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9.2奉献社会我践行 议题式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9.2奉献社会我践行 议题式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第九课 积极奉献社会 9.2 奉献社会我践行
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道德教育”主题,要求学生应“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观念,理解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并“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本框题关于“践行奉献”的教学设计,正是对这一学段目标的具体落实。
课时教材分析 本框选自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奉献社会我践行》。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培养亲社会行为。本框内容是本单元的价值落脚点和实践归宿,承接前一课关于责任的知识,引导学生将内在的责任意识转化为外在的奉献行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现象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渴望获得认可和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大多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对“奉献”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然而,他们的认知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首先,对奉献社会的理解可能较为片面,认为只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才是奉献,难以将日常的小善举与奉献社会联系起来。其次,对奉献的意义认识不足,可能更关注付出后的物质回报,难以深刻体会奉献对个人精神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深远价值。最后,在实践层面可能存在“知易行难”的情况,缺乏将奉献意愿转化为持之以恒行动的有效方法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奉献社会的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将奉献社会的意识转化为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共同组织实施的背景,了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青少年的时代责任,树立听党话、跟党走、奉献社会的信念。 道德修养:通过支教团践行社会责任、帮助学生等事例,理解奉献社会对个人和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培养主动奉献、服务他人的道德品质。 责任意识:结合不同历史时期青年的责任担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奉献社会的要求,增强担当意识。
设计思路 总议题 扎根西部的保定格桑花何以感动中国?议题线情境线任务线知识线议题一:投身公益献爱心——观奉献之表现 经验分享会任务一:说说自己参加过的公益活动。 任务二:参加活动时你付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敬老助残等都是奉献社会的表现。 议题二:丹心一片育桃李 ——悟奉献之意义 情境二:西行列车上的抉择 任务三:结合视频,请你说说保定学院西部支教团的选择与坚守有何意义? 总结奉献社会有何作用? ①奉献社会能够使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道德境界不断提升。(对个人)
②奉献社会能够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对社会) 议题三:涓流汇海显担当——践奉献之路径 议学情境三:沙尘暴中的坚守 议学情境四:西部计划的来源 议学情境五:跨越时空的青春接力 任务四:探究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①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 ②追求进步,主动向团组织靠拢。 ③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④勇于担当时代责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当选“感动中国”,扎根西部的保定格桑花何以感动中国? 观看视频,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
以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开启本框内容学习,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开启本框内容做铺垫。
议题一 投身公益献爱心——观奉献之表现
【议学情境一】 经验分享会 呈现图片(义务植树、志愿讲解、写春联、安全宣传)。 【议学任务】1.你参加过类似的公益活动吗? 2.参加活动时你付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议学小结】 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敬老助残等都是奉献社会的表现。 认真思考问题 积极讨论问题 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可感可及的公益活动切入,降低学习距离感,通过回忆和分享,激活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提炼,初步建构“奉献社会”的概念,理解其“人人可为、处处可为”的普遍性。
议题二 丹心一片育桃李——悟奉献之意义
【议学情境二】西行列车上的抉择 截至2024年,支教团共培养了9000多名毕业生。那些从校园走出去的孩子,有人成为了乡村教师,有人返乡创办了特色农产品合作社,有人带着乡亲们搞起了旅游。从“走出大山“到“回报家乡”,教育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西部的经济生态。 【议学任务】 1.结合视频,请你说说保定学院西部支教团的选择与坚守有何意义? 2.总结奉献社会有何作用? 【结论】①奉献社会能够使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道德境界不断提升。(对个人)
②奉献社会能够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对社会) 认真思考问题 积极讨论问题 做好笔记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支教成果的“乘法效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奉献所带来的巨大社会价值。通过两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具体事实中抽象出理论观点,深刻理解奉献社会“于己有利、于社会有益”的辩证关系,从而突破本课重点。
议题三 涓流汇海显担当——践奉献之路径
【议学情境三】沙尘暴中的坚守 到且末的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面对语言、环境、学情等挑战,他们并没有退缩。 李桂枝老师潜心教学研究,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她的“自主、合作、探究语文教学”模式在全巴州推广。 黄淑荣老师虽没有带班经验,但她把满腔的热情全部倾注到学生身上,她和5名同学到新疆巴州和静县高级中学去学习带班经验,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成了同事们眼中最敬业的年轻人。 【议学任务】 1.支教团的各位老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2.这对我们奉献社会有何启示? 【结论】①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 原因:青少年处于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 做法: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 【议学情境三】西部计划的来源 西部计划是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针对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至3年的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团中央、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和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要求而实施的,财政部、人社部给予相关政策、资金支持。 【议学任务】1.什么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在新时代有何使命? 2.你想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吗?加入共青团意味着什么? 【结论】②追求进步,主动向团组织靠拢。 性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作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带领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做法:我们要积极参加团组织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埋头苦干、真诚奉献,努力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议学情境四】跨越时空的青春接力 截至2025年5月,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共有400多名毕业生,奔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教书育人。他们扎根讲台、改善学风,让学生成绩大幅提升,用青春践行“到西部教书去”的信念。 据中国志愿服务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3日,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2.38亿人,各类志愿团队达135万个,志愿项目总数1281万个,覆盖文化、文艺、体育、医疗、环保、法律等多个领域。 【议学任务】 你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吗?请模拟志愿者小组合作完成志愿者服务策划书。 【总结】 ③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原因: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 做法:我们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力所能及地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在志愿服务中长知识、强本领、增才干,努力推动形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
【议学任务】1.不同时代青年的责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说说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的时代责任是什么? 【结论】④勇于担当时代责任。 原因: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青少年的时代责任。 做法:我们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成才、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努力做一个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设计意图
将“奉献社会”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解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紧密关联。通过明确新时代的使命,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实现情感的升华和价值的引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以“感动中国”人物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感知-理解-深化-践行”的完整教学逻辑链,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接受理论,在任务驱动中学会实践。议学情境选取精准,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微观细节,富有感染力。“志愿服务策划”环节设计巧妙,实践性强,有效促进了核心素养的落地。在讨论“不同时代青年责任”时,部分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适时提供简明的背景补充。小组活动时间紧张,可能无法让所有小组充分展示,需在后续课程中延续展示与评价。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