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本课目标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2、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特征早期文明主要特征:国家、城市、阶级分化、文字、金属工具。
子目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阅读2-4页,结合左图,熟悉知晓旧与新石器时代的时间划分、代表性遗址与生活状况。(课本标注)问题2:第2页、3页两幅地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写在书上)结合【拓展9】理解“多元一体”问题3:教材第4页;了解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时间和具体信息?(课本标注)问题4:观察4、5页图片、结合【拓展1】;为什么说5000年、红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遗址是文明产生的标志?(自主思考)
【拓展1】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5000年)①文化遗存多,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②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③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宫殿、祭坛、礼器、阶级分化)
子目2:部落到国家: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阅读4页,“万邦时代”对应的时间?为什么说(陶寺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课本标注)问题2:结合左图;理解 生产力发展、私有制、阶级分化、早期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料1、“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 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拓展2】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的转变。早期国家虽然具有国家的若干形态,但是还没有发展到纯以地域组织为基础那样的阶段。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人们仍然生活在血缘组织中,其生产劳动与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家长制大家族。
子目3:商和西周: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阅读【拓展2】;早期国家开始于何时?有何特点?问题2:阅读第5页; 了解夏朝国家治理的基本信息?(课本标注)“聚族而居”说明了什么?(自主思考)问题3:阅读第5-6页;了解商朝国家治理的基本信息?(课本标注)结合【拓展3】;关于内外服制度;你能获取哪些信息?(自主思考、课堂探究)问题4:阅读6页,6页地图和【拓展4】;深度理解分封制的内容与意义?(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问题5:阅读6页,7页“历史纵横”和【拓展5】;深度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意义?(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问题6:阅读【拓展6】;深度理礼乐制度的内容与意义?(自主思考);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自主思考)问题7:阅读7页;“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的出现,反应了什么?(自主思考)问题8:阅读8页“问题探究”、结合【拓展7】;回答这一问题?(写在书上)问题9:阅读7页,了解商和西周经济情况。(课本标注);结合【拓展8】;深度理解“井田制”(自主思考)问题10:综上所述,结合【拓展10】,理解夏商西周的主要特征?(写到书上)
【拓展3】: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被称为“方”,今天亦称方国。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但是,各诸侯国、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要为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被赐予侯、伯等称号。总的来看,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拓展4】: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2)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3)内容:●●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前朝贵族)。诸侯权力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4)评价:●●●●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边疆;②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天下共主)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③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④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政治控制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纽带,加强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人们的心理认同,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⑤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消极:①受封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天子,诸侯独立性强,势力不断壮大,削弱了周天子权威。②西周后期诸侯割据,王权衰落,分封制遭破坏。(间接控制)(5)瓦解(春秋战国)●●:①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②表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③演变: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行郡县。④遗存: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6)西周开疆拓土、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开疆拓土(1)分封制的实质是地方分权,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2)分封制孕育了统一的因素,通过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管理,有利于开疆拓土央地关系分封制改变了商朝内外服制度下松散的联盟关系,使地方的权力来源于中央(周天子),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扩展了华夏民族的统治地域君臣关系确立了严格的君臣关系,政治格局由之前的诸侯承认天子转变为天子封立诸侯,由不同家族对天下的统治变为同一家族对天下的统治。(诸侯之长到诸侯之君)民族交融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技工等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文化认同(1)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部族逐步接受中原文化。(2)一些诸侯国在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冲突、贸易往来或兼并其土地的活动中,进行文化渗透【拓展5】: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②大小宗制度4.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一体”、“家国同构”;(3)大小宗具有相对性: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5.影响:●●(1)西周统治: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封建政治: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浓厚的宗法色彩,如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绝对君臣隶属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3)社会习俗:影响民众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修撰家谱和百家姓丛书、建设宗祠家庙等社会习俗。(4)思想观念:“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强调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6.瓦解(原因)●●:(1)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西周灭亡;东周王室东迁势衰,造成王室威严扫地,天子地位下降;各国兼并激烈。贵族没落,平民崛起。(2)人才的流动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用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3)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拓展6】:礼乐制——权力认同制度1.含义:“礼”(周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2.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3.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4.实质: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5.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6.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拓展7】:天命观的变化:殷商统治者崇尚天帝神权,强调“天命神授”,而西周统治者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人主只有敬慎其德,治理好国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拓展8】:井田制(1)基本沿革: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2)主要内容:层层分封, 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3)实质:土地国有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贵族)所有) (4)瓦解(原因):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牛耕的推广),私田大量出现—根本原因;②周王室衰微,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③诸侯国的税制改革—直接原因(5)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随之崩溃。
【拓展9】.全面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维度 阐释
多元性 (1)从文化分期看,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3)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1)从经济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源远流长 (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4)两千多年的中华统一实体
【拓展10】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领域 具体体现
政治方面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鬼神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2)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维系的宗法制)。(3)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4)血缘亲族关系尚未被地域关系取代,(5)原始民主传统:君主的权力受到国人制约,未实现君主专制
经济方面 (1)土地国有制(井田制),集体劳作。(2)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文化方面 (1)西周产生早期“民本”思想。(2)成熟文字(甲骨文)。(3)形成礼乐文化。(4)逐渐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