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封建,即封邦建国,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得到领地的皇亲国戚变成了诸侯王,拥有领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一般来说,中国的封建制度始于西周。《左传》中记载,当年周公因管叔、蔡叔联合殷商后裔武庚一起叛周,认为分封势在必行,便将周王室的亲属功臣等分封在各地为诸侯,以这种藩属的关系替周朝守护四方,作为周朝的屏障。夏、商、周都是以部落作为朝代名,那么次一等政权组织诸侯国就以领地名作为国名,如晋、秦、齐、楚、赵、魏、韩等,诸侯国的封王们也就顺其自然,以国名为名,如齐侯、晋侯、秦伯、楚王、宋公等等。
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地方政权都是由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僚来管理,再也不需要建立什么诸侯国,自然也就不存在封王的命名问题。但是,秦始皇操之过急,跳过了制度变迁进程中的“试验”环节,忽略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需要一定的缓冲周期,未把握好新旧制度转型或过渡的基本规律,这是导致整个帝国轰然倒塌的原因之一。
在秦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汉帝国,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没有一味地在全国强制推行郡县制,而是采取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封王们的命名还是按照周朝的传统,以封地来命名,例如异姓王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等,同姓王有齐王刘肥、代王刘恒等。
西汉初期,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确实符合一个新生政权融合多股势力以图安邦定国的需要。但是,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们迟早会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向君王发出挑战。果然,汉朝的王国势力膨胀发展,造成了文景时期尾大不掉的局面,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
历代帝王接受汉初的教训,想方设法限制诸侯王的特权和封疆,以避免国家的分裂和政局的混乱。例如唐朝时期,封王只有封爵,但是却没有实际封地,自然也就没有封地的实际权限,只能拿到一定的食邑税收。唐高宗李治在当皇帝前封号是晋王,但他从没有在山西待过。由于封王们没有实际领地,有的爵位命名干脆就撇开地理概念,取一些吉祥如意的名字,像唐宣宗,他在继位前就是光王。宋朝基本沿袭唐朝的制度,封王的名号也有吉祥如意的词汇,像宋徽宗赵佶继位前的封号是端王,宋高宗赵构继位前的封号是康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觉得还是封邦建国这套东西好,把自己的儿子全部授爵封出去了。既然封王有实际领地,那么爵位名自然又取自地理概念了,比如燕王朱棣。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明代开始极力削藩,很多封王虽有封地,但没有实权,如规定藩王“不许擅役一军一民”(《明太宗实录》)。既然如此,就取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吧,像明思宗崇祯在继位前就是信王。
总体来看,清朝建立前,已经有给封王取吉祥名字的习惯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封王都如此,还是有很多封王的名字取自地理概念,尤其是晋王,这个封号简直是个香饽饽,封王们都想被称为晋王,据记载,排除世袭王,历史上共出现过29位晋王,其中有12位晋王都成功称帝。
清朝封王的取名则完全不取自地理概念。一方面是因为满人自身的习俗,他们习惯在君主前面加上美称作为前缀,例如努尔哈赤曾自封为“淑勒贝勒”(后金爵位中地位最高的是贝勒),意思是“智慧的王”。清朝第二任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册封了最早一批亲王,这些亲王的爵名也都是吉祥如意的词汇,例如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等,意思就分别是“聪明、睿智的亲王”“勇敢、果决的亲王”“正直、稳重的亲王”。同时,满人封王爵名不取自地理概念也有现实的因素。他们那时还在关外,没有什么秦地、晋地、魏地,他们总不能给亲王起爵名叫什么韭菜坨子王、赵家窝堡王、红家套子王、葡萄沟村王、炮筒沟王之类的。
清军入关后,封王的取名依然延续满人民族传统,取吉祥如意的词汇。清朝此时还册封了四个汉人亲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给这四人的爵名没有用吉祥如意的词汇,而是沿用了明朝对他们的封号。例如平西王吴三桂,当初被崇祯皇帝封为平西伯。本来,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是绝不容许亲王占据实际封地的。他创立八旗制度,把女真人用军事组织的形式编制起来,在女真贵族的控制下从事生产和战争。清廷给了四个汉人亲王实际封地,最后他们发动了三藩之乱。三藩之乱给了清政府一个教训,那就是绝对不能让亲王拥有实际的封地,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封而不建”,把宗室都集中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他们没有皇命不得离京,以避免在地方拥兵自重,同时军权全部收归中央,若遇征伐,再临时派亲王们带兵,有时皇帝干脆自己御驾亲征。这些皇亲国戚没有实际封地,自然也就继续延续清军入关前爵位取名的传统,都用吉祥如意的词汇。这种政策果然效果很好,清朝始终没出现自己人反自己人的现象。
一个小小的王爵命名方式的背后,是历代王朝巩固自身统治的政治算计,值得我们认真品味。然而,无论他们如何算计,在历史大势面前,他们都不免走向衰亡。
(摘编自柏舟《古代封王的命名逻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军入关后,除了册封的四个汉人亲王外,满人封王取名完全不取自地理概念,而是使用吉祥词汇。
B.历史上共有29位晋王,且其中将近一半都成功称帝,表明晋王这一封号具有特殊的尊贵地位。
C.西周时期周公分封周王室亲属为诸侯,使其成为王室藩属,以此巩固周王室统治,其封王以国名命名。
D.汉朝初期基于安邦定国的需要,实行分封制、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后来王国势力膨胀,导致了七国之乱。
2.根据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朝的封王制度最完善,封王的各项权利归国家统一管理,这确保了清统治的长治久安。
B.唐朝封王只有封爵无实际封地,所以封王的权力被完全限制,无法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C.明朝初期封王有实际领地,明成祖削藩采取“封而不建”的政策,后来清朝延用了这一政策。
D.“豫亲王”“郑亲王”这两个清朝亲王爵名中的“豫”和“郑”并非地理概念,而是赞美的称谓。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明朝初期,藩王被赋予了一定的军事和行政权力。然而,经历“靖难之役”后,藩王的权力逐渐被削弱,藩王虽有封号爵位,但没有实际的封地治理权。到了清朝,宗室管理与明朝截然不同——明朝王爷无故不得进京,清朝王爷 。既然没有了封地,王爵的名号自然也就不再与特定的地理区域相关联,大多取自吉祥如意的词汇,比如代表着恭敬、谦逊的“恭”字,以及 的“睿”字等等。这与满族的文化传统也有一定关系,他们习惯在名号前 ,例如努尔哈赤曾自封的“淑勒贝勒”,意思就是“智慧的王”。
4.中国古代封王的命名方式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请结合这些话和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烽烟(节选)
刘荣书
宋华山心中埋藏着一个秘密。①那秘密巨石一样压迫着他,常常使他从噩梦中惊醒。五年前,当他的腿伤刚刚痊愈,本想回老家去看守他的果园,有人找到了他,说是受黄显声局长指派,命他留在奉天,继续做他警察的职业。
那个来找他联络的人郑重告诉他,这是黄显声局长直接下达的命令。黄显声局长承诺,不日将打回奉天,要你们做好内应。这个城市不会属于日本人,它将永远属于“中华民国”。
宋华山怀揣使命潜伏下来,违背了他说起过的回老家种田的意愿。
他从未见过黄显声局长。在奉天做警察的人,多数是岫岩籍人氏,自然受了同为岫岩籍的黄显声局长的庇护。宋华山始终把黄显声当作一个族亲来看待,他把他当成自己的长辈——长辈吩咐他做什么,他便服从什么。
潜伏了一年。眼见满洲国成立,日本人的势力越来越大,而那个联络人,却一直没有出现。宋华山心灰意冷。若黄显声局长将他遗忘,那他现在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了。这真是辱没了祖宗,死后都不能埋进祖坟。正当他想要溜出奉天,潜回家乡之际,那个神秘的联络人再度出现。
他神情沮丧,说,因局势恶化,黄显声局长正在锦州一带同日军作战,看来暂时是无法打回奉天了。
宋华山垂头丧气,负气地说:“怕是黄局长把我忘了!我在这儿稀里糊涂给日本人当差,算咋回事!”
那人劝慰道:“你别急,总会有任务交给你的。你只要妥妥地潜伏,总有用得着的时候。”
“这还是黄局长直接下的命令?”宋华山讥诮地问。
“这命令,虽然不是黄显声局长亲自下达,却是别人从他那里领受,然后再传达到你这儿。只不过绕了个弯儿,这不是和他亲口下达一样嘛。”
“那人是谁?”他问。
联络人盯着宋华山,也不开口,显然有所忌讳。宋华山觉得迫使他开口,必是强人所难。茫然中,感到无趣,抱怨道:“要不是黄显声局长的指派,这汉奸警察,我是再不想当下去了,我要回老家去看果园。”
联络人发出一声叹惋:“②这样的想法,不光你有,我也有……可你以为,老家现在还能回得去?如今东北地界,哪还有一块清平乐土。留在这,总能干些有意义的事……好吧,就实话告诉你吧,那人便是——沈阳县警察局局长张凤岐。”
宋华山吃了一惊:“咋会是他?”
对方点头:“‘九一八事变’那晚,张凤岐也参加了战斗,同黄显声局长一道,撤退到锦州。后来,受黄局长指派,秘密潜返回来,主动同日本人接触,因此让很多人对他产生了误解,以为他是个汉奸——就像你一样,也受了不少委屈。兹事体大,名誉上的受辱,又算得了什么。张凤岐以前做沈阳县警察局长时,口碑好,人正派,日本人求贤若渴,便让他官复原职。张凤岐局长利用自己的身份,给黄显声局长提供了很多情报,并暗中组建一支抗日义勇军,准备配合黄显声局长一举夺回奉天。可如今,夺城之事难以实现。但张凤岐局长并不想放弃,认定即便夺不回奉天,也要搞些动静,给日本人点颜色瞧瞧……这次派我来联系你,就是想让你知道,你并非孤立,还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坚守在城内。坚守一天,便说明我们中华民国的警察,还在履行着自己的那份职责。”
此话令宋华山热泪盈眶,问:“需要我干啥?有没有一个明确目标?”
联络人说:“具体的行动还没完全想清楚。你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继续潜伏下去,不要引起日本人的怀疑。③一旦引起怀疑,对我们大家,特别是张凤岐局长,都是致命的。”
时间又过半年。这半年里,那个神秘的联络人再次人间蒸发,一次也没来找过他。宋华山却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恓惶。因他知道了那个身为沈阳县警察局局长的张凤岐,和自己有着同样的身份。他在市府召开的治安会议上见过他一次。此人身量长硕,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儒雅和练达。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隐秘身份的人,表面上却和日本人打得火热。他能从他的发言中听出表面的谄媚和忠诚,亦能察觉到周围人对他的敌意和疏远。但又有谁会知道,他是安插在日本人心脏里的一把匕首!每每想起这些,宋华山一颗躁动的心就会变得安静下来。④他开始变得异常沉着,把自己想象成一把静卧在血光里的匕首,只待图穷匕见之日,便让整个奉天城血流成河。
十月里的某一天,联络人再度不期而至,向宋华山传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任务——所有潜伏在奉天的警察,将共同参与一桩绝密的刺杀行动。高层的目标,准备行刺日本关东军总司令本庄繁及伪满总理郑孝胥。而潜伏在各分所的警察,刺杀目标则是所内日本人派驻的“管事”。
宋华山屏紧呼吸,问:“我要做的,就是杀掉我们所里的小林觉吗?”
“是!”联络人点头,“报仇的时候到了。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杀掉一个日本人,便是对我们家国沦丧的一次雪耻,也是唤醒民众的一种发声!”
宋华山听得血脉偾张。
“啥时候行动?”
“要等消息。”
时间在煎熬中消逝得异常缓慢。在此期间,宋华山已做好充分准备,只是未曾想好杀掉小林觉之后,自己将如何全身而退。在他还未将撤退路径想明白之前,那个联络人再次找到了他。
他神色慌乱,再无以前的镇定和做派。惊惧与憔悴的神情,让宋华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不待他发问,那人便急惶惶说道:“不好了,出大事了。”
“张凤岐局长被日本人抓起来了……”
“事情坏就坏在他身边的警卫身上。这个混蛋去饭店喝酒,和日本宪兵发生口角。日本宪兵打了他几记耳光,他便口出狂言——你们日本人等着吧!咱局长说了,你们兔子尾巴长不了……就是这几句忘乎所以的话,引起日本人的警觉,当即把他抓起来。”
“作为主谋,张凤岐局长遭到轮番用刑,折磨得不成样子,却没屈服。一个在审讯室当差的中国人去送开水,听到张凤岐局长破口大骂,说我张某人身为警察局长,组织警察抗击你们,那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投降’这词,在我的词典里还找不到。”
联络人说着说着,忍不住失声痛哭。
“就在昨天,张凤岐局长被他们处决了。日本人放狼狗,把他身上的肉一条一条撕下来,多疼啊!想想都疼。”
宋华山声音艰涩地问:“那以后我们咋整?”
联络人看他一眼,擤一泡鼻涕:“兄弟,以后,你我都好自为之吧。”
自那之后,那位不知姓氏的联络人再未出现。而宋华山,也彻底打消潜回老家的念头。他成了一个无所依傍的人,变得更为沉默。
只是他的心里,始终涌动着一种情绪。冥冥中觉得,有一桩大事,仍在不可预知的日子里等着他。虽没有任何人的指派,他却必须要等待下去。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华山十分信服与他同籍的族亲黄显声局长,只愿意听从黄局长直接下达的命令。
B.出于对宋华山的不信任,在被宋华山问道“那人是谁?”时,联络人并不愿回答。
C.奉天城内除宋华山、张凤岐外,还有很多不顾名誉、伪装成汉奸默默潜伏的警察。
D.张凤岐局长被残忍杀害,联络人出于对日本人狠毒手段的畏惧,没有再继续潜伏下去。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运用比喻手法,凸显宋华山假装汉奸潜伏在日本人身边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
B.句子②反映出人民向往安宁而不得的悲愤与无奈,以及日本侵略给东北带来的深重苦难。
C.句子③与后文中警卫引起日本人怀疑,导致计划失败、张凤岐牺牲的情节相照应。
D.句子④展现出宋华山准备在关键时机给日本人以沉重打击的决心及强大的作战能力。
8.刚开始宋华山说“要不是黄显声局长的指派,这汉奸警察,我是再不想当下去了”,后来“没有任何人的指派”,他却选择等待下去。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理解。
9.小说从宋华山这一小人物的视角叙写抗日战争的历史,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羲叟,字仲更,泽州晋城人。欧阳修使河东,荐其学术。试大理评事,权赵州军事判官。精算术,兼通《大衍》诸历。及修唐史,令专修《律历》《天文》《五行志》。寻为编修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以母丧去,诏令家居编修。书成,擢崇文院检讨,未入谢,疽发背卒。羲叟强记多识,尤长于星历、术数。著《十三代史志》《刘氏辑历》《春秋灾异》诸书。
(节选自《宋史·刘羲叟传》)
材料二:
欧公下士,近世无比。作河北转运使,过滑州,访刘羲叟于陋巷中。羲叟时为布衣,未有知者。公任翰林学士,常有空头门状数十纸随身,或见贤士大夫称道人物,必问其所居,书填门状,先往见之果如所言则便延誉未尝以外貌骄人也。
(节选自朱升《曲洧旧闻·卷三》)
材料三:
[举刘羲叟札子]
臣昨奉敕差往河东,伏见泽州进士刘羲叟,有纯朴之行,为乡里所称,博涉经史,明于治乱。其学通天人祸福之际,可与汉之歆、向、张衡、郎顗之徒为比。致之朝廷,可备顾问。伏乞特赐召试,或不如所举,臣甘当朝典。
[缴进刘羲叟春秋灾异奏状]
右臣近曾荐举泽州进士刘羲叟,学通天人祸福之际,如汉歆、向、张衡、郎顗之比。乞赐召试,升之朝廷,可备顾问。臣今有收得刘羲叟所撰《春秋灾异集》一册,其辞章精博,学识该明,论议有出于古人,文字可行于当世,然止是羲叟所学之一端。其学业通博,诘之不可穷屈。其文字一册,臣今谨具进呈。伏望圣慈下两制看详,如有可采,乞早赐召试。谨具状奏闻。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四:
宋景文公(宋祁)笔记云: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嘻嚱”。李太白作《蜀道难》因用之。汾、晋之间,尊者呼左右曰“咄”,左右必曰“喏”。而司空图作《休休亭记》又用之。修书学士刘羲叟为余言“《晋书》‘咄嗟而办’非是,宜言‘咄喏而办’”。然“咄嗟”前世人文章中多用之,或自有义耳。
已上皆宋说。余按孙楚诗云:“三命皆有极,咄嗟安可保。”李善引《苍颉篇》曰:“咄,啐也。”《说文》曰:“啐,惊也。”王弼《周易注》曰:“嗟,忧叹之辞。”乃知宋为是而刘为非。
(节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七》)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往见A之B果如C所言D则便E延誉F未尝G以外貌H骄人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在古代指暂代官职,与“摄”“假”“领”“除”等词意思相同。
B.书,书写,与《与妻书》中“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的“书”意思不同。
C.伏乞,是古代臣子向皇帝上奏时用的敬辞,表示恭敬和恳切。
D.“乃知宋为是而刘为非”与“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乃”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非常重视人才,他担任河北转运使时,曾到滑州的陋巷中拜访还是平民的刘羲叟,并随身携带空白拜帖以随时拜访贤才。
B.欧阳修在呈给皇帝的奏状中将刘羲叟与汉代刘歆、张衡等人相比,并认为刘羲叟所撰的《春秋灾异集》只是他学问的一个方面。
C.刘羲叟认为《晋书》中“咄嗟而办”这一表述不准确,他认为应该是“咄喏而办”,宋祁和吴曾对刘羲叟的说法都表示认同。
D.在修撰唐史时,刘羲叟专门负责编写《律历》《天文》《五行志》,并在完成编修后得到提拔,但还未入朝谢恩便因病去世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为编修官,改秘书省著作佐郎。以母丧去,诏令家居编修。
(2)其学业通博,诘之不可穷屈。其文字一册,臣今谨具进呈。
14.欧阳修举荐刘羲叟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泛富春江①
陆游
双橹摇江叠鼓催,伯符②故国喜重来。
秋山断处望渔浦,晓日升时离钓台。
官路已悲捐岁月,客衣仍悔犯风埃③。
还家正及鸡豚社④,剩伴邻翁笑口开。
【注】①此诗是1188年7月陆游重游富春江时所作。②伯符: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人。③风埃:仕宦。④鸡豚社:古时祭祀土地神后乡人聚餐的交谊活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橹”句以动态的描绘,展现了船只在富春江面上行驶的场景,热闹而急切。
B.颔联以“秋山”对“晓日”,时空相应,这与《登高》中以“万里”对“百年”异曲同工。
C.尾联描绘了诗人回乡时正值聚餐活动,与邻翁相伴欢笑的画面,充满生活气息。
D.全诗以时间为线索,从清晨出发到傍晚归家,完整地展现了诗人一天的行程。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自然真切地描绘出“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生活环境。
(2)小明给笔友写信,在结尾引用《答司马谏议书》中“ , ”,来说明自己虽暂时无法见他,但仍对他充满仰慕之情。
(3)中国古典诗词常借助草木的荣枯来反映国家兴衰、朝代更迭,寄托思想感情,比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习惯人人都想拥有,但培养好习惯并非易事,其中涉及复杂的神经机制。①《认知科学进展》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了改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该文将习惯理解为两种大脑调控系统之间的平横,即刺激反应系统和目标导向系统的信息交流。
刺激反应系统鼓励我们高效地重复熟悉的行为,它就像是一种条件反射,当刺激多次出现并导致相同的结果,我们的思维就会形成惯性,下次遇见这个刺激,大脑就会( )地做出同样的反应。目标导向系统则促使我们为实现目标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假如我们想达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后果,___A___。举列来说,当我们走在下班的路上,习惯性向着家的方向走去。这时,我们路过一个健身房,想到自己好久没有运动,应该去健身房锻炼。②回家,这是刺激反应系统在发出召唤;健身,这是目标导向系统在发出指令。③到底是回家还是健身呢?取决于哪个信号更加强烈,并得到位于前额叶皮层的决策系统的响应。
好习惯难以培养,根源在于即便此次我们听从了目标导向系统发出的指令,___B___。刺激反应系统就像地心引力一样无形而常在,④随时可以把我们“拖回”原来的生活轨迹。要想超越刺激反应系统的控制,必须将好习惯反复强化,以替换原先的刺激反应系统。
神经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朔性,反复的刺激可以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突触连接,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如果原有的神经回路长期不被激活,那么突触连接也会蜕化,这也意味着新的习惯一旦建立,旧习惯就失去效用,经过一段时间会慢慢消失。这个过程就和我们锻炼肌肉的过程一样,用进废退,需要不断挥洒汗水、付出精力。
18.下列对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有两处语病,可以将“发表了”改为“发表的”,在句末加上“的过程”。
B.句②中的两个分句如果调换位置,会出现上下文衔接不当的问题。
C.句③中的“到底”与“到底还是年轻人干劲足”中的“到底”意义和用法相同。
D.句④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形象地表现了刺激反应系统对人的影响力之强。
19.下列填入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直截了当 B.轻而易举 C.一挥而就 D.不假思索
20.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2.如何才能改正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请根据材料提炼出四个要点。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余秋雨在《黄州突围》里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然,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也有人说,成熟就是现实,就是老于世故,就是善于掩藏自己的真心……
还有人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成熟,而且,成熟的境界有高低,有“小我”的成熟,有“大我”的成熟。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 没有皇命不得离京 代表聪明、睿智 加上美称作为前缀 4.①以领地名称命名阶段(西周一汉初)。
②命名开始由地理概念向吉祥词汇变化阶段(西汉中期一唐宋)。
③短期恢复到以领地名称命名阶段(明初)。
④主要以吉祥词汇命名阶段(明清)。 5.①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殚精竭虑地算计封王权力,其核心目的是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②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作用,一个政权要想稳固,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封建王朝统治者只专注于封王等统治手段的算计,没有顺应人民的需求,所以在人民推动的历史变革大势中,必然会被淘汰,走向衰亡。
6.C 7.D 8.①刚开始宋华山假装汉奸,是出于对长辈命令的服从。后来在张凤岐被残忍杀害后,宋华山内心受到震动,出于对日本人的愤恨选择继续伪装。
②这一变化体现了宋华山抗日意识的觉醒,从被动抗日开始走向主动抗日。 9.①小说通过叙写作为一个普通警察的宋华山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命运与觉醒历程,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以及所展现出的民族精神内核,更好地凸显了小说主题。
②宋华山是一个普通人,通过他的视角来展现抗日战争的历史,能够让读者更加贴近历史事件,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③通过“小人物”叙写“大历史”,描写更加细腻,使对宏阔历史的表达更加具体。
10.BDF 11.A 12.C 13.(1)(刘羲叟)不久担任编修官,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朝廷下诏让他在家中编修(史书)。
(2)他的学业通达渊博,追问他(也)难以穷尽。这一册文字,我现在恭敬地进献(给陛下)。 14.①有纯朴的品行,被乡里人称赞;②广泛涉猎经史,明白治乱的道理;③学问才能可与汉代学者相比;④所撰《春秋灾异集》辞章精博,学识渊博。
15.D 16.①“伯符”句直接点明诗人再次来到富春江之“喜”,抒发了诗人故地重游的欣喜之情。②颈联通过“悲”“悔”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岁月蹉跎、仕途奔波的悲哀与悔恨,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之感。③尾联通过描写诗人回家后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归乡后的轻松愉悦以及对归乡生活的喜爱。
17.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无由会晤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18.C 19.D 20.①“平横”改为“平衡”;②“举列”改为“举例”;③“可朔性”改为“可塑性”。 21.A. 就会采取与之相对应的行为 B. 但下次还是会受到刺激反应系统的干扰 22.①强化目标导向系统;②反复训练形成新反射;③利用神经可塑性建立新回路;④持续巩固避免习惯消退。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