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七课 寻找未知的自己 教学设计(表格式)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2015)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第七课 寻找未知的自己 教学设计(表格式)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2015)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全一册
课题 第7课 寻找未知的自己
教学目标
认知自我维度:结合教材内容,了解自我包含“已知特质”与“未知潜能”两大维度,知晓探索未知自我的3种途径 。 掌握探索方法:熟记“自我探索四步法”及“他人反馈整理技巧” 。 自我探索能力:能通过多种活动挖掘自身未知的兴趣、优势与潜能 。 认知整合能力:能结合自我探索与他人反馈,形成更全面的自我认知 。
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结合教材理论,引导学生理解自我认知的多元性,认识探索未知自我的意义 。 掌握自我探索与他人反馈的具体方法,发现自身未知的潜能与特质 。 2. 教学难点 突破“认知从‘表面自我’到‘深层自我’的转化”难点:避免学生仅停留在列举已知性格特质,难以触及未知潜能。可结合教材“自我探索”栏目,设计“潜能挖掘清单”,从“未尝试过的事”“不经意的成功体验”等角度引导,激发对未知自我的思考 。 攻克“探索从‘个体独思’到‘互动启发’的深化”难点:防止学生因自我认知局限难以发现未知特质。通过“他人视角盲盒”活动实现——让同学匿名写下对其“未知的优点”,以盲盒形式抽取分享,借助他人视角拓展自我认知边界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自我认知的“冰山一角” 师:同学们,翻开北师大版心理健康八年级教材,在“自我认知与成长”单元中,我们学到“自我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我们已知的自己,而水下还有巨大的未知部分”。比如,你可能知道自己喜欢画画,但或许不知道自己还有组织活动的潜能;你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却可能在帮助别人时展现出强大的沟通能力。据心理学研究,每个人都有30%以上的潜能未被自己发现。今天这节《寻找未知的自己》课,就让我们一起潜入“自我冰山”的水下世界,探索那些被忽略的精彩 。 学生活动:“已知自我清单”——学生在教材“自我探索本”上快速写下3个“已知的自己”(如“我喜欢唱歌”“我数学好”“我有点害羞”),教师随机邀请2-3名学生分享,引导“这些是我们熟悉的自己,那未知的自己又藏在哪里呢?” 。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冰山理论与研究数据引发兴趣,通过已知自我清单建立认知起点,自然引出“探索未知自我”的主题,激发探索欲望 。 (二)新知探究(30分钟):自我探索的“寻宝之旅” 1. 第一站:自我挖掘—解锁“潜能密码”(10分钟) 师:结合教材“潜能开发”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挖掘未知的自己:①“过往体验回溯法”——回忆“不经意间成功的事”,如“曾帮同学组织生日会很成功”“第一次做手工就做得很好”,这些细节可能藏着你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②“兴趣尝试延伸法”——思考“喜欢的事能延伸出什么新能力”,如“喜欢看小说”可能延伸出“写作能力”,“喜欢玩拼图”可能延伸出“逻辑思维能力”; ③“未做之事畅想”——列出“想做但没做过的事”(如“参加辩论赛”“做志愿者”),分析“想做的背后可能隐藏的特质”,如“想参加辩论赛可能有表达欲与思辨能力”。教师结合教材中的“潜能探索案例”进行讲解 。 学生活动:“潜能挖掘清单”——学生在教材对应页面填写“潜能挖掘清单”,从“过往成功体验”“兴趣延伸”“未做之事”三个维度各写2个可能的未知潜能(如“过往:帮老师整理资料很有条理→可能有整理能力;兴趣:喜欢看历史→可能有分析能力;未做:想参加公益活动→可能有爱心与责任感”),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 。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知识点设计具体挖掘方法,通过清单填写让学生有迹可循地探索未知潜能,将抽象的潜能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自我特质 。 2. 第二站:他人视角—打开“认知之窗”(12分钟) 师:教材中提到“他人是认识自我的镜子”,我们可以通过他人反馈发现自己忽略的特质:①“他人视角盲盒活动”——每位同学在便签纸上匿名写下“你眼中XX同学未知的优点或潜能”(不写名字,只写班级学号),如“学号25的同学很会安慰人,有共情能力”,写完投入“盲盒箱”;②“反馈整理技巧”——抽取自己的盲盒便签,将他人提到的特质分类整理,重复出现的特质可能就是你未察觉的优势; ③“反馈验证思考”——思考“他人提到的特质,自己是否有过相关表现”,如“同学说我有领导力,我上次组织小组活动时确实协调得不错”。教师强调“他人反馈是参考,最终的自我认知需要结合自己的感受” 。 学生活动:“盲盒抽取与分享”——学生依次抽取自己的盲盒便签,在小组内分享“他人眼中的未知自己”及“自己的验证思考”,如“同学说我有耐心,我上次帮同桌讲题讲了20分钟,确实没不耐烦”,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正视他人反馈 。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他人反馈”理论设计盲盒活动,通过匿名反馈降低学生顾虑,借助他人视角拓展自我认知,让探索更具客观性与全面性 。 3. 第三站:整合认知—绘制“自我全景图”(8分钟) 师:结合教材“自我认知整合”要求,我们要将已知自我与未知自我整合,绘制“自我全景图”:①“核心特质区”——填写已知的稳定特质(如“乐观”“认真”);②“潜能探索区”——填写通过自我挖掘与他人反馈发现的未知潜能(如“组织能力”“共情能力”);③“成长目标区”——基于未知潜能设定“想发展的方向”(如“提升组织能力,尝试组织班级活动”); “自我全景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我们的探索不断丰富。每一次对未知自我的发现,都是一次成长的突破 。 学生活动:“自我全景图绘制”——学生在教材“自我成长手册”上绘制“自我全景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已知区”“潜能区”“目标区”,完成后与同桌分享自己的“全景图”,互相送上成长祝福 。 设计意图:按照教材认知整合要求,通过绘制全景图将碎片化的自我认知系统化、可视化,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自我概念,明确成长方向 。 (三)课堂小结(5分钟):与未知的自己共成长 1. 自我探索口诀回顾:师:带领学生齐背“寻找未知自己口诀”——“自我就像一座山,已知未知藏其间;过往体验找痕迹,兴趣延伸挖潜能。他人视角如明镜,盲盒反馈见真情;整合绘制全景图,已知未知共成长。探索之路不停步,每天都有新发现;接纳独特的自己,绽放精彩每一天!” 2. 核心要点升华:师:今天我们通过自我挖掘、他人视角,找到了不少未知的自己,也绘制了自我全景图。探索未知的自己不是一节课的事,而是一生的旅程。八年级的我们,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要带着今天学到的方法,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多尝试新事物,多倾听他人善意的反馈,多关注自己不经意的闪光点。记住,未知的自己不是“不完美”的证明,而是成长的无限可能 。 3. 行动延伸倡议:师:课后请大家做好三件事:①在教材“自我成长手册”上每周记录一个“新发现的自己”;②尝试一件“想做但没做过的事”,并记录过程与感受;③下次课开展“未知自我分享会”,交流自己的探索收获。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持续寻找未知的自己,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口诀强化记忆,结合教材手册记录、实践尝试与分享会,形成“课堂探索—课后延伸—持续成长”的闭环,推动学生将自我探索内化为长期习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