蚪观察日记》。我每天都会记录小蝌蚪的样子。大概30天的时候,小蝌蚪长出了后腿,50多天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幼蛙。妈妈说青蛙对环境有益处,所以我们要爱护小青蛙。
预设2:前两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只小猫咪做宠物,我特别喜欢它,没事的时候就会观察它。我发现它走路时真的没有声音。而且我发现早上光线很亮,它的眼睛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它的眼睛是圆圆的。后来我上网查过后才知道,这是因为它的眼睛能精准地控制光线进入眼睛里面的量。
7.小结:看来,一些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和科学家一样的品质:爱提问,对知识充满渴望;勤实验,用行动验证想法;有毅力,面对困难从不言弃。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到分析总结”的科学探究流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主动提问与查找资料,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同样具备科学家所拥有的好奇、探索、坚持等潜质。进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与探索精神。
课堂评价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交流,感受到身边的一些同学有着和科学家一样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活动三 小小实验藏启示
学习活动
1.过渡:同学们,原来科学家的童年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凭借着对未知的好奇、探索的热情,最终在科学领域发光发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其实,科学并不遥远,它就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2.教师提问: (出示不倒翁)这是什么?你对它了解吗?
不倒翁
3.学生交流:
预设1:不倒翁,它不会倒。
预设2:不倒翁,它里面有平衡的装置。
4.出示材料:每组准备1~2个不倒翁玩具、小剪刀、轻质黏土、小珠子、透明胶带、量杯、水。
5.教师:对于不倒翁,你们还有哪些想了解或者不清楚的问题吗?针对你们组提出的问题,利用桌上的材料一起研究。
6.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想要了解的问题,动手实践,做好记录。实践结束后,请分享活动过程。
学习记录单
想了解/不清楚的问题 采用的方法 结论
活动过程
7.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8.学生交流。
预设1:我们组想了解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所以我们拆开了不倒翁。我们发现在不倒翁的底部有一个钢球,是这个钢球在不倒翁圆弧形的底部滚来滚去,保证不倒翁始终保持不倒。
预设2:我们组想试试其他材料能不能替代小钢球,所以我们拆开不倒翁,拿出钢球,并换成了轻质黏土,最终发现这个材料行不通。我们组觉得保持不倒翁不倒的这个物品必须有一定的重量,太轻是不行的。
9.小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研究、动手实践……大多数同学都按照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发现、 探索任务,有些同学解答了先前的问题,有些同学还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大家都展现了科学探索的精神。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日常的探索行为紧密相连。
10.提问: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和大家分享吗?
11.学生交流。
预设1:在科学课上,老师讲到植物的向光性。我听后特别好奇,植物真的会一直朝着阳光生长吗?一放学, 我就飞奔回家,从阳台翻出爸爸之前种多肉剩下的小花盆和种子。我小心翼翼地把种子种进花盆,浇好水,放在客厅的窗台上。为了解答这个疑惑,我还特意把另一个种着相同种子的花盆放在阴暗的角落。接下来的日子,每天放学后,我就蹲在花盆边仔细观察。有一天,我发现放在窗台的种子发芽后,幼苗真的朝着有光的方向弯曲生长,而放在暗处的幼苗却长得歪歪扭扭,没什么精神。我可高兴了,赶忙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
预设2:我发现家里的冰箱总有一股异味,想起在学校科学课上学过活性炭能吸附异味的知识,我就动手做了一个实验。我先找来一个用过的口罩, 剪开后取出中间的滤网当作简易活性炭,同时又拿出两个小盒子,一个放上这种简易活性炭,另一个空着。然后,我把有异味的食物分别放进两个盒子,再将盒子一同放进冰箱。第二天打开冰箱,我凑近一闻,发现放了活性炭的盒子里的异味淡了很多,另一个还是很臭。为了弄清楚原理,我查阅了科普书籍,还在网上搜索,终于明白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就是它能够吸附异味分子的原因之一。
12.小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像认真观察、动手实验、查找资料等行为,都是在进行科学探索。你们像科学家一样好奇、执着、坚持不懈,每一次尝试都是在积累能量,其实只要保持这份热情,不断探索,你们离科学梦想就会越来越近,未来一定能在科学领域绽放光芒!
课堂评价
1.能够通过阅读、实践活动,用心观察、深入思考,不断探究,向科学家学习。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知道小小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保持好奇心,面对困难坚持不懈。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科学家的童年世界,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科学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大家心怀好奇、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从生活点滴里发现并解决问题,积极参与科学实践,面对困难能持之以恒,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期待未来大家用智慧和努力在科学领域发光发热!
板书设计
探秘科学家的童年
求知欲强——敢于尝试——持之以恒
好奇心 不怕失败 坚持不懈
爱问为什么 勇于实践 不气馁 不放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