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基础过关】
1.东汉建立
(1)背景: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2)概况:西汉宗室刘秀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
(1)背景:刘秀称帝后,又用了10多年的时间削平群雄,完成统一。
(2)目的: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3)措施
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②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4)局面形成: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3.社会经济发展
(1)农业: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2)手工业: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4.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①概况: 
②影响: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为了扩大势力,外戚和宦官集团又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①表现:豪强大族极力兼并土地,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②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5.黄巾起义
(1)背景: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爆发: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官府发动猛烈进攻。
(3)结果:由于缺乏军事经验,在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的围剿下,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4)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实战演练】
1.他身为外戚,篡夺了西汉的政权,但其统治并不长久,最后被农民起义所推翻。这里的“他”指的是( )
A.项羽 B.刘秀 C.王莽 D.张角
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要深刻把握党风廉政建设规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历史上光武帝刘秀“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措施是( )
A.释放奴婢 B.实行三十税一
C.惩处贪官污吏 D.兴办太学
3.洛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千年帝都”之称。它直接见证了( )
A.商王朝的覆灭 B.西周的建立
C.光武中兴 D.刘邦称帝
4.“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如图所示这件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东汉( )
A.绘画技巧的成熟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人口的迅速增长 D.农耕技术的发展
5.能简明地反映一定的历史现象。如图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豪强势力膨胀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农民起义爆发
D.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6.东汉黄巾起义爆发前的10多年,领袖张角就创立了太平道,信徒有数十万人。由此可见,与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相比较,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 )
A.人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高
B.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统治
C.起义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7.《后汉书》记载,光武帝认为设置官吏是为了服务人民,现在“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因此,光武帝( )
A.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B.改革东汉的户籍制度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世袭贵族的特权
8.右图的陶院落(模型)是出土于广州东郊的东汉随葬品。豪强大族把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院内有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手持兵器的武士。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灾害频发 B.社会动荡不安
C.土地兼并严重 D.武士生活安逸
9.东汉再现了治世局面的辉煌,但最终因黑暗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让我们走进东汉,去探究这一朝代的历史。
【帝王篇】
材料一
(1)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新朝和东汉政权的建立者,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他们建立新朝和东汉的具体时间。(4分)
(2)图一中的皇帝施政的结局如何 (2分)图二中的皇帝施政的结局如何 (2分)
【专权篇】
材料二
(3)材料二中的图示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一种怎样的政治现象 (1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分)这种现象给东汉政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分)
【反抗篇】
材料三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
——《太平御览·菜茹部》
材料四 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后汉书·皇甫嵩传》
(4)材料三的情景出现在东汉末年,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民间一种怎样的情绪 (2分)
(5)材料四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哪一次农民起义的情景 (1分)请写出这次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领导人、结果和影响。(2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如图),下穿长裤,左腿屈膝,右腿上扬,赤足,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憨态可掬,体现正在击鼓说唱的形象。说唱俑又称说书俑,说唱是汉代百戏之一种。汉代俳优(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表演时,边击鼓边歌唱。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乐舞百戏图中经常可以看见这种说唱俑。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物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说唱俑。(4分)
参考答案:
1.C 据所学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措施是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C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4.D 据题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期,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表明农业耕作技术进步,农耕技术有所发展。
5.B 根据题干“外戚”“宦官”等内容可知,漫画反映的是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
6.C 据“东汉黄巾起义爆发前的10多年”“张角就创立了太平道”“信徒有数十万人”可知,黄巾起义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这是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
7.C 依据“光武帝认为设置官吏是为了服务人民,现在‘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可知,与光武帝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有关。
8.B 根据材料“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院内有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手持兵器的武士”及所学可知,东汉后期,豪强势力膨胀,建立起拥有一定政治、经济、军事权势的坞堡庄园,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
9.【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对新朝和东汉王朝建立情况的识记,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2)题可从施政结果上进行比较,旨在突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繁荣的主旨思想;第(3)题以图示的形式揭示了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4)题和第(5)题则是通过民谣和史料记载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黄巾起义的识记以及对东汉灭亡的必然性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较为基础,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图一是王莽,图二是汉光武帝刘秀;新朝建立于公元9年,东汉建立于公元25年。
(2)图一: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最终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图二:光武帝的施政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这种现象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4)人民无法忍受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5)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失败。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10.【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国家统一,人们安居乐业;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豪强地主大量存在,文化发展繁荣等,因而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物中会有这么多的说唱俑。说唱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答案:东汉时期国家统一,人们安居乐业;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豪强地主大量存在,文化发展繁荣等。(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