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十一课《质朴的民间工艺》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岭南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第十一课《质朴的民间工艺》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岭南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质朴的民间工艺》教学设计
课题 《质朴的民间工艺》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位于经典永流传的“民间美术”主题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民间工艺”概念。教材以“欣赏·评述”为主线,融合“设计·应用”实践,旨在让学生在感受民间工艺质朴之美的同时,理解其“艺术性与实用性统一”的核心特征,为后续“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单元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教材涵盖百花齐放(薄纸·广东剪纸)、龙凤上衣(剪纸·江苏)、爱鸟纹彩色蜡染裙(贵州蜡染)、蓝尤社火马勺脸谱(陕西社火)、布老虎、香包、皮影、泥塑等实物图片;作品涵盖剪、染、塑、绣、绘五大工艺门类,地域横跨南北,材料涉及纸、布、皮、泥、木,充分体现“百花齐放”的民间生态。
4.文化理解:通过学习了解不同纹样或造型背后的吉祥寓意,能把作品与当代生活场景建立意义关联,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8~9岁)在认知特点上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与动手;在生活经验方面,日常接触的多为工业制品,对传统手工艺陌生;部分学生由祖辈带领参加过端午佩香包、春节贴窗花等活动,具有零星的感性经验;在技术起点上,之前已学过剪对称图形、拓印、水粉平涂,能安全使用剪刀、胶棒、水粉等基本工具。学生的兴趣点大部分集中在色彩鲜艳的蜡染、可以“动”的皮影、造型夸张的布老虎等事物上,但目前仍无法区分“民间工艺”与“旅游纪念品”,同时对纹样含义理解较为片面,在动手环节上易出现“眼高手低”,剪纸断线、扎染晕色失控等情况。
重点 感受并说出不同民间工艺在造型、色彩、材质上的质朴之美及实用功能。
难点 理解“质朴”不等于“粗糙”,而是“大巧若拙”的美学品格,以及纹样背后的文化寓意的传达。
材料准备 教材,PPT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堂提出问题,学生互动“这些传统玩具你认识吗?”展示图片:风筝、拨浪鼓、布老虎教师讲解:这些古代的儿童玩具,流传上千年,至今不衰,还入非遗文化。这些民间工艺,是由民众创造、代代相传的手工艺术,承载民俗文化、生活美学与匠心智慧。引出课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利用照片情境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1.知识点讲解A.剪纸剪纸:剪刀下的千变万化起源:汉代“剪彩”习俗,用于祭祀、装饰工具材料:剪刀/刻刀、彩色宣纸核心技法:折叠(对称剪)、镂空(阴刻/阳刻)、掏剪(细节处理)风格差异:北方粗犷(河北)、南方细腻(福建)展示剪纸代表作武胜剪纸(四川)融合南北风格,入选《四川民间剪纸集》无极剪纸(河北)生活气息浓郁,风格粗犷质朴柘荣剪纸(福建)锯齿纹特色鲜明,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B.扎染、蜡染蓝的千年对话扎染:按照设计的图案,将需要印染的材料捆扎起来,再进行染色。又称扎爆、绞嫩。蜡染:运用蜡防染技术印染成的绘染手工艺品,古称结果。分为处理、点蜡、染色、去蜡四个步骤。简单介绍蜡染的发展和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蜡染工艺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发展出多种技术和风格。在中国,蜡染技术逐渐形成了苗族、壮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独特的风格和纹样。苗族蜡染以其精细的几何图案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壮族蜡染则以其大胆的图案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而受到赞赏。C.皮影皮影戏:灯影里的千年故事起源:西汉“影子戏”、2011年列入人类非遗组成要素:兽皮剪影、光源、幕布、唱腔流派特色:陕西(高额头)、唐山(环勾眉眼)、浙江(重彩绘)展示皮影代表作图片(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巴林左旗皮影戏(内蒙古):李国华《三打白骨精》,融合游牧文化与中原艺术。唐山皮影:《封神演义》选段,“掐嗓子”唱法独特。浙江海宁皮影:《水漫金山》,彩绘细腻,色彩艳丽。D.泥塑泥塑:泥土中的生命与祝福起源:新石器时代,以泥土为原料塑形工艺特点:“三分塑七分彩”,泥土塑形后彩绘代表流派: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天津“泥人张”文化寓意:祈福纳祥(如《长命百岁坐虎》)展示泥塑图片凤翔胡深:《泥塑马》《泥塑羊》逯彤:作品《过大年》2.艺术鉴赏部分A.展示课本图片剪花娘子(剪纸)库淑兰 陕西找一找:钱串子纹、锯齿纹、兰花纹、太阳纹介绍库淑兰生平及事迹库淑兰,六岁开始随母亲学剪纸、作画,其剪纸风格构图大胆、人物形象饱满、色彩鲜丽,很快受到了艺术界关注。她的艺术剪纸也先后在西安美术家画廊、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展出。1996年,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系首位获此称号的中国人。以库淑兰为代表的彩贴剪纸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B.展示课本图片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蜡染)宋 贵州省博物馆1987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桃花村互动环节:让学生尝试分析“蜡染界的老祖宗”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的工艺特色和艺术价值教师讲解(艺术价值)鹭鸟展翅的动势与几何纹的静态秩序形成对比,既生动活泼又不失严谨庄重;土黄与靛蓝沉稳大气,辅以少量草绿点缀,呈现出宋代少数民族独特的色彩美学;鹭鸟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纯洁与高雅,其大量出现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工艺特色)集蜡染、挑花、刺绣于一体,形成多层次、多质感的视觉效果;采用两次封蜡技术,呈现浓淡分明的层次效果;“冰纹”细腻流畅纹样层次丰富,鹭鸟纹取材于早期铜鼓图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演变。3.实践练习实践小课堂:我的家乡工艺1.课前调查:询问长辈或查找资料,了解家乡民间工艺。2.准备分享:用文字+图画记录工艺名称、制作材料、用途。3.课堂展示:小组内介绍,评选“家乡工艺小使者”。安全提示:使用工具时注意规范操作。展示工艺示例:如苏绣、宜兴紫砂壶4.知识拓展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蜡染的制作过程、简易纸影人偶的制作方法视频播放时适当与学生互动或让学生提问了解泥人张及其作品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认真学习剪纸作品及各流派特色学生了解非遗扎染和蜡染的相关知识学生了解蜡染在中国地分布学生学习皮影相关知识,了解皮影代表作品学生学习泥塑相关知识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分析作品特色和作品渊源学生学习如何评价作品的工艺特色和艺术价值学生了解并学习分享家乡工艺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作品背后作者的故事 置身情境,让学生了解并绘画作品的内容通过图片讲解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传统工艺作品中的深意,在自主探究中把握知识,教师再进行知识新授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学生也更加印象深刻。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层地了解传统文化地魅力通过学习蜡染地和各族风格的染色特点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通过分析作品,巩固之前所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对于传统工艺品的理解,锻炼了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于家乡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加深了对传统工艺品制作的了解程度。在了解家乡工艺制作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资料收集的能力,同时增加了对传统的文化认同。本课以“质朴”为魂,以“技艺”为径,以“认同”为目的,让学生在民间工艺的纹理与温度中,生长出面向传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艺术素养。 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一分钟了解蜡染的制作过程简易纸影人偶的制作方法认识“泥人张”及其作品 学生学习拓展知识 在拓展中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教学反思 本课教材以“质朴”为魂,以“多样”为形,教师需充分挖掘“南北东西”地域差异与“剪染塑绣绘”材质差异,引导学生在“看、说、做、评”的循环体验中完成“美感—理解—创造—认同”的跃迁。面对数字原生代学生,课堂要“低门槛、高趣味、重情感”,让传统真正活在当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