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十二课《各不相同的人》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岭南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第十二课《各不相同的人》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岭南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各不相同的人》教学设计
课题 《各不相同的人》 单元 四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第12课《各不相同的人》,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把“人”作为主题进行立体与动态表现。教材以“世界真奇妙”的人文视角切入,将观察、欣赏、体验、表现、评价五个环节串联成一条完整的审美实践链。教材提供了“象形文字‘人→从→众’”这一跨学科切口,把汉字构形与舞蹈动态结合,为美术与语文、音乐、信息科技的融合提供了天然纽带。
4.文化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人种差异的形成背景,尊重差异性和多元文化,反对刻板印象。
学情分析 三年级儿童处于“图示期”向“写实萌芽期”过渡阶段,乐于表现、敢于夸张,但比例、结构意识薄弱;对“肤色差异、人种多元”已有朴素认知,却缺乏系统、尊重、欣赏的视角。70% 学生能凭直觉捏出简单“火柴人”或“雪人”造型,55% 学生通过绘本、影视见过非洲、欧洲人物,但叫不出具体名称,30% 学生参加过舞蹈社团,能用身体模仿基本节奏。动态人物重心不稳,作品易倒塌,可能挫败信心。个别学生在材料混合使用(黏土+树枝+纸杯)上可能出现“只用单一材料”或“堆砌无结构”两种极端。
重点 抓住人物外貌特征与动态特征进行夸张而准确的塑造。
难点 在不稳定媒材(超轻黏土、废旧材料)中解决人物重心的稳定性与动态比例的关系。
材料准备 教材,PPT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3个不同肤色/发型人物剪影提问:你看到了哪些不同?→学生喊答案,教师板书关键词:肤色、发型、衣服…展示世界地图 世界真奇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各有不同的特征。引出课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利用图片情境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1.互动讲解A.写一写:探秘“人”字展示“人”字的历史演变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教师解释字义:文字原意:表示弯腰劳作的侧面人形。有生命力的人形才能称之为人,即过去常说的劳动力。B.观察——人种的外貌密码亚洲人:发型:卷曲或紧密卷发五官:宽鼻梁、厚嘴唇肤色:深棕色至黑色欧洲人:发型:金发、棕发或黑发,多为直发或波浪发五官:高鼻梁、深陷眼窝肤色:浅白色至浅棕色亚洲人:发型:黑色直发为主五官:中等鼻梁、扁平脸形肤色:黄色至浅棕色大洋州人:发型:波浪发或卷发五官:宽脸型、厚嘴唇肤色:深棕色美洲人:混血特征:结合不同人种特点(如黑发+浅肤色/卷曲发+中等鼻梁)C.做一做——人物特征思维导图四个维度观察人物特征——肤色: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高矮;胖瘦;五官、四肢D.舞一舞——动态的人体美民族舞:手臂舒展、腰部扭动街舞:屈膝低重心、关节顿挫芭蕾:踮脚直立、脚尖延伸2.艺术欣赏汉字美学——汉字里的“舞蹈”“人”:单人伸展(侧立,一手举高,一手下垂)“从”:两人跟随(一前一后,动作协调)“众”:三人合作(围成圈或列队,动态一致)让学生们实地操作,试着摆出形状3.实践练习试一试:手工制作——会动的小人材料准备:彩色扭扭棒、超轻黏土、剪刀1、捏头部:黏土揉圆形/椭圆形,用工具压出眼、鼻、嘴。2、做骨架:扭扭棒弯出躯干(1根)+四肢(4根),关节处可弯曲。3、连接身体:黏土包裹扭扭棒躯干,头部插入骨架顶端。4、装饰细节:黏土做头发、衣服纹理。5、调整动态:弯曲四肢,做出站立、跳舞等姿势。指导学生操作时注意操作规范,鼓励学生自行创作4.知识拓展A.学习用扭扭棒制作小王子步骤:一根扭扭棒对半剪开,然后两根15厘米扭扭棒扭在一起,做个头部骨架将扭扭棒用热熔胶固定在骨架上面将黄色扭扭棒固定在头顶,按照图片折做发型头顶粘上折好的造型,脸部粘上眼睛先做个脖子粘在头下面,再做上半身的骨架将上半身缠绕固定,接着按照图片给腿部做好骨架按照图片缠绕腿部并固定和做龙猫尾巴一样做手臂先像上个图片一样做,然后和这个图片一样对折固定,一个胳膊有六个竖着的扭扭棒靠拢在一起小王子鞋子和龙猫脚脚差不多,就是拿一端绕圈,然后留一节固定,调整形状下面那个是按照鞋底大小对折做的,固定到鞋子底部小王子的围巾、腰带和嘴巴细节看正面和反面图B.角色的多元魅力除了外貌,人们还有不同的身份角色,共同构成社会。医生:白大褂、听诊器,救死扶伤老师:粉笔、教案,教书育人消防员:消防服、水枪,勇敢救援农民:草帽、锄头,种植粮食建筑师:安全帽、图纸,设计房屋艺术家:画笔、调色盘,创作美科学家:实验服、显微镜,探索未知总结本课内容:身份与角色因环境而变,差异让世界更精彩 学生学习甲骨文到汉字的演变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学生学习各大洲人的外貌、五官、肤色等特质学生学习用刚才学习的知识制作人物特征的思维导图学生了解舞蹈美学生欣赏汉字背后和舞蹈的联系学生制作会动的小人学生学习用扭扭棒制作小王子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角色如何构成社会 从汉字演变的历程体会社会是由人和人共同构成通过图片分类讲解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的相互差异,培养学生对差异感的认同通过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材料进行绘画描述,提升创造力,培养动手能力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对人物刻画的要素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形体与动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人物,并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结构和展示人物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人、身份、环节、差异等等是构成这个世界的主要因素
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训练了对人物的造型和表现能力创作粘土扭扭棒人物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对人物立体塑造力。 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用扭扭棒制作小王子角色的多元魅力 学生学习拓展知识 在拓展中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教学反思 教材提供了“象形文字‘人→从→众’”这一跨学科切口,把汉字构形与舞蹈动态结合,为美术与语文、音乐、信息科技的融合提供了天然纽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