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历史图片解读(全册)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虎门销烟浮雕图片解读(1)1839年6月3日(清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林则徐下令开始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经过20多天,鸦片全部被销毁。 (2)虎门销烟这一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被人民英雄纪念碑列为第一块浮雕。鸦片战争形势图 图片解读(1)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挑起了鸦片战争。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道光帝下诏对英作战。1842年8月,清廷向英军求和。 (3)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图片解读(1)1842年8月,中英双方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南京条约》。(2)《南京条约》提出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等侵略条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对中国造成了极大危害,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形 势图 图片解读(1)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于1856年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2)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 (3)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更多主权。 (4)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图片解读(1)此图展现了圆明园被焚毁之后的荒凉景象。 (2)圆明园被焚毁,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大损失,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圆明园遗址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毁人类文化的见证。 (3)它有力控诉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同时也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总理衙门 图片解读(1)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是清政府一个权力很大的中枢机构。 (2)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形势示意图图片解读(1)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近代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瑷珲条约》,割占我国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3)俄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攫取利益最多的国家。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图片解读(1)鸦片战争后,中国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严重。洪秀全于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2)金田起义浮雕镶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显示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 (3)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天朝田亩制度》书 影 图片解读(1)《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的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的纲领性文件。 (2)《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分配土地的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可能实现的,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李鸿章 图片解读(1)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对内兴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创建了北洋海军。 (3)对外主持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炮房 图片解读(1)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它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主要制造枪支、大炮、弹药等。 (2)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除了机械制造之外,另附设广方言馆、翻译馆以及工艺学堂,用以介绍西方知识、培养语言和科技人才。邓世昌 图片解读(1)邓世昌,清末海军名将,致远舰管带,民族英雄。(2)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殉国,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诗句“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中的“公”就是指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图片解读(1)图片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的交战情况,日本侵略朝鲜后又攻入中国。重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2)日军暴行:辽东战役中日本占领旅顺,进行大屠杀。 (3)涌现出的民族英雄: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徐邦道、丁汝昌。 (4)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5)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03年张謇建立的大生纱厂分厂 图片解读(1)大生纱厂位于江苏南通,是清末状元张謇创办的一所私营棉纺织企业。 (2)此厂于1895年开始筹建,1899年建成投产,从筹建到投产历经坎坷,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所处的艰难环境,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3)2018年1月27日,大生纱厂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11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康有为 图片解读(1)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 (2)“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康有为和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 (3)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高潮,变法触犯了顽固派利益,最终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谭嗣同 图片解读(1)谭嗣同,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人士。他宣传维新变法,主张推行新政,戊戌政变时被杀,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谭嗣同被捕后,被押往菜市口行刑,他正义凛然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矢志为变法献身的精神,激励更多后来者继续探索救国之路。《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图片解读(1)此图反映了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时的情景。 (2)《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反映了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 图片解读(1)孙中山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孙中山进行了创建革命团体、建立革命政党、确立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发动二次革命等一系列革命活动。 (3)1911年12月,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图片解读(1)1911年,黄兴领导广州起义,最终失败。起义后,人们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 (2)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图片解读(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次日湖北军政府成立。1911年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图片解读(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性质、国民权利和政治体制等方面都作了细致规定。 (2)它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有进步意义。但没有制定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纲领,也无法保障人民权利的有效行使。后被袁世凯废除。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 合影 图片解读(1)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宣统皇帝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此后,中国历史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活动 图片解读(1)1914年11月,在军警的严密保护下,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他希望通过祭天仪式唤起国人的拥戴,企图复辟帝制。 (2)袁世凯复辟帝制说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而复辟帝制的迅速失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蔡锷 图片解读(1)蔡锷,湖南邵阳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军事家。早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曾赴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负责编练、统领新军。 (2)1915年底,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蔡锷等为维护共和制度组建护国军,出兵讨袁。图片解读《青年杂志》封面 (1)《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于上海。 (2)图片上方印有“LAJEUNESSE”,是法语“青年”的意思;上方中间的青年学生深思交流,呈现出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下方中间人物是历经磨难而成为美国“钢铁大王”的卡内基。 (3)陈独秀希望中国青年能像卡内基一样“励志实干”。整个封面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和奋斗的思想。李大钊 图片解读(1)中国共产主义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1918年,他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3)1927年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 布图 图片解读(1)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2)在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留学生也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3)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组织准备。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图片解读(1)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它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2)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图片解读(1)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2)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3)黄埔军校创办后,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北伐战争形势图 图片解读(1)1924年,国民党一大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 (2)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3)主要目标: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4)初期主战场:湖南、湖北。 (5)主要战役: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 (6)著名人物: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叶挺,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7)北伐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叶挺 图片解读(1)叶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 (2)早年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民主革命。1924年,叶挺赴苏联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在北伐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图片解读(1)本图为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即当时的江西大旅社。(2)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不仅是重要的历史遗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历史时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古田会议会址 图片解读(1)古田会议会址位于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原为廖氏宗祠,又称万源祠,始建于1848年。 (2)古田会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我军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田会议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3)1961年3月,国务院将古田会议会址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1929—1932年)图片解读(1)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3)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4)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巩固扩大,表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在此指引下, 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遵义会议会址 图片解读(1)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原系国民党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成为红军总司令部驻地。 (2)遵义会议在此召开,会议集中解决了对挽救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图片解读(1)1933年秋,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在“左”的错误的影响下,红军奋战一年,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损失惨重。 (3)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4)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泸定桥 图片解读(1)泸定桥位于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清朝康熙年间建造的一座铁索桥。 (2)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挑选22位勇士为先导突击队,飞夺泸定桥,创造了世界军事奇迹。(3)红军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体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杨靖宇 图片解读(1)杨靖宇,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2)九一八事变后,他率领东北军民长期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功勋卓越。1940年2月,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张学良和杨虎城 图片解读(1)张学良: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同杨虎城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2)杨虎城: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1949年9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赵登禹 图片解读(1)赵登禹,山东菏泽人,抗日爱国将领。曾在长城抗战中率领大刀队奇袭日军,闻名中外。七七事变后,率部在南苑一带参加保卫北平的战斗,后壮烈殉国。 (2)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将北平市(今北京市)北沟沿大街改名为赵登禹路。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 图片解读(1)此图反映了淞沪会战中,抗日将士们坚决抵抗日军侵略、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的立场:誓死抗争,寸土不让。 (2)淞沪会战持续三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 军 图片解读(1)此图反映了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英勇奋战的情景。战斗中,八路军采用伏击战术,歼敌1000余人。 (2)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图片解读(1)中国共产党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展开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敌后战场涌现出许多抗日英雄和模范人物。 (4)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大生产运动。(5)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百团大战中的彭德怀 图片解读(1)1940年10月底,八路军在山西省武乡县对日军发动攻击,彭德怀在前线近距离观察日军阵地。彭德怀泰然自若的姿态表现出八路军将领英勇无畏的精神。 (2)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 代表大会会场 图片解读(1)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中共七大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极其重要的一次大会。它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何应钦代表中国接受日 军投降书 图片解读(1)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参加受降仪式的代表有1000余人。上午9时,日军代表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图为何应钦接受日本代表小林浅三郎呈交的投降书。 (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图片解读(1)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策略,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家大计。 (2)为争取国内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真面目,毛泽东等人于1945年8月赴重庆谈判。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 谈判期间合影 (3)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华东野战军向孟良 崮挺进 图片解读(1)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向孟良崮挺进。 (2)孟良崮战役一举消灭国民党军精锐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开始赢得战争主动权,是人民解放军即将转入战略进攻的信号。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图片解读(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图为土改工作人员把《中国土地法大纲》抄写在墙壁上,向农民广泛宣传。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后举 行盛大入城式 图片解读(1)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三天后(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 (2)北平入城式不单单标志着对北平的解放,实际上这是对三大战役的总结,是对我军胜利之师的一次检阅,对全军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