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树立法治观念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树立法治观念 教案

资源简介

《树立法治观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框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法治观念中的“树立宪法法律至上,使尊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总目标中的“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段目标中的“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学业质量要求中的“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认识和评价社会生活现象,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权益”。
(二)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是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提升法治素养》第六课第一框的内容,主题为树立法治观念,主要引导学生明确树立法治意识的意义、法治意识的内涵以及如何树立法治观念,发自内心的认可尊崇遵守和服从法律,自觉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助推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的形成,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法治观念的内涵、树立法治观念的意义;知道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2)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教学难点: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你知道这是哪部法律吗?
我是国家的根本法;
我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
我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我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思考:
结合教材以及已有知识回答谜语。
教师小结:谜底分别是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和民法典。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应如何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提升法治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已有经验,与新知识建立关联,为“法治观念”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何以树立法治观念】
展示校园里那些事
思考:
你的班级有这些行为吗?这些行为违法吗?
教师总结:其实我们认为校园里的那些小事,有时是违法的。
1.偷拍同学的丑照发到班级群,侵犯了名誉权。相关法律规定: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制作同学表情包,侵犯肖像权。相关法律规定: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3.抄作业本身不违法,然而,如果在抄袭过程中涉及到抄袭他人的作品,尤其是如果未经著作权持有人的许可而复制或分发其作品,可能会构成“侵犯著作权”。相关法律规定:《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剽窃他人作品的……
4.其他两种行为虽不构成违法,但属于不文明行为,应改正。
无独有偶,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共调查了2834名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人员、410名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751名专门学校学生。“不懂法律”的占65%,“不知道是犯罪,也不知道会受到处罚”的58.1%,“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占64.7%。
思考:
上述材料的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比较淡薄,亟待提升法治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身边习以为常的小事分析其是否违法,实现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让学生有话可说,深刻感受到法律观念的意义,同时为了促进深度思考,利用分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关于未成年人在不懂法的情况下违法的统计数据,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知识小课堂:
法律的含义(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活动二:何谓法治观念】
播放视频《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
思考:
观看视频思考,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敬畏和信仰法律;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回顾旧知:结合材料说说什么是法治?什么是法治观念?
教师总结: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同时注意一下法律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法律是具体的规则,而法治是一种治理理念和实践。法治的实现需要以法律为基础,但更强调法律的公正性、权威性和普遍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
课堂讨论:请你来当“法治小判官”,小组讨论“哪种做法更符合法治观念”,请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教师总结:我们结合同学们的回答来深度学习法治观念,认可——认可法律的公平与价值(司法公正护正义);崇尚——通过实践深化敬畏与热爱(模拟法庭);遵守——主动将法律作为行为习惯(如自觉排队);服从——坚守法律底线,认同强制力(敬畏处罚)。因此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设计意图:通过宪法宣誓视频的展示和梳理,使抽象的法治观念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引导其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同时又开展“法律小判官”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能用法律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深刻理解法治观念的同时能够指导学生言行,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法治观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知识小课堂:
法治观念的含义: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法律的权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活动三:以何树立法治观念】
播放视频《初中生联合多名校外学生欺凌同学 广西南宁警方:涉案8人已被刑拘》
思考:
(1)视频中的女孩在遭遇校园欺凌后,可能做出一些什么样的行为?(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以暴制暴、忍气吞声、依法维权等)
(2)她的这些行为都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和同桌微讨论,3分钟后进行分享)
教师总结:通过分析可知,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要敬畏和信仰法律。要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依法维权。
追问1:由于法治观念淡薄,面对校园欺凌以暴制暴、忍气吞声的同学还大有人在,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以个人组、学校组、家庭组、社会组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具体要求:同学们自由选择组别,每组5-8人,设1名记录员(记录关键观点)和1名发言人(总结汇报),时间5分钟。展示补充后,装订成“反欺凌小贴士”供大家参考。
教师总结:多方共行动,对校园欺凌说“不”,个人方面——积极主动学习法律,学习生活必备基本法律常识,学会用法律理性分析欺凌问题,学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和沟通,及时关注孩子情绪,主动关心孩子,疏导情绪,正向引导;学校教育——进行校园欺凌和法治相关宣传和教育、心理辅导工作等。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宣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进行相关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法治和预防欺凌等专题活动,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追问2:面对校园欺凌,我们作为旁观者又该怎么做呢?除了应对校园欺凌,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设计意图: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欺凌主题进行合作探究,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法治观念落到实处,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多角度、多层次把案例吃透,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注重给学生相应的方法论指导,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价值观的引领与积极实践相统一,把树治观念真正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知识小课堂:
如何树立法治观念:①敬畏和信仰法律。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三)随堂练习
1.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不断发生,个别未成年人依仗自己是“未成年人”的身份,总是想去试探法律的边缘。央媒发声:年龄不应是违法犯罪的挡箭牌。从法律角度启示我们青少年要( A )
A.主动学法、用法,自觉遵纪守法
B.遇他人被欺凌,立即上前制止、全力反击
C.严惩校园霸凌者,维护校园安定
D.坚持完善各项制度,减少校园霸凌
2.“10岁熊孩子割断工人安全绳”“深圳4个熊孩子刮花54辆车”“熊孩子向车内扔鞭炮,半小时烧毁一台车”……这些新闻读起来往往让人感慨,又让人无奈。这警示我们,作为未成年人应( A )
①自觉遵守法律 ②养成守法习惯
③树立法治观念 ④制定完善法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某县人民法院开展反诈宣传进校园活动,法官围绕电信网络诈骗及周边罪名的主要表现形式,引导未成年人认清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识别以免费游戏装备、投票返现等用于网络诈骗的犯罪手段。开展该活动( B )
①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
②能杜绝未成年人受到电信网络诈骗
③有利于明确未成年人所具有的权利
④能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意识和能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行业的兴起,不少青少年沉迷其中。13岁的初中生小宇,瞒着父母用自己积攒的压岁钱,在某直播平台上频繁给主播打赏,短短一个月就花光了5万元积蓄。小宇的父母发现后,要求直播平台退款,但遭到拒绝。平台方称,小宇的打赏行为是自愿的,且已完成交易,无法退款。小宇父母随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1)请从树立法治观念的角度,分析小宇的行为。
(2)结合材料,谈谈青少年应如何避免类似小宇这种情况的发生。
答案:(1)小宇作为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却在直播平台上随意打赏,这反映出他法治观念淡薄。小宇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也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体现出他没有养成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没有将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树立法治观念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敬畏和信仰法律,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抵制网络直播等不良诱惑,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不盲目跟风消费,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法律乃社会之准绳,是我们行为处事的边界。法治观念应是深植于我们内心的信仰,如同熠熠生辉的星辰,指引我们敬畏法律、崇尚法律,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我们自觉追求。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将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从细微处践行,恰似一砖一瓦,构筑起尊崇法治的社会大厦。
(五)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法律小知识”学习卡片
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法治观念,主动学习至少1部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作一张学习卡片,内容包括:
这部法律的1-2条核心规定(用自己的话简要解释);
学习后与同学们分享青少年遵守这部法律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