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学会依法办事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学会依法办事 教案

资源简介

《学会依法办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框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法治观念中的“树立宪法法律至上,使尊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总目标中的“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段目标中的“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学业质量要求中的“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认识和评价社会生活现象,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权益”。
(二)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是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学会依法办事》的内容,本框在树立法治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依法办事,自觉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助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后面陆续学习法律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依法办事的要求,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在课堂案例分析、小组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学会依法办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依法办事的要求。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播放视频《有法律撑腰 做自己的大英雄》
思考:结合视频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不能忍气吞声,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学会依法办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依法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新课《学会依法办事》。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视频引领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应如何依法办事,让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有趣,引发学生思考。带着疑问开始新课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思考如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探究新知
【1.活动设计:依法办事我来调查】
要求:请同学们分组汇报课前调查结果,并结合事例进行讲解。
学生分组汇报并汇总(教师进行投屏展示),同时利用平板及时的评价以及进行补充。
追问:你对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否违法比较困惑,应怎么解决?请大家进一步分享。
过渡:生活中这个现象我很疑惑,请大家帮忙解决。
案例:集体闯红灯现象,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闯红灯不对,但大家都在闯,只要没有人看到,没有人管,车辆少或没有车时,就可以闯红灯。
教师总结:同学们法治观念真强,知道这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自觉守法,按照交通规则通行。其实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我们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以法律为准绳,自觉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不能对法律选择性的遵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加深对身边法律的理解,同时让他们提及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透过现象,用法律的视角进行分析,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最后让同学们说出自觉守法的事例,能够更好的让同学们意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自觉守法是我们每个公民基本义务。通过对案例一集体闯红灯的深入剖析,引导同学感受到法律是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在日常生活中应自觉守法。
知识小课堂:
学会依法办事的要求:(1)自觉守法。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如果违反法律会有什么后果,在行动上以法律为准绳,自觉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
【2.活动设计:依法办事我来探究】
小组合作,案例探究。
案例1:嫌广场舞太吵,72岁老人往楼下扔鹅卵石砸坏17辆车,犯高空抛物罪被判缓刑。据悉,72岁张爷爷被判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法庭上,张爷爷表示没想到会触犯刑法,很是后悔,当场表示愿意认罪认罚。
案例2:某女子不满意婚纱照效果,沟通无果发朋友圈辱骂影楼,遭起诉其侵犯影楼名誉权,法院查明,被告王女士确实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不当言论,经调解,王女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事件的严重性,表示愿意当庭书面道歉,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这两起案件有哪些共同点?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们的困惑,并绘制解决路线图。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发现了他们是缺乏法治意识的表现,都是违法行为,没有依法维护权利这一共同点。遇到法律问题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不要采取极端方式解决,可以按照以下的路线解决。
通过分析以上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遇事找法,受到侵害时,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学了解下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和机构:
(1)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纷争。
(2)律师事务所可以回答法律问题,替我们处理法律事务,还可以接受委托或指派,担任代理人或辩护人。
(3)公众处的公证员依据法律和事实,证明合同、遗嘱、亲属关系、身份、学历、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真实性和合法性。
(4)法律援助中心可以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援助,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个案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出共同点并谈启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不仅感受到依法办事的重要性以及依法办事的路径,更认识到法律的权威,触犯法律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深化学生对依法办事的理解。
知识小课堂:
学会依法办事的要求:(2)遇事找法。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主动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充分利用能够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和机构,如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3.活动设计:法治精神我来践行】
案例探究:
一天,张叔叔来小华家找小华的爸爸商议事情,张叔叔和小华爸爸都是室内装修工人。上半年,他们帮一户人家完成三居室的装修,装修前,合同上约定好的工钱是5万元。工程结束时,房主只付了3万元,现在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了,对方却各种推诿,就是不给尾款。张叔叔和小华的爸爸决定将房主捆起来,向他的家人索要欠款……
思考(结合思考框架回答):
(1)如果你是小华,请你用法律知识劝阻爸爸和张叔叔的错误想法。
(2)你觉得小华应该建议爸爸和张叔叔通过哪些途径讨要欠款?
教师带着学生分析:
劝阻:
(2)解决途径:
知识小链接:
教师总结: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法律底线不可逾越,要学会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如:到法律服务机构通过合法途径讨要欠款,寻求法律救济,依法向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任何一个机关检举、控告;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值得注意的是诉讼分为三个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当生活中遇到纠纷,要学会依法维权,解决问题要靠法。
知识小课堂:
学会依法办事的要求:(3)解决问题靠法。解决问题靠法。当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特别是自己或他人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要学会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武器加以解决。我们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控告、检举,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评价活动——火眼金睛,请你来当小判官,判断下列行为是依法办事吗?
(1)小明为报复同桌考试不给抄袭,偷偷将同桌的课本文具扔进垃圾桶,并恶意破坏。
(2)小刚叔叔长期只给赡养费而不回家看看。
(3)某青年觉得无聊,多次拨打110谎报警情。
(4)网购到假冒商品,消费者没有自认倒霉,而是向平台投诉,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维权。
(5)某中学生小刚发现有人在网上传播诋毁国家的有害信息后,及时向学校和相关部门报告。
(6)10岁的小明每天早上骑共享单车去上学。
学生调查总结分享:
教师总结:经过调查及其案例分析,相信同学们都学到了许多法律知识,感受到了法律的强大,在生活中更能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依法办事。说到不如做到,最好的收获在于践行。为了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的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同学们打算如何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呢?
设计意图:采用法治小调查这条明线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能厘清所学内容结构,层层递进,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探究等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法治观念落到实处,促进知行合一。
知识小课堂:
学会依法办事的要求:(4)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养成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习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随堂练习
1.小林升入中学后,为方便上学,爸爸为他购买了一辆价值近千元的自行车。一天放学后,小林发现停放在学校大门外的自行车被盗。对此,你认为小林的正确做法是( C )
A.自认倒霉,让父母再帮自己买一辆自行车
B.找学校理论,要求学校赔偿一辆新车
C.及时拨打“110”电话报警,寻求法律帮助
D.为挽回经济损失,偷偷骑走一辆价值相同的自行车
2.张某在商场里买到劣质商品,与商场协商未果后,张某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经消费者协会依法调解,张某获得了赔偿。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C )
①要依法办事,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②遇到问题应该通过法治方式解决 
③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的义务 
④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默默是一名在校初中生,在父母协议离婚后由母亲抚养,父亲每月向他们支付生活费1000元。后来,父亲以收入低为由停止向他们支付生活费。为了让父亲继续向他们支付每月1000元的生活费,默默可以直接采取的措施有是( B )
①辍学打工自食其力 ②及时寻求法律救助
③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④向公证处寻求帮助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周末中学生小颖在小区里玩耍不小心把电话手表弄丢了。小区居民杜某发现时,表盘已经损坏,以为是被人丢弃的,就花费了200元把表盘修好并送给自己女儿使用。不久后,杜某在小区业主群内看到小颖妈妈发出的寻物启示,她主动联系到小颖妈妈,表示想把手表电话手表还给小颖,并索要200元修理费。结合材料。小颖在领取电话手表时,杜某家人临时要求追加适量的感谢费。小颖表示难以接受,在查阅了相关法律知识后,他们一起找到了居民调解委员会,经调解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小颖对居委会和杜某表达了真诚感谢。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杜某的行为及要求的认识。
(2)小颖的做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答案:(1)①杜某主动表示想把电话手表还给小颖,说明杜某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做到了拾金不味;②杜某要求支付200元修理费是合理合法的要求,说明杜某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能做到依法办事。
(2)①小颖做到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具有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②找居委会调解,说明小颖能以合法方式表达诉求。
(四)课堂小结
“法者,国之权衡也,民之准绳也。”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把法治观念落细、落小、落实,养成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习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五)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社会生活中不遵守社会规则、破坏秩序的行为展深入的调查活动,确定调查主题和调查方法,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2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