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全一册课题 第三课 成为受欢迎的人教学目标理解受欢迎的人所具备的核心心理品质(如真诚友善、尊重他人、善于倾听、有责任心等)及其在社交中的重要性。 认识到“受欢迎”并非天生特质,而是可通过后天行为调整与品质培养实现的。 能准确识别自身在受欢迎品质上的优势与待提升之处,提升自我认知与反思能力。 能在常见社交情境(如同学互助、小组合作、情绪陪伴等)中,运用受欢迎的品质开展有效互动,增强社交实践能力。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受欢迎的核心心理品质及其内涵,能清晰区分积极社交行为与消极社交行为。 学会在具体社交情境中运用受欢迎的品质与他人互动,形成初步的积极社交模式。 2. 教学难点 避免将“受欢迎”等同于“迎合他人”,理解“保持自我独特性”与“培养积极品质”的平衡,树立健康的社交价值观。 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品质提升计划,而非停留在抽象认知层面,确保认知向行动的有效转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包含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班级或朋友圈里,总有一些同学特别受欢迎——大家愿意和他们聊天、分享心事,小组活动时也希望和他们组队。大家想想,这些受欢迎的同学身上,有哪些让你觉得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呢? 师:其实“受欢迎”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培养一些品质来实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成为受欢迎的人》,探索受欢迎的秘密,让自己也能成为更受大家喜欢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交观察提问,引发共鸣与思考,自然引出课程主题,激发学生探索“受欢迎品质”的兴趣。(二)新知探究(30分钟) 1. 聊一聊:受欢迎的人有哪些特质(10分钟) 师:刚才大家提到了很多特质,比如“乐于助人”“说话幽默”“愿意倾听”。老师把大家说的整理了一下,受欢迎的人常见的特质有这些:真诚友善,对人坦率、不虚伪,愿意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能认真听别人说话,不随意打断或否定;有责任心,答应别人的事会尽力做到,小组合作中不推诿;乐观开朗,遇到问题不抱怨,能给身边人带来积极情绪。 师:大家可以想想,这些特质中,哪些是自己已经具备的,哪些是还想提升的? 学生活动:“特质清单我来填”——学生在纸上列出“我眼中受欢迎的3个核心特质”,并简单写写“为什么这些特质重要”,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享,教师选取几位学生的观点进行全班讨论,强化对核心特质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讨论和自我梳理,让学生明确受欢迎的核心品质,建立“特质可培养”的认知,为后续实践做铺垫。 2. 演一演:社交情境中的特质实践(12分钟) 师:知道了特质,还要会在实际社交中运用。老师这里有几个常见的社交情境,比如“同学向你请教一道很难的数学题,你已经会做了”“小组讨论时,你的想法和大家不一样”“朋友因为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找你倾诉”。 师:我们分组来演一演这些情境,看看怎么运用“真诚、尊重、倾听”等特质来应对。比如朋友情绪低落时,“倾听”就是很重要的——先认真听他说,再表达关心,而不是急着给建议。 学生活动:“情境模拟小剧场”——学生分成3组,每组抽取一个情境,讨论“如何用受欢迎的特质应对”,然后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观察并点评“表演中运用了哪些特质,效果怎么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情境下的特质运用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将抽象的特质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在实践中体会“受欢迎的互动方式”,提升社交技能。 3. 想一想:我的提升小计划(8分钟) 师:成为受欢迎的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比如想提升“倾听能力”,可以每天和家人聊天时,先认真听他们说完再回应;想提升“乐于助人”,可以主动帮同学收发作业、整理课桌椅。 师:大家结合自己刚才梳理的“想提升的特质”,思考一下:接下来一周,你可以做哪一件小事来实践这个特质? 学生活动:“行动计划卡”——学生填写“我的提升计划”,包括“想提升的特质”“本周要做的小事”“如何检验效果”(如“想提升倾听,本周和朋友聊天时不打断他,结束后问问他‘我有没有听懂你的意思’”),完成后小组内互相分享,互相监督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计划,让学生将课堂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主动提升自我的意识和习惯。(三)课堂小结(5 分钟) 1.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受欢迎的人往往具备真诚、尊重、有责任心等核心特质,也学会了在社交情境中运用这些特质,还制定了自己的提升小计划。 2. 师:其实“受欢迎”的本质,是用真诚和善意对待他人,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希望大家从本周的小计划开始,慢慢成为既受大家喜欢,又能做真实自己的人。下次课我们来分享大家的实践收获! 设计意图:用简洁语言梳理课堂核心内容,通过成长寄语传递积极的社交观念,鼓励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持续行动,促进社交能力的长效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