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选择性必修一 (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选择性必修一 (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上学期
单元主题 “探长江山水,寻人地和谐”
高中地理 选择性必修一 2019人教版
构造地貌的形成
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构造地貌的形成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标要求
1.结合地质剖面图,认识不同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2.结合材料,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学习目标
01
地质构造
02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01
地质构造
含义
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断裂错开的岩层
变形弯曲的岩层
褶皱
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小组合作实验模拟——褶皱
探究褶皱形成的地貌
实验步骤:
1.利用不同颜色橡皮泥制作岩层。
2.模拟岩层受力,使岩层出现弯曲。
实验一
小组合作实验模拟——褶皱
探究褶皱形成的地貌
结合以下几个问题描述自己的作品。
1.岩层弯曲方式有哪些?各形成什么地貌?
2.岩层年龄分布有哪些特点?
实验一







山岭
谷地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褶皱的基本形态及地貌
结合模型,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类型,说出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探究褶皱形成的地貌
任务一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结合模型,请说出判断背斜和向斜有哪些方法?
探究褶皱形成的地貌
任务二
①内部岩层弯曲: 上凸→背斜; 下凹→向斜
向斜和背斜的判别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②岩石新老判断法(最科学、最本质的方法)
1.结合模型,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类型,说出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探究褶皱形成的地貌
任务三
2.尝试阐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地形倒置现象
断层
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小组合作实验模拟——断层。
探究断层的形成过程
实验步骤:
1.模拟岩层受力形式,切出断裂面。
2.沿断裂面模拟断层两侧岩体不同方向位移。
实验二
小组合作实验模拟——断层。
探究断层的形成过程
实验二
结合以下问题描述自己的作品。
垂直断层有哪两种组合?各形成什么地貌?
断层与地貌的关系
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
例如:华山、庐山、泰山
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例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观看图片断裂带景观图思考:
探究断层形成的地貌
任务四
为什么会形成“华山断块山林立,渭河平原地势低平”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观呢?
西安(396米)
渭河
渭河平原
华山
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华山所在岩体相对抬升为地垒,渭河平原所在岩体相对下降为地堑
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断层与地貌的关系
举 例
位于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是球表面最长和最活跃的断层之一,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断层两侧的地壳相对发生水平位移。
断层与地貌的关系
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会发育形成沟谷、河流
02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探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任务五
水利专家
采石场老板
隧道专家
勘探专家
勘探石油、天然气、地下水
采石
修建
水库、大坝
修建隧道
三者
密度
岩石的坚硬程度
安全性
隧道结构和安全性
角色
任务
提示
选择位置及原因
地下水
石油
天然气
密度
水 石油 气


水利专家
采石场老板
隧道专家
勘探专家
修建
水库、大坝
采石
修建隧道
勘探石油、天然气、地下水
角色
任务
选择位置及原因
提示
安全性
岩石的坚硬程度
隧道结构和安全性
三者
密度
活动
石油、天然气
背斜
向斜
地下水
岩层受张力,岩质
疏松,易开采
背斜顶部
断层处
岩层破碎,易开采
岩层受挤压力,岩质坚硬,可承受静水压力
向斜
背斜
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的实践运用
隧道
隧道,涵洞等工程穿过区选择在背斜构造山体。
因为背斜岩层的走向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安全,且不易储存地下水,不易渗水,便于施工。
水利专家
采石场老板
隧道专家
勘探专家
修建
水库、大坝
采石
修建隧道
勘探石油、天然气、地下水
角色
任务
选择位置及原因
提示
安全性
岩石的坚硬程度
隧道结构和安全性
三者
密度
地质构造的实践运用
活动
石油、天然气
背斜
向斜
地下水
岩层受张力,岩质疏松,易开采
背斜顶部
断层处
岩层破碎,易开采
岩层受挤压力,岩质坚硬,可承受静水压力
向斜
岩层呈天然拱形,且不易储存地下水
背斜
探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任务五
角色
提示
选择位置及原因
课堂总结
1.结合地质剖面图,认识不同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2.结合材料,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学习目标
你的目标完成了吗?
课后拓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网络资源,收集整理青藏高原的形成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写一份调查报告。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