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自然资源总体特征 课件(共42张PPT) 2025~2026学年度粤教·粤人版八上地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自然资源总体特征 课件(共42张PPT) 2025~2026学年度粤教·粤人版八上地理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2025年4月,我国多地遭遇大范围沙尘天气。沙尘天气包含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等类型,春季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图2-4-1为春季某日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图。据此完成1~2题。
1.空气污染级别最高的区域是 (  )
A.新疆南部 B.宁夏西北部
C.河北西北部 D.内蒙古中部
图2-4-1
D
课前小测
2.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地区春季沙尘天气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高大山脉阻挡沙尘
B.距离沙源地区较远
C.植被覆盖率较高
D.风速较小
图2-4-1
A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图2-4-2为我国某种地质灾害分布图,图2-4-3为该地质灾害产生的条件示意图。据此完成第3题。
3.图示区域该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有 (  )
①海拔较高,太阳辐射强 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山地广布,地势落差大 ④气候炎热,蒸发量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B
气候资源是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种,那么,还有哪些自然资源呢?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体特征
第三单元
自然资源与合理利用
(P57)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重点)
2.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重点)
3.了解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4.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学习目标
一、类型多样,分布不均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直接从    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
那自然界中有哪些可用的自然资源呢?大家举例。
那什么是自然资源呢?
自然界
那这些自然资源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人类利用阳光可做( )
太阳能热水器 、晒盐 、晒衣服
考考你
人类利用森林可以做( )
人类利用水可以( )
洗东西 、洗衣服、灌溉 、养殖
提供木材、美化环境 、防风沙
人类利用气候可以做( )
人类利用矿产可以做( )
钻石 、金属 、刀具
风能发电 、空气呼吸、雪景可观赏
1、生活中还可以利用自然界的哪些资源?( )
①土地 ②生物 ③气候 ④纸张 ⑤雷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2、以下一组全部是自然资源的是( )
A 阳光、森林、土地 B 水能、钢铁、天然气
C 土地、阳光、电灯 D 金矿、空气、棉花
考考你
A
A
判断下列四种物品哪些属于自然资源?并说明理由。
判断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时,要看是否同时具备“自然”和“经济”属性。
铁矿石
小麦
闪电
甘蔗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会被耗尽吗?
我们市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这说明了什么?
那资源是怎样分类呢?
自然资源的分类
那什么是可再生资源呢?
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属于可再生资源。
水稻收割后,在耕地上种植一季绿肥作物。来年春天,将绿肥犁入农田。
这样不仅增加了肥源,恢复稻田的肥力,对改良土壤也有很大的作用。
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
自然资源的分类
那什么是非可再生资源呢?
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再生,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沼泽中的植物一体转变成泥潭,泥炭长期被埋入地下。
01 茂密的沼泽地
02 压缩的泥浆
03形成煤层
经过高温、高压及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煤炭。这一过程需要几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
用一点就少一点的煤炭资源
1、找出下列资源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 )
①核能 ②风 ③阳光 ④森林 ⑤铁矿 ⑥天然气
A、①⑤⑥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2、找出下列资源中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
①铜矿 ②泉水 ③煤 ④鱼类 ⑤石油 ⑥土地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C
B
考考你
3、关于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 如果使用不当,会转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C 短时间内不可再生
D 不能循环使用
B
我们经常听说我国是“地大物博”的,那究竟是不是呢?
总量丰富,人均量少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 。但是由于我国 基数大,自然资源的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看P59找出答案
丰富
人口
人均占有量
那为什么说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均不足呢?
那为什么又说人均不足呢?
总量
丰富
人均占有量少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总的来说我国自然资源总量 ,人均占有量 。加上很多自然资源被破坏和浪费,导致我国自然资源短缺形势 。 、 自然资源是实现我国 .的基本保障。
归纳:
简单来说,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丰富
较少
十分严峻
合理利用
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量
丰富,
人均量

看P59和P60找出
保护
【思考与探究】
前后同学讨论面对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现实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
①、计划生育
②、制定政策、法规
③、不浪费自然资源
④、植树活动,不践踏草地
⑤、提高公民素质
⑥、开发新能源,提高技术
【建构知网】
自然资源
概念
分类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特点:
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2025·贵州毕节期末改编)2025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主题是“我们的能源,我们的星球”,旨在倡导利用可再生能源来建设一个健康、可持续、公平和繁荣的未来。图3-1-1为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图。据此完成1~3题。
图3-1-1
1.图示反映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  )
A.资源分布不均
B.人均占有量少
C.资源总量丰富
D.资源种类单一
图3-1-1
B 
2.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
A.煤炭资源
B.土地资源
C.生物资源
D.淡水资源
图3-1-1
A 
3.下列行为不符合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理念的是 (  )
A.利用清洁能源
B.减少塑料袋使用
C.实行垃圾分类
D.多用一次性餐具
图3-1-1
D 
  【学术情境】2025年2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全面启动建设。该装置建成后将为可燃冰等深海资源的绿色开发提供先进的平台支撑。中国南海可燃冰资源丰富,中国国土资源部将可燃冰列为一种新的矿产资源。图3-1-2为我国海域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我国可燃冰丰富的海域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图3-1-2
D
【学术情境】2025年2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全面启动建设。该装置建成后将为可燃冰等深海资源的绿色开发提供先进的平台支撑。中国南海可燃冰资源丰富,中国国土资源部将可燃冰列为一种新的矿产资源。图3-1-2为我国海域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5.下列关于可燃冰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分布广泛 
B.是可再生资源
C.容易开发 
D.是非可再生资源
图3-1-2
D 
6.可燃冰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可燃冰的意义是 (  )
A.改善大气质量 
B.增加煤炭消耗
C.加剧大气污染 
D.导致油价上涨
图3-1-2
A 
 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发布《“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提出强化成熟以竹代塑产品的生产转化及新型以竹代塑产品的开发研究,推动以竹代塑产品的应用多元化,共同推动减少塑料污染。据此完成7~8题。
7.“以竹代塑”的实现主要依托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
A.竹子种植面积广 B.竹子生长期短
C.竹子经济价值高 D.科学技术发展
D 
8.“以竹代塑”倡议的提出,有利于 (  )
①减少塑料污染 ②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③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④促进乡村振兴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A 
  2024年“两会”期间,新能源领域持续受到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源、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据此完成9~11题。
9.在乡村振兴推动下,太阳能路灯美化了乡村,有同学发现路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海拔高度 B.天气状况
C.人口流量 D.供电强弱
10.下列既属于新能源又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
A.风能、太阳能 B.石油、地热能
C.核能、天然气 D.水能、煤炭
B 
A 
11.下列关于我国能源资源状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我国能源开发最大问题是能源资源缺乏
B.能源供给以电力为主,对环境污染较小
C.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D.西电东送工程能缓解东部用电紧张状况
B 
  (2025·辽宁沈阳期末)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于其他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2024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实现了“北气南下”。该管道全线贯通后,每年可向沿线地区稳定供应天然气380亿立方米,可满足1.3亿户城市家庭一年的用气需求。图3-1-3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
图3-1-3
12.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由黑河到上海,黑河位于 (  )
A.黑龙江
B.内蒙古
C.吉林
D.辽宁
图3-1-3
A 
13.下列地区中,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贯通后能够为其提供天然气资源的是 (  )
①东北三省 ②环渤海地区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 ④珠江三角洲地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图3-1-3
D 
【解析】读图可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由黑河到上海,没有通往珠江三角洲地区。故选D。
14.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贯通后,给沿线地区带来的好处有 (  )
①提高经济收入 ②缓解能源紧张 ③改善环境 ④彻底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图3-1-3
B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