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思维导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思维导图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期)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两次鸦片战争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石器时代
多元一体
从部落到国家
暴政而亡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火、北京人、元谋人
新石器时代:打磨时期、定居、祭坛、私有制、阶级分化
三皇五帝:神话色彩浓厚、禅让制、万邦时代(龙山文化)
商朝:甲骨文、青铜器、内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青铜器、敬天保民
夏朝:奴隶制王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二里头遗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早期国家特征:家国一体;权利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列国纷争与
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
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华夏认同: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铁犁牛耕、水利工程、中心城市
商鞅变法(社会转型、富国强兵)
重农抑商、奖励军功、什伍连坐、县制
孔 子: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克己复礼
老 子:道、矛盾对立统一、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新兴士阶层崛起,诸侯争霸、礼贤下士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
秦的统一
巩固统治
暴政而亡
统一条件:大势所趋、人民渴望安定、秦国强大
统一过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南征百越、北修长城
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驰道、直道、秦律、编户籍、整顿风俗、迁六国贵族
暴政: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强盛
东汉的兴衰
两汉文化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
文景之治:黄老无为、休养生息
郡国并行制:景帝削藩、七国之乱
政治: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酷吏
经济: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财产税
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朝:王莽篡汉、绿林军起义
东汉兴衰:光武中兴(尚书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史记》《汉书》、乐府诗、五言诗
军事:北击匈奴、河西四郡、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改进造纸术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夏:奴隶制国家产生、王位世袭制、国家建立
商:甲骨文、殷墟、内外服制、占卜、青铜器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家国一体
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期、商鞅变法、小农经济、百家争鸣
秦朝:第一个封建王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暴政
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郡国并行制、中朝、察举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独尊儒术、丝绸之路
春秋:奴隶制社会瓦解、春秋五霸、铁犁牛耕、孔子、老子
三皇五帝
禅让制
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文化科技:《史记》《汉书》《黄帝内经》《九章算术》改进造纸术
东汉: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
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三国鼎立:魏(曹丕)、蜀(刘备)、吴(孙权)
西晋(266-316):五胡内迁、八王之乱、匈奴灭晋
政权更迭:东晋(317-420);南朝(420-589):宋、齐、梁、陈
政治特点:门阀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十六国: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一些割据政权
前秦:淝水之战、南北对峙的局面
江南开发:北人南迁、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迁都、均田制
隋朝兴亡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
隋朝(581-618)统一:杨坚、隋文帝
隋朝灭亡:隋炀帝、大兴土木、三征高丽、阶级矛盾激化
唐朝建立(618—907):李渊、长安、唐高祖
盛世: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节度使、内重外轻、唐玄宗、藩镇割据、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严重削弱唐朝统治
民族关系:灭突厥、西域北庭都护府、册封回纥、靺鞨、文成公主
隋朝建立:兴建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后周世宗柴荣改革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隋朝建立、唐朝发展;加强中央集权、阶层流动
形成发展:魏晋三省、隋文帝确立、唐朝完善
分工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政事堂
租调制:魏晋时期、均田制、按户征收粮和布帛;成年男子服徭役
租庸调制:唐初、纳绢代役(庸)、保证农时、税收保障
评价: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影响深远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两税法:唐中后期、均田制破坏、人丁和资产收税、减轻人身控制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文学艺术
科 技
中外文化交流
三教并行:魏晋至隋唐、佛教本土化
抨击佛教:南朝范缜无神论、统治者灭佛
儒学复兴:唐中期、韩愈、巩固儒学统治地位
诗歌:魏晋(建安文学、田园诗、北朝民歌)、唐诗繁荣
书法:东汉成为艺术;魏晋书圣王羲之;唐朝楷书草书
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唐朝吴道子,画圣
魏晋:祖冲之圆周率、贾思勰《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
隋唐:赵州桥、雕版印刷、火药战争、地球子午线长度、《千金方》、《唐本草》
佛教:高僧来华、唐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
石窟艺术:西山大厅云冈、洛阳龙门、敦煌莫高窟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中华文化圈:长安、遣唐使、广州、泉州、兼容并包
三国两晋南北朝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唐制度
文化科技
中外交流
三国与西晋:三国鼎立、西晋、五胡内迁、民族融合
东晋与南朝:东晋、南朝、门阀士族、江南开发
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朝兴亡(581-618):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唐朝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融合
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
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政事堂
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儒学:佛(本土化)、道发展;三教并行、儒学复兴
选官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文艺科技:唐诗、书法艺术、绘画理论、石窟、科技发展
中外交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长安、中华文化圈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边疆危机
王安石变法
北宋建立:960、赵匡义、定都东京
加强皇权(二府三司)、崇文抑武、分化事权、守内虚外、三冗两积
宋辽关系:燕云十六州、澶渊之盟、岁币、北部边防安定
宋夏关系:庆历和议、岁赐
背景:三冗两积、范仲淹庆历新政(整顿官僚队伍)
措施:富国强兵、开源节流、农业贷款、征兵制(兵农合一)
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积贫
加强中央集权:文官通判、转运司、编禁军、更戍法、路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评价:增加财政收入;加重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衰亡
岳飞抗金:绍兴和议,岁贡;南北对峙
南宋建立:1127,靖康之变;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
南宋偏安
辽与西夏
金朝入主中原
元 朝 统 治
辽:契丹族、916、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南北面官制
西夏:党项族、1038、元昊、定都兴庆府、基本模仿北宋
金朝建立:女真族、1114、完颜阿骨打、定都上京(会宁府)
发展:1125灭辽、1127灭北宋、与南宋对峙;1153迁都燕京(北京)
元朝建立(1271-1368):1271建元,1279灭南宋
巩固措施:修驿道、设急递铺、行省制、宣政院(吐蕃)、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西域)、澎湖巡检司(台湾)
制度: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大定之治
辽夏金元的统治
民族关系:回回形成、四等人制
经济发展
社会变化
儒学复兴
文艺科技
农业、手工业:一年两熟稻麦复种、棉花;五大瓷窑、煤、印刷业
商业、外贸:基层市场、市场突破时空限制、边境榷场、纸币交子、城市繁荣、海上丝绸之路
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完成;元朝运河、海运发展(南粮北运)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科举制的完善、重文轻武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贱民阶层减少、租佃关系发展
背景:儒学僵化、佛道冲击、儒学复兴运动
主张:程朱理学、理、“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文艺:宋词、元杂剧、话本、书法不拘法度、绘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不抑兼并、土地买卖、更换职业住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影响:南宋后期,官方尊崇,影响深远
科技: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成熟;沈括《梦溪笔谈》、郭守敬《授时历》、王祯《农书》
政 治
经 济
社会生活
文化科技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辽、西夏与北宋、金与南宋
制度:二府三司(北宋)、南北面官(辽)、猛安谋克(金)
行省制、宣政院、四等人制(元)
农业、手工业:两熟稻麦复种、棉花;五大瓷窑、瓷器出口、煤、印刷业
商业、外贸:市场突破时空限制、边境榷场、纸币交子、城市繁荣、海上丝绸之路
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完成;元朝运河、海运发展(南粮北运)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儒学:程朱理学、理、“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文艺科技:宋词、元曲、话本、三大发明、山水画
明朝政治制度
沿海形式
沿海危机
内陆边疆
明清易代
明朝建立(1368-1644):1368,朱元璋,定都应天府,明太祖
制度变化:废相、设内阁(内侍机构)、票拟、批红、宦官专权
郑和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朝贡贸易、15世纪、领先世界、协和万邦、未能持续
沿海抗倭:戚继光抗倭、海禁
内陆边疆:鞑靼、瓦剌(长城、议和);行都指挥使司(西藏)
奴儿干都司(东北女真)
明清易代:1636皇太极大清、1644李自成、1644清军迁都北京
欧洲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葡萄牙(濠镜澳)、西班牙荷兰(台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的统一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
经略边疆
版图区划
统治危机
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执政期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君主专制强化:奏折(管理控制)、军机处(皇权顶峰)、文字狱
边疆:1684台湾设府;中俄《尼布楚条约》;盟旗单位(蒙古);伊犁将军(新疆);册封、驻藏大臣、颁布法律、(西藏)
机构及政策:理藩院管理蒙、藏等民族事务;因俗而治,优待上层
内部危机:人口膨胀、政治腐败、贫富差距、农民起义
外部危机: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世界潮流
18省(巡抚、总督);清朝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思想领域变化
小说 戏曲
科技
发展:高产作物、农产品商品化;工场、资本主义萌芽;美洲白银大量流入、商帮、长途贩运、工商业市镇兴起
局限: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专制强化、阻碍社会进步与转型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压制、程朱理学僵化
明中后期:陆王心学(心即理也、致良知);李贽,个性自由
小说、戏曲:四大名著、昆曲、京剧(清道光年间)
科技:古代科技总结未转化为近代科学理论;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君主专制强化
边疆管理
对外交往
面临挑战
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内侍机构)、宦官专权
清朝:奏折制、军机处、文字狱
明朝:鞑靼、瓦剌(长城、议和);行都指挥使司(西藏)
奴儿干都司(东北女真)
清朝:台湾设府;中俄《尼布楚条约》;盟旗单位(蒙古);伊犁将军(新疆);册封、驻藏大臣、颁布法律、(西藏)
明朝: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海禁
清朝:中俄《尼布楚条约》;闭关锁国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农业手工业商业:高产作物、工场、白银、商帮、工商业市镇
经济文化
文化科技:明清小说、戏曲;传统科技总结;类书;西学东渐
封建制度衰落、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小农经济、进步思想、西学东渐
19世纪中期
世界与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
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船坚炮利、殖民扩张
清政府: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冷兵器、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1840-1842):工业革命、虎门销烟、《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商品输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开端
表现: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修约、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天津条约》、鸦片贸易合法化、内河航运权、半殖半封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
评价: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技术;抵抗派;未付诸实践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过程:金田村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京变乱-天京陷落
影响:农民阶级局限性;打击清王朝统治;中央权力下移
背景:内忧外患;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边疆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1885台湾建省
内容:创办近代工业、筹划海防、近代教育、派遣留学生
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评价: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不改变封建制度只学技术,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189401895):日本明治维新;《马关条约》:割台湾、资本输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划分势力范围;争夺路矿权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表现:资产阶级维新派、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京师大学堂
影响:君主立宪、改良、缺乏基础、启蒙思想解放运动
表现:农民阶级、民族危机、扶清灭洋、清政府先抚后剿
表现:廊坊足迹、北京失陷、东南互保(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
评价:反帝爱国运动、盲目排外、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野心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辛丑条约》:禁止反帝、使馆区、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考;
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引进机器、近代化
救亡图存
农民阶级:天平天国运动;义和团;农民阶级局限性
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商品输出、近代史开端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边疆危机:阿古柏、沙俄入侵新疆;中法战争
列强侵略
甲午中日战争(1984-1895):《马关条约》、资本输出
瓜分中国狂潮: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争夺路矿权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新政自救;皇族内阁,立宪派支持革命
反清革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三民主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1012.1)共和政体
意义:反帝反封民民族民主革命;结束君主专制;传播民主共和理念;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文化和社会风俗近代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辛亥革命
局限:未改变社会性质;资产阶级妥协性与软弱性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评价: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彻底动摇儒家思想统治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西方文化绝对化倾向
政治
经济
社会风俗
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复辟帝制:“中日民四条约”、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军阀混战: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参加一战
民族工业发展(短暂春天):一战列强忙于战争、发展较快
表现:1915陈独秀《新青年》、民主科学、新道德、白话文
社会生活的新气象:阳历、剪辫易服、改称呼;土洋并存
辛亥革命
革命党人:成立革命组织、宣传革命理论、组织武装起义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建立民国、南北议和、意义与局限
清政府: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革命派维护共和的斗争
北洋军阀统治
经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思想:新文化运动
习俗:除旧布新、土洋并存
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共诞生
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
五四运动:1919、巴黎和会、初步胜利、新民主主革命开端
马克思主义传播:1919李大钊系统介绍、陈独秀、陈望道等
中共一大:1921.7,红船精神、实现社会主义、开天辟地大事变
国共合作:中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国民革命(1924-1927):1926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坚持武装斗争和革命领导权
中共二大:1922,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条件:民族工业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共产国际、无产阶级壮大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工农武装格局开辟革命新道路
红军长征
政治:1927宁汉合流(国民党专制统治)、1928东北易帜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币制改革、官僚资本形成
武装起义:1927.8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受挫)
开辟革命根据地:1927,10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政权的道路、土地革命、193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背景:中共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过程意义:1934-1936,遵义会议(1935)、长征精神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中共探索
五四运动:1919、巴黎和会、初步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中共一大:1921、实现社会主义、开天辟地大事变
国民革命:北伐(1926)、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经验教训:掌握革命领导权、坚持武装斗争
政治:1927宁汉合流(国民党专制统治)、1928东北易帜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官僚资本形成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共二大:1922、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符合国情)
国共合作(1924-1927):革命统一战线、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党内合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长征、遵义会议
背景:日本大陆政策、经济危机、西方绥靖政策、国共内战
局 部 抗 战
全 面 抗 战
日 军 暴 行
抗日救亡运动:长城抗战、一二九运动、东北抗日联军、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1937)、庐山谈话、洛川会议、全面抗战路线
1937.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南京大屠杀、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
重庆大轰炸、细菌战对战(731部队)、慰安妇
表现: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1938.6,毛泽东《论持久战》
打退反共高潮:1941.1 皖南事变
根据地建设:游击战、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三三制
中共七大:1945.春、延安、《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正面战场
东部沿海工业和华北华东高校内迁,为抗战胜利奠基
抗日根据地:游击战、百团大战(1940)、打破“囚笼政策”
敌后战场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东方主战场
苏德战争(194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开罗宣言》(1943)
中国:协助配合盟军、东方主战场、远征缅甸
抗战胜利: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25台湾光复;中共:中流砥柱;完全胜利、提高国际地位
抗战胜利
争取和平民主斗争
背景:人民渴望和平建国、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
表现:重庆谈判(1945.8)《双十协定》、政协会议(1946.1)
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刘邓跃进大别山(1947.6)、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摧毁主力、北平和谈、渡江战役
土地改革:1947年夏,《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共: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民利益、统一战线
战略防御:1946.6内战爆发、粉碎国民党全面、重点进攻
战争经过
人民解放战争
国民党统治危机
经济:滥发纸币、经济崩溃、官僚资本巧取豪夺
政治:1946.6《中华民国宪法》,国民党专制独裁
意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根本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新民主主革命胜利
背景:大陆政策、经济危机、绥靖政策、国共内战
侵华:九一八、一二八、伪满洲国、七七事变、日军暴行
抗日战争
民族矛盾
解放战争
阶级矛盾
中共争取民主和平;国民党内战独裁、重庆谈判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工业高校内迁
敌后战场:游击战、百团大战(1940)、减租减息、三三制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东方主战场、中共七大、全民族抗战、涅槃重生新征程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土地改革、七届二中全会
新中国成立
巩固政权
外 交
政治制度
政协会议(1949.9)《共同纲领》临时宪法、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意义,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抗美援朝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成就:中苏建交、日内瓦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毛泽东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制度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
建设成就
外交成就
中共八大(1956、主要矛盾)、双百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多快好省(1958)、大跃进(以钢为纲)、人民公社(平均主义)
左倾、以阶级斗争为纲、一月风暴、周恩来、邓小平调整
政治内乱、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失去宝贵发展机遇期
工业体系、三线建设(国防备战)、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时代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
八字方针调整、七千人大会、四个现代化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极大改善中国外交成就,拓展外交舞台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革”时期
建设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协会议、《共同纲领》、开国大典
巩固政权:剿匪镇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正确探索:中共八大、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八字方针
探索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文革内乱、周恩来、邓小平调整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工业体系、三线建设(国防备战)、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一届人大、54年宪法、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毛泽东思想
外交:一边倒、日内瓦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时代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民主法治:平凡冤假错案、十一届六中全会、82年宪法
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入世贸组织
邓小平理论: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确立指导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与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89十三届四中全会、2002十六大
科学发展观:2002十六大、2012十八大确立指导思想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一国两制
祖国统一大业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1世纪: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取消农业税、医疗社会生活保障、计算机电子信息互联网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港澳回归、港澳发展
海峡两岸:《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反分裂国家法》、三通
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80年代:提前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解决温饱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
90年代:银河-I巨型计算机、正负电子对撞机、秦山核电站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主张:和平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全方位
中美建交、中苏正常化、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
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
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
一国两制
统一大业
外 交
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入世贸组织
海峡两岸:《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反分裂国家法》、三通
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一国两制”;港澳回归、港澳发展
综合国力: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取消农业税、向小康社会迈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负责任大国形象
中共十八大
2012
中 国 梦
中共十九大
2017
中共二十大
2022
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道路: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主要矛盾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打赢脱贫攻坚战(2021)、全面建成小康社
小康社会
综合国力
应对风险挑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经济实力历史性飞跃、制造业、外汇储备、谷物总产量世界第一
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习马会谈、科学应对新冠疫情、抗疫精神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创新型国家、教育强国、国防军队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中共十八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就
伟大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
中共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二十大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建立与巩固
中共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
明清中国版图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中国古代史
民族融合
中国近代史
民族独立
中国现代史
改革开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 29 页 ,共 4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